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经典散文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1、2、3、4)

读书笔记(1、2、3、4)

散文
时间:2012-01-29 17:58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在下毕明点击:
        

  [读书笔记--1]
  
  总算将[[波斯人信札]]看完了。很不仔细,原因是心静不下来。孟德斯鸠的[[法意]]----又译[[论法的精神]],以前读过。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在今天的西方已成现实。""""""""三权分立""""""""古已有之,在古罗马就存在:元老院等于议会,掌立法权;执政官等于总统或总理,掌行政权;保民官等于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或院长,掌司法权;另有大司祭一职等于大主教掌管宗教事务。不过,孟在路易十五的专制年代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这是他功不可灭处。此外,[[波斯人信札]]中对女子的看法与我不谋而合。书中认为女子天性温和而细心,本应在人类社会占有优越地位,只是因为男子强横而颠倒关系,置女子社会地位于其下。[我总觉得人的感情中,伟大莫过于母爱]当然,让女子占优势,也免不了有别的问题和矛盾,但,男女平等是完全应当的。
  
  重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之一半。印象较深的有马写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和[[论蒲鲁东]],以及恩写的[[流亡者文献]]。巴枯宁无疑是注意到他所没有亲眼见到的新社会的一些问题的,也不乏深刻的见解,但他希望用无政府状态取代国家,至少在可见的将来是行不通的。马对蒲的评价过于严厉,却一针见血。马对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劣根性有清醒的认识。我读后感到火辣辣的,这也许正好说明我现在正属于蒲鲁东之流。一面好镜子!以后还要经常看。恩格斯的文笔轻松幽默,令人喷饭,因之不如马克思那样笔下有力。像[[流亡者文献]]和[[反杜林论]]等,就颇似讽刺文学作品。
  
  肖洛霍夫二十三岁就写出了[[静静的顿河]],这令我怀疑再三。世间也流传着他剽窃了战友遗稿的传说。但是,有关文章已交待清楚,言之凿凿,我又不能不服。真是奇才!旷古难遇的奇才!假如我哪怕是四十三岁能写出同等水平的小说,宁愿马上被枪毙!看来,不光是""""""""乱世出英雄"""""""",""""""""乱世出文豪"""""""",也是千真万确啊。
  
  [[飘]]写得太好了!至少三年未见如此吸引人的小说。玛格丽泰-密西尔的笔是一把锋利无比的解剖刀,她把那些人的心灵挖出来,切成极细的小薄片片,然后加一点平常佐料就端上桌来供读者咀嚼----凭君品尝。郝思嘉是凭直觉生活的典型,也凭意志。她不喜欢也不善于深思熟虑地处理问题,但论起敢作敢为,我行我素,只怕男子也少有比得上她的。白瑞德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的行为背后无不带有极端自私的影子;由于过早地领略了人生中残酷的一面,他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聪明的方式常常是古怪而不近情理,有时更是尖刻恶毒的。希礼富于幻想,不注重实际;他的性格之复杂,到了连他自己也完全把握不住的地步。现实中的确不需要这类人。他是应当生活在顺境中的,那样他也许能有所成就,然而,不幸得很,他老是碰壁,老是碰壁,如果没有媚兰的支持,他早就崩溃了!媚兰!用白瑞德的话,是""""""""十分伟大的女性""""""""。有这种女性为友,作为男子,对生活几乎就不该有其它奢望了。这是作者下神最多、刻划得最为优美完备的女性[可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她的心像清潭一样晶莹透澈,气质的文雅、博大又足以和任何伟人比肩。她的性格如此善良,待人如此体贴而不显形迹,使接受者受之无愧又温暖有余,真叫人为之倾倒![[飘]]这部书,以后一定要搞到一本。
  
  莎士比亚的剧本看了上十部,最近又读了[[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莎士比亚这家伙,神出鬼没,恐怕是造物者所能达到的极限!潇洒的语言,精巧的比喻,深厚的悟性,博大的胸怀,等等,这一切都令人叹为观止。我怀疑读他的剧本而不为之感动的人,一定是愚不可及。
  
  1979年冬日
  
  ---------------------------------------------------------------------------------------------------------------------------------
  [读书笔记---2]
  
  一本不足三万字的[[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论文集-第三集]],读了三天,本来一个小时就能读完的。因为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一股悲凉之感常常在心底油然升起。
  
  被监禁了整整二十五年,这就是胡风----二十世纪中国的别林斯基的命运。
  
  胡风是一九四九年后第一个看出对言论自由、创作自由和出版自由加以种种无理限制的作法会产生可怕恶果的人。他针对这些限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如果这些观点和建议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多年来的文艺不至于门可罗雀,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亦必有可观的提高。然而,大大小小的文霸文痞文奴们,对这样的明达之士完全不能容忍,视为眼中钉,他们上下其手,颠倒黑白,肆意嘲侮,使胡风成为四九年后中国文艺界的封建祭坛上的第一个牺牲品。
  
  胡风的文艺思想的脉络是十分清晰的。他强调""""""""到处都有生活"""""""",认为作家应该""""""""写真实"""""""",应该有""""""""艺术良心""""""""和""""""""主观战斗精神"""""""",应该注重""""""""思想改造""""""""而这种改造必须是自觉的而非被迫的。胡风认为作家能够对社会作贡献的最佳方式是""""""""创作实践""""""""。他说:""""""""文艺上的问题要以文艺实践为中心环节,为出发点,为落着点。""""""""他鼓励有志于文艺事业的人们说:""""""""起点在哪里,在你的脚下。""""""""他反对作家成为政治的留声机或应声虫,反对老爷式的文艺领导,反对使文学成为政治的奴仆,反对那些令人无所适从的框框----动不动就是什么""""""""世界观""""""""、""""""""工农兵""""""""、""""""""思想改造""""""""、""""""""民族传统""""""""和""""""""题材决定价值""""""""等他所称之为""""""""五把刀子""""""""的那一套。他主张创作自由,他认为只有突破这些生硬的教条主义或机械主义的框框,文艺才可能全面发展,兴盛繁荣。于是他写下了十七万字的[[意见书]],为文学请命,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请命。
  
  他有什么错?正直的脊梁,清醒的头脑。
  
  当他看到自己的意见非但没有得到重视反倒成为别人围攻的把柄时,当他看到他昔日敬仰或尊重的""""""""同志""""""""都翻脸不认人、都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时,当他看到自己所渺视所反感并曾全力反抗过的那一套成为金科玉律时,当他看到他曾为之顽强奋斗过的一切现在却泰山压顶般压向自己时,他悲哀地说:""""""""我个人的心情是沉痛的。因为,无论如何,这是我们战线的失败。失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所以心情很沉痛。""""""""这正如伽里略说""""""""地球仍在转动""""""""。他深深地知道,真理在他一方,但是,权力、偏见、对权力的谄媚和统治的需要,将真理踩在了脚底下。
  
  哀哉!
  
  中国的""""""""一代文人有厄"""""""",这一点,他看到了。但他和他所称之为""""""""我们战线""""""""的失败,恰恰是文霸文痞文奴们所欣喜的""""""""胜利""""""""。这次所谓的胜利,只是两年后另一次更大规模的""""""""胜利""""""""的前奏。""""""""反胡风"""""""",""""""""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一浪高过一浪,其间是一脉相承的,贯穿于其中的就是统治者对人权的蔑视和对君权的追求。
  
  胡风与鲁迅有师承关系。可以说,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鲁迅----和鲁迅一样走过弯路,和鲁迅一样热衷于文学,和鲁迅一样具有硬骨头,和鲁迅一样忧国忧民,遭遇却更凄惨。
  
  向胡风致敬!并祈愿他的文艺思想得到光大和发展。
  
  
  981年夏日
  
  ===================================================
  
  [读书笔记---3]
  
  昨夜睡得迟,今天十点半才起床。到街上买了二两生煎包子,四两炒粉,塞进肚皮后,早歺中歺一次解决了。去邮局买了两本杂志,其中一本是我一向看得津津有味的[[外国史知识]]。回来,在门口打了一杯滚烫的水,门一关,摊开杂志读了起来。窗外雨声淅沥,这时候看书,最容易产生一种""""""""享清福""""""""的感觉。杂志很快读完了,眼睛有点胀,站起身来在房里踱了半圈,忽发现一杯开水动都没动。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有一股清水特有的香,由此想到""""""""红袖添香夜读书""""""""这句古诗,接着又想到自己没这份艳福,心有不甘,于是又端起杯子喝了大大的一口。这就拿起笔来。
  
  此次读的是[[外国史知识]]83年第2期。其中有三篇文章令我有所感触。
  
  一是[俄国的民粹主义]。文章是介绍性的,很简短。我觉得,俄国的民粹主义运动和我国五-四时期的互助工团运动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一部份不满于现实、想要改造社会的人---主要是知识分子---搞起来的。不过,民粹运动一开始就具有了某种革命性,而中国的互助工团运动更像是一般的社会改良。二者走过的道路不尽相同[民粹运动因遭到官方镇压,失败得更惨],但其社会效果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为更大的社会运动铺平道路,或起到桥梁作用。大凡社会一走向衰落,革命就不可避免。但在消灭这衰落社会之前,总有些难以成功的小敲小打;之所以难以成功,是由于统治者的力量尚大于觉醒的民众之力量。可是随着衰落兆头的日益显现,统治者的执政能力日益缩水,民众觉醒队伍的日益增大,其结局总是以旧制度的崩溃,新纪元的诞生而""""""""告一段落""""""""。所谓历史,正是一个不断地推陈出新,并由此逐渐向前进步的过程。
  
  二是[甘地与非暴力运动]。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精神有抵触之处,所以,这个人和这个人的思想以及其所代表的那场运动,在我国不会受到推崇。但这位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的伟人,对世界的影响至今仍是独一无二的。他是人类近代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通过领导和平的抵抗运动从而推进和加速了本国历史进程的伟人。应当指出,他领导的运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部份应归功于其对手---英国的识时务[英国是世界上最注重绅士风度的国家,这一点,连魔头希特勒都有所认识:愿降于英而不愿降于苏]。当然,如果英国顽固坚持殖民主义立场,只会引起大规模的流血反抗,而且最终还是得退出印度。此外,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各方面的实力大为下降也是一重要因素。但是,设若甘地的对手是俄国沙皇或中国皇帝,只怕甘地早就被处死了。另,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与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血缘关系"""""""",也许只能是印度历史的""""""""特产""""""""。
  
  三是[拜伦和希腊]。早十年读这篇文章,我会激动不已的。现在读,""""""""已非畴昔""""""""了。在历史活动中,""""""""炽热的情感""""""""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老实说,我怀疑缺乏理性的热情在大多数情况下适足以坏事,因为容易被人利用。远的不说,三十年代德国的""""""""冲锋队"""""""",六十年代中国的""""""""红卫兵""""""""等,都在警示世人,当人们为偏见所驱使而燃起热情时,会干下什么样的事来---用伤天害理形容之也毫不为过啊!历史本身是冷静的,创造历史则更需要冷静。因此,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对拜伦去希腊一事大唱赞歌,是大可不必的。拜伦参不参加希腊起义和普希金是否参与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一样,意义并不重大。诗人的特征是用语言作战,他们对历史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们写下的诗歌有助于人们认清现实并进而启发人们的历史使命感---不是每一个诗人都具备这种本领的。这也是区别大诗人与一般诗人的标志之一。在战场上端枪舞剑地厮杀,是士兵的职责而非诗人的本份。要举例说明,拜伦就是。难道我们喜爱和欣赏拜伦,不是因为他的那些富有美感的能穿越时空的诗歌,而是因为他去希腊参加了武装起义吗?
  
  想到的都写下来了。天色渐暗,肚皮又开始唱空城计了,再塞个六两如何?就此打住吧。
  
  1983年2月27日雨中黄昏
  
  ----------------------------------------------------------------------------------------------------------------------------
  
  [读书笔记--4]
  
  近读[[新华文摘]]92年第5期,其中有一篇摘自[[文汇报]]的文章,题目是[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的時代]。作者是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季教授是翻译家,译过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对东方文化尤其是文学有很深的功底。在哲学方面,他自称""""""""几乎是一个门外汉""""""""。
  
  他的这篇文章,其主要论点有这么几条:1、从人类全部历史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二十一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就将遂步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期。2、[原因在于]东方的思维方式,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分析。3、他""""""""感觉到"""""""",西方的哲学思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是从个别细节上穷极分析,而对这些细节之间的联系则缺乏宏观的概括;认为一切事物一清如水。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的东方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着眼,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着眼,更合乎辩证法的精神。4、。。。。。。因此,我现在的想法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经快走到穷途末路了,它的对立面东方的寻求整体的综合,必将取而代之。这是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给我的启迪。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
  
  上述都是他的原话。现在来就此谈几句我的一孔之见。
  
  第一,从人类的全部历史来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并非如季教授所说的那样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是各行其道又互相渗透,具有互补性,可谓并行不悖。即使在二十世纪的今天,西方文化在东方也没有占主导地位,反之亦然。第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的确有别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可是,思维方式不能等同于文化。假若东方人仅仅长于综合而昧于分析,很难想象我们引为骄傲的""""""""灿烂的文化""""""""由何产生。文化是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不论综合抑或分析都不过是造成其繁茂的一部份阳光或水分。要说特点,我个人认为,西方文化是渐进式的,在思维方式上较偏重于理性,呈""""""""轮番轰炸,逐步升级""""""""的态势;东方文化是跳跃式的,在思维方式上较偏重于悟性或直觉,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味道。第三,恕我直言,季教授的""""""""感觉""""""""有点自相矛盾。真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哪来的""""""""一清如水""""""""?真的是一清如水,又何必去""""""""穷极分析""""""""?至于宏观的概括,康德、黑格尔那里多的是,并不比东方人逊色。说到""""""""更合乎辩证法的精神"""""""",应当是""""""""对具体事物的具体分析""""""""[列宁语]。不知季教授以为如何?第四,季教授的结论是:东方文化将在二十一世纪取代西方文化。是吗?这实在只是季教授的一厢情愿。我们肯定东方文化[它至少还包括了印度文化等]是非常伟大的,但也必须承认,西方文化是同样伟大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人类的财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主体。这里恐怕根本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如果有人通过舆论媒介看到西方社会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罪恶,就据此认定----季教授也许没有据此认定----西方文化将在二十一世纪衰微,那就错了。社会问题和文化是两码事。譬如,封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在中国已经消失,但封建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却作为一种传统仍在延续----如唐诗宋词等----并影响我们的当代生活。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实践。文化的发展过程,亦即人类精神的实践过程。从特定意义上讲,文化,还是整个现代文明的精神基础。文化先于文明,正如思想先于行动。举例而言,当一个猿人磨制出一件粗糙的石器时,这也许可以算作文明的开端;而当这个猿人想到要磨制出一件石器并预先想到这件石器的用途时,文化便产生了。当然整个情况只会更早。又如果这个猿人把手中的石器磨制得不仅实用而且也美观时,那就是双重的进步----既是文明的进步,更是文化的进步。用现代眼光看,这件石器已经""""""""老掉牙了"""""""",被别的什么器具取代了,然而在当时当地,它却是人类精神最完美的表现,也是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
  
  形象地说,文明是人类的翅膀,文化是人类的灵魂。没有文明,我们还可以像动物一样生存;没有文化,我们就只能像动物一样生存。文明的作用,是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周边环境;文化的作用,则是体现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没有文化便不成其为生活。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系统。举凡人类的一切致力于进步的精神活动,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而我们的季教授却认为仅凭综合或分析就能构成文化的特点,这的确是以偏代全的。季教授又想当然地断言""""""""到了二十一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就将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那更是将错就错了。
  
  东方人和西方人同属于人类,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同属于人类文化。在通往二十一世纪的道路上,最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枝独秀何如万紫千红?我们需要的是文化共同繁荣,文明共同昌盛,社会共同发展,人类共同进步。愿以此就教于季教授和各位读者。
  
  1992年7月4日
  
  自注:拟发此文上网时,季教授已然仙逝。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谨此向季羡林先生致敬!并愿他的在天之灵安息!2010年4月2日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6)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忆江南果香四章之枇杷(作家选刊)

    初夏的北方,树才开花,水果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而在南方,金黄诱人的枇杷,已经...

  • 漫说枇杷

    枇杷是一种非常美观的果树。其枝叶 葳蕤蓊蔚 ,亭亭如盖,令人浮想联翩;其果实圆润饱...

  • 茶山春韵

    清明谷雨时节的茶山,一片青翠盎然,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 人渐老,友渐少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身边可以说话的朋友特多,有心事可以诉说,有想法一起斟酌,有烦...

  • 许多年以后

    毕业分配,像一把种子,在七月里抛撒,于肥沃抑或贫瘠的土壤,各自都忙着扎根,多年没...

  • 慢生活,慢光阴

    不知是哪一天,也不知是在哪一年,生物钟不像以前那样准了,节奏也慢了许多,姿态也...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