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励志散文 > 《铩羽而归:90后创业血泪史》(打工知音征稿)

《铩羽而归:90后创业血泪史》(打工知音征稿)

散文
时间:2011-04-04 08:05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曼珠沙华点击:
        

【导读】初来天津,人生地不熟,同学院同班级的同学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开学第一天提着很重的行李到注册办公室报到,周围都是些从来没有见过的陌生面孔。  
  
  整件事情要从2009年我们的大学生涯开始,这是一个关于三个普通的本科在校生的不太传奇但是却真真实实的事件,而不是一个故事。这个事件里的三个主人公,是至今仍在读的三个女学生:侯杨,刘絮薇,李岚。
  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叫李岚,1991年9月出生在河南的一座小城,父母是自主创业的个体供销商,长年为工作劳碌奔波。但从小到大,从未放松对我的管教,他们一直期望我能有所成。2009年高考结束,我以还算不错的成绩考入天津的一所本科一批高校:天津X大。自此我的大学生活正式拉开了序幕。
  初来天津,人生地不熟,同学院同班级的同学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开学第一天提着很重的行李到注册办公室报到,周围都是些从来没有见过的陌生面孔。当时只是觉得忽然离家千山万水,触不到,看不见,看来以后的生活要全靠自己应付,我心里暗暗想,不由得心生酸楚。
  处理完各种手续,负责迎接新生的大二大三的同学通知我们要到指定的行政班级报到,要开一个新生见面班会。我也就是在这一天正式认识了刘絮薇,马尾辫,身材很小,看起来像是营养不良的样子,眼睛很大,说话的声音奶声奶气,很可爱。后来晚上回到宿舍才发现,我们俩竟然是在同一个宿舍,既然在同一个宿舍,我们俩的交流自然也就更加亲密起来,毕竟我们都是外地人,大多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走这麽远的路来外地上学,没有什么朋友,现在住在一个宿舍,日后肯定是要朝夕相处的。大家开始都不怎么说话,因为之前都不认识的缘故,但是慢慢地都消除了刚开始的尴尬,一来二去的攀谈起来。说道各自家乡的时候,才知道我们宿舍除了我和絮薇之外其余两个都是本地的,絮薇是河北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问这喜好和生日,两个天津的一个是89年的,一个是90年的,都比我和絮薇要大,我们俩都是91年的,而且巧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些许是因为河北河南上学早的缘故,上大学时的年纪普遍比较小。
  可能是因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缘故,我和絮薇的性格思想都极其相像。这使得我们的关系很快变得熟络起来,刚刚从高考的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瞬间像被放出笼子的小鸟,急切盼望着能够飞到蓝天云端,大好青春更想趁机一展拳脚,在大学里学得一身的实践技能,最好能够提前创业。可能是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所致,我天性要强,总想尽快进入社会打磨淘金,总感觉只有事业才是一切的前提,对梦想也抱着极高的期望。絮薇的想法和我大致相同,两个人志趣相投,一拍即合。但毕竟还只是大一,一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二没有宽泛的人际关系,三是即使想干点儿什么也没有门路,真真是单怀着一腔热血,却又使不对劲儿。
  到了大学之后,学习生活一下子松了。课余时间占了很大的板块,尤其是到了星期天,从周六到周日,整整两天都没什么课。这让过惯了三点一线生活的我们有点儿不习惯,于是我们俩就在一起商量找个兼职来做,一来可以积累点儿社会经验,二来还可以顺便赚点儿零花钱。说干就干,开学正式上课一个月之后的一个星期天,我和絮薇把整座学校的关于兼职广告的信息都抄了一遍,挨个儿打电话过去询问,看有没有适合我们做的工作。挑来拣去,我们最后把希望锁定在了一家教育机构上,主要就是帮助在校本科生考取各种证的机构,例如营养师证、会计证、国际会计师之类的专业的资格证。就这样,我们稀里糊涂的就成了一家教育机构的校园代理。接下来的一个月差点儿没把我和絮薇腿给跑断了,发传单,一个宿舍挨着一个宿舍的上门讲解,完了之后还要一个个的电话回访。全校女生宿舍楼有十三栋,我们两个人用了两个晚上一层一层的扫楼。当时学校的这种考证机构的广告满天飞,真正有兴趣并且有意愿报的寥寥无几,广告单都发出去了好几天,也才零星的有几个人打电话询问细节。如此反复下来,一个月过去了,因为兼职工作,连上课都受到了影响,满打满算,两个人加一起才赚了三百块钱,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说起来真的很不值,无非是些发传单的体力活,工作本身的含金量很低,得不偿失。因此我和絮薇权衡再三,最后还是辞去了校园代理的工作。大学伊始的前两个月就这样过去了,我们一直误打误撞的试图打开一条通往社会和成功的捷径终是无疾而终,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还陆续的干过一些其他的事情,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都不能长久,进而变得不了了之。
  在摸索中前进:崭露头角
  初入大学并以此为契机接触社会的几个月里,把我最初的热情和决心打击的所剩无几。做什么事情不再头脑发热,想起一出是一出,但是我又不想大学四年就这么浑浑噩噩的过去。每次看到身边的同学整天除了睡觉、上网、打游戏、逛街,就是整天无所事事,谈论很多无聊的话题我就觉得特别无法接受。我们宿舍的两个本地的女生,每天的话题无非脱离不开三个话题:吃饭、衣服、男人。而且,外地考过来的学生都知道,天津的本地保护政策很严重。拿相同专业相同班的本地学生和外地生相比,外地生要以高出重点线十到二十分的分数才能被录取,但是对于本地考生来说,只需要很少的分就可以上,所以常常出现,同一个班级里不同的两个人高考分数可以相差一百多分。这种差距在每次小组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体现的尤为明显,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工作小组里,凡是不干活不按时完成任务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本地人。但因为彼此都是同学,也不好意思撕破脸分的清清楚楚,我们这些人只能多做点弥补他们的不足。彼时,半年的大学生活已经结束,对于专业的课程也都开始慢慢接触;我们的专业是广告设计,专攻方向是会展策划;通过半年的学习和对广告设计软件的接触,我和絮薇萌生了想要创立一个广告工作室的想法,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广告是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接触到很多广告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业的雏形已经形成,但是仅凭我们两个人的力量不太容易实现,身边暂时有没有十分合适的人选,无奈之余,只能边深入学习各种制图软件,一边物色人选。
  认识侯杨是因为10年的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学广告的都知道,要想不断的在创意上有所突破,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种广告比赛,只有不断地在比稿过程中吸纳各方的创意与想法,才有可能有更好的作品。当时我们为了完成参赛作品,需要去摄影棚里拍照片,我们的摄影课老师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一个很有意思的年轻男老师,对于我们的事情很上心,还指导我们怎么打光和拍摄。那个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也是广告专业的学生也向他请教摄影的知识,她就是侯杨。后来我们因为经常在一起出广告作品的缘故,渐渐地熟络起来,有一次我和絮薇向她坦露了想创立一个广告工作室的想法,没想到她比我们还激动,侯杨告诉我们,她也早想创立一个广告工作室,就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团队,自己又势单力薄难成气候,所以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从起初的两个人的想法,到现在的三个人,而且侯杨还说可以拉进来一个男生,我们决定用三个月的时间建起工作室。
  理论上,注册一个小型的广告工作室最低需要三万块钱。但是我们作为学生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以学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工作室的身份避开注册的费用,这个擦边球打得我们着实爽了好长时间,解决了注册的难题,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工作室起名字,还有就是经营的广告项目和自身的定位,前期的宣传工作,工作室的第一批商业合作商的招募……三个月,时间看上去迫在眉睫,但是没办法,决定成立工作室的时候已经是6月份,9月初新一届的大一新生就要报到,我们得在大一新生报到之前把一切都准备好。加上侯杨拉来的那个叫崔颢的男生,四个人就这样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战前准备。
  7月份就要放暑假,我们都还是大一,几乎所有人的家长都不同意我们留校,我妈说第一年暑假就不回家,反了你了。所以只能在放假之前把工作室的大致框架定下来,当时刚好赶上军训,有点火上浇油的意思。白天被教官训得全身散架,晚上就找一个空教室开会讨论。最后定下了工作室的名字,AD街视觉创意工作室,因为AD是英文广告advertising的缩写,本来想以美国很牛的广告一条街麦迪逊邦大道命名,但后来一想口气也未免太大了,顶多也就称得上一条小街,于是便诞生了AD街。讨论过多次之后,我们想以出杂志为载体,在上边刊登广告,广告主要是和学校周边的各种店面合作,帮助他们在学校里做广告杂志,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此以来创刊成了工作室的首要任务,眼看着放假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心里干着急上火,开会的频率越来越高,最后决定期刊的名字为《大学GUY帮》,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大学的意思显而易见,其中“帮”有帮派的意思,又有相互帮助的意思,而英文guy是对年轻人的一种昵称,是现在英语口语里比较流行的一个称呼大学生的一个词,除此之外,“guy帮”还有“丐帮”的谐音,有点搞怪的成分在里边,容易被人记住。大致的方向定好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一方面是拉到愿意合作的商家,另一方面就是杂志的设计和印刷。要出杂志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所以拉客户成了重中之重,说的再明白点就是跑市场,搞推销。把我们的广告想法和杂志宣传推销出去,获得经费。但是要拉到充足的客户,剩下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用;虽然我们信心满满,但一出师还是碰了一鼻子灰;我们满以为以低价可以迅速拉拢商家,谁知道实际情况并不如我们想的那样;由于大学城的特殊性质,周边的各种店面都已经被各个高校的外联部拉赞助给拉怕了,许多店主一看到是学生来,就以为是学校又要办什么活动缺少经费来要赞助的,一个个脸拉得老长,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解释我们与外联拉赞助本质的区别,他们还是半信半疑的瞟一眼,并不是很上心。几天下来,我们大家小巷的发传单、讲解、介绍,腿都跑细了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进展,百分之九十的店员看到我们都会拿白眼看我们,觉得又是来白要钱的,有更过分的直接把我们当场给轰出来了。些许是还年轻经得住摔打的缘故,我们谁也没有说要放弃,还是每天散了队之后都出去继续宣传,拉客户。
  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在假期到来的最后时刻,我们拉到了两家客户:一家饭店,一家网吧。得到了三千多块钱的广告费,虽然并不多,但是作为工作室的第一笔生意,我们已经很高兴了。
  接下来开始了为期将近两个月的假期,我们不得不回家了。暑假在家里的时间,我们四个人就用网络联系,并且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工作交流群。在此期间我们决定了印刷杂志所用的纸质和版面尺寸,并且联系好了印刷商,问了相关的价格规定。最后定下的规格是:32开封面,125克铜版纸,十六页。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了杂志页面及内容的设计和整理……借助QQ和MSN这些通讯工具,我们四个人坐在距离彼此的千里之外,做着相同的事情。
  暑假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离开学还有半个月的时候,我软磨硬泡的说动妈妈让我提前回学校。要做的事情太多,再不回学校,恐怕一切都而来不及了。爸妈虽然极不情愿,但鉴于我的一再坚持,最终还是答应。我提着行李箱,一个人踏上了返校的归途,絮薇和侯杨也赶了回来。当时因为路途颠簸的原因,每个人看起来都脸色腊黄,面容枯槁,但所幸的是我们的热情都没有减退。不过还是有些小小的不愉快,崔颢退出了工作室,对于我们这个本来就男生短缺的团队来说,接下来工作的艰难性可想而知。除此之外,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离开学的时间还很长,所以学校的宿舍现在不能住。因为当时的时间很紧,眼看就要露宿街头,三个人毕竟都是女孩子,宾馆又太贵不能住,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最后联系了好几个当地的同学才勉强找到一处日租房,虽然心里还是不踏实,但是眼下这种状况只能暂时住下。
  到了之后发现,情况比我们想的还要遭些:房东是个男的,因为是很老的旧单元房,几乎没有客厅,门口对着几件很破的旧家具,连进门都很困难,我们住的那个房间大片的墙皮已经脱落,露出了砖灰色的的墙体,只有一个卫生间,而且冲水用的东西还不太好使。我们三个相视一眼,心怀狐疑,但有无别处可去,只得暂时住下,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一切相安无事。房东男是一个普通的电脑程序员,每天上班,晚上才回来,话不多,有时看我们都在的时候就过来打个招呼。整个房间只有一双人张床,一张沙发。我们三个人就这样凑合一个多星期。在这一个多星期里,我和絮薇晚上通宵达旦的做设计图,白天和侯杨去周边和广告商户接触,并试图拉到更多的合作商。跑市场拉客户是我最不愿干的活儿,接触到的人多是做生意的个人,再加上周边的很多店面对学生都很反感,所以市场工作很难做。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星期,最终确定的一共有三家,两家是放假之前谈下的,后来这一家理发店是这一周的成果。接下来如果我们做的设计图通过,就可以签合同了。
  审稿的过程实在艰难,毕竟是学生,我们作图的时候大多注重创意,视觉的整体效果。但对于商家来说,店面照是不是显眼,信息是不是传达准确有吸引力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他们喜欢的大多是那种大俗大雅的广告招贴。以我们做的那张酒店广告页为例,只重做的次数就有三次,当时改的时候差点儿和人家吵起来,但是为了大局一直没有吭声,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个店长看我们时的鄙夷眼神,好像是在问,你们这帮孩子到底会不会做广告。最后终于按照客户的意愿改好了,提着电脑出来的时候,我看到絮薇哭了。当时天已经黑了,我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淡淡的说一句,薇薇,一切都会过去的。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应付了其余两个客户的相同责难,但都最终达成一致。拿到签约费用的那个晚上,我们三个每人喝掉了三罐啤酒,彼此相对无言。第二天我们拿着做好的电子版稿件去事先联系好的印刷厂交稿,审稿的大叔一打开我们的成品,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通说教,最严重的就是分辨率和边缘出血的问题。一般要用来印刷的内容,作图的分辨率至少要在300以上,但是我们做的图有百分之五六十的分辨率都达不到,由于分辨率是不可逆的,只可从大变小,不可从小变大,所以也就意味着这百分之五六十的图要全部重做。再者就是边缘的出血也就是留白部分,因为装订成册之后要切除边缘的三毫米,所以图纸的边缘三毫米不能够有文字和其他的重要信息。听完前辈的指正一方面觉得又学到了些东西,但另一方面,就面临着接下来更加折磨人的修改。况且时间紧迫,再有不到五天的时间,新生就要开学,我们必须赶在新生报到之前,这样广告效果才明显。我和絮薇当时看了看对方,艰难的说了句,我们会在明天晚上之前改好。接下来的二十多个小时,我们一直在改,次日的下午四点,侯杨从学校的团委办公室回来,这两天她一直在和学校协调相关的分发杂志的细节,看到我们俩形容枯槁的坐在电脑前,眼圈黑了大片,精神支撑已经到了极限,还好图已经改好。我们三个都沉默着看着对方,一时竟不知是喜是悲。
  杂志终于在我们的翘首期待中成功印刷。
  
  你要我们实现的是你的梦想,不是我们的:狡兔死,走狗烹
  首期的《大学GUY帮》杂志的发行很成功,在老师和同学之间也获得很好的反响,有一个平时比较熟的男生同学说,李岚,看着你们三个小女生弱不禁风的,想不到你们这么快就做出了眉目,连杂志都做出来了。我就咯咯的笑,也不回答他的话。
  通过出版第一期杂志的经验,我和絮薇在想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观,总结之前一年的种种经历。我们觉得,太急于求成反倒往往欲速则不达,尤其是通过这次杂志的事情,更让我清醒的认识到,要想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首先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其实在这次设计广告的过程中,我已经感觉到自己技术有限,创意思维面狭窄。我们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有很多东西还要学习,如果一味的把时间放在社会实践上,即使有再多的经验,也没办法达到理想的高度,最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低端打工者。以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有很多,但学习钻研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所以比较权衡,现在更应该多钻研专业知识和技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果要这样的话,工作室的性质必须改变,因为如果按照最初发行第一期的杂志这种策略,我们还要继续无休止的跑市场,不然无非是先前工作的不断重复,而且更重要的是,会浪费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想把工作室转型为只出电子杂志的形式,这样就不用大量的资金,也可以达到锻炼技能的作用,又不至于耽误学习。我们俩决定把自己的想法跟侯杨商量一下。
  开学发行杂志以来,侯杨一直很忙。因为杂志的事情进展的很顺利,她已经在琢磨下一步招纳新人进来,进一步拓宽市场。侯杨是山东人,89年出生的,比我和絮薇要长两岁。她的男朋友大她两岁,已经开始工作了。从小侯杨就是一个特别要强和特立独行的女孩子,上了大学之后更是边打工边上学,但对学校所学的课程并没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觉得大学的课程大多形同虚设。她从一开始就想创业,尽早的进入社会。一方面是急于赚钱,一方面还顶着来自男朋友家长的压力,因为她男朋友今年已经二十四岁了,侯杨却还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还不能上班。对此她一直很苦恼,所以恨不得现在就拿了毕业证走人。我和絮薇把自己想法说出来之后,侯杨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认同,但毕竟是三个人共患难才有了现在的成果,她表面上还是很尊重我们俩的意见。但接下来的事情,却并没有按照我们最初的意愿发展下去。
  侯杨只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便把工作室改成了学院社团的性质,她自然成了社长。然后就开始招纳大一的新生入社,前前后后一共招进了将近二十个人,事实已成定局,我和絮薇自然是无力回天的。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接下来的第一次社团例会,侯杨便通知接了一个大项目。她说的大项目就是“海折卡”,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有家公司要我们帮着拉客户,一个月之内要三十家加盟商。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觉得不可能实现,我们毕竟才是一个刚刚成立三个月的工作室,连我们自己都还对市场不甚了解,更别说刚入社的大一新生了。当时我就有一种夺门而出的冲动,奈何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我还是忍了下来。散会后本想质问她为什么擅自做主接下项目,但是,一向骄傲的侯杨一直笑脸相迎,还要我和絮薇带着大一的学生去跑市场。想起最初我们三个在廉租房里的情景,我也不忍再说什么,毕竟当初那么艰难都过来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就带着新招进来的大一的学生没日没夜的跑市场,虽然我知道三十家加盟商是不可能的,但是又不好带头半途而废。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多次打电话劝我不能再做下去,得不偿失。我虽然心里知道,但是奈何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如此持续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因为跑市场的缘故,课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加上在和客户交涉过程中遇到很多复杂的情况,我已经心力交瘁,还因此和妈妈闹过两次的不愉快。我和絮薇最终决定找侯杨谈谈。
  那天晚上我们三个坐在女生宿舍前的石凳上,第一次开门见山的把自己的想法摊出来。我说,侯杨,我的能力实在有限,有很多该学的东西还没有学到,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没有意义的重复上,太急于求成只会让我意乱神迷。我接下来还想考研,因为通过这几个月的实践我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我需要学的东西还太多。工作室既然没有朝着最初的我和絮薇预期的方向发展,我们现在也改变不了,我们同时也理解你的处境,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再这样下去我会疯的。侯杨低着头沉默了很久,然后她哭了,她说,李岚,那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办。现在工作室的情形你也看到了,大一的小孩儿虽说热情很大,但是什么都不会,如果你们现在退出或者改变工作室的运营体制,我将功亏一篑,这个工作室是咱们一手建起来的,你们得帮我。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三个人都沉默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絮薇一直极力想把自己所知的经验和作图技巧传给大一的学生。依旧忙碌,依旧纠结,如此的生活过到大二即将结束。新人渐渐上手,市场和设计也有些可造之材。四月份的第三期杂志制作已经完成,虽然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图还是我和絮薇做的,但是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也将不成问题。本以为可以安然的度过大二,大三的时候可以完全脱手,但是却因为一件事情将局势迅速扭转。
  那天中午照常是全社团的例会,开会前的几分钟侯杨忽然告诉我们,她要提两个副社长,而这两个人,一个是大一的一个主要跑市场的,另一个是刚加入社团不久的一个大二的同学。我和絮薇知道后商量了一下,觉得再留下来已没什么意义,我们只想好好的学设计,本不想过多干预职位的东西,但是侯杨这样的安排,一下子让我们的处境变得很尴尬,作为开创工作室的前辈,从此要受到大一的学生的管制,这怎么看上去也有些不合情理,继续留下来,也会让被提为副社长的同学工作难以进行。所以我和絮薇决定退出,在侯杨安排了各项事情准备散会的时候,我和絮薇提出了要退出工作室的请求,虽然心里有很大的不舍,想到最初三个人从起名字到创刊的点点滴滴,我的情绪就有点儿失控,但还是控制着自己,因为往昔不再,当下局面非我能左右。不想说什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话,走到这一步一切都显得无路可退。
  好容易等到散会,教室里最后只剩下我们三个人。侯杨早已眼眶红肿,泪流满面,我和絮薇倒是表情坦然,无喜无悲。她一字一顿的质问我们,在你们眼里,我们的友谊算什么,一文不值吗?你们还是抛弃了我!我说,侯杨,请不要太过分,我们已经退过很多步,离开这里,我和絮薇会再次一无所有,就像我们还没有建起工作室的时候。但你却可以继续完成你的梦想。你要我们实现的是你的梦想,不是我们的。友谊和梦想本来就是两码事,如果为了保住友谊要以牺牲自己的信仰为代价,那恐怕也太过残忍和可怕了。说到抛弃,不是我们,而是你从一开始就抛弃了我们,因为现在一无所有的是我们俩而并非你。
  事后我和絮薇把这次事件定义为决裂。一段奋斗历程的彻底断裂和消殒。絮薇笑着对我说,李岚,这像不像传说中的狡兔死,走狗烹。说完之后她就哭了,但是我们不后悔!
  
  卷土重来,厚积方能薄发
  那件事情之后,我和絮薇在其他社员的眼里,成了离经叛道的罪臣,我还一度调侃说,从此咱们要彪炳史册,遗臭万年了!侯杨把我们所有的通讯方式都拉黑了,这件事情上她做的倒是很绝。从此我们恐怕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仇人,这是我不愿看到的,但又改变不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们决定重整旗鼓,利用剩下的两年时间好好学习,为考研做准备。经过这两年的是是非非,所见所闻更坚定了我考研的信念。在此我也想向当下正在读大学的同学们提些意见:不可过于急功近利,在大学里,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而不是赚钱。你可以仔细地算一笔账,按照人的寿命是八十岁来算,我们能够全心全意的学习的时间前前后后尚不足二十年,以后我们进入了社会,有的是大把的时间去实践去磨练,却不见得再有大把的时间去学习。励志奋斗,自力更生并没有错,但不应该忘记自己来学校的初衷,切不可本末倒置,舍近求远。
  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进步的历程,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主打的内容。青春是美好的,但也不可过分赊欠和透支。要知道厚积方能薄发,知识基础决定了理想的高度。做一个会思考和正确决策的人很必要。
  无论如何,这个关于二十岁的创业事件终要告一段落。接下来的路还要走,我们都是在路上的人,风雨兼程,不曾退缩。

【责任编辑:雨燕】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阿睡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签约作家 注册时间:2010-10-14 10:10 最后登录:2011-11-08 22:11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