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励志散文 > 飞珠溅玉龙泉井

飞珠溅玉龙泉井

散文
时间:2014-06-10 17:42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粤行粤远点击:
        

【导读】水为生命之源,自古以来很多村庄因为用水不足,常常会发生不同姓氏的纠纷。卿罡这个3000余人口的大村,6个姓氏共饮一井水……
  
  卿罡龙泉井的故事,最初是黄村的表弟在葆告诉我的:我们村隔壁有个卿罡村,村里有井,很大,八个角,井中间有石柱子,雕刻着工仔花草,还有鳌鱼……素来对鳌鱼的形象很好奇,记得奶奶给我讲过鳌鱼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天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积压的雨水把地面压斜了,玉皇大帝砍了鳌鱼的四只脚,撑住地底的东南西北四个角,地又变得平整。幼年心目中的鳌鱼,应该如大象那样有巨大的脚而力大无比。
  
  也是八月中秋,黄村姑婆家过节,我到了黄村,并在在葆表弟的带领下,沿着黄村往卿罡的山路一路小跑,终于看到卿罡水井。水很清很静,没有看到鳌鱼,倒是几条红鲤鱼在水里游动,让我们感觉新奇,追随着鲤鱼游动的身形,沿着井边转圈。只记得当天水井很多人,提水的,劏鸡鸭洗菜的,洗衣服的,他们很和善,对着跑来跑去的我们,友善地提醒:小弟弟小心,井面很滑,当心滑到井里去!
  
  在葆弟说,水井中间石柱顶那条陶瓷做的绿色的鱼,就是鳌鱼。没看到想象中力大无比的,在水井任意游动的鳌鱼,可是,八角井、雕花石柱、清水中活泼的红鲤鱼及井边和善的大人们,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水为生命之源,自古以来很多村庄因为用水不足,常常会发生不同姓氏的纠纷。卿罡这个3000余人口的大村,6个姓氏共饮一井水,遇上大旱之年,会有争水的纠纷吧,村民说,千年来,没有用水纠纷的传闻。有点感触:许是卿罡这样墩厚的土地,才让“共享”酝酿成一个村庄的处世智慧。
  
  行走于黄村的寻常巷陌间,黄氏家族悬挂的“硕德遐龄”匾,让我驻足良久。黄氏子孙说,这匾为清乾隆年间连州知州萧榕年所赐,旨在旌表先祖黄圣铨的善举。因为,萧榕年任连州知州期间,连州遭遇大旱,粮食歉收而米价大涨,民不聊生。黄圣铨把自己一年收成的三百六十余石粮食捐赠赈灾。村民说,黄圣铨真舍得。赞许黄的善举的同时,终于明白:表面的乐善好施生发于骨子里的善良、敦厚与豁达,正因为如此,他才时常把人的福祉挂在心头,于民众危机关头,仗义相助。村民对黄的善举赞许有加:黄圣铨种善因得善果,60岁再度娶妻,生育四个儿子,传下卿罡黄姓1700余人口。
  
  卿罡的800余年历史,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姓氏的村民在“福己及人”中不断融合的历史。晋阳唐氏主动出资修葺龙泉水井,获得与先期抵达卿罡的黄氏与晋昌唐氏共享井水的资格;“上唐”以砖瓦房换“下唐”的茅草房等等。不曾排外,毋需猜忌,不同姓氏的村民用最朴实的思维方式,弥补着,满足着不同家族不同时期的需求。清咸丰年间,吴三桂散兵游勇洗劫卿罡,让村民“福己及人”的朴素思想上升到新的境界。为抵御不可预知的侵害,咸丰四年,黄姓、唐姓牵头捐资酬劳,用五年时间,耗资白银两万两,按北斗七星布局,用1800米长的城墙把城门、炮楼连接起来。门称天枢、挹爽、熏风,楼以天地玄黄毓秀滕芳命名,与村西的大青山呼应,组合成一个北斗形状的防御圈。这“聚气”功能甚佳的S形气场,让卿罡后裔生生不息,乐业安居,濡养了敏学修德的心态,敦厚包容的智慧,海纳百川的胸襟。
  
  黄氏的乐善好施而获赐“硕德遐龄”不必再叙。晋昌唐氏父子科举场里“同游泮沼”激励着后人勤奋不缀。来自西岸马带的晋阳唐氏,原为“公孙三进士”家族的义子,当进士家有了“自孙”之后,他们悄悄离去,于距马带20公里外的卿罡落户。然而,远离家乡的后裔,忘不了每年的清明前一天,回马带拜祭先祖,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看过水石连州的人,一定为其高雅的风格、丰富的资讯及聚集的人气而赞许,那,应该是卿罡这块杰地孕育的奇葩。
  
  龙泉井旁一阕《卿冈遗记》,浓缩了龙泉井的厚重,展示了卿罡人的古道热肠。乾隆戊申岁南下连州访友的楚南邑解元彭运修,路过卿罡,为村民的热情感怀,为卿罡的美景陶醉,三天时间,他走遍卿罡了山水城隅,以一首七律记录了卿罡以“龙泉喷珠”为代表的“龙泉八景”,表现出对龙泉井及卿罡村美景的倍加珍爱,有诗为证:“凿成方鑑号龙泉,水喷如珠戏沸莲。不事探骁浮瀚海,何劳剖蚌觅长川。层渊垒垒宜绳贯,叠浪重重倩蚁穿。幸遇明主怜井渫,从兹受福乐尧天。”卿罡村民把诗文刻在石碑上,记录下彭的行程,给古村留下珍贵的历史。
  
  行行走走,在卿罡的寻常巷陌间,如镜的龙泉井,沧桑的古城墙,质朴的宗祠,悠远的巷道如一帧千秋水墨画,展示着她的古朴、文明与安详。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2)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