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抒情散文 > 徐州洛馍,娘亲的味道

徐州洛馍,娘亲的味道

时间:2019-04-08 13:46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王夫敏点击:
        
 一个人,无论离故乡多远,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的背井离乡,对故乡的那份情愫,总是魂牵梦萦;有的人,带一抔故乡的净土,有的人,带走一张亲人的照片;也有的人,只能在梦里,去回味妈妈的味道,一顿饭,一道菜,一段回忆……   记得一次从东北返回徐州,在沈阳上火车,遇见一对小夫妻,大包小包的行李,塞满了座位底下的空间,看样子,是去南方打工的。出差的人都知道,火车上的就餐也就只能凑活了;那盒饭不但贵,关键口味太一般,整个车厢里弥漫的,也就只有泡面的味道了。   那对小夫妻的午餐却不一样,他们拿出了从自家带的饭菜,还有东北人最喜欢的沾菜;男人拿出一瓶老村长,边喝边用生菜沾着大酱,还有洗好的几根大葱,嫩萝卜,几根小黄瓜,那小夫妻两人说说笑笑,看得旁边的乘客直流口水,那味道,就是东北人坐自家大炕,边吃饭,边唠嗑的感觉,就那一堆新鲜的蔬菜,足以让我流下不少的口水,真的是故乡的味道。   游子回乡,娘亲在的,团圆的时候,满桌子肯定都是娘亲的味道了;记忆里熟悉的各种美味,在开始计划回家的时候,就对娘亲味道充满了憧憬;当有的人,满怀一腔悲怆,回到空空荡荡的家园时,也就只能在村间巷陌,小饭馆或者小吃街,去追寻记忆中娘亲的味道了。   回到故乡的我,没有娘亲的陪伴,娘亲做的美味佳肴,也就只能在记忆中去追寻了。在彭城的短短一年,每一次的朋友相聚,吃饭的味道特点都是故乡的特色口味,煎饼卷辣鱼,喝辣汤泡馓子,煎饼卷辣椒炒鹅蛋,徐州地锅鸡,铁锅炖大鹅……徐州本身就是中国美食传播发扬最早的地方,早在几千年前,当年的彭祖献羹,让彭祖因此获封整个彭城,彭祖也成为厨师们的祖师爷,所以,徐州的美食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个吃货,生在徐州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吃了这么久的家乡菜,应该说,针对徐州的美食洛馍,还是情有独钟的。徐州有不少的洛馍村,若说是比较有名的几家,我基本上都去过,有的还走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但是,改良后的徐州洛馍,吃起来总感觉有丝丝的遗憾和不足。   有句戏词这样唱道:“从北京到南京,中间隔个徐州城。徐州人爱吃‘烙馍馍’,那么地个狠劲咬,那也不嫌牙根疼。”这是说烙馍确实是徐州所特有的,吃起来柔韧而筋骨,外人看嚼的这动作,还真有点“望馍兴叹”哪!   烙馍顾名思义就是在鏊子上烙成的,鏊子大多是铸铁的,近年来也有了熟铁和铝合金做成的,用法也大致相同。鏊子不大,直径一尺二寸左右烙馍直径也就一尺左右了。   所谓“烙”,制造烙馍要两道技术关要过。一是“擀”,二是“翻”。   “擀”要擀得薄、匀、圆。烙馍多用白面为原料,少有掺有杂面。先将面调水和得软硬适中,最好让面“醒”半小时以上。面和得硬了,擀起来较难;和得太软了擀好了也会变形,所以和好面是擀的第一步。将和好、“醒”好的面,分成单个馍剂,然后用特制的擀面杖擀。擀馍的好手每斤面能擀十六个,还要又大又圆又匀且薄。   在我们老家,常常把这种徐州烙馍叫做单饼。当时,三姐嫁到徐州市,也许是入乡随俗,回娘家的时候,就把单饼说成烙馍,还导致一家人对这个称谓,进行过好长时间的讨论。那个年代,农村的主食就是煎饼了,做煎饼需要推磨,这可是个力气活,再碰上阴天下雨,一家人的吃饭主食就成了问题;母亲这个时候,就活好面,放下小鏊子,开始做起烙馍。其实,做烙馍的火候是很关键的,火旺容易糊,火小烙的不香,热热烫手的烙馍,卷上几根散子,盐豆子,或者母亲做的咸菜、萝卜干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   徐州烙馍既不同于北方的单饼,也不同于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饼。烙馍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因刘邦的军队纪律严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拥戴。为了能让行军途中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发明了一种既简捷快速又方便实惠的面食——烙馍。这样就解决了行军过程中,可以卷上菜,边走边吃,方便快捷的美食。   据徐州文史资料载: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历代不衰。曾几何时,在徐州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于抗金英雄尝。   当然,如此美食,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四次停留徐州,更是不可能放过。相传,乾隆下江南时路过徐州,曾在微服私访时间到徐州乡村,遇到妇女擀烙馍的精彩表演。只见一女子于面案上迅即擀出薄如蝉翼、大如银盘的面饼,挑于轴儿上顺手一挥,那面饼便飞落到东间里的热鏊上,接着又一张飞向了西间里的热鏊上……乾隆见到的确是一位擀烙馍的高手,这女子一个人擀可以供两盘鏊子上,难怪乾隆皇帝看傻了眼。人说:“高山出俊鸟,民间出奇人”,在徐州地区确是这样。   旧时徐州都是自家烙制烙馍,一般妻子擀、丈夫翻,也有嫂嫂、大婶们合伙制作的,谈笑风生中飘出烙馍的香味,有点像是逢年过节时候一起包饺子的景象。不过现在都是手工作坊、社区里的地摊,新建小区里面都没有,只能自己寻觅有烙馍的地方。   卷起烙馍,那柔韧的口感,酥脆的馓子,满满一包的菜香常常让我在回味无穷中,想起自己不远处的家和记忆中的娘亲,父亲烧火,娘亲洛馍,姐姐们和面,而我,就在一边静静地享受着一家人辛苦制作出来的美食;尽管,那时候的烙馍没有馓子,没有现在这么多可口的菜卷在里面,但是,一张一张总是吃不够,那画面,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   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画面了,父母与我们阴阳两隔,姐妹们也都远在各自的家中生活,暮然回首,才发现,当我们学会珍惜的时候,想要珍惜的人和岁月,都已经渐行渐远,甚至,母亲在我脑海的印象开始有些模糊;每当卷起烙馍,记忆中就会出现母亲的音容笑貌,好像娘亲就站在我的身边,看儿子在吃她亲手做的烙馍。   卷起一张徐州烙馍,总让我想起娘亲的味道。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王夫敏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8-03-23 21:03 最后登录:2022-04-06 10:04
优美散文
  • 父爱回忆录

    父爱如山已是老话,我们一再重谈,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平常的小事中体现父爱如山而不再...

  • 幽雨中的银杏(原创)

    一帘幽雨,滴进了清晨。 湿湿的,滑滑的,轻轻的。碎雨滴哒着翠绿色的银杏缠成长串,...

  • 吟夏(三)

    茫茫人海,我只是光阴的过客。也许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岁月让我成熟,磨难锤炼意志,...

  • 洋槐花开

    从农家院到打谷场,从渠塘边到田埂间,处处都是洋槐树的阴凉,处处都飘散着洋槐花的浓...

  • 早春

    喜欢春,不太喜欢仲春的繁,因为它略显的浮躁和肤浅,也太不喜欢暮春的残,因为它稍有...

  • 情绪的泰山

    散文 李朝元 情绪的泰山 写过泰山的人很多,登过泰山的人更多。写过却没有登过泰山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