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景散文 > 翘街的黑白记忆

翘街的黑白记忆

散文
时间:2011-05-22 21:11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苗家阿妹点击:
        

  悄悄走过她的躯体,我想起那个在青石板路上撑着油纸伞飘散着丁香味道女子。风里,她飘过我的身边,梦一样,婉转流长。------题记
  
  翘街,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街,它不仅是古城黎平的根儿,更是古代贵州东南部文化和经贸中心。“丁”字型的巷子相互交错,成为展示(文明)黎平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走进这古街巷,(墙壁是银白色的石板,屋檐是淡黑色的旧时瓦片,镶嵌着,形成一段一段缠绵的曲线,象江南女子身上的绸缎花纹,细腻精致。诗画中,诗中画,画有诗。),古城斑驳的历史印迹霎时变得清晰,旧时黎平的千般风情俯拾即是。
  
  追溯翘街,要掀开黎平这座古城。黎平地处黔、湘、桂三省区的结合部,自古以来都是东进两湖、南下两广、西进西南的主要通道。早在元至治二年(1322年)改称五开洞,由思州改属靖州。同年,撤古州八万洞军民长官司,设上黎平长官司(黎平从此得名)。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废除诸蛮夷长官司,设五开卫于五开洞,军政统管,属湖广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黎平府,属贵州布政司。从此军政分管。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黎平府治移入卫城建府署,府卫同城。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五开卫为开泰县,属贵州黎平府。1932年,黎平县城分设五会、双凤、南泉、成德四镇。1939年,合为一镇,名曰德凤镇。翘街便是黎平德凤古城的核心街区。
  
  翘街是倾诉着沧桑岁月的一条古街,历史的车轮在这条深遂的古道中,碾上深深的烙印。翘街老了,它见证了古城蹉跎的岁月,他如走入暮年的老者,变跎了。透过层层的历史迷雾,剥开它厚厚的积存,你会发现,那曾是一段繁华的古街。翘街从明朝后,一直都是商贸活动的中心,可称得上黎平经济繁荣的历史缩影。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屋一舍,都深深地刻着明清时期乃至民国初期的发展印迹。
  
  翘街,两头高,中间低,形如扁担,故而得名。这条街保存了相当完整的明清两代的建筑物。漫步其间,处处均历史,点点皆文化,一排排封火墙、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对于这种空斗式建筑并有翘角装饰的封火墙,地方俗称“马头墙”。墙上的彩绘和门窗的装修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这里的大街小巷用石板铺墁,上上下下以石梯连接,左所坡、马家巷等10余条小街小巷,还保存着用条石、卵石铺成的路面,古色古香,这里饱经风霜的古朴建筑群落,发人幽思。
  
  翘街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当数那几十座木结构的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四面封火墙高筑,平面如方印,人们习惯把它称为“印子屋”,左家巷的左家四合院就是典型的代表作。
  
  身处街巷其间,一时竟让人忘却了近在咫尺的城市的繁华与嘈杂,唯一能感受到的是地道的传统文化气息。仿佛时光在此有了瞬间的凝固,又好似人与时空达成了某种默契。行走在街巷里,在这里能尽情挥洒自己的情思品味黔地文化的香淳,感受历史的悠远和岁月沧桑
  
  穿行在曲曲折折的深巷里,侗族作家、学者余达忠在一篇小说中对黎平城的描述“它列筑在五座低缓的山垴上,一条平缓的大川刚好成了它的中央大街,房子很有层次地筑在缓坡上,一长排一长排的,错落有致,把巷子拉得很深、很曲折,让人想起一些悠远的往事。光线再清晰一些你会发觉,许多房子都有是那些老式的印子房,房檐高高的翘着,用厚重的古青砖砌成,勾着细细的笔直的白灰条,精致秀雅的木房就镶嵌在这厚重高矗的封火墙里,像睡在老祖母怀里的宁馨的孩子,和谐而又意味深远,你体验到了时间的悠远和岁月沧桑,或许会生出一份诧异,是谁把一段悠远的历史遗弃在这深远的大山里呢……
  
  从双井街出来,进入东门翘街。正对着双井巷口的是翻修的福音堂,为民国初年德国传教士到此修建,文革期间,政府将福音堂推掉在旧址上修建了新社会人民的福音堂--黎平县人民法院,为打造古城翘街,政府又将法院搬迁,重修复了福音堂。每次路过此地,头顶上的十字架,让人领略了古城的异国情趣,衬托古街的西式浪漫
  
  翘街的会馆,见证了翘街的繁荣昌盛,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在城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朱元璋定国安邦后,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鼎盛时期,南方的工商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由于乡音难改,故土难忘,所以一些成功的商人就开始倡建会馆。至今保存最为完整是两湖会馆,是贵州境内的会馆中保存较好的一座。据《黎平府志》记载:黎平,自洪武十八年(公元1357年)设五开卫隶湖广以来,楚人迁徙逐年增多,与楚址交往日渐密切。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五开卫拨归贵州。于嘉庆二年(1797年)创修两湖会馆,作流黔之楚人栖身、祭祀、从商、救济等用。
  
  会馆内有禹王宫、佛殿、庑厅、阁楼、洞庭宫、水榭等建筑物。占地面积3479平方米,建筑面积741.9平方米。禹王宫为3间11檩双步廊式硬山顶,通面阔14米,进深13米,高3米。两次间前檐卷棚下,悬挂一道“探花及第”,三道“状元及第”竖匾,其三方樟木镂雕5龙,底边为双凤捧花对舞。宫内原设浮雕神龛,塑禹王巨型神像,两次间祀文武财神等像。雕刻技艺,颇为精湛,柱上附有抱柱楹联,现存26幅,望板下悬挂着15块金字横匾,规格不一,字体有二王赵、颜、柳、欧等,王赵居多;书法笔力遒劲,浑圆稳健,结构严谨,朴实无华,各富特色,字迹阴刻入木,敷贴金箔。这些匾额为清嘉庆至民国初年地方官吏及两湖人氏题赠。这是全省会馆中保存匾额最多、最完好的一座。
  
  禹王宫后面是佛殿,门楣悬“南大觉果”横匾,笔力遒劲,侧为庑厅、阁楼、洞庭宫、水榭等,“雕梁焕彩,画栋生云”。显示了湖广艺人的高超技艺。
  
  历史的车轮向前推到75年前,翘街一栋800平方米的“印子屋”的激列争论声,再一欠唤醒了沉睡的古街。
  
  在翘街“胡荣顺”商号里曾发生过一件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黎平,党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在称为“印子屋”的四合院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们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彻底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肯定并采纳了毛泽东同志西进贵州的正确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从此红军长征有了正确的方向,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伟大转折起点。
  
  75年来,沿着这一段红色历史,一代又一代黎平人民坚持传承和发扬黎平会议伟大精神,自强不息、奋勇向前,大力推进革命建设发展各项事业,在浴血奋战中重生,在艰苦创业中奋进,在改革开放中富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全县呈现出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朦胧的夜色里,每当漫步在这条古街,万家灯火,两侧的灯光,把翘街照得很红很红。
  
  翘街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经过明清时期数百年的发展,已为黎平城一道厚重的历史屏障。翘街保存至今,传承的是黎平的历史文化,承载的是人们难以割舍的怀旧、寻古情结。古街两旁林立的店铺,既彰显古典雅致、宁静幽远,又讲究新旧结合、兼收并蓄,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多元和个性。
  
  时光在人们的指间悄然滑过,岁月在人们的思绪中慢慢流失。时光依旧这样精雕细刻着这条黑白的古街。不管岁月的年轮驶过多少载,翘街终会保持她那独特而迷人的恒久魅力,翘街这段黑白的记忆依然在现代的城市里清晰。
  
  翘街以其独特厚重的文化意蕴称誉一方,来此观光的游客无不被其文化魅力所诱惑和折服。因而在流连侗乡民俗文化的同时,总不忘于去找寻和享用古城文化的存续。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小城春雨

    小城春雨 文/磐石 早晨醒来,透过窗帘,少了以往那种天亮的感觉。风肆虐地敲打着窗棂...

  • 北方早秋

    北方早秋 文/磐石 阴云,弥散于立秋的天空;风微,拂动着丝丝凉意。早秋的乐章,在几...

  • 故里游话

    家乡的变迁...

  • 五月的康乐

    五月的康乐 文\马晓春 拉开五月的帘幕,胭脂三川柔风轻轻,雨丝飘逸;揭开五月的面纱...

  • 踏青

    踏青...

  • 徒步高峰森林公园

    游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