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景散文 > 威山探幽

威山探幽

时间:2017-09-25 21:59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旷野柳风点击:
        
  威山位于沙岗境内,峰峦险峻,岩穴众多,峡谷幽长,属典型的丹霞地貌。
  
    5月7日晨,恰逢周日。吾与国彪先生、菊模先生、长良先生及小明、兴旺诸君同赴威山,先探威山峡谷,再寻蝙蝠洞,后登良筹古寨;一览威山美景,惊叹天地造化之神奇,领略岩洞之深幽,感叹古人之悲壮;置身山中,吐故纳新,驱平日之烦劳,洗尘世之喧嚣,悠然自得。归后细嚼味浓,遂以文记之。——题记
  
  威山,近来常有人在耳边提起,起初颇不以为然。
  
  军峰山我爬过两次,古人言“五岳归来不看山”,军峰虽不及“五岳”,但毕竞是赣东第一高峰。于是我便陷入这样的思维,认为南丰境内定没有比军峰更好的山了。
  
  应国彪、菊模二位盛情相邀。次日晨八点从县城出发。抵达沙岗,再从樟树排左拐入威山境内,山上道路虽窄了点,倒也平坦,没怎么受颠簸之苦。
  
  沿途草木葱葱,过路黄开的正艳,一丛连着一丛,在山脚下煞是好看;透过山坡繁茂的枝叶,隐约能望见远处奇形怪石崭露头角,倒有些超凡脱俗的神韵与气质。
  
  前行的道路越来越窄,我们改乘三轮车穿过一段桔园地。当威山真正映入眼帘时,我惊呆了,以为是到了上古的仙境。
  
  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把山石雕刻的惟妙惟肖,大伙惊呼着,指点着:这山象迎面奔来的大象,那石象破土欲出的春笋…都尽情发挥着想象,掏出手机,从各自的视角不停拍摄。
  
  我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早已把“不看山”的固执丢到了脑后,恨不得马上投入她的怀抱。
  
                                                                                                      探威山峡谷
  
  威兄熟悉这地方,由他带着砍刀领在前面。路面很滑,长满了青苔和长草,显然人迹罕至。
  
  我们搀扶着,小心地走到谷底。只见竹木丰茂,遮天蔽日,两边陡峭的崖壁象刀削斧劈般,长满了各类耐阴的藤草。顺着溪流而下,路平缓了很多,我们终于可以放心的张开双臂,深深的呼吸着大山的气息,芳草的清新渗入身体每个毛孔,浑身舒畅。崇尚自然,返朴归真是人的本真,人一旦放开了精神的枷锁,都会成天真的孩子,瞬间世俗的烦恼荡然无存。吴总发出感叹,来到山林,人都没了脾气,更不会想钱了,真好!逗得大家呵呵直乐,欢声响彻山谷。
  
  溪流不是很大,但在冲激成的大小石潭里,水清澈见底,几尾石斑小鱼悠闲的游着,毫不畏惧我们的到来,尽情享受着潺潺流水带来的抚慰。
  
  步伐轻快的踱过沿溪小道,路开始往山上延伸,越往上爬,山势越陡峭,步履变得艰难缓慢起来。进入林区,回望刚才走过的羊肠小道已完全没了踪迹。
  
  在威兄的带领下,边探路边向上艰难攀爬。长良支书道出他的爷爷的往事。以前,他爷爷是抬轿的脚夫,经常要抬着达官贵人在南坑与沙岗间往来穿行,这段峡谷就是必经之地。乖乖,这么险要的路,还要扛着人走,其中的艰幸谁又能体会得到呢?但那个旧时代,人与人间的不平等,就在坐轿与抬轿间体现的淋漓尽致。于是,我在脑海里总不断闪现出他爷爷抬轿的画面来。
  
  还没回过神来,已行至半山腰。
  
  忽见对面一处可容纳30余人的石涯。我们速奔过去,只见涯口有古人修筑的挡墙工事,里面还有人类居住的痕迹。驻足少息,回观涯壁,两只爪印赫然在目,他们说象虎爪印。老虎哪有这般神力,不消说是大自然的奇功。对着石壁,作喇叭状呼喊,阵阵回声在峡谷中连绵回荡。
  
  我的视线被崖边一簇簇狭长叶子草所吸引,伸手去拔,韧劲不小。威兄告知,这是做箩绳的芮草,自塑料绳代替草绳后,再没人收割这种草了。讥讽的是工业文明对某些物种来说,反而是种良好保护。
  
  渐行至关口,腿粗的一枯木,上面长了排白色菌菇,象一只只朝天放置的碗,人为般布列整齐,恰当的横搁在颓废矮墙上,形成了个天然的门。大伙顿觉有趣,纷纷定格留影。抛开杂念,感悟自然,我深深感叹大自然的运化神功,让大山里的一草一木,永远在生死交替中绽放异彩。
  
  峰回路转,我们穿过高丈许的隘口,眼前豁然开朗,整个南坑村的景致尽收眼底,看清了峡谷尾端连着一座小型水库,山路也曲折的伸往库区,约显陟陡。转身细看隘口,其实是两石天然间隙,古人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建造工事,正好能容一人走过,真是“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返回的路上,我们走岔了,但惊喜的是发現了一处更大的古人崖居群,碎瓷、断墙、门条石……随处可见。到底发生了什么?战争?杀戮?我不敢继续想象。
  
  威山峡谷我们只是抛开了其中一角,还没探寻过的峡谷段,定是步步惊心,步步让人叹为观止,十分期待有人相伴再次进发!
  
                                                                                                   寻蝙蝠洞
  
  从峡谷回到原点,己近晌午,肚子饿的咕咕叫,我执意要去寻找蝙蝠洞,叫威兄陪我,其余人先回沙岗。
  
  威兄很乐意,指指象山底部,说那便是蝙蝠洞所在地。目测离我们有近百米远,于是迅速穿跃溪流竹林。
  
  没几分钟,便看到了几块陵角分明的巨石,相互支架起一个三角洞口,我们直着腰走进去,顿觉里面阴凉潮湿。
  
  稍作歇息,威兄跟我讲起,当年他带省地堪队来探过蝙蝠洞,里面大洞、小洞很多,大的如客厅,小的仅能容下一人,洞洞相连,很深很长,他随地堪队在洞内爬行了足足一个半小時。威兄的描叙,一下引起了我的的好奇,因我打小就听老人们说过,这样的深洞会幽居一种蝙蝠,由于长年饮用洞底深部清泉,外食花蜜飞虫,毛色会由黑变白,能活过千年,成为妖蝠。我想这次兴许能有幸目睹它的尊容呢!
  
  为了赶時间,我们赶紧从左洞口爬出,再踏着石块向上攀爬,路旁看见几个箩大的洞口,阴森的似张开的嘴,加上巨石间光线幽微,心里阵阵发怵。我不停的追问:到了么?其实是不断为自己壮胆。
  
  爬上这段乱石,光线亮了起来。我们仿佛走进了百草园,眼前一片绿色,石上、地上长满了各种奇花异草。爱山的人,自然也爱山里的草木,我环顾四周,竟发现了十几株黄精草,直呼不枉止行,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一阵。草木俱荣,依旧能辨认出一条小径曲折的指向蝙蝠洞口。显然常有人来。我心里自问:来人是好奇的寻洞者?还是想捕食蝙蝠的本地山民呢?
  
  本地人有捕食蝙蝠的习惯,的确不是骇人听闻。上午,就听吴总讲述:小时候,他和伙伴们下到洞底捉蝠。蝙蝠倒悬在洞壁上,如受到人的惊扰,便会密密麻麻的蜂涌飞出。几人慌忙用竹枝在空中奋力掠打,一旦被击落在地,就再也无力飞起,只等你带上麻袋匆匆装捡。运气好的话,能捡上几麻袋。回家后,剥尽毛皮,用油炸着吃,味美无比,奇香无比……还说吃了具有平喘、明目的功效。如此生猛,听得我连连咋舌。
  
  蝙蝠洞的洞口很小,我们蜷缩着身子钻了进去,感觉象是落入了岩石圈成的井底,透过石圈上的枝叶,散落下的光线已昏暗了许多,根本看不清洞内的景像,只闻到一股氨骚味扑鼻而来。我们打开手机照明,小心的顺着洞内斜面下探了十多米,能听到深层的洞底涓涓流水声,音质清脆悦耳;要不是脚下无法站稳,真想静下心来,体会一下“流水无弦胜百琴”的妙处。
  
  忽地,朦胧的视觉里,有几条黑影急闪而逝。我猛地想起蝙蝠怒目而视的狞狰面孔来,头皮阵阵发麻。也许在蝙蝠仇恨的眼里,人类才是它们最大的天敌;人们喷施农药,使它们吃上带毒的花蜜飞虫;人们掠夺性的开发,恶化了它们生存环境;人们为饱食腹欲,将它们残忍捕杀;人类才真正可怖,一直在侵害它们,干年妖蝠能侥幸生存下来吗?我急劝威兄返回,别下去惊扰沉睡的蝙蝠了。
  
  撤出洞外,我们原路返回。虽然没探到洞底,也没看到千年白妖蝠的影子,但庆幸没有惊扰到大山的精灵,自觉心地坦荡,我长长舒了口气。
   
                                                                                                 登良筹寨
  
  同沙岗关山酒一样,良筹寨(又称杨洲寨)是名声在外,极富传奇的一座山,也是威山唯一以寨命名的山,鲜有文字记载,民间不泛有美丽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位好心的神仙,看到南城水患不断,便半夜偷偷运山,作坝拦截洪流。谁知运到该地,鸡已叫了三遍,惊醒了沉睡的土地公。看见神仙运来的大山,形态各异,峰峦神秀,土地公心动不已。急着与神仙相商,挖赤土相易,便将此山永久留在了本地;旁边缠绕的河流,那是神仙取土留下的痕迹。传说可虚可幻,菊模支书讲出了另一个版本,大致是说神仙要把此山赶往军峰山去做山顶,无耐陶醉当地美景,乐不思蜀,便将此山永久留下。
  
  午饭后,我们没有停歇,怀着对美丽传说的憧憬,决定绕道新建村,从威山的北侧,以最快捷、最短的线路登良筹寨。
  
  穿过一段农民的玉米旱地,便看清了良筹寨的山体轮廓,象一堵巨大的绿色城墙,横卧在田地里;没有明显的山峰,四周崖壁陡直,隐约中还能看到几处悬棺崖葬。
  
  登山的路极陡,我们都喘着粗气,仍一步三顾,不愿错过任何途中美景。陡峭的岩壁处,野百合开的烂漫,山风吹来,送来缕缕花香,大家深吸着,顿感疲惫俱消。不一会,我们就翻上了山梁,莽莽群山,幽幽峡谷便尽收眼底。
  
  没久恋美景,走过坡度平缓的山梁,路两边变的狭窄了起来,如鱼脊般。很快就看到岩石上凿出的台阶,挂在崖上。这是上寨的唯一的通道,仅可容一人行走。
  
  台阶不仅仅是窄,而且陡,两侧皆是峭壁。上完台阶,便来到寨门,这是一座城墙似的建筑,保留尚完整,墙体红石青砖,上设观哨射击口,下有进山甬道,山门早己不见,条石上留有清晰的的门栓洞,门楣的青石上阳刻有“蟠龙山房”四个楷体大字,苍劲有力。疑惑不解为何不刻“良筹寨”三个字呢?整个寨门,踞险而筑,扼制咽喉,象怒目圆睁的武士把持山头。
  
  穿过寨门,来到山顶,居然是一片平坦之地,竹木郁郁葱葱,鸟儿婉转低鸣,宛如世外桃源一般。大致能看出遗留的地形,可以想象当年开田建屋,习武劳作的情形。在兵荒马乱的历史年代,“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老百姓只能选择扎寨的方式避难。天然山体的救护作用被地方百姓发挥到了极至,成了人们抵御战争、艰幸度日的空中家园。
  
  路边的一块残碑,凌乱的散在草丛里,翻开一看,是块刻有“吴岕”的石碑,吴总如获至宝,认为吴氏先祖定是这里的山寨大王了。我唏嘘不已,从残碑裂迹看来,象是人为砸烂的。“皇帝轮流做”,山里更换大王旗,疯狂的掠夺者往往把砸碑作为胜利的骄傲;草皮下,成堆的瓦砾、灰炭也是个佐证。谁能保证,吴氏先祖就是这里的唯一的寨主呢?又有没有发生过你死我活的争斗呢?
  
  说起良筹寨血泪片断,菊模支书侃侃而谈:晚清咸丰年间,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驻扎在熊坊,视太平军为“烧杀抢掠”的匪徒,便用长枪火炮攻陷了据守在良筹寨的太平军,首领被逼着手拿两个大锅盖,张开双臂跳崖,结局可想而知,何等的壮烈!胜王败寇,这也许是后人称良筹寨为“土匪寨”的缘由吧!
  
  我心情沉重的走在后面,下探到北面半山腰,来到一个巨大的天然涯洞。洞内宽坦明亮,大洞套着小洞,小洞有人工戳凿的痕迹,引水流入下面挖的蓄水池,能备日常生活所用。通过残墙断壁,可以看出建有房室,兴许是寨王宫,兴许是武器库。能容纳百人的兵丁操练的场所和点将台,颇有气势。站在这,放眼北望,好一幅山水画,大大小小山峰尽收眼底,银色小河环绕山脚,远处的村庄点缀在一片绿野中。我恍然大悟,“蟠龙山房”应该是指这里吧?
  
  仅从相传的片言支语和残瓦断壁,难以窥探和描述出良筹寨真正的历史风貌。不过我仍要感恩我们生活的时代,可以还山寨于大山的宁静,可以让我们毫不畏惧的站在苍桑的寨门前,合照留影,欣赏一片山峦、沟壑、溪涧、幽谷……及满眼绿色。
  
  一天下来我们都很累,但都心甘情愿,我们己触摸到了大山的心跳。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5)
83.3%
待提高
(1)
16.7%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小城春雨

    小城春雨 文/磐石 早晨醒来,透过窗帘,少了以往那种天亮的感觉。风肆虐地敲打着窗棂...

  • 北方早秋

    北方早秋 文/磐石 阴云,弥散于立秋的天空;风微,拂动着丝丝凉意。早秋的乐章,在几...

  • 故里游话

    家乡的变迁...

  • 五月的康乐

    五月的康乐 文\马晓春 拉开五月的帘幕,胭脂三川柔风轻轻,雨丝飘逸;揭开五月的面纱...

  • 踏青

    踏青...

  • 徒步高峰森林公园

    游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