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人散文 > 我读毛泽东诗词(21)

我读毛泽东诗词(21)

时间:2013-05-14 07:38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郝哥点击:
        

  七 绝 二 首
  
  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其 一         其 二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被毛泽东尊称为中国“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英勇的旗手”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运动前夜,鲁迅发表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其被称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更是影响深远。
  1961年10月7日,毛泽东亲抄鲁迅《无题》书赠日本访华的朋友们。诗曰:“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公木认为,毛泽东的这两首绝句即是写于此期间。
  
  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有着特殊渊源。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鲁迅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创始人往来密切。1931年,鲁迅结识了瞿秋白,一直把他当做朋友和同志看待。瞿秋白不幸被捕入狱,鲁迅立即积极投入营救活动。秋白英勇就义,鲁迅极为悲痛,直到去世,对秋白的死都不能释怀。
  方志敏被捕,从狱中来信托孙夫人和鲁迅营救。鉴于瞿秋白之死的教训,鲁迅慎重考虑后建议,方志敏利用蒋介石企图软化他的短暂时间,在狱中多写些东西。方志敏听从了劝告,写下了著名的《可爱的中国》。
  通过与红军将领陈赓的交往,鲁迅了解到了许多有关共产党、红军和苏区的情况,并得到了陈赓亲手所绘的一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势图,鲁迅萌生写一部反映红军的作品,可惜没有动笔。
  鲁迅还潜心阅读并亲自翻译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
  令人惋惜的是,鲁迅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未曾谋面。
  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后曾到八道湾拜访,但那天鲁迅不在家,只见到鲁迅的弟弟。周恩来也曾到北京请鲁迅到天津演讲,也不巧鲁迅外出,结果把鲁迅的弟弟请去讲了一课。
  共产党的领袖李立三曾指示,鲁迅写攻击政府的文章,希望他更激烈一点,并保证如果因为骂政府,政府威胁他的安全的话,共产党可以把他送上苏联的舰船。
  毛泽东在苏区的时候,有人提出,可以让鲁迅到苏区来担任教育文化工作的领导,毛泽东听后直摇头,说这样提议的人一点儿也不了解鲁迅。
  1934年1月,刚到瑞金的冯雪峰告诉毛泽东,鲁迅读过他的《西江月.井冈山》等词,认为有“山大王”的气概,毛泽东听了开怀大笑。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不久即收到鲁迅、茅盾联名发来的祝贺电报。鲁迅在那封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中也三次提到毛泽东,对毛泽东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示赞同;鲁迅还在信中对毛泽东表示“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这些对尚处于国民党“围剿”中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鲁迅逝世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通电全国表示哀悼,并致电民国政府,要求实行国葬。毛泽东还列名于治丧委员会。在他倡导下,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文学院。
   毛泽东非常喜爱读鲁迅的文字。在江西中央苏区和延安根据地,他多次同鲁迅的学生冯雪峰交换读鲁迅著作的心得。他购置的一套《鲁迅全集》经常摆在案头,便是在敌军兵临城下、机关撤离延安时,也舍不得丢掉。他在多篇报告和演讲中引用过鲁迅的文字。在延安一次纪念大会上,他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并一贯号召学习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
  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
  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
  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以“三家五最”来评价鲁迅,使鲁迅的声望达到顶峰,这在毛泽东是绝无仅有的。——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文革”中的林彪搞“顶峰论”,加在毛泽东头上“四个伟大”。
  毛泽东熟悉鲁迅著作,能背诵好多首鲁迅的诗。当得知为他治疗眼疾的主治医生的名字叫“由之”时,他立即吟诵起鲁迅的《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并在双目失明的状态下,默写出来,赠送给这位医生。直到逝世前,他还在读鲁迅的杂文。他晚年曾说,他的心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那是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所写的一封信中指出:“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鲁迅也曾对于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这是引鲁迅为知音了,因此又说:“我喜欢他那样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如此。”鲁迅在毛泽东心目中地位显然又提升了。
  陈晋说:“心灵的相通而没有见过面,或许对对方更增加了一番魅力和吸引”。这句话颇耐人寻味。
  毛泽东欣赏鲁迅。
  毛泽东推崇鲁迅的“硬骨头”。他说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边偏倒的小草”;他意志坚定“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迹中坚韧的反抗着呼啸着前进”。同为“战士”,鲁迅的精神鼓舞着他的斗志。
  刘杰诚所著《毛泽东与斯大林会晤纪实》中写道:“毛泽东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但他不喜欢那种安于奴隶地位的奴颜媚骨,不喜欢那种逆来顺受的奴才性格,而提倡敢想、敢说、敢干、敢于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提倡人们作鲁迅那种‘硬骨头汉子’,作‘独立支撑的大树’,而不要作那左右摇摆的‘小草’。”如此的分析是很到位的。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设:鲁迅有幸活在“反右”或“文革”时期,会是怎样呢?
  1957年3月8日,毛泽东在同文艺界代表谈话时就曾设想鲁迅在世的情况:“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的时候讲一讲,这三十三个题目,他一讲或者写出杂文来,就解决问题。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这一时期毛泽东实际上是把鲁迅当作新中国所应当拥有的优秀文学家的榜样来看待的。
  但纵观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情况似乎并不像毛泽东所说的那么乐观。
  无数个悲惨的例证告诉世人,鲁迅所秉持的真理可以“立”在那里,但人肯定是活不成的,要么被杀,要么自杀,以鲁迅的风骨,绝对不会苟活;推崇鲁迅的毛泽东也未必能够保护得了“仗义执言”的鲁迅。
  毛泽东似乎亦意识到这样的结局,他在同新闻出版界谈话时说:“有人问,鲁迅活着时会怎样?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会写。俗话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他会写的。”他又说:“依我看,依鲁迅的性格,即使坐进了班房,他也还是要说要写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年,鲁迅参与了文化方面的很多次论争,被他所批评的人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却大倒其霉。如被鲁迅骂为“才子加流氓”,“洋场恶少”,又比如,“四条汉子”(其中有田汉、周扬),等等。鲁迅的文字被后人做成了棍子和帽子。
  这或许是鲁迅生前所没有预料到的。
  
    
  
  七 律
  
  冬   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此诗创作于1962年12月26日,这一天,恰是毛泽东六十九岁诞辰。一个自信、自豪、自强,面对压力,傲视困难,迎接挑战的革命家形象跃然纸上。
  是年冬,在国内,刚刚经历了三年特大灾荒;在国外,正鼓噪着一片反华叫嚣。冬云笼罩,大雪纷飞。
  提起1962年,不能不提名留史册的“七千人大会”。
  这一年从1月11日到2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有各级干部七千人参加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
  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对几年来的工作做出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估价,又在会议外,对毛泽东说过,“人相食,(你我)是要上书的”。毛泽东也在会上发言,公开做了自我批评:“我们这几年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第一笔帐,首先是中央负责,中央又是我首先负责。”“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党主席。”毛泽东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为全党各级干部做出了表率。
  但是,“冬云”突变,在其后的7月25日的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上,原定讨论农业、财贸等方面的工作,议程却像三年前的庐山会议一样发生了改变。
  8月6日,毛泽东提出阶级、形势、矛盾三大问题,并使之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
  毛泽东认为阶级斗争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时期,他把党内的分歧当做阶级斗争和修正主义的反映狠批猛打,刘少奇、陈云等对经济形势的估计被批为“不满一片光明,只讲一片黑暗”的“黑暗风”;邓子恢、陈云等支持包产到户被斥为“单干风”;彭德怀上书要求重新审查被斥为“翻案风”。
  事实上,毛泽东将“七千人大会”的案翻了过来。
  毛泽东对改变精神世界的兴趣逐渐超过了对改变物质世界的兴趣。
  诗中,毛泽东意识到冬天的严酷与冷峻,雪稠云低,万花凋谢,一派沉寂。但诗人却意气风发,满怀斗志,坚信英雄豪杰,不惧严寒,驱虎豹,战熊罴;更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展望一幅漫天飞舞的雪中,梅花傲然绽放,而惧怕严寒的苍蝇一命呜呼的画卷。
  至于英雄豪杰,虎豹熊罴,梅花苍蝇,所喻指的对象,只能到尘封的历史中去“对号入座”了。
  
  梅花欢喜漫天雪。雪,亦是诗人常常吟咏的意象,除了直接命名的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其他的如:“雪里行军情更迫”,“赣江风雪迷漫处”,“更喜岷山千里雪”,“洞庭波涌连天雪”,“飞雪迎春到”,“雪压冬云白絮飞”,等等。
  毛泽东生在稀雪的南国,他何时何地初次见到雪,不得而知,他第一次看到北国的冰雪是1918年在北京。他这样回忆道:“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花盛开。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挂,因而想起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纵览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被雪所感染所震撼,应是在长征途中。皑皑白雪,为红军长征增加了难度,同时又成为红军冲破蒋介石“围追堵截”的有利条件,毛泽东有理由歌而颂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扮靓祖国江山,更让诗人激情澎湃,文采飞扬。
  建国后,毛泽东居住在中南海,每到冬天,见到漫天飘舞的白雪,他依然激动异常。
  他不忍心踩踏院落中的雪,他不让卫士们扫地上的雪,——以至于引起一些首长的误会:“小鬼们好懒哟,院子里雪也没人扫一扫!”他用手去接冰凉的雪花儿,用舌尖儿去舔晶莹的水珠,他像孩子一样,目光中闪耀着新奇惊喜的神色,时而俯首凝视,息心谛听,时而沉静如眠,怕惊醒一个甜美的梦……
  毛泽东对卫士们说:“农民喜欢雪,瑞雪兆丰年。害虫不喜欢,一下雪,苍蝇就没有了。我也喜欢雪,我们都喜欢雪。”
  诗人是敏感的,心是柔软的,对美丽的自然景物是那么温情脉脉;但当他回归现实,他则变得刚强而果敢。1951年大雪纷飞的日子,“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毛泽东毫不留情地处理了“红小鬼”刘青山、张子善。翌年,毛泽东和卫士李银桥在雪中散步,望着白茫茫的纯净的雪花,他又联想到反贪,他告诫李银桥,不贪污,也不能浪费。要经得起考验!做不到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1962年,面对嗡嗡乱叫的苍蝇,毛泽东干脆让“漫天雪”去冻死它们。
  这就是诗人毛泽东,这就是伟人毛泽东。
  (待续)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老牛的晚年

    在我所见过的老人中,老牛简直是太幸福了:退休后,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和睦相处,邻里...

  • 弟弟与纸飞机

    我每次到机场时内心总会被触动,撞开很多关于弟弟的记忆。飞机起飞之后,我静坐在机舱...

  • 翰墨写人生 紫藤显风骨

    有人曾赠钟秋先生一联:翰墨写人生,紫藤显风骨。用于钟秋先生甚是贴切。他自号石墨...

  • 致敬屈原

    文/郭爱玲 轮回千年的吊念,刻在透出粒粒米香的端午粽子里,渗透在棵棵艾草的清香里。...

  • 夏日微凉

    夏日清凉 夏日的阳光炽热的烘烤着苏州城的大地,垂柳低着头,知了不住的嘶鸣,空气中...

  • 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善待

    残星点点——记一个被造化捉弄的动物 月亮已经挂在遥远的天边了。 几乎是一轮圆月,很...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