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人散文 > 我读毛泽东诗词(25)

我读毛泽东诗词(25)

时间:2013-05-21 07:42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郝哥点击:
        

  七 律
  
  洪   都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洪都,旧南昌府的别称。隋、唐、宋三代曾以南昌为洪州治所,又为东南都会,故名。
  1927年“八一”起义,这里遂成为中国工农红军诞生的圣地。
  
  
  诗人于1964年、1965年两次到南昌视察,后赋诗叙述行踪,回味自己的革命历程,阐述自己的志向。
  祖生击楫。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在黄河流域建立汉国。东晋名将祖逖率领亲党数百家来投镇守建邺的晋元帝,后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中流击楫,立誓收复中原。
  南天雨,诗人自述在中国南方奋战了四十多个春秋;北地鞭,自谓在中国北方纵马挥鞭。
  诗人在怀旧,但他不服老。
  诗人自信,“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新陈代谢,前程似锦,最终“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1965年,是毛泽东晚年政治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当时,“文化大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七律.洪都》并非吟咏洪都之事,而是重在自述其志。
   
  
  七 律
  
  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有所思》写于1966年6月,毛泽东南巡期间,“文化大革命”烈火初燃。
  今天,人们共识:“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错误,中华民族的一场劫难。
  关于毛泽东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的动机和意图,官方的说法是,其基本观点依据“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其错误在于,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错误的估计,认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这些人物,有些已经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身旁”。而打击的目标是“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其采用的手段是公开地、全面地、自上而下地发动广大群众,重新夺回被走资派篡夺的党和国家领导权。
  事实上,毛泽东面对巨大阻力,一步一步战胜中央集体,按其预想,发动和领导了这场“文化大革命”;别有政治野心的林彪和“四人帮”两大反党集团,推波助澜,并利用这一史无前例的“革命”,实施各种政治手段,以达到他们各自的政治目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远离了毛泽东的预想,出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结果,变得难以把握和控制;随着两大反党集团的覆灭,“文化大革命”偃旗息鼓。可惜,毛泽东生前来不及对其做彻底的反思。
  自然,毛泽东在闭上那曾经充满智慧光芒的双眼时,不能否认也不可能否认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病重在身的毛泽东不忘记告诉人们: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打到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要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情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后代怎么办,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毛泽东很纠结,林彪事件的突发,使他不得不承认“文化大革命”没有达到“大治”,他明察秋毫地发现江青集团的政治野心;他不愿意承认“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无法摆脱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江青、张春桥等人。
  这是毛泽东经历十年“文革”后的想法,那么当初他的“有所思”又是什么呢?
  自然,毛泽东本人不可能再开口告诉我们他的“有所思”是什么,通过梳理“文革”的历史,或许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至少是毛泽东当时所无法回避的。
  关于解决刘少奇的问题。
  1970年12月18日,埃德加.斯诺问:“你什么时候明显地感到必须把刘少奇从政治上搞掉?”毛泽东回答:“那就早了,1965年《二十三条》的发表。”他回顾:《二十三条》中间第一条就是说四清的目标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当场刘少奇就反对。毛泽东又说:在1965年,许多权力——各省、地方党委内,特别是北京市党委内的宣传工作的权力,他都管不了。
  正面冲突发生了。邓小平主持召开讨论《二十三条》的中央工作会议,他劝毛泽东不要参加;在毛泽东讲话时,刘少奇插话,其观点令毛泽东非常反感。第二天,毛泽东拿着《党章》和《宪法》,在大会上,声言要维护自己的党员和公民的权利。
  毛泽东在1965年决定必须让刘少奇下台,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很关键的。
  毛泽东与刘少奇的革命情谊,无须赘言,尽管他们的性格大相径庭,但他们作为“亲密战友”和衷共济友好地相处四十余年是不争的事实。1961年,英国著名的元帅蒙哥马利问毛泽东:“主席现在是否已证明,你的继承人是谁?”毛泽东回答:“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但是到了1962年至1965年,他们就一些重大问题发生了分歧。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公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错误是主要的。毛泽东对此不能容忍,“三面红旗”的分歧,使多年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老战友分手了。在关于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等重大问题上,他们也意见不统一,毛泽东认为他们(包括邓小平)在与自己唱对台戏,是“修正主义路线”的具体表现,是与他的无产阶级路线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但通过正常渠道是很难打倒刘少奇的,于是,毛泽东下定决心发动一场自下而上揭露我们阴暗面的政治大革命,以铲除刘少奇。
  毛泽东是矛盾的,他认为刘少奇和许多干部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却又肯定对他们的冲击,当他意识到林彪、江青之流将刘少奇置之死地而后快实行人身迫害,毛泽东也无能为力了。
  关于“个人崇拜”。
  1965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承认中国确有“个人崇拜”,并认为当时需要更多的个人崇拜,也就是更多的对毛泽东的崇拜。与毛泽东历来公开倡导的反对个人崇拜是相矛盾的。但是,毛泽东的内心深处总认为,在特定条件下,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可以搞个人崇拜。他说:“赫鲁晓夫先生垮台了,大概是因为完全没有个人崇拜”。毛泽东默许和接受了林彪、江青一伙将全民对他的个人崇拜推向极致。但到了“文革”后期,随着林彪争夺权力的意图充分暴露,毛泽东开始厌倦了,并多次表示出他的厌恶。毛泽东说:“崇拜过分了,搞了许多形式主义,比如什么‘四个伟大’,讨嫌!”,“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我就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了共产党的钟馗了”。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期限。
  毛泽东开始发动“文化大革命”时本来准备搞一年。1966年10月在中央工作会议讲话时他说:这个运动才五个月,可能要搞两个五个月,或者还要多一点时间。到了1967年2月,毛泽东则改变了想法,提出一个二年计划。后来又提出要用三年时间,第一年发动,第二年取得基本胜利,第三年扫尾。1969年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说:这个革命有些事还没做完,现在,还要继续做,比如斗、批、改。过若干年,也许又要进行革命。有收尾的意思了。九大以后,毛泽东采取一系列实际步骤,如组织力量拟定新的的五年计划,准备召开四届人大,重建政府机构等引导“文化大革命”朝结束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林彪“九.一三”事件的发生,毛泽东受到了沉重打击,以至他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损害。毛泽东静下心来反省“文化大革命”的所作所为,以后,他再也没有说过“文化大革命”要搞多久,持续多长时间结束。虽然,毛泽东晚年提倡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又起用邓小平来实现国家的安定,但由于历史的“惯性”和“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国家在毛泽东去世前后,依然处于无边的动乱之中。“文化大革命”的发展与走向,超出了毛泽东的预期,使得难以把握与控制。这是毛泽东写《有所思》时没有想到的。
  董学文说:“在忧患与搏击的复杂心境中,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虎气和猴气的相俱相伴下,他写下了《七律.正是神都》诗,这时,毛泽东已是七十三岁的老人。”(毛泽东和中国文学)。
  这是目前所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最后一首诗。
  (待续)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老牛的晚年

    在我所见过的老人中,老牛简直是太幸福了:退休后,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和睦相处,邻里...

  • 弟弟与纸飞机

    我每次到机场时内心总会被触动,撞开很多关于弟弟的记忆。飞机起飞之后,我静坐在机舱...

  • 翰墨写人生 紫藤显风骨

    有人曾赠钟秋先生一联:翰墨写人生,紫藤显风骨。用于钟秋先生甚是贴切。他自号石墨...

  • 致敬屈原

    文/郭爱玲 轮回千年的吊念,刻在透出粒粒米香的端午粽子里,渗透在棵棵艾草的清香里。...

  • 夏日微凉

    夏日清凉 夏日的阳光炽热的烘烤着苏州城的大地,垂柳低着头,知了不住的嘶鸣,空气中...

  • 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善待

    残星点点——记一个被造化捉弄的动物 月亮已经挂在遥远的天边了。 几乎是一轮圆月,很...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