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物散文 > 蝉(外一篇)

蝉(外一篇)

散文
时间:2015-05-29 20:01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雨眠点击:
        
    时值盛夏,午休之时被一阵欢快激越的蝉声惊醒,倦意仍在,便有些懊恼,转而想起蝉儿欢唱的缘由,又微微笑了:原谅你这家伙搅扰了我的酣眠吧。 

     昆虫实在是有意思的种族,我关注过很多的虫子,也同样关注过这欢鸣的蝉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蝉儿都会在夏日引吭高歌,也有一声不吭的哑巴蝉儿。

    儿时有个玩伴强子,他的模样我早已忘记,但和他在一起的有些趣事仍留在印象里,而今想想,他该是和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一般,知道的事情特别多。记得最深的是强子用铁丝圈缠上蛛丝制成捕蝉的工具,带着我和弟弟去满处捕蝉,我不大喜欢用网捕,爱用手直接去捂伏在树干低处的蝉,蝉儿似乎远没有其它东西感觉灵敏,我往往能成功十之八九。

     捕到的这些蝉儿,一律交给我的弟弟保管,他会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装在一个用旧蚊帐布做的袋子里。捕获的蝉儿中大多是能发出声音的,只有少数的哑巴蝉儿,现在想来,不出声也的确是保命的一种方法。弟弟很聪明,就如当年他能辨别出苍蝇之公母一样,他很快地发现了哑巴蝉儿的不同之处。

     “姐姐,哑巴蝉的肚子长得不一样。”他欣喜地告诉我们。

      咦,真的耶!”我们发现后也同样惊奇不已,只是当时我们认为哑巴蝉儿之所以不出声,是因为它们没有了肚子上的发声器,和聋哑人一样,还替哑巴蝉儿惋惜不已:唉,不能说话多痛苦啊。

     我们哪里知道,哑巴蝉儿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疾,只是与叫个不歇的蝉儿只有雌雄之分。那时而在一片寂寥中倏地发出一声奇响,刺破长空,时而戛然而止,时而又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不停的,全是雄蝉;而总是一声不响的,被冠以哑巴蝉儿之名的原是雌蝉。

    雄蝉儿高歌不已,得益于它们腹部有着雌蝉儿所没有的音盖和瓣膜,因而能每秒伸缩约1万次鸣肌来激昂高歌,但是雄蝉这样卖力地鸣唱,并不是想当什么像帕瓦罗蒂之类的高音歌唱家,而另有一个伟大的任务——唤起不吭声的雌蝉儿的注意,向其求爱。

    蝉在昆虫里算是寿命较长的了,少则能活四五年,多则十七八年,但是如此长的一生里,蝉儿多在不见天日的地下生活,能真正在阳光下的谈情说爱的日子却只有短短的一个夏季。可是,为了这短短的两个月的欢愉,蝉儿们甘愿忍受漫长寂寞黑暗生活

     十七年的等待,换来一季的欢乐。看来,蝉儿们的爱情可要比人类许多人的爱情来得伟大得多。
                                                     
 
                                                                                  再说“蝉”

 
     蝉,又名“知了”,据说因“蝉”音同“禅”,懂禅意的自然能通晓一切,所以,蝉的俗名为“知了”。而我猜想,事物的名称大多是先俗后雅的,说不定是因为蝉的“滋滋”声如“知了知了”而先有俗名“知了”,后来才因“知了”之意,推出禅意,进而有了这个雅号——蝉。

     说到雅,蝉的确是历代文人画士们的喜爱之物,唐代的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都写过吟咏蝉的诗歌,就连近代的白石老人也酷爱画蝉。在他们眼里,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有着世人难有的高风亮节,是不从流俗、品行高洁的象征。

     张潮在《幽梦影》里也提到:“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被邀的总会是座上宾,可见,蝉的确是受欢迎之物了。其实,蝉并非如古人所言“只以露水为生”,而是靠吸食树木汁液为生的家伙。古人常犯将蚜虫尿误作为天赐甘露之类的小错误,所以再犯一次“蝉风餐露宿,以树为友”的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不知那些文人画士们如若得知他们心目中的高洁之士实乃一彻头彻尾的大害虫时,又作何感想。

    蝉受古人们追捧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发现蝉能羽化变身。在两千多年前的商朝,细心的人们便发现六月黄昏之时,相貌丑陋的蝉蛹便纷纷钻出地面,寻找到树枝后即刻开始蜕化,大约一小时左右便羽化成蝉,更认为蝉是转世与永生的象征。人类素有羽化登仙的梦想,现在目睹蝉的羽化蜕变,似乎进一步验证了羽化的可行性,又怎能不欣喜若狂?

     其实,蝉哪里能转世?又何以能永生?它们只是在不见天日的泥土之下苦苦生活了多年,终于钻出了地面。世间的事情往往如此,人们对事物极少认真地观察,而总喜欢一厢情愿地作出自己的主观臆想。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4)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醇香的列巴

    醇香的列巴...

  • 又是一年桑葚熟

    “恰是春风三月时,芳容依旧恋琼枝。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星期日的下午...

  • 东北铁锅炖菜

    东北的饮食文化...

  • 闲说盐

    盐的历史比人的历史长了不知多少倍,忽而想起了仓央嘉措的诗句“你见,或者不见,我就...

  • 重拾茶之道

    中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历史悠久,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 台球

    枪人合一轮回消 胜败成空归六道...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