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被黄沙掩埋的契丹古城

被黄沙掩埋的契丹古城

散文
时间:2014-03-11 20:19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西山来人点击:
        

  大凌河经义县古城北门东流,在锄头山下的霸王庄与最大的支流——北来的细河相汇,留下一处富饶的河谷平原,这里有一个被黄沙掩埋了十多个世纪的契丹古城。它就是辽代中京道宜州(义县)弘政县县城。
  
  此城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当时有残高1.5米的夯土城垣,长90米。城址地势较低,沙淤土质,地表暴露遗物有辽,金时期陶瓷器皿残片等。近年来,在城址附近多次出土古钱币,有辽、金时期的铜钱,汉代五铢钱和战国刀币等。古钱币出土可以证实,自战国时期始,这里就有人定居。
  
  这是一个让人充满无数遐想、无数猜测的地方。每一个到过遗址的人,只知道那里曾经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城池,这座城池何人所建?是怎样的城市?因何消失?今天能找到蛛丝马迹吗?漫漫黄沙下面,究竟埋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走进弘政古城,去寻找那一段被人遗忘了的故事。
  
  
  
  契丹人的纺织之城
  
  如今,大多数人不知道“弘政”这个名字,只知道这里的村庄叫复兴堡。古城已掩埋在村边凌、细河的风沙下面。
  
  弘政县(复兴堡),位于东北三大名山之首的医巫闾山脚下、大凌河中下游百里冲积平原的中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通八达的交通,水源充足的大凌河、细河,奠定了发达的农耕经济基础。
  
  历史上这里就是北方各民族争居之地。公元907年,世居西拉木伦河的契丹迭刺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契丹贵族早就窥视辽西义县这块闾山凌水相连的风水宝地。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赶跑了这块土地上的奚族,改治所燕郡城(今义县城)为宜州。并赐宜州为皇太子耶律倍的私人头下州。从此,义县成了耶律倍这支契丹皇族人的故乡,祖祖辈辈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
  
  耶律倍作为皇太子,本应继承王位,在母亲述律平的干预下,其弟耶律德光(辽太宗)代替了他,并于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国。然而,在此后的辽国七位皇帝中,除了穆宗(耶律德光的儿子),其余六位都是耶律倍的后人。
  
  据《辽史.地理志》载:“弘政县,世宗以定州俘户置。民工织纴,多技巧。”
  
  世宗耶律阮是耶律倍的长子,辽朝第三位皇帝,在位仅5年(947——951年)。这段文字明确地告诉我们,世宗耶律阮在位时设置了弘政县,弘政古城最晚始建于公元951年,到现在已经有1053年之久。
  
  世宗以定州俘户设置弘政县,目的很明确,“民工织纴”,就是为了发展纺织业。契丹人是游牧民族,辽朝建国前,没有规模很大的织造业,纺织技术也很简单。建国后,从中原强行迁入大批汉人工匠,为皇室提供纺织品,纺织业才迅速发展起来。分别在辽上京道的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道的宜州(今辽宁义县),东京道的显州(今北镇市西南)。南京道的燕京(今北京)等地,设官营的手工业作坊绫锦院,生产大量精美的丝织品,供契丹统治者享用、赏赐群臣、做赠予外国的礼品。
  
  中京道在天义(今内蒙宁城),世宗为什么不在天义附近发展纺织业,却到四五百里之外的义县建弘政纺织城呢?除了这里地处大凌河中下游,气候、土壤适合桑麻生长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近就地为自己庞大家族提供纺织品。宜州是世宗的父亲——皇太子东丹王耶律倍的狩猎场、头下州,是皇家的私人领地,当今皇帝的故乡,自然享有特权。就象耶律倍死后,世宗在离弘政古城只有一岭之隔的医巫闾山东麓建显陵安葬父亲,迁东京道三百余户守陵,在陵旁建显州城一样,这都是权力的产物。
  
  世宗为什么要俘定州民工织纴呢?定州市在今河北省保定与石家庄之间,在五代和北宋时是北方纺织业中心,定州缂丝被誉为“织中之圣”。据《定州市志》记载:定州缂丝,始创于宋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质手工艺。它能织出各种图画文字。后艺随人走,辽国有一种纺织品叫“蕃罗”,就是由定州缂丝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想象,被辽兵俘虏来的定州工匠们,在弘政古城一栋栋作坊里,用家传“缂丝”手艺,把凌细河两岸的桑麻加工成“蕃罗”的情景。是来自中原那些背井离乡的民间工匠们。支撑着辽朝纺织业的繁荣。
  
  弘政纺织城,带动了辽国中京道大凌河两岸纺织业的发展,锦州(今锦州)、宜州(今义县)、霸州(今朝阳)、川州(今北票市四家板古城)等五州是高级纺织工艺品“蕃罗”的重要产地,缂丝织物,规格多达90多种。另有绣花、印花罗等多种。
  
  如今,辽代早期的纺织城弘政,被埋在黄沙下默默无语,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元朝名相的故里
  
  辽朝对汉文化情有独钟,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就是耶律倍这支契丹人。耶律倍的学识才气史上有名,他的《乐田园诗》、《海上诗》至今在世上流传。这种家风在他的后人——辽朝诸帝、帝后、宗室中代代相传。圣宗常阅读《贞观政要》、道宗爱看《论语》。公元1050年宋使赵概至辽,辽兴宗于席上请概赋《信誓如山河诗》,作品气势磅,意境深远。辽道宗的皇后萧观音《谏猎疏》、《回心院》和应制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表达关心社稷安危、致主泽民的政治理想。正是这种良好的家风、学风,造就了了耶律倍家族人才辈出,耶律氏建立的大辽,才雄踞中国北方二百多年。
  
  耶律倍家族的好学之风,博得后人的口碑,连你死我活的敌人都很赏识。
  
  公元1125年,女贞人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打败辽国,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历时210年,历经9位帝王,从此灭亡。
  
  有人说,辽朝最后一任皇帝天祚帝酒后曾侮辱过完颜阿骨打,女贞人对契丹人赶尽杀绝。其实并非如此。天柞帝,名耶律延禧,道宗耶律洪基之孙,耶律倍的八世嫡孙。天祚帝虽被俘,降为海滨王,病死后但仍葬在家乡祖茔——医巫闾山显陵,契丹古城弘政,仍被完好保存下来,仍称弘政县。金朝统治者同样需要治国安邦的贤臣,弘政古城耶律倍的后裔们同样被金朝安排到全国各地做官。
  
  公元1190年,耶律倍的后裔中诞生了一位后来成为中国十大名相之一的人物,他就是耶律倍的另一个八世嫡孙——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的父亲在金朝的燕京(今北京)做官,因而他生于燕京,三岁丧父,随母杨氏回到老家弘政县(义县复兴堡),十二岁入医巫闾山书院读书。(至今书院遗址仍在)。耶律楚材秉承了传统家风,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
  
  耶律楚材成年后也在金朝为官,为开州同知、左右司员外郎。
  
  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耶律楚材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据格鲁塞《草原帝国》记载:“占领北京后,在愿意支持蒙古统治的俘虏中,成吉思汗选中一位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他以‘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博得成吉思汗的喜爱,被任命为辅臣。因为耶律楚材融中国高度文化和政治家气质于一身。是辅佐亚洲新君主最合适的人。”
  
  耶律楚材早已对腐朽的大金王朝失去信心。面对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他决定以自己的才华辅助成吉思汗,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1225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稍敛。
  
  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倡立朝仪,劝亲王察合台(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礼,以尊汗权。从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誉为“社稷之臣”。初执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
  
  公元1231耶律楚材任中书令(宰相)。此后,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主张尊孔重教,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还主张用孔孟之道作为治国之民的原则,还用儒士来担任各级官吏。耶律楚材不愧被后人称为“中国十大名相之一”,为蒙古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促进蒙古贵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人们为了纪念耶律楚材的功劳,专门为他修建了祭祠,至今还保存在北京颐和园里。
  
  一个充满猜想的地方
  
  大凌河孕育了契丹文明。契丹古城却消失在大凌河的风沙之中,留下诸多遗憾,诸多猜想。据《义县志》记载,弘政古城始建于辽,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改宜州(今义县)为义州,下辖弘政、开义、同昌(阜新境内)三县。此外,《元史》和《新元史》关于耶律楚材的著述,依然有弘政县的名字,弘政古城依然是契丹皇族耶律倍后人繁衍生息之地。到明代,弘政县才彻底在版图上消失,契丹之姓耶律氏,也象在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弘政古城哪里去了?耶律倍这个庞大的契丹皇族真的放弃家园,集体迁走了吗?浩瀚的史海竟没留下半点信息。
  
  史学家门曾多次到古城遗址考察。发现遗址紧靠细河河道不足百米,除了有一段残留的夯土墙,到处是起伏的沙包,已没有一丝一毫城池的痕迹。初步断定,古城毁于细河泛滥。那么,城里耶律倍的后裔和那些定州工匠的后人迁到哪里去了呢?这,成了千古之谜。
  
  史学家们对遗址西大约1000米的村庄复兴堡,产生了兴趣。
  
  堡:本义(土筑的小城)。复兴: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复兴堡,衰落后再兴盛起来的土筑小城。专家们推测,这就是弘政古城被洪水冲走后,耶律倍的后裔和那些定州工匠的后人,新建的家园。它的前身就是弘政古城。因当时的朝代,这里已不在是行政建制,因而改名复兴堡。
  
  在大凌河沿岸,村庄被水毁,新址另起它名的例子很多。民国年间,县城北关河对岸有个叫“牛心屯”的村子被洪水冲走,村里有6户人家在原址后山坡上又建起一个新村,因初时只有6户,取村名“六家子”,至今沿用。
  
  现在的复兴堡村型较大,有500户,2000多口人,主要有李、王、刘、门四大姓,人们不仅要问,村庄既然是耶律倍的后裔所建,为什么村里没人知道“弘政古城”,更没人承认是耶律倍的后代?这个扶摇而起,不可一世的皇族,为什么和他们的契丹族群,自明代初集体失踪了吗?
  
  1960年,义县七里河镇石人沟村上坎子屯西,发现了一个古墓葬,为王殉墓。据《元史》(王殉列传)和《奉国寺纪略》(王公年谱)记载:王殉,本性耶律氏,世为辽大族。金正隆,契丹窝斡叛,殉随母避难辽西,更姓王氏,遂为义州开义人。元太祖十年(1215年),元太师木华黎承制,以殉为元帅,兼领义、川二州事。十二年(1217年)入朝,帝嘉其功,赐金虎符,加金紫光禄大夫,兵马都元帅,镇辽东便宜行事,兼义、川等州节度使。
  
  王殉是契丹人,耶律氏另一支,金时改汉姓,元时任兵马都元帅。那么弘政的契丹人是不是也改姓融入汉民族之中?
  
  史学界推测,弘政的契丹人,一部分跟随耶律楚材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在全国各地,融入当地各民族之中:一部分留在祖地弘政,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定州俘民融合在一起,成了中华主体民族。
  
  尾声
  
  如今,细河还在日夜流淌,带走了弘政古城远古的繁华与喧嚣,带走了一个王朝昔日的辉煌与耻辱。而蓝天白云下的复兴堡,在现代明媚的阳光中,依然沉浸在过往千年的沧桑里,诉说着契丹古城的故事。
  
  人们终於明白:契丹民族没有消亡,他把基因留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依然在书写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史!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6)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