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读后感 > 封闭的孤独——试论《边城》翠翠的悲剧人生

封闭的孤独——试论《边城》翠翠的悲剧人生

散文
时间:2011-06-03 00:22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阿远点击: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苗族作家,原名沈兵焕,笔名懋琳、上官碧、小兵等,湖南凤凰县人。《边城》是其享誉中外的名作,以上世纪30年代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社会为背景,以湘、渝、黔边界的茶峒渡口为描述对象,以老船公和外孙女的生活经历为载体,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的人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清澈见底的茶峒河畔的渡口上,住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船公和他的外孙女翠翠,他们任风吹雨打,长年累月摆渡,护送日月星辰,过着山里人宁静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外孙女翠翠慢慢长大。奔波于湘、黔等地做生意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在翠翠爷孙俩护渡中,兄弟俩不约而同地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心里只有傩送。爷爷不知外孙女的心思,二佬的双亲也猜不透年轻人的心意,按照苗家人的礼节,把翠翠“放活”给大佬天保,为二佬傩送也物色了一个富家千金,并有辗房作陪嫁。但傩送宁愿要渡船也不要辗房。后自知与翠翠爱情无望、在河边游水长大的天保怀着重重心思,竟然在一次乘船外出中溺水而亡,傩送悲痛不已,也因种种误会愤而离家出走。一心为着外孙女幸福、快乐的老船公,怀着沉郁、尴尬、不平、痛苦的心情,带着深深的遗憾终于在一次山洪中撒手西去,可怜的翠翠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爷爷,依然孤独地等待傩送归来,而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品处处充溢着牧歌气息、弥漫着忧伤的悲剧氛围。而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深深的隔膜,在于人物内心的封闭。
  一、《边城》主题孤独的悲剧色彩
  《边城》处处充溢着牧歌气息①。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主意“并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而是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②。然而也必须看到,哀怨凄楚的挽歌是牧歌的天然组成部分。《边城》始终弥漫着忧伤的悲剧氛围,在现实层面,有诗意爱情与势利婚姻的冲突,翠翠父母爱情悲剧的启悟与暗示,以及人物关系上的艰难沟通和矛盾误会;在象征层面,《边城》的总体图式与桃花源意象和《圣经》中大洪水意象不谋而合,更具有原型意义③。因此一切情形,使人物不幸遭遇成为必然,结果正如刘西渭所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成分,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④,而这种气质的明显特征却正是封闭、单纯和逃避。
  沈从文是一个“对政治无知识,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⑤,他出生在边远的湘西,从小生活在偏僻、闭塞的乡村,当过兵,做过排字工人,最后闯入城市,成为以创作为业的作家,他从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中感受到我国20世纪20年代,外强侵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刀所压,失去了原来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为振兴民族、振救国家,急需扶植国民精神,把失去的民族高尚品德重新建立起来,这就要求树立高尚的人生标准。而另一方面,作为有着苗族血统的少数民族作家,在他认同中华民族,有意识地对苗族文化进行消解和遮蔽的同时⑥,对湘西苗汉之间历史上的紧张冲突和主属关系,尤其是对苗民的血腥屠杀、镇压有着天然的反感。他曾谈过:从小“我就在道尹衙门口平地上看到了一大堆肮脏血污的人头。还有在衙门口鹿家上,车门上,也无处不是人头……看着那些虽应死去还想念到家中小孩与小牛猪羊的,那份颓丧那份对神埋怨的神情,真使我永远忘不了。也影响到我一生对于滥用权力的特别厌恶”⑦。在“苗人所受的苦实在太深了,所以我在作品中替他们说话,且为他们长久以来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深深不平”⑧。正如凌宇教授所言,沈从文一再伤感倾诉湘西土著民族的“千年孤独”⑨,在于让湘西土著民族获得外部世界的理解、同情,乃至认同。正是怀着这样的抱负,受着“五.四”运动的影响,迫使沈从文从湘西之外的广阔世界寻求建立理想社会和人生形式的答案,而当他从乡村到城市,看到的却是都市文化所带来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与童年时代受故乡山水滋润,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比,他认为湘西地处中国边远地方,这自给自足的社会是惟一尚未受到战争破坏而淳厚古朴民风犹存的社会,他企望用未被异化的湘西边民的心理品格与优美健康的人性来重塑中华民族的灵魂,以湘西自然和谐的社会为蓝本去构建一个理想社会。因此他选择了一条既不同于左翼作家,又不与国民党反动文人同流合污的道路,以文学构建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形式和精神家园。然而在丑恶、冷酷的现实世界,美好人生理想社会的根基脆弱,一如朱光潜所言“在深心里他是个孤独者”⑩,这也正是沈从文每每自称“大都市中的乡下人”的真正缘由。他挥之不去的孤独,在作品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孤独感直接成为《边城》人物基调。
  二、《边城》人物的孤独感
  金介甫曾说过:“《边城》总的来说是写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⑾。“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小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边城》的人物是孤独的,《边城》的开篇短短两句话,一共用了七个“一”字,文章的开头所勾勒出的是一幅沉静、隔离、冷清的风俗画,传达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而这种孤独一直潜伏于《边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又成为翠翠及爷爷、天保、傩送等许多人物隔膜,忧郁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注释。
  老船夫“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代替了天,使他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老船公尽管摆了五十年渡,前后不知渡了多少人,而老人是孤独的,他之所以静静地忠实地活下去,感到生活的力量的,是唯一的伙伴:一只不会说话的渡船,一条黄狗,一个可怜的“孤雏”。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孤独。老船公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十七年前,老人的独生女同茶峒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暧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有了孩子后,一个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抛下孤独的父亲,男的便服毒死去,女的待腹中的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留下这个可怜的“孤雏”翠翠,由老人养大成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他的身上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遗的矛盾与孤寂。他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儿女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使翠翠快乐幸福。他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手续清楚了,他的事才算了结。当老人得知大佬天保喜欢上了翠翠时,即惊又喜,盼望她能找一个好人家,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过日子。从此心事也好有一个了结。因此,他明确告诉天保:“下棋有下棋的规矩,车有车的路,马有马路,各有走法。”要天保自己决定,采取行动。另一方面,老人又怕伤害翠翠,用玩笑的方式含蓄地告诉翠翠,翠翠在失望中,将一簸箕豌豆全倒在溪水中。翠翠心事重重地走到葱地边,他连话也不敢说,生怕翠翠会把一块地的葱全掐掉。当老人意会到翠翠心中喜欢二佬傩送时,他不顾大病又忙着张罗,不顾被顺顺父子多次误解以至冷淡,经常处于令人不平的尴尬境地,“很惊惶地搓着两只结茧的大手”。然而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他的努力并未得到翠翠的理解,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对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西去,因此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翠翠是老船夫独生女与一个茶峒屯防军人爱情悲剧的结晶,这个可怜的孤雏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翠翠即是老船夫的孙女儿,更是大自然的女儿,祖孙俩在古老而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天真活泼、不谙世故、乐于助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一份羞涩。当她在河边遇见刚刚捉了鸭子的傩送,一种朦胧的爱意便在心中萌发,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向天空和一片云一颗星凝眸。她的确在想,又确实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虽然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实现,而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心上人归来。
  天保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然而,天保喜欢翠翠,却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媒人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在不知情中踏入爱情的漩涡,苦苦追求,当得知弟弟爱翠翠,自己没有任何希望时,怀着满腹心事和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角逐,孤独地离开伤心地,意外地落水身死。傩送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与哥哥“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翠翠所知,最后孤独的出走,不知飘泊何地。
  船总顺顺虽“是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十分顺手,喜欢结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并十分钟爱自己的两个儿子,在各种生活上来训练两个儿子,学贸易、学应酬。然而顺顺并不明白天保、傩送的心意,更是对老船公怀有强烈的不满,由于天保、老船公的死亡、傩送的出走,为人爽直的船总顺顺也陷入难以自拔的孤寂之中。
  因此,可以说《边城》中芸芸众生在田园牧歌的背景下无不饱尝着孤独的苦酒⑿,或孤独支撑,或含恨而去。在内心深处苦苦挣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善良、正直的品性仿佛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自然界也以它狰狞的面目毁掉了这里恬适美丽的田园风光,古朴的童话在现代文明的撞击下发出哀婉的悲咽。
  三、翠翠悲剧命运的根源
  1、《边城》故事的发生地茶峒所在地属花垣县(旧称永绥县),茶峒城是旧时为镇压苗民而修筑的边陲小城,地方偏僻、封闭、落后,人们仍处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翠翠作为“爱”与“美”的化身,茶峒的青山绿水赋予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矢志不渝的追求真爱,显示出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边城》乡民过着自在状态的生活,具有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际关系,在这个社会没有阶级等级,人人平等,未经城市文化(主要是商业文化)的污染,充满着朴厚的人情。如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勇敢质朴。然而在这淳朴的民风背后乃是一种饱含小农经济意识的典型农民特色。作品中的“乡下人”,其道德风貌与人生形式与过去世界紧密相连,在热情、勇敢、真诚、正真、善良、德行品性纯洁高尚的另一面,也明显伴随着浓重的理性愚昧。如老船夫优柔寡断,身上有着浓厚的封建意识。如他对亲生女儿追求爱情不理解,不主动,不关心。“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比打骂更为严重,相反只能更加重女儿的愧疚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老船夫的态度导致了女儿的惨死;后来对外孙女的婚事又模棱两可、缺乏主见和主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翠翠的悲剧命运。翠翠是纯朴的,但面对自己的爱情,缺乏追求的勇气,傩送以出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说是逃避现实、不想承担责任。这种畏首畏尾、逆来顺受的小农意识使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他们无可挽回的自我封闭、逃避、隔膜,导致了悲剧命运的发生。
  2、翠翠对傩送的受,虽有一个从下意识的朦胧感受到明确体验的发展过程,但在事件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始终信守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没有因为人事出现的周折而改变初衷,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坚贞的。然而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年的羞涩,在外公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时而掩饰,致使外公没有摸准她的心,错点鸳鸯谱,无意中促成了二佬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来求婚,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又支吾其词、答非所问,致使与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正如李掖平所言:“她把自己爱情的心埋藏得极深,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了美丽的令人忧愁的境界”⒀,尽管她从杨马兵口中终于明白爱人傩送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的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但为时已晚,最后只有守着渡船孤独地等待未有归期的傩送归来。
  3、沈从文曾对那些并不能真正体会他作品的“城里人”说过:“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忽略了”⒁。他的作品背后总有着极其现实又恒定的东西,这就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在《边城》这种温情脉脉的表象下,人与人之间始终存在深深的隔膜。顺顺与二佬的隔膜、二佬与大佬的隔膜、二佬与翠翠的隔膜、二佬与老船夫的隔膜、老船夫与顺顺的隔膜、老船夫与翠翠的隔膜、翠翠与整个世界的隔膜(甚至对她自己都有隔膜)……这注定了一切都将在一种比啼哭与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剧中了结。
  总之,《边城》翠翠的悲剧命运在于:封闭造成孤独,孤独产生隔膜,隔膜导致悲剧。
  
  【注释】①③④⑥《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洪涛
  ②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45页。
  ⑤沈从文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⑦李税《另一种纪念》
  ⑧⑨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
  ⑩朱光潜《从沈从文的人格看沈从文的文艺风格》《花城》1980年第5期。
  ⑾向刚《梦思边城—沈从文<边城>分析》。
  ⑿张树霞《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及审美价值》2000年7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⒀唐亚玲《浅析人性美—论沈从文的<边城>》
  ⒁曹文轩《回到“婴儿状态”的艺术》
  
  【参考文献】
  《<边城>的思想和艺术真实》王维志
  《<边城>处处处溢着牧歌气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洪涛
  《回到“婴儿状态”的艺术》曹文轩
  《另一种纪念》中新社李锐
  《真善美的张扬—小说<边城>简析》谭谊
  《论<边城>的人情美》程海英
  《水样的忧郁—也谈沈从文<边城>的意蕴》李正红
  《走近沈从文—解读<边城>》阿龙《湖南少数民族文学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及审美价值》张树霞2000年7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边城>两种文化景观中的人生形式》王俊峰
  《一个世纪的文学回眸》柯英
  《<边城>的人性美与乡土抒情形式》
  《<边城>题记》沈从文
  《“乡下人”的文线与“土绅士”的理想—论沈从文的小说文体》王晓明
  《浅析人性美—论沈从文的<边城>》唐亚玲
  《孤独悲哀的“乡土”情结》黄丽凤
  《梦断边城—沈从文<边城>分析》向刚
  《沈从文传》凌宇
  《水云》沈从文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9)
95%
待提高
(1)
5%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