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读后感 > 梁家河的“大学问”

梁家河的“大学问”

时间:2018-08-14 11:13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史佩璐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不难发现,读书已然成为总书记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书中“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让人十分感动,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令人肃然起敬。反观我们今天的读书条件甚为优越,窗明几净的阅览室里,琳琅满目的书籍布满书架。可一提读书,一些同志拿出这样那样的理由说没时间。与其让时间在闲聊中空耗,在迎来送往中浪费,莫如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在书中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思路,指导实践,像总书记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让自身的能力素质通过读书,来学习提升思考积淀。

“学问”二字,除了读书,更有理论与思想在实践中升华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学到的大学问,就是他在这里找到了民族的根与魂,就是人民立场,就是与人民同甘共苦、奋发进取的血肉联系。当年的习近平只是一名北京知青,他将自己融入到居住窑洞的生活中,融入到尘土飞扬的沟道中,去掉身上的“城市味”,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扎根其中,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让穷乡僻壤的梁家河改变了模样。他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就是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这就是梁家河“大学问”的精粹所在。在梁家河的7年插队经历,坚定了习近平的理想信念,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这里的淤地坝、沼气池、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无一不体现着习近平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和他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那便是梁家河精神,是留给梁家河永远的财富,是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天然贯通的梁家河的“大学问”!

《梁家河》一书所记述的那些感人至深的经历,处处都体现着习近平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和他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他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梁家河插队时期的习近平,是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典范,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典范,是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所以才有群众嘴里的“近平这后生仁义。”他将自己一生的价值定位为“为老百姓做实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领袖来自实践的历练和锻造,从而才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只有同群众共患难,才知道什么是“实事求是”。梁家河的“学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必修课。只有“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间“才能“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品味这部作品,让我们从中学习到,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只有坚韧不拔者才能苦尽甘来,我们要经受“四大考验”,应对“四种危险”,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勇前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桑梓陌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8-04-26 15:04 最后登录:2020-03-26 15:03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