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时事评论 > 站在大国的十字路口

站在大国的十字路口

时间:2009-05-30 15:01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陈秋辰点击:
        

  一:引子
  
  《左传》云:“国与天地,有以立焉”,大国的崛起,得有所凭借。即凭借一定的的条件,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国家的最终崛起。
  
  《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世界历史上9个大国兴衰交替的过程,向观众们展示了这500年间历史的演化,给人们以反思的逻辑。
  
  世纪,欧洲的葡萄牙与西班牙率先成为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力量,并首次在国家意志的支持下实现了国家的迅速发展壮大,新大陆的发现拉开了西方列强海外殖民的序幕,启动了大国的旅程。17世纪时,通过体制创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荷兰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加入了海外殖民的行列。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先是在1588年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接着又打败了“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最终在18世纪后期的“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之后,成为日不落帝国。在亚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近代国家的发展道路,之后,走向强盛的日本先是在“甲午战争”中打垮清帝国,继之在1905年战胜俄国后成为世界强国。在美洲,宪政制度对美国政府权力的约束,使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美国成为了一个资本主义最为放任自流的国家,拥有一个最少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和最发达的市民社会。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美国在1890年代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经过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真正的世界霸主。
  
  综观整个大国兴衰交替的过程,可以发现历史的更替始终以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为主线,通过战争的形式来最终实现大国的崛起。
  
  二:十字路口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经营了几个世纪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社会主义制度为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开辟了道路,在极大地解放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致使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有所缓解并获得新的发展生机,这就在总体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事实证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体制的优越性使得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崛起成为可能。
  
  如今,经过一个多世纪沉寂后的中华民族再次回归世界历史舞台,并逐步接近世界的轴心。在长期韬光养晦式的发展与积累后,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中国已拥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大国梦。然而关键在于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大国之路,是战争还是和平?此时的中国犹如一个巨人,被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未来将何去何从?
  
  三:战争
  
  伴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其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并由最初的经济方面逐步扩大到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传统强国在长期的全球性经济扩张过程中,通过跨国垄断以及不平衡贸易手段对全球资源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在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加深了其自身对海外市场、资源等的严重依赖。目前美国的资源消费量最大,所以它对世界的依存度就大,它要加强对世界的控制,尤其是军事控制,来保护或是争夺它赖以生存的市场与资源,于是就催生了它全球战略下的全球性军事存在。
  
  改革开放后,中国自然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但当我们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发现在工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快的同时,我们的民族农业市场越来越脆弱,撑不住工业速度,于是中国的工业产品日益依赖于海外市场。除市场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资源的需求和依存度也在迅速上升。
  
  然而世界资源“蛋糕”就这么大。七国集团早已瓜分完毕,新崛起的国家已饥肠辘辘。这些新兴经济体要求更多的参与国际事物,在新框架下重新分配世界资源,新兴国家迅速增长的市场和资源需求不断挤压着老牌大国的资源空间,随着新兴国家的发展加快,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日益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这使得我们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双方可以宽让的余地也越来越少了。可以预料,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未来世界如果不降低资源消耗,就必然会战争不断。由资源争夺引发的国际争端逐步由经贸方面扩大至政治军事等领域,如果这些矛盾持续激化,那么战争将不可避免。
  
  如果战争成为必然,将可能是传统强国与新兴阵营中具有代表性的某两国之间(譬如中美)的局部战争,也可能是不同利益体之间的全面战争,即第三次世界大战,战后的世界资源将会按照胜利者的意愿进行重新分配,新的世界格局也将会持续到下一次的世界大战,这与中国“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谚语近乎吻合。
  
  四:和平
  
  在全球资源分配不平衡以及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长期存在的时代背景下,除了战争,我们还可以选择和平,也就是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基本政策,在国家根本利益(包括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受威胁的前提下,暂时对外保持相当地克制,坚持地区性守成的外交政策。
  
  也就是说,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中国的发展定位在“地区性大国”的层面,而不盲目追求世界霸权。关于这点,德国百年国运的奠基人俾斯麦的治国经验将会对我们很有启示:在主权问题上不惧挑战,敢于果断使用武力;而在国际问题上则是准确把握大国间的利益边际;在大国竞争中决不透支国力。俾斯麦外交的重要经验在于:国力只能用于国家可承受的并且是对国家有重要利益的地方。
  
  在和平的大前提下,我们的国防政策应是“备战而不求战”,逐步从本土防卫政策向地区性守成政策转化,从内敛型守拙政策向外向型积极防御政策转化。在维持足够强大的国防力量的前提下(这一点很重要),积聚国力,稳步发展,长期经营于亚洲,与邻为善,为中国百年国运打下坚实的根基。
  
  以上主要是对外的政策,至于对内,将依然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如不通过战争争夺世界资源,那么只有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成本,使得经济曲线稳步上升的同时,资源消耗曲线下降,形成剪刀差。也就是说,在保证经济稳步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把资源消耗降到最低限度,这样就能够活得很长。
  
  资源需求降低了,经济结构也就更健康,增长点也更持久。同时,我们对外界的依赖也降低了,减少了与外界的摩擦,这将有助于改善国家的安全环境。
  
  当然,在经济改革的同时,还必须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全面改革,尤其要突出教育的改革。当经过成功的全面改革后,社会自然趋于和谐。
  
  如此,我们不仅拥有了先进的社会主义体制,还拥有最健康的社会结构,也就抢占了引领世界发展的先机。
  
  五:抉择
  
  按照历史的惯例,战争对于国家的崛起不失为一个直接且相对快捷的途径,五百年的世界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今天的中国继续选择战争来作为自己的崛起之路,那么,我们面临的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中美的单方对决或是新一轮的世界大战?无论是哪一种中国无疑都将面临一场巨大的挑战:战败,中华民族将会再次陷入黑暗的深渊,新的可能崛起将会推迟一百年或是更长的时间;如果战胜,中国将顺利成为世界的中心,在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大国之梦,然而,胜利的成果极有可能会掩盖潜在的社会危机,其引发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可能使国民滋生向世界扩张的冲动,这一切将使这个新生的帝国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灾难。
  
  历史证明,一切帝国都是短暂的。
  
  如此看来,和平将会是我们的选择,尽管和平崛起之路兴许会更长,但整个民族的兴旺也无疑会沿着这条路走得更远更长。相信和平崛起会使中华民族以积极、健康的形象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华文明闪烁无尽的光芒。


  
  【责任编辑:知心惟有月】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80)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爱国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09-05-26 12:05 最后登录:2020-03-06 11:03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