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你可以选择到
博主资料

一苇

一苇的头像
  • 会员等级:注册会员
  • 会员积分:431分
  • 空间访问:3461次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文档搜索
日志文章

古镇长卷皆画意

(11-02-20 02:22)

【导读】在这个时节,我终于在闽北大山深处的一个叫做坎下村前山坪的偏远村子与上官家族的乡贤重逢了,曾经辉煌过的村子里的人们依旧是以前的样子。

  引子:时光映衬在土墙上,留下斑驳的痕迹;那些风云变幻的往事,欲语还休的情节,不过是时光长河中偶尔激起的水花,转眼之间,便逝去了踪影。
  
  位于邵武南部的和平古镇,坐落于江西通往福建的必经之路上,历史上不仅商旅往来频繁,还在百余年间见证了汉族文化的南移。虽为闽北边陲的一座山区小镇,却有着千余年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自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最美丽的乡村之后,在短短的时间里便声名鹊起。历史上,地僻东南的福建曾被中原人毫不客气地称为“蛮夷之地”,至西晋以后,由于大批中原汉族移民为躲避战祸南迁,随之而来的中原文化在此生根发芽,而和平古镇是汉族文化从中原进入福建后融入当地文化而形成的积淀和缩影。其实在我看来,所有的风景都是一幅独特的画卷,其沉淀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乡土文化则会使得其中的画意显得更加韵隽意长。而成为一幅值得典藏的画卷,往往需要品鉴的人用心去理解和感悟,同时投入自己的真情去勾勒,才能给这幅充满历史沧桑的画卷赋予更加鲜活的生命。这种感受需要你把自己融入其中,在行走中发现,在探索中发掘,在思索中领悟,从而真正达到从外在到内在本质的延伸。
  
  凝固在历史里的风景
  
  我平常喜欢于行走中观赏沿途风景。自然的山水、古老的村落,常常折射着充满地域特色的风情画卷。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是为生存的目的而匆匆行走于世间,对于身边的风景常常漠视。即使有闲暇的时光,也往往会去追求远方那一抹靓丽。其实只要你放慢自己的脚步,做短暂的驻足,稍加留意身边的过往,那么,随着四季的轮回,你就会发现,所有的风景都会随着季节演换出万种风韵,并常常变幻出不同的色彩和心情。
  
  其实,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和平古镇说来也去过多次。却往往都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回。在一次带着悠闲地心态前往和平古镇的路上,我用一种欣赏的目光、一种闲适的心情渐渐的走近它,发现了古镇真正的魅力所在。从远处眺望一眼古镇,其市井的喧嚣和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于渐行渐近中,那阡陌纵横的农田、高低错落的山峦、潺潺流水的小桥以及错落有致的民居,渐淡渐浓地勾勒出一幅典型的江南农村小景。那层层叠叠的黑瓦灰墙的民居群中,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清晰得可以看见暗处绿色的苔痕。岁月流逝的痕迹,就藏于午后阳光斑驳的阴影之中,如蔓草般柔韧,展现出抑扬顿挫的变化,如一幅凝重长卷的中国画,一派古朴、一袭凝重,像一页尘封的历史潇潇洒洒地漫卷在田野。这幅画卷仿佛是掩映在青绿山水间的音符,轻轻拔动,便可使你的心灵怦然。
  
  连接古镇区南北城门的是一条长600余米的青石板路,是古镇最初的主街。行走其间,就犹如一段远古的故事,穿越时空的大门,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穿行于古镇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纵横的小巷,浅浅的凉意便会从脚底沁上来,一丝丝的向上蔓延,轻灵柔缓,随着脚步的节拍变幻着并衍生出一份闲适的心情。步入其中,若遇着无人居住的旧宅,你从窗口望去,在沉寂的黑暗中,总会有一线浅浅的光,小心翼翼地渗过窗棂,在地上散落出别致的花样。有些民居的木质大门,朱漆在风雨的侵蚀下已经辨不出颜色,大门上布满了岁月的伤痕,常常会让人浮想联翩。或许,每扇门背后,都会留有一段与众不同的故事吧!这院落的主人是故去了,还是背井离乡了呢?若只是飘落他乡,还会偶尔惦记这儿么?在异地他乡,还会做思乡的梦吗?时间成串滑落而留下断裂的声响,让人不得而知!也许已经逝去的已永远无法考证,而未来想象也无法从中追寻。这一切,或许只能让自己的想象,随门轴吱呀作响的弦律,在些许苍凉的意境中,回味着历史的袅袅余音。
  
  所有的民居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性。而和平古镇的民居,就有着典型的徽派建筑特征。在古镇的小巷中,如今依旧居住着许多的人家,他们生活在祖辈留下的年代久远老房子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而质朴的生活。许多人家的屋舍多为青瓦黑檐,灰墙木门。一些曾经的大户人家,在大门的两旁和门楣的上方,镶嵌着一些古香古色的砖雕,上面雕满了形态各异的花鸟鱼兽,精细灵动而富含韵味。在木质门窗上,雕刻有才子佳人、渔樵耕读等故事与传说,演绎着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有些临街的人家,将屋子做了门面,出售些当地的特产。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和平的游浆豆腐,其制作工艺堪称绝活,他们做豆腐与众不同,传统的豆腐制作不是用石膏就是用盐卤,而他们既不用石膏,也不用盐卤,只是在头一天的豆浆中留下一点,次日煮豆浆时一边搅动大锅里的豆浆,一边慢慢注入昨日留下的陈浆,以陈浆作为酵母制成豆腐。这种豆腐细嫩爽口,且绝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副作用,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按现代人的的观点,这应该就是纯绿色的食品。
  
  在古镇,时间的节奏犹如一首缓慢的曲子,让人觉得呼吸都可以慢下来。正午的阳光,慵懒地洒在小巷斑驳的路上,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坐在家门口,安静的看着稀疏的人流,悠然自得地看着时光的脉络,悄然融进门扉,印在墙角。而此时,在某个瞬间,那些巧夺天工的雕刻,在光影的变幻中便忽然地生动起来。这些不断变换的风景,常常会勾起种种的想象……这古老的街道,悠闲的人们,那些曾经的烽火狼烟金戈铁骑,歌舞升平缠绵悱恻,都坠入了时间的黑洞;那些曾经惊起的涟漪于顷刻就趋于平静,丝毫也觉察不到我们也许在某些场合也印合了历史的轨迹。
  
  历史是一泓深渊,当我们穿梭于古镇的小巷之中,会让人的怀古寻幽之情油然而生。在感怀岁月的沧桑中,抚摸着积淀了千年的历史,一路的行走,一路的唏嘘;让人会在不知不觉间,把一些现实生活里的烦忧与愤懑,在这悠闲的行走中,烟尘般消散,逃遁于无形;留在心底的,是无比的澄澈、平和与清静;而那来自繁华都市里的喧嚣,为沧桑悠远的时空所抛弃,让人们沉醉于其中且留恋不舍,犹如沉醉于梦幻的远古时空里,让人忘情难返。
  
  穿越在时空的长廊里
  
  我想将和平古镇这本书一页一页打开,慢慢地阅读。在那些遗落的旧时光里行走,读山水,读风俗,读人们的故事。
  
  很多年前,夕阳西下,古道上那个骑着瘦马的人,用孤独的背影,以直贯心灵的音韵,吟出了一曲意蕴深远开花散叶的故事。“父母在,不远游”。几千年来的传统总是习惯子孙承袭、福荫子孙。“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在吟咏着这两句诗的时候,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当年的黄峭。我不知道究竟是诗如黄峭,还是黄峭如诗。从一千多年前的毅然分遣子孙远走他乡,开拓创业,自强自立,其境高远,超越时空,大爱至绝。到今天,在黄峭后裔的眼中,和平古镇仍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是值得他们顶礼膜拜的地方。
  
  和平书院是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书院,当时的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心怀复唐的志向,面对不可逆转的局势,没有苟且于朝堂,而是毅然地选择了归隐,创办了这所书院,在和平的这块土地上根植了培育才俊的梧桐。据《黄氏宗谱·峭祖行录》载: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由此,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俗,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和传统。宋至清,和平书院培养进士即有137名,明清时期的“贡士”、太学士更是数不胜数,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也屡出不穷,古镇也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进士之乡”。
  
  沿着曾被学子步履打磨的锃亮的鹅卵石小径缓缓地走进有些残旧的和平书院,千余年的历史,在刹那间,再次以充满沧桑的姿态迎接我们。阳光透过翘角的檐旁,撒下一路的灿意。我的目光就这样,一下穿越时光,恍惚来到古时,也做一回那布衣孺子。“一箪食,一瓢饮”,而那些细碎的阳光在品字形的青砖大门上,留下岁月打磨的斑驳影子,依稀还可以看到时光深处学子匆匆的身影。
  
  古朴苍老的和平书院,如今仍然伫立于古镇之西的深巷间,只是现在少了琅琅书声而显得有些落寞,但古镇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种文化融合而形成的独特习俗,至今依稀还能从中看到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缩影的精华。当我们流连其中,才会发现历史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近。一个书院又岂能看尽天下尘世、洗却人间沧桑?仅一个姿势,滚滚东流水浪花淘尽没有半点踪迹,少年渴求的功名利禄都在云烟里随风飘散。
  
  走进和平书院,那质朴无华的装饰,依稀醇厚的乡土气息,伴随着泥土的芬芳和野花的清香。粗旷朴实而又婉约蔓妙的线条,是岁月精心涂抹的沉酣着生命希求的明媚,更是现实与梦幻相互盅惑撩拔而出的世外桃源。
  
  走进和平书院,你可以将心灵沉静下来。或沉浸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伴着书香轻盈地呼吸;或沉醉于书能香我的意境里,倚枕着门外的青山绿野氤氲的凉意。时空就这样拉近了——古朴之风装满镜头并溶入旧时的背影。
  
  回眸处的几经悲欢轮回
  
  提到古镇的历史,就不能不说另一个家族的兴衰。上官家族,这是一个群体性人才辈出的家族,是中国几个朝代的显赫家族,也是代表和平古镇一段辉煌的历史的名门旺族。这一家族耕读传家,重教、重学,整整二百四十年,跨越两宋,整个家族在历史上出进士六十多人。最鼎盛时期,同朝为官达七十多人,同科两进士、三进士甚至四进士,那是何等的辉煌。可以想象:古驿道上那嘚嘚而来的报捷快马,牌坊下那噼啪炸响的震天爆竹,庭院里那恭喜恭喜的往来人声是何等的荣耀与辉煌;一个古镇科科庆贺,一个家族代代喜报,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这份文化传承足以让后人骄傲,也足以让后人汗颜!而上官家族所遭遇的三次灾难,虽说起源于宫廷斗争和改朝换代,但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让人无法抗拒。一个家族演义的荣辱兴衰,缩影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代的历史。曾经有过的辉煌,已化为过眼云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在这个时节,我终于在闽北大山深处的一个叫做坎下村前山坪的偏远村子与上官家族的乡贤重逢了,曾经辉煌过的村子里的人们依旧是以前的样子。据史书记载,从宋代到清代,和平的驿道上走出过两个宰相、七个兵部尚书、两百多名进士,贤才辈出的和平曾一度享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盛况。宋儒杨时幼年在这里启蒙,理学宗师朱熹多次来此讲学,中原正统的儒家思想通过书院在闽北大地广为传播,而和平古镇成为当时闽北效率最高的官员“孵化器”,向中原京师输送了无数名仕大儒……我的心神,摇曳于上官家族一代代人所经营的青绿山水之间。那是在尘网之外的悠然、飘逸,晴空的苍松,远山起伏……乡间最为动人的要素构成了此地神奇、古朴、淳厚的民风。
  
  虽然,在和平古镇还有太多普通的人,为我所不知,就如我在古镇的街头所见到的构成了当下生活的生动的芸芸众生一样,他们与古镇的所有知名人士一起,构成了古镇历史的真实与厚重。对古镇而言,是他们在这里的耕种劳作、一日三餐、生儿育女,是他们的欢乐、忧愁以及窘迫或者宽裕的生活,是他们闲暇时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斤斤计较让古镇的今天生机一片、丰富无比。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才是这个古镇的直接继承者和质朴热爱者,古往今来的人们之于古镇的历史,不过都是些匆匆的过客。
  
  如今,几千年的月光照了前世又照今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已然远去,随时光远去的还有曾经的金戈铁马和沧海桑田,只有那些残砖旧瓦犹在时光的缝隙处默然。还有这样一个经历了无数岁月沧桑的古镇,依旧静静的倚偎在群山之中。那些古朴和顽昧,那些已经颓废而残破的建筑,那些曾经辉煌或荣耀过的人和事,静静地看时光渐渐滴落,在岁月柔软的时光中绵延……

【责任编辑:可儿】

一共有 2 条评论
空灵蕴藉 02-23 22:21 Says:
不错,欣赏了!
一苇 02-23 11:54 Says:
文章有点长,看官估计有点累。
发表评论
一苇:
表情:
验证码:   匿名评论
杭州众书文化创意有限有限公司|欢迎访问散文网散文在线.常年法律顾问:李庆兵律师 本站文章都为散文在线原创文章,除了作者本人或是
散文在线同意可以转载外,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私自转载.如有私自转载和盗取文章者,散文在线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将我们的网站散文在线告诉你的好友,我们会无限感激!管理QQ:820551008 散文在线签约群:148376881
Copyrig 2008-2010 散文在线 版权所有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