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节日散文 > 父亲母亲 永远的重阳

父亲母亲 永远的重阳

时间:2017-10-21 12:39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01一线点击: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一样,都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在一起登高“避灾”。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值2015年10月21日,恰逢时农历重阳节。面对秋意正浓,树叶枯红,黄菊盛开的节日,想起了伟人《采桑子•重阳》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在诗人眼里,此日是“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而此刻在我心里,却是秋风浪口听鸣榔,故亲归心正苍茫。重阳时节,是一个思亲的季节。今天,我人到中年,特别怀念故去的父亲母亲。
  我们切心自问,是谁?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是谁?具有宽阔的胸怀!是谁?无怨无海、任劳任怨!是谁?无私奉献她一生的爱!毫无疑问,只有我们的伟大的父亲母亲!
  过去,听父亲母亲讲,他们的童年是快乐的。我祖父罗德祥,祖母肖银凤,大姑春妹,小姑吉妹,父亲排中间第二,是祖父、祖母家里的独苗。据老人们回忆,父亲终生不信佛,不断追求先进思想。自幼就性致好学,拜读先贤,勤躬作业。父亲自少年走向青年,即处世得道,除躬身田亩,劳心乡土,业余还学会了很多技艺,吹(喇叭)拉(二胡)弹(古琴)唱(戏),锣鼓嘭启、配画赋诗,计数算盘,财会分析、谋划生产等样样精擅,办事干练能体谅民情,规诫严肃且处事果断。母亲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是个独生女,自小就心性聪颖,热爱户外活动。尤其喜欢看戏,听大人讲故事。母亲在娘家就能干家务,在出落得健壮能干的同时,她还蕴含着几分聪慧和从容,娘家里的人都喜欢她,外公外婆更视她为掌上明珠。母亲在娘家虽然没有读过书,然而靠着书香之家的耳濡目染,却也明白人世间的许多事情。母亲15岁时许配比她大一岁的父亲17岁时与父亲结为夫妻。
  母亲自嫁到本都西溪后,就热爱这片天地。耕种下田,侍候公婆,相处两姑,佐夫相子,照料家务,样样事她都拿得起,放得下。全然没有富家女子的骄奢习气。祖父脾气有些乖戾,家中老小敬而远之。可母亲每日端水,煮饭,扫地,勤俭持家。祖父、祖母他们整日笑逐颜开。母亲平生信佛,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在堂屋正中烧香拜佛,乞求一家平安。她饱满的长圆脸上,额头高洁,一双黑黑的大眼炯炯有神,却又分明慈眉善目,端庄祥和。
  解放初,父亲顺乎民意,适应时代潮流,传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观点,促进互相团结,既为名望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父亲最突出表现在能扬其个性,动情一个人的思维与想象,满怀信心合符自治力,走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境界。
  父亲在世不亏所学功夫,积极要求进步,急于为人民请命办事,立于乡土领导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热潮,在当时中国把半封建社会推向新民主主义跨越到社会主义征途中去。父亲先后任本都社区选区文书,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西坑、普塘等大队党支部书记,白沙乡支部组织宣传委员。上个世纪60年代,父亲两度响应党的“精兵简政”号召,请求组织下放回农村搞生产,可是总被上级党组织挽留。父亲在再三请求得到批准后,回乡积极谋划发展农业生产,带领村民兴修水利,科学种田,植树造林。筹建了社办石灰厂,队办礼堂山益厂。平时,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整顿习俗风气,为本族培养了一批农村生产、文艺和乐器尖子。
  父亲母亲一共生下了我们八男二女十一个孩子,可惜幸存下来的只有现在的五男一女。据父亲讲:大哥出生那年,我祖父的祖父继清祖坟前长出几根新竹,预示着将来我家人丁茂盛兴旺。解放那年,母亲在娘家的资助下,与父亲共同建造了一栎一厅一直一厨后经1973年改建的土木瓦房。在父亲做乡村工作期间,母亲基本操持了全部的农活和家务。为了家庭的幸福与儿女们的成长,母亲饱受了人生之苦。父亲早年参加革命,长期担任乡村干部,工作总是很忙,一年许多时日几乎都在外边,所以,我们小时候感受更多的是来自母亲的慈爱和温情。
  记得最深的是,当时我家很穷,总共一厅连两间土屋,父母住在里屋,我们住在外屋。一到冬天,外屋还要烧炉子取暖,成为大家活动的场所。这时,母亲从地里回来就会拿出针线活围在火炉边做。母亲的针线活是很漂亮的,针眼细小而稠密,就像缝纫机打的一样。还会忙着给我们做棉衣、棉裤,还会纳一种布鞋。那时穷,家里买不起弹力鞋。当时,母亲挣工分,父亲有时候拿工资,有时候挣工分,加起来收入很低。可想而知,那时家庭生活多么窘迫和拮据。绝大多数时间,我们做小的只能检大人穿过的旧衣服,每年交纳学杂费总是要被拖延许久。父亲比较威严,家里大事容不得有一丝争辩。在念书交学杂费的事情上,往往让我们感到失望,但谁也改变不了父亲的决定。所幸的是我们都能读书,老师还不会轻视。那时屋子小,我和哥哥弟弟睡一张床,盖一床被子,每天一到睡觉,总是在床上闹,扯被子,一个踢一个的,直到闹乏了才睡。每天母亲从都会把被子给我们扯好,压紧,生怕我们着凉,然后才进里屋睡觉。
  穿新衣是我日思夜想的,因为我和弟弟最小,平时都是拾几个哥哥穿不了的旧衣服穿,最可笑的是母亲把大姐穿的花棉衣也下放给我,我用外衣怎么也遮不住,不时的露一点出来,引得同学们的嘲笑,让我羞得无处藏身,巴不得挖个地洞把自己藏起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我现在终于明白:母亲那博大的爱真是一生也读不累。我自从做了父亲,才知母爱的伟大,方能体会一个母亲对儿女的爱是那样的深切与真挚。那是发自内心的爱,只有默默的付出,丝毫不求回报……从抚养我儿子的身上才真正切身体会到“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个道理。母亲这辈子太不容易了,抚养我们六个孩子,我排老五,上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为抚养我们长大成人,父亲母亲可是历经千辛万苦,漫长难熬的岁月。昔日往事,同父亲母亲的生活片段却让人心潮难乎。
  父亲在我们眼中是家庭的支柱,作为一家之主的威严总是伴随在他左右,只是父亲羞于表达或刻意压制自己的感情,给母亲和他的儿女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父亲的成就给予了我们幼小的心灵这么多自信。我永远都会记得,伴我成长的背影,用父亲的岁月换成我无忧的快乐!
  翻开相册,我只有一张两岁时同父亲母亲和三哥的合影,太久了我已经没有了记忆,只知道父亲把我抱在怀里,我感到很安逸。父亲给了我们一片蓝天,给了我们一方沃土,父亲是我们生命里永远的太阳!
  对父亲的记忆好像从五、六岁才开始,之前只有母亲的身影。要承担一家子生活,父亲很早就在乡里社里队里闯荡。由于我家人口多,父亲又长期在外,家里的担子主要落在我母亲肩上。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计,母亲一年到头辛苦操劳,精打细算。全家老小一年四季的衣裳都是她亲手缝补或酌情安排缝制。缝制的衣服也是老大穿过后传老二穿。尽管这样,家里依然是入不敷出。常常靠养鸡卖蛋的钱来支撑着家里的生活开支。记得有一次,一个下雨天,她带着我和弟弟在一边缝补破烂衣服,补得青一块,白一块,她告诫在一旁的我们说:“笑烂不笑补,穷日子靠自己。”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我们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小时候,最快乐的日子是逢上每年的春节,一到冬至,就数着日历盼着春节的来临,临近春节,母亲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带着我们打扫卫生,忙着到邻里买点鱼肉,还有扯上几尺新布,给我们缝制新衣。那个年代,每年三、五月天,有点腊肉下饭就算日子过得乐呵呵的了。每逢过节杀一只鸡都不容易,至多温一大锅肉,大家分享一羹汤。温锅是我们小时候补充营养的绝好方式,清汤寡肉,在温锅里温上很久,肉一入口即化,很香,可惜肉很少。我吃不得,吃了准会拉肚子。冬天的火盆上经常烧萝卜、芋头什么的,那时觉得这些都是好吃的,一想起来都让人兴奋。
  每年岁末,全家在一起团圆欢度春节的时候。除夕那天,我们都要做两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一是写春联,二是为祖辈烧香挂纸。那天,兄弟们在客厅里挥毫作书时,母亲总要站在旁边静静地观看一会。父亲练就了一手好书法,母亲常常要求我们要练好字。特别是父亲逝世以后,母亲谈论得就更多了。她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孩子,练字可是来不得半点偷懒啊!就象你们写作文。字是由一点一划组成,一点写工整了,一个字才会工整,字字工整了,一行才工整,行行工整了,全篇才会有气势。万万不可凑合而成啊!”她还常常提示苦练就能补上这一奥秘,后来,看见我们的书法有些进步,她也觉得欣慰。母亲没有文化,长期劳作,使她深深懂得没有文化的难处。她因此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好好读书,学成后找到一份体面的事情做做,过上好日子。
  大年三十,一家人围着大桌,热气腾腾的,温暖心间。吃完年夜饭,父亲会发压岁钱,也就几角钱,我们就忙着到祠堂荒地上燃放炮竹,直到眼皮打盹才会回家睡觉。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还卷缩在被子里,母亲就忙开了,烧开水,煮早饭。我们还在床上,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就感觉母亲在忙碌,小屋里弥漫着水蒸气和热气,感到整个人暖洋洋的,那种幸福的感觉,我以后怎么也无法找寻。我现在想起来,那时父母很少有话,整天都是各忙各的事,我们基本上也是自己玩自己的。我的母亲也是无私而勤劳的中国女性,她一生节俭克己,从不乱花一分钱,为了子女的生活,前途,却从不吝啬,不遗余力。母亲从不求人,但为了子女,她可以什么也不顾的忘我劳动。尽管这样,我却从没有听到她叫过苦。她干什么就像什么,而作为子女,我们整天在忙些什么呢,把许多的心痛留到现在,竟成了永久的遗憾和愧疚。
  斗星转移,我们六人业已长大,在父亲母亲和家族亲人们的支持下,1966年老大高中毕业后次年参加了工作。老二1970年参了军,1973年退役后在家任村委干部。姐姐1975年高中毕业,当上了村办教师。1987年凭她以前在校的学习功底考取了师范,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老三1979年去学了木匠,后来进了工厂务工,暮年回乡连任了三届村委主任后,又当上了村支书。我们两个做小的也分别经过四年和五年的严谨勤奋的学习实践,也终于在1986年和1989年先后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并双双获得工学士,医学士。以后我们各自分配了工作,几年后又各自安了自己的家。当年,一个个喜讯传来,震动乡邻,为乡人注目,父亲母亲笑了。父亲母亲经历了出身的幸福到成家的贫穷,为了孩子,他们却自甘清寒。父亲母亲的辛劳没有白费,孩子们的成长和事业上的成功给了他们以最大的回报与安慰。
  可是,人生必有遗憾。唯我父亲大人1985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初七)零晨2时分,由于年迈体弱,积劳成疾,先于我们大学毕业远去。记得次年我毕业参加工作的那年除夕,我们非常怀念父亲,在我们的心目中,父亲他心地善良,富有农村工作经验,说话极富感召力,他既善于谋划、组织、外交,干农活,又精擅会计、书法、乐器,为乡村的农业生产、山林绿化、水利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打算隆重祭奠父亲,母亲很受感动,给我们讲祭而丰不如养而薄的道理,她轻声地对我们说道:“孝是心底亲情的流露,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更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自1993年弟弟成家后,大哥早在1987年盖起了新房,二哥是盖起新房后弟弟才结婚的,三哥也于1994年盖了新房,我于1992年由单位集资分配到套房。除了这些家业外,母亲六个孩子中,大学文凭的二个,中专文凭的一个。高中文凭的二个,初中文化的一个。他们之中。三个是干部,一个是工人,二个是农民。有获高级工程师的、主任医师的、高级教师的、并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中最大的孩子于1996年考取了大学,也算开了儿孙辈的好头。
  母亲对孩子们包括孙男孙女的学业、事业成功无不感到欣慰。之前被生活折磨得清瘦的母亲,毅然地咬咬牙,对我和弟弟说:“家里再穷,也要支持你们读书。”母亲的话语,像一粒种子,像一颗石子落进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激起了层层涟漪。后来,家里偶尔有美酒佳肴时,她也伤感泪下:“过去家里贫穷,没有好酒好菜,现在有了,可惜你父亲却无福享用......”母亲说这些话时,声音哽咽,极富感情,母亲的话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想到父亲一生操劳,做孩子的还来不及好好孝敬他老人家,眼里禁不住泪水横流,悲痛难忍。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更是常常怀念父亲。
  母亲也深深明白:要使孩子真正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学业上的进取固然重要,人格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我永远记得母亲对我们的苦心培养。早年,正当我们长大了懂点事的时候,母亲便安排孩儿们干些活儿。那时,放牛、漫天遍野去拾柴草、猪食,烈日晒着稚嫩的手和脑,荆棘刺破了双手,树桩扎烂了双脚。母亲含着眼泪,用热水敷平孩子身上的肿块,挑去一根又一根的荆棘。母亲的心里涌起的是一个母亲的无限柔情与欣慰。她知道,幼小的心灵,不仅需要风雨的锤炼,更需要意志的磨砺。后来,又正当孩儿们的事业也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母亲又开始了对我们进行更深层的教育。母亲在注重儿子品德教育的同时,她也竭尽全力支持儿女读书学艺。她和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一样都希望儿女长大后能有所作为。
  母亲的心性是开明的,她从不干涉我们兄弟姐姐的选择,就是在找朋友这件事上,我们征求母亲意见时,她总是说,只要我们觉得好就行。晚年的母亲在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可依然保持节俭。特别是父亲病故后,每天做几道简单的菜,还要把剩下的留到下顿,就是我们爱吃的肥腊肉,也是一顿一顿的热,弟弟说过她几次,但总是改不掉。逢菜多做了些,剩菜会吃上几天也舍不得倒掉,我们经常给她一些零花钱,她总是舍和得用。直到母亲逝世后,我才知道,她是想一点点积攒下来,留给小孙们一份念想,那些钱对她而言,要积攒多久啊!母亲是无憾的,她的夫君和养育的子女都成了她晚年的骄傲,没有辜负她的辛劳。
  可恨光阴急转,时来不安。唯我母肖氏名梅花老孺人,生于公元1924年12月17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因年老患病,于公元2004年12月24日5时(农历农历甲申年十一月初三日卵时)离开人世登仙而去,终年八十一岁。
  人生易老天不老,一晃父亲母亲已经逝去多年了,我们也渐进经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父亲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每逢看到城里的变化和家中的喜事,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跟亲人们说,可惜父亲母亲看不到这些光影了啊!现在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我都能感到父亲母亲的用心良苦。尤其生前母亲勤俭持家的两句口头惮:“吃不穷,花不穷,计划不到就受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至今,还深深印在脑海里,成为永久的记忆。父亲啊!母亲啊!父亲母亲。您们有千种情愫,儿女们有万种感慨;世间万种风情,唯有父亲母亲最真诚。您们对儿女的真情,我们永生不忘,永远怀念。
  今年冬至以来,我凝视着父亲母亲的画像,恍然间惊异的感到父亲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久远了,这些年来,我一直把对父亲母亲的思念封存的记忆中,我害怕打开,我不敢去思念我的父亲母亲。还记得在母亲离开后,我们送完母亲,我和弟弟在清点母亲遗物中,找到母亲的存款,母亲把安然离开后的事嘱咐得很清楚,特别提到了存的一点积蓄,让给子孙,当作孩子的教育经费,她嘱咐的事简单而周密,体现了母亲心思的细腻,我们拿着这点积蓄,一想到母亲每天吃剩菜剩饭,一分一厘舍不得用,舍不得吃,心里十分沉重,那种痛彻心底的悲哀,是我这辈子的最痛,我觉得母亲的爱像大山一样厚重,无声无息的压在我的心头,让我们羞愧难当,这两年来,我尽力去克制自己,不去思念母亲,也不敢去触及任何母亲生前的遗物,我把对母亲的怀念,深深的埋在心底,尽力去按照母亲的嘱咐,去完成她生前的宿愿,但随着时间的流失,近来过去的日子总在眼前晃动,我只要静下来,母亲的样子,就会清晣的浮现,生动而鲜明,一幕一幕仿佛像就在昨天一样,我感到心里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我想我应该写点东西,怀念我的母亲和父亲。
  今日重阳,就以《父亲母亲,永远的重阳》诗文当结语: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光阴似箭,秋风穿杨。
  插住茱萸,登高远望。
  谁叹白驹,荏苒过往。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百花始觉,芙蓉已老。
  门前池塘,先辈远眺。
  后山厚土,父母安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当忆父母,妖野分霜。
  边篱陶菊,几斗妍芳。
  笑阅人生,攻略逍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霞光染枫,老树枯黄。
  潇洒咪笑,黄天思考。
  笑对人间,守备节操。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村西楼台,父母希望。
  登高新楼,心灵不老。
  除去烦恼,慈爱歌唱。
  
(于2015年10月21日重阳)
 
  作者:中文实名:罗余作,网名:jaxluoyz;网络昵称:01一线;微信号:jaxluoyz;微信公众号(订阅号):jaxluoyz01。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1982年考入江西工业大学(今南昌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自动化专业学习。1986年7月毕业并荣获工学学士,8月听从国家分配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设备技术、企业管理、网络与信息技术。现任某央企信息部门主任,吉安市制造业信息化指导专家。个人辞条列入大型文献《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目前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作家(交流)协会等十多个学会会员;系全国科监委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品牌委行业调查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科技创新品牌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理事长、专家团成员。
  日常爱好探索写作摄影,作品主要有专业论著、科技论文、讲义(课件)、调研报告、案例、QC成果、创新成果,文学杂文、小说、评论、散文、游记、诗词、格言、评论、新闻及摄影。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交流会议和网络媒体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报刊媒体发表新文学作品300余篇。在《中国作家文库》等各类书籍、报刊和文学网发表作品500余篇。在专业领域,曾多个年度荣获“江西省青工双增双节建功赛先进个人”、“江西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推进者”、“江西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十多项科技和创新成果、技术改正重大成果荣获省部级和市级表彰。在文学领域,50多篇作品应邀参赛获奖,曾荣获“中国诗词名家”、“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和“当代百强才子”等荣誉的称号。
  作者自述:我的业余只想静守自己的内心,做岁月里的宁静人。起名“01一线”网络昵称,故名我是一线的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化工作者。平时喜欢随笔写点人生经历和感悟文字,用以调理白天强于工科的头脑。
  记得在我40岁生日那天,一位朋友给我发过一条短信:“你,一口气在人生的跑道上跑了N圈。今天,又到了起跑点。累了吧?休息一下吧。明天你又将开始新的一圈。而我,将一如既往的站在跑道边为你呐喊助威。”我回复朋友说:人生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经历,无论悲喜,都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待那时,即使青春不再,年华已逝,也终究会遇见最美的自己。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降生人世,我们就坐上了生命的时光列车。如果按生命83年计,我们的人生时光也就只有3万天。可是,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这些日子,我们没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豪迈之行。
  感念之余,我回顾了过去,检讨了自己。认定了两点体会:一是要把人生奉献给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因为生命的伟大用途,是要把它花费在比本身寿命更为长久的事物上面。二是要决心为年岁增添生命,因为思想得最多,感受到最高尚的东西,做出最佳行为的人,生活得最丰富。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端午忆屈原,忠魂万古香

    端午忆屈原,忠魂万古香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又是龙舟竞渡,棕子飘香,千家万户喝雄...

  • 一枚枯叶会春风

    一枚枯叶会春风 ——疫情肆虐,整理过往的文字,感谢节令和春风 春节到来,虽说还需要...

  • 母亲的话语

    从母亲的话语里,我深深地体味到:女儿的美丽是母亲的喜悦,女儿的成功是母亲的骄傲...

  • 十代结弦,一生悬念

    光斑交错在纸上,又是着落光的一页。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看到了你,只一眼,便...

  • 填仓有梦喜乐多

    填仓节,这一传统民间习俗,永远是温馨的,可爱的,倾注着全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

  • 冬日囚笼

    一种歌声,一种时代。一段人生,一种心态。在冬天呼啸的北风中,卧室这狭小的天地,方...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