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伤感散文 > 斑驳的童年记忆

斑驳的童年记忆

时间:2011-07-04 18:33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心灵春点击:
        

【导读】不知道大家吃过没有?我们的做法是:把黄鳝褪皮,剖肚,去脊骨,剁碎,油炒后做馅,用饺皮包饺子。那可是特别的美味啊。

  小引:出生在那个灾难的年代,按说是没有什么好回忆的。但是,毕竟是自己童年的经历,虽然年代已经依稀斑驳,但总有你些许的印记刻在脑海里。不知哪位哲人说过:灾难也许也是财富!艰苦的磨练能锻炼人的意志。
  一、山塘、小河、鲫鱼、山楂子、杨梅、板栗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那一年,我出生在黔北遵义县茅坡区民群公社花台大队上联合生产队的一个贫穷家庭里。物质的匮乏是我们那时代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离我家右面近500米的地方有一座50年代修建的水库。人们都称岳家坝水库(其实就是一山塘)。在儿时,这可是我们儿时的乐园!年长的哥哥们经常到水库游泳,我们当然是羡慕极了!我们只能站在岸上,看他们欢快的游弋!间或在岸边拾些片状的石块,玩几个连串的水漂。后来,同龄的我们几个小伙伴在4、5岁的时候,也就偷偷的溜到水库的边沿,胆怯地下水学习狗刨了。几天的工夫划拉下来,竟然也就能游起来了。在同龄的伙伴中,我是年龄最小的,但也同样跟着他们向前游。到5、6岁,居然能绕水库游一圈了(大概一圈有2000米吧)!最向往的不过是游向水库中间的小岛——团山堡了,那儿有茂密的松林,松林里是水鸟们栖息的地方。多的是饿老鹳、白鹤、水鸭(野鸭)、鹭鸶等,运气好,就能拾得一包鸟蛋。大人们都忙着大集体的生产,没工夫管束我们,我们就整天的泡在水里,游啊,玩啊。最有趣的是玩骑水马儿的游戏:就是把穿的裤子(儿时的裤子是带松紧带的那种),用水浇湿后,把两裤脚口有绳子扎紧,倒放在水面让裤管充气,人就卧在两裤腿之间,游着就轻松极了(像救生圈一样)。偶尔也有被大人管的时候,大人来塘边一吆喝,我们就抱起衣裤光着屁殿跑向山林,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水库下面有水沟和小河,60年代的小河了多的是鲫鱼。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兴趣一来,就开始捉鱼了。用石块泥土先把上游的水堵断,再到下游一定的地方也同样用石块泥土把水堵住,就把这拦截的一段水放干(不能放的地方就用盆舀、手捧等),捉起鱼来就轻松极了。那是不一会就会捉10多斤的。大的7、8两,小的1、2两,当然是丰盛的午餐了。顶好吃的是烧鱼,方法是把鱼剖开弄干净后,抹上点盐,找来南瓜叶之类的阔叶把鱼包起来,放进火塘里闷烧(农村都烧柴,家家户户灶塘里都有余火)。烧好后,拿出来剥倒南瓜叶,就可以美餐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还留口水的。
  水库下面的水渠旁有一排排的山楂树,山楂子当然就是我们儿时的美味了。成熟的山楂子像小小的苹果,只有无名指节一般大小,吃起来酸酸的,可开胃了。
  山里多的是树林,树林里有数不清的杨梅、板栗。可能是那时候的黄金饭(光包谷面)难以下噎的原因吧,我们在夏、秋,就整天的光顾杨梅树、板栗树。杨梅的种类好多:白水杨梅、火炭杨梅……。最好吃的当然数白水杨梅了,看上去白白的,并没有熟透,但吃在嘴里可甜了。火炭杨梅就不一样,不到熟得特别透的时候,吃到嘴里仍然很酸。板栗也是成遍的是,只不过,我们不称板栗,倒是称栗瓣。而且,多是线栗(尖尖栗)。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有感恩的意思。感谢水库给我们儿时度过了快乐时光;感谢山里的山楂、杨梅、栗瓣让我们度过了饥荒的童年
  二、山歌似的唱书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谈不上什么文化生活。但那时候,老一辈在干农活时有唱山歌的习惯。在烈日下干活的间或,忽拉地那么唱腔一甩,一串调子就在山村飞扬。我可能是记忆特别吧,竟然能记住那些唱词。
  记得最熟的是《祝英调》。
  “三月桃花开,
  闲言两丢开,
  听我唱本祝英台,
  山伯访友来。
  英台女妆男,
  攻书在骊山。
  她与山伯同桌安,
  共读二三年。
  共读二三春,
  英台要转身,
  辞别两旁同学生,
  参拜孔圣人。
  握住梁兄手,
  英台去打酒。
  (相约)回去你要往我家走,
  结拜好朋友
  ……
  四九把马牵,
  双脚走如云,
  不觉来到祝家门,
  迟迟不见英台迎。
  ……。
  这山歌唱的是流传已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动人爱情故事。而且,当时,还有梁祝的民间故事呢:故事说,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与梁山伯结伴同行,到同一所私塾读书(当时女孩子是不能读书的)。到私塾后,只有老师知道祝英台是女的,但老师也不能说。既然是女扮男装,就要同男生住在一起。故事老师为了检验梁祝是否自觉,晚上在他们的被子四角放四碗水,第二天早上碗里的水一滴不洒。可见当时的梁祝真的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啊!祝英台先失学,约定:梁山伯学成归来时一定要去看望祝英台学弟(因为梁山伯仍不祝英台当男同学的)。而且,祝英台承诺:到时要介绍自己的妹妹给梁山伯。等到梁山伯学成归来,来到祝家庄探望祝英台时(祝英台已经订婚了),
  祝英台让梁山伯认识了自己的女儿身,梁山伯才恍然大悟。虽然清白同居二三年,猛然间知道了真实的祝英台是女子,梁山伯当然后悔当初呀!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祝英台已经许配他人,虽然还未完婚)!梁山伯回家后一病不起,害上了相思病了。到病入膏肓时,去祝家庄向祝英台问药,祝英台给出的药方是:一要千年瓦上霜,二要万年灵芝草!至于后来梁山伯死后,按祝英台的意思埋在她出嫁必经的路上。后来祝英台出嫁时提出要求,要下轿祭拜梁兄,当祝英台跪在梁兄墓前祭拜时,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只听卡擦一声,梁山伯的墓张开一条大口,祝英台趁机飞入墓中,墓就合上了(在场的人慌忙一抓,只抓住些许衣角。伸手一看,衣角就变成五彩缤纷的蝴蝶,绕着墓翩跹起舞)。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化蝶场景了。
  再一首就是《清官图》。
  “人生在世不一等,
  富的富来贫的贫。
  富贵贫贱要由命,
  不可暗地去害人。
  话说南门张贡生,
  ……
  一杯药儿下了肚,
  霎时就喊肚子疼。
  大喊三声就交命。
  ……。
  告诫人们要老老实实做人。
  当然,唱的还很多,荤的素的都有。比如:薅打闹草(当时,可能是为了赶劳动进度,就一个生产队的人都集中一起给玉米除草。由几个会唱的敲着锣边唱边检查、督促!)时,就有这样的唱词:“好身薅来好身薅,不要薅个猫盖屎,不要薅些狗刨烧”!在稻田给水稻除草也一样:“大田薅秧呢伙计们,各哟对各嘛拿我几句话儿说嘛,捡起(那个)嘛螺丝往上丢,螺丝晒得那大张口,妹子就晒得汗爬流!啰啰儿啰啰,啰啰儿啰啰”。现在想起来,这还真是劳动的原生态清唱啊!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从这些唱书得调子得到启发,我在都背课文的时候,自己也就假想一种调子来读、背,很快就背得了!
  三、追着电影看的少年时光
  6、70年代,遵义县有一支三人放映队,负责全县的电影放映。可能是他们三个都与茅坡有着渊源的缘故吧,似乎茅坡放电影的机会要多些。现在想来,电影,可能是我们少年时代精神快餐了!《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上甘岭》、《南斯拉夫桥》、《地道战》、《地雷战》、《野火春风斗古城》、《朝阳沟》、《青松岭》等……。只要听说附近什么地方要放电影,我们当时的那兴奋就甭提了。早早的就把牛赶回家,几伙伴就结伴前往了。最喜欢的当然要数战争片了,都说能在荧幕下面能捡到子弹壳。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幻想和幼稚啊。有一次,大概是我8岁那年,听说区政府所在地要放《红楼梦》,几伙伴也就照例要去欣赏。从家到区上虽然有近20公里远,但渴望电影的我们并不觉得难,仍然兴高采烈的前往。等到了放映地看过加映片(新闻纪录片)后,却放的是《宝莲灯》。我们当时那个悔哟,是不可言喻的。于是几伙伴就忿忿不平的走向回家的路。真正的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回到家,也就12点过了,虽然又累又饿,但有什么吃的呢?只好陪着咕咕叫的肚子钻进被窝美梦了。还有一次,天已经黑了,估计是9点左右了,不知是谁说起新舟部队在放电影,我和表兄也就偷偷地前往。到新舟虽然没有到茅坡那么远,可路的难走是现在的孩子们无法想象的。虽说只有15公里左右的路程,可是,就有10公里左右是无人区,光是那冷清就叫你心底发颤。况且,还是青一色的下坡路,人们称作“难牛坎”。两重坡就有5、6公里,坡度大概在70度以上的。那路的难行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就是这“难牛坎”,把我们茅坡和新舟分界成了两重天!我们被称作高头的(上面),新舟则称为坝上的。有顺口溜描绘为证:坡上的姑娘下坝来,黄泥巴裤脚大花鞋。虽然行路难,但电影的诱惑太大,我们俩也就大胆前行,看了一场《渡江侦察记》,还得爬“难牛坎”回家电影,在我们那时代伴随我们一路走过。
  四、《连环画》为主的读物伴随我们成长
  六、七十年代,最多的儿童读物要数《连环画》了。《地雷战》、《地道战》、《水浒》系列、《杨家将》系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买《连环画》,是不大可能的。只有缠着有书得大哥哥、大姐姐讨看。一旦得到一本,就翻来覆去的看5、6遍,真有点百看不厌的感觉。有时候,为了看一本《连环画》,要等到晚上11、12点。我看的第一部小说是《红岩》,表兄不知道从哪儿借来的。那是读四年级的时候,才不到10岁。晚上,点着柴油灯(以为柴油比煤油便宜,所以我们就点柴油灯照明)就看,父母心疼油,一遍又一遍的叫吹灯睡觉,可看小说的兴致怎么会停下来呢?一看就是一通宵。那柴油灯得浓烟很大,第二天,用手指一抠鼻洞,黑乎乎的。《红岩》在我手中时间较长,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反正能把一部《红岩》自己在脑海中想象成连环画的。“许云峰、江雪琴、双枪老太婆、成然、浦志高……”历历在目。这些读物虽然单一,却也一定程度的丰富了我儿时的大脑。
  五、生产队的宣传队
  70年代初,我们生产队的一些长兄从初、高中毕业回乡。不知是谁的主意:晚上组织全生产岁的孩子成立宣传队。回乡的长兄们就真的把我们七大八小的孩子组织起来,晚上就开始了排练。唱歌、相声、对口词、三句半、样板戏……。形式也很不少的。有一个传统的合唱是那年代大家都熟悉的,就是用简单的歌曲问候劳动者:“贫下中农同志们,你们好!你们在劳动中辛苦了!我们向你们来学习,我们向你们问声好!”简单明了,易记易背易唱。二胡、笛子、快板……,也还丰富。偶尔,长兄们也学着样板戏来上几句:“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奶奶,你听我说):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爹爹和奶奶,齐声唤亲人,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他们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对口词有点和今天的双口相声相似,三句半则是那时代的产物了。记得三句半的开头是“甲:我们三人走上台,乙:把三句说起来,丙:后边还要差半个,丁:我就来!”,还真的风趣别致。
  六、捅黄鳝过端午包饺子
  春末夏初,稻田里多的是黄鳝。我们几伙伴当然也是捅黄鳝的好手。那时的黄鳝很多,干黄鳝、水黄鳝、泡子黄鳝……。不一会就能捅几斤的。我们沿着稻田田埂,一边观察,一边捅,把黄鳝捅出来后,就下田去捉。有时候,也自制了捉黄鳝的工具——竹夹子(削好两块竹片,一端刻上齿,在竹片的中间钻一个洞,用螺丝从洞把两块竹片稍固定。不要固定紧,两竹片能张合就行)。因为黄鳝很滑,用竹夹子夹就容易多了。捅来的黄鳝用2尺来长的酸茎菜(植物名)梗穿起来,不大工夫就能捅一串的(那时候可能没有污染,黄鳝颇多)。捅得少的时候,我们就自己享用。和烧鲫鱼一样,先把黄鳝皮褪掉,剖开,去内脏,洗净,抹上点盐,用阔叶或者纸用水打湿后抱起来烧黄鳝吃。俗话说:“鸡鸭肉蛋,不如火烧黄鳝。”烧黄鳝真的特有风味了。捅得多了,就炒来吃。我们炒黄鳝是去皮的,那时候没吃过带皮的黄鳝。最难忘的要数过端午了,大人小孩提前几天就开始捅黄鳝,准备端午节包黄鳝饺子。不知道大家吃过没有?我们的做法是:把黄鳝褪皮,剖肚,去脊骨,剁碎,油炒后做馅,用饺皮包饺子。那可是特别的美味啊。
  时光流逝,一转眼我们就渐进知天命之年了。可也偶或忆起儿时的点滴片段,心里总有一种复杂的心情!怎么说呢?记得白岩松有本《痛并快乐着》,也许,“痛并快乐着”就是我们童年时代的最好诠释吧!人们常常概叹:出生在动乱的灰色年代,是一辈子的悔恨。但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我们就用特有谐趣去感受吧!我们的童年犹如一杯苦咖啡,苦涩中略带些许的甘甜!我们的童年依然丰富多彩!  

                         (散文编辑:月然)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大地与村庄

    地与村 村东边有块地,从东干脚延伸到鹤仙岭。鹤仙岭,我们叫“和尚岭”,石头多,草...

  • 月半弯

    我不知道为什么,圆圆的月亮总是那么皎洁,那么透亮,而这弯月,却如此钝浊,如此昏暗...

  • 最后的麦田

    只有这几块麦田,纯真的金黄的麦田,像残留的孤独的灵魂。...

  • 是否

    是否 你真的不懂我的心怀 是否 你真的不懂我的爱 是否 你真的不明白我在表白 是否 你...

  • 人性,种种色色(原创)

    现在网络高速发达,各种陷阱无处不在,稍不留神就掉进了坑而上当受骗。他认识一个女人...

  • 单反治愈症

    佳苑不爱财,一生白发人...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