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景散文 >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

散文
时间:2010-01-31 20:54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好相处点击:
        

 【导读】: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据《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早岁喜欢邪游,所交者皆匪类。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美国政府奖、世界最具魅力水乡和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华环境奖、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殊荣。
  
  【双桥】
  
  双桥;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人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欵乃声声的小船在桥洞穿过。桥边,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各地美术院校的师生,在全神贯注地写生,摄影爱好者则端起照相机,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站在市河一侧举目望去,钥匙形的双桥连同不远处的清代石拱桥——太平桥,一个镜头可以摄下市河上的三座古桥。
  
  【沈厅】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据《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早岁喜欢邪游,所交者皆匪类。及父殁,人有‘不出三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仍置酒,召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曰:‘我今当为支持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农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敬业堂宅,广厦百馀椽,良田千亩,遂成一镇巨室。”看来沈本仁是属于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物,他没有把上辈人遗传的家产挥霍殆尽,在父亲死后发愤耕耘,拓展家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沈厅。
  
  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
  
  七进厅堂内,占地一百七十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厅面阔十一米,前有轩廊,进深七檩十一米,厅后有廊。正厅正面成正方形,厅两边是次间屋,有楼与前后厢房相接。屋面为两坡硬山顶,除六檩至七檩为单屋顶棚,其馀都是双屋顶棚。厅内梁柱粗大,镌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风等花饰。厅堂中央悬匾一方,“松茂堂”三个凸出的泥金大字,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朝向正厅的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宏伟的一个,高达六米,三间五楼,上覆砖飞檐,刁角高翘,下承砖斗拱,两侧有垂花莲,下面是五层砖雕,布置紧凑。正中有匾额,刻有“积厚流光”四字,四周额框刻有精细的红梅迎春浮雕。砖雕门楼上还镌有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等图案,包括《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等古典戏文,线条精细流畅,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一块长不盈尺的砖板上镌刻前、中、远三景,其刻工之精、构思之巧,足可与苏州网师园中的砖雕门楼媲美。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行三,吴人呼为沈万三。又,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万三行秀者,故又称三秀。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庄东诧,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寻求进一步发展。他曾支持过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捐资修筑了都城的三分之一,于是朱元璋便封他两个儿子为官。沈万三在南京站稳脚跟后,花费巨资建造舒适的住宅,据记载有“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等等。后来,沈万三因口出大言,想代皇帝犒赏三军,得罪了朱元璋,被发配云南充军,在荒凉的边境度过馀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但始终把周庄作为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焉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相互联络”(《周庄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在南京置有别业,并先后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的封赏,但他不愿意离开周庄这块风水宝地。“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用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香火久盛不衰。
  
  沈万三富甲天下。《金瓶梅》第三十三回中,潘金莲还说了这样一句谚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人的名儿树影儿。”传说沈万三的发富是因为他从一位渔翁那儿得到了乌鸦石(或马蹄金)。更多的则传说他家里藏有聚宝盆,财宝取之不竭,因此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了。
  
  【张厅】
  
  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怡顺堂,相传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近几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精心维修,恢复了原有的风貌。
  
  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绿意盎然。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上下落不都设蠡壳窗户。在漫长的岁月中遭到损害的砖雕门楼,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仍不难看出张厅昔日的风采。大厅轩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柱础),这是明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厅堂内布置着明式红木家具,张灯结彩,迎送宾客。墙上悬挂着字画,—副对联尤其引入注目,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仔细琢磨,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张厅的建筑特色。
  
  大厅的东侧,有一条幽暗深长的陪弄。旧时,没有大事轻易不开正门,每逢婚丧喜庆或有贵宾来访,才打开大门,抬进轿子。平时家人进出都走陪弄。如今,陪弄却成了别有风味的旅游通道,在幽暗的光线中不知深浅地向前走,沉寂中不知逝去了多少时间,只看到斑驳的墙上,壁龛被烟火熏得黝黑,阴冷的潮气在脚下氤氲,惶惑间,一片含有绿意的光亮投来,眼睛顿时一亮:后院花木扶疏,春色如画,一条晶莹的小河奇妙地闪现在弄底,贴着墙根流来,又穿越水阁而去,仿佛文章高潮处的神来之笔,出乎人的意料。
  
  小河有一个优雅的名字“箸泾”。由于它与南湖相通,河水清洌。箸泾中段拓一丈见方水池,即是船儿交会和调头的地方。四周由花岗石驳岸护卫。驳岸上是临河人家的后窗,设有—排敞窗,窗前有吴王靠,也叫美人靠,一种木棱式拉杆。窗下驳岸间如意形状的缆船石上,拴着—条树叶般的小船,一副“船自家中过”的情景。
  
  张厅的后院,是—个闲静素洁的小花园,四周围拥着粉墙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风火墙下,翠竹摇曳,月季吐艳,书带草点缀着曲径。引人注目的是一柱太湖石,玲珑剔透,洁白如雪,高峰处有一峦状如飞燕,于是人们将它称之为玉燕峰。它为这个小巧的花园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
  
  来自大都市的游客走进张厅,穿过狭窄的陪弄,来到箸泾穿越的后花园,显然不是为了寻求惊险。他们可以走过架在箸泾之上的廊棚,欣赏河中小船,也可以穿戴明清服饰当一回历史人物。那些普通的民居、门窗和梁檩笼罩着岁月的烟尘。围坐在小方桌旁的老老少少,边往碗里夹菜边谈论家常,全然不顾从陪弄穿梭而人的游客投来探询和纳罕的目光。在游客们看来,居民们的装束、容貌乃至碗里的虾糟烧鱼、韭菜炒螺蛳,都是值得一看的。“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袒露的是最具体的现实,连同一份安谧温馨的水镇情趣。它唤醒了游客的怀旧意识,于是,感慨、诧异和歆慕,种种难以诉说的心绪都包含在旅人的情怀里。
  
  【文化街】
  
  文化街;周庄文化街热闹非凡,可谓是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有开茶馆、设药铺的,有打铁、纺棉花的,有编竹器、捏面人的,有制木器、写书法的……在这里游客可以放松心情,体味一下平日里城市中少有的传统文化的韵味。文化街两边被一爿爿店面充斥着,但是,千万别小看这些店面,店虽小却以文化吸引游客,不经意间,游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难忘回忆
  
  【昆曲文化
  
  昆曲文化;被誉为"白戏之祖"的昆剧源于昆山.民代嘉靖年间(1522-1566)昆山人魏良辅将戈阳、海盐故调改为昆腔,同邑人梁辰鱼填“浣纱记”传奇,一词一曲,开创了昆剧历史。因文辞清丽、唱腔瑰雅而风靡全国。深谷幽兰的昆剧于2001年5月18日被列入世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弘扬传统文化恢复重建了周庄古戏台,并与江苏昆剧团合作常年演出昆剧,让游客领略昆剧艺术的特有风采并带来极妙的艺术享受和难以忘怀的无穷回味。
  
  【南杜先生
  
  江南水乡名镇周庄,古道幽巷,小桥流水,楼阁错落,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不少文人雅士就会聚周庄,采风问俗,宣传民主爱国思想,留下了轶事佳话。
  
  1909年11月,陈去病、柳亚子等在苏州发起成立南社。是年,陈去病在周庄创办东江国民学校,宣传南社“操南音,不忘本也”的宗旨,激励了萌发爱国思想的周庄青年。费公直与刘三密谋行刺两江总督端方,事败后,东渡日本。在异邦获悉陈去病等组织南社,心甚向往,乃借1911年初回国庆岁探亲之机,由陈去病介绍加入南社。叶楚伧幼年先后随诸福坤、陶小沚学文。考入江苏高等学堂后,参加反清爱国活动,被开除学籍,经陈去病介绍,于1912年加入南社。叶楚伧加入南社后,秉承南社宗旨,多方联络周庄进步知识分子,与陈去病先后介绍王大觉、王秋崖、凌蕙续、费善衡、陈蕺人、朱汝珏等人加入南社,其成员多为周庄社会之隽流。他们在乡里创办剧社,上演文明戏,宣传革命。当宋教仁被刺不久,叶楚伧便编导纪念宋教仁烈土的话剧节目,费公直、王大觉登台表演,在舞台上再现了宋教仁的高大形象,很受群众欢迎。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国,王大觉愤而起草讨袁檄文,载于《南社丛刻》。檄文后有七绝一首“未得荷戈事北征,犹能草檄驰幽并。一千一百十余字,字字苍生痛哭声。”周庄小学南社成员将此文列为语文教材,教育童蒙,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
  
  1914年,王大觉和其弟王秋崖将先人的著作辑刊,取名为《青箱集》,有清芬世泽,传之不替之意。后附《扬风雅唱》,系明、清名家对其家藏明代贤达周顺昌遗扇的题咏。在1915年交上海国光书局出版前,由柳亚子为之撰《青箱集序》。
  
  1918年,柳亚子赴周庄,以文会友,访叶楚伧、王大觉,赋诗韵曲,以诗文叙革命友情,著有《南湖草堂夜集》诗,同时与王大觉切磋研讨苏曼珠的诗文,将苏曼殊遗诗辑刊为《燕子龛遗诗》,柳亚子作序记其事,并资助付梓。
  
  1920年下半年,柳亚子邀诗文挚友冶游江南水乡。于12月23日起,柳亚子抵周庄居七日,邀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陈蕺人、朱汝珏等四次畅饮于周庄镇贞丰桥的迷楼酒家,在觥筹交错之际,乘兴赋诗,将诗辑成《迷楼集》刻印付梓,其中柳亚子的《迷楼曲》长达78句,乃兴怀所及一夕而成,脍炙人口。由是,周庄迷楼名声大扬。后柳亚子吩咐柳率初将其《初集蚬江迷楼沾醉题壁》诗抄录寄往南社诗友40余人索和,收集后又辑成《迷楼续集》。柳亚子此行,又鼓励沈君匋、陈蕺人创办《日曜日报》、《蚬江声》,开创了乡镇小报的先声。翌年,又赞助王大觉创办《新周庄》,与《新黎里》、《新盛泽》结成三角同盟,为新文化大张旗鼓。1923年,柳亚子、叶楚伧发起组织新南社,提倡民族气节,引纳世界潮流。其宗旨影响极盛,周庄知识界中名流陶小沚、朱翊新、沈君崇、沈君匋、王阊称、黄人济等20余人纷纷加入新南社。他们中间有政治、文化教育、新闻、医学各界人士,成为宣传新文化、反抗旧势力的有生力量
  
  1924年军阀混战时,王大觉、费公直和朱汝珏组织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周庄分会,为中国成立最早的乡镇红十字会。在乡里救死扶伤,施药济贫、义务防治,深受群众欢迎。
  
  【逸飞之家】
  
  在“中国第一水乡”周庄,“逸飞”是个无比亲切的名字,他从来就没有被当成一个外乡客,在他逝世后这一年多的日子里,周庄人每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他。
  
  “逸飞生前有个心愿,要在周庄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可以全身心投入对周庄的描绘中。他走得很遗憾,我们一定要为他完成这个心愿。”周庄人如是说。
  
  “逸飞之家”建在周庄著名的双桥畔的一个宽敞院子里,但周庄人没有将这里作为纯粹的工作室,而是分成了两部份,东边的一间屋子用来陈列陈逸飞生平优秀的画作,西边一间则是陈逸飞意愿中的画室。展示厅里的墙上,陈逸飞饱蘸墨汁写就的“我爱周庄”四个大字十分触目。
  
  除了著名的油画作品外,展厅里还陈列了陈逸飞的一些珍贵手稿和生活用品。陈逸飞生前爱读的书、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画笔、画布以及一套古典沙发,甚至还有他喜欢的欧式壁炉,都被摆放在恰当的位置。据了解,这些东西都是其家人捐给周庄的陈逸飞遗物。斯人虽已逝,见物如见人。
  
  “逸飞之家”选址双桥畔,周庄人有他们自己的道理。如果不是陈逸飞,古老的双桥今天或许就不会这么举世闻名。一九八二年,当周庄还是“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时,风华正茂的陈逸飞第一次通过摆渡踏上了周庄。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粉墙黛瓦临水而建的屋子、河中咿呀摇过的小船、穿蓝印花布的说话柔糯的阿婆……,一派梦中的江南水乡景象如画屏般缓缓移经他的眼前,让年轻的陈逸飞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时隔两年,他再次来到周庄,四百岁的双桥因此觅到了知音。
  
  【蚬江渔唱】
  
  周庄古镇西侧,有一条白蚬江。因为水质清洌、江底平坦硬爽又多蕴草,所以白蚬江水产丰饶,尤以盛产白蚬著称。
  
  毫不夸张地说,白蚬江几乎聚集了江南水乡鱼虾美味之精华,这里可以列举“三白”、“三珍”。
  
  所谓“三白”,即白蚬,白鱼,银鱼。
  
  那拇指甲大小的白蚬,贝壳洁白无瑕,肉质饱满鲜美。白蚬煮汤,乳白味美,营养极佳;蚬肉炒韭菜或雪里蕻菜,更是鲜美无比,未待举箸,馋涎已下。早先,白蚬肉是农家土菜,现在居然捧为风味佳肴,甚至还源源不断出口到日本等地。俗话说,麦熟螺蛳稻熟蚬。每至秋天,渔民们忙碌着在白蚬江上撒网捕蚬。夕阳西下时分,一筐筐白蚬倒入高高隆起的木桶锅里,文火少许,白蚬乖乖翕开,再放进竹筛哗啦啦筛几下,热乎乎、白嫩嫩的蚬肉脱壳而出。这时,白蚬江边雪浪奔涌,秋获吐白,热腾腾的烟雾夹着白蚬的香味弥散在傍晚的空气里。
  
  白鱼是白蚬江中细腻、娇嫩而又骄横凶残的鱼种。说它细腻,是因为体形扁狭轻盈。白鳞细碎,肉质简直像蚕丝一般纤细;说它娇嫩,是因对水质特别敏感,非生活在绝无污染的清水里不成,而且只要脱水片刻,就会死去;说它骄横凶残,是因为专门以吞噬弱小鱼虾为食。如果夏季江上出现“白鱼阵”奇观,那渔民们准会奋力捕捉的。或许是某个夏风习习的清朗之夜,不知从哪里聚来千百成群的白鱼,它们沿着白蚬江,浩浩荡荡疾游着,发疯似的,大有所向披靡之势。这时,谙熟鱼性的渔民们早已把鱼网、芦扉之类挡拦住白鱼的去路,白鱼横跳坚窜,纷纷落网。次日,大街小巷里到处可闻叫卖白鱼的吆喝声。
  
  银鱼洁白如银,柔嫩如泥,火柴梗似的纤体,也是白蚬江中珍贵的水产。相传,孟姜女哭倒长城,以死抗争,秦始皇大怒,竟然派人用铁扫帚横扫姜女尸体。这银鱼便是姜女肉的化身。每年夏天,白蚬江便有密密麻麻的银鱼在清水中游弋,不过,人们始终见不到它们水中的影子,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才会通过风向水势判断银鱼的疏密与动向。阳光明媚,熏风习习。白蚬江上驶来一艘艘牵银鱼帆船,细密的网兜随着风帆牵动,收起时盛满了白亮亮的银鱼。银鱼极娇,一脱水就活不了。于是渔舟的空帆上、木板上晾满了银鱼干,腥味又鲜香。也有即刻拿到街上现卖的、不用称,几毛钱一碗水银鱼,银鱼羹、银鱼炒蛋,都是绝顶的佳味。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凭借得天独厚的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水乡古镇为依托,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景区建设,丰富旅游内容,强化宣传促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文化品牌,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游的先河,成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获得“最受外国人喜欢的50个地方”和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知名旅游品牌的荣誉。
  
  近年来,不断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弘扬和传承,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全力塑造“民俗周庄、生活周庄、文化周庄”,正日益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更是受到了中外游客的青睐,每年吸引了超过250万人次的游人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全社会旅游收入达8亿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富贵园、江南人家、钱龙盛市等适宜现代休闲体验型旅游配套项目的相继推出和完善,扩大旅游规模,做大旅游盘子,使周庄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型旅游发展。
  
  经过十年保护、十年发展,周庄跨入十年提升时期,提出了打造“国际周庄”的构想。借助经典江南水乡文化来展示优秀的中华文明,以文化的交融为切入点,把周庄推向国际。通过资源的整合,推出适宜现代体验式旅游的精品线路和项目,加大投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提高国际接待能力,努力把周庄建设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基地。

责任编辑男人树】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6)
85.7%
待提高
(1)
14.3%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好相处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09-07-22 12:07 最后登录:2014-05-04 01:05
优美散文
  • 小城春雨

    小城春雨 文/磐石 早晨醒来,透过窗帘,少了以往那种天亮的感觉。风肆虐地敲打着窗棂...

  • 北方早秋

    北方早秋 文/磐石 阴云,弥散于立秋的天空;风微,拂动着丝丝凉意。早秋的乐章,在几...

  • 故里游话

    家乡的变迁...

  • 五月的康乐

    五月的康乐 文\马晓春 拉开五月的帘幕,胭脂三川柔风轻轻,雨丝飘逸;揭开五月的面纱...

  • 踏青

    踏青...

  • 徒步高峰森林公园

    游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