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山西人的西口路

山西人的西口路

散文
时间:2013-05-03 22:08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穷高点击:
        

  也许是自己的体力已跟不上了岁月时光的转动,或是人生走入了暮霭的晚年,最近,故乡那首《走西口》的情节总在我的心幕里回放,调儿老在我的耳畔萦绕,酸涩着我的双眼,不因不由地就走入那些古老的从前,从前的那些人们与事情。
  
  西口故事和我父辈们的命运紧紧相连,大伯、二伯和我父亲都走过西口,四叔则把他的梦想连同年轻的灵魂永远滞留在大漠的沙丘里。苦难的文化是真实的、凄怆的穷家是难舍的,晋北的汉子们三五成群或匹马单枪一步一回头地行走于苍茫中,他们处处是家却又处处无家,天地为娘寒风为剑,手里没钱身上无粮,嘎达姆的琴声在他们看来是人生幽幽断魂曲。冬不拉上的琴弦,弹奏的只能是他们无边无涯的羁旅和忧伤。
  
  家的缺落岂止是男人们的伤悲,更是女人的眼泪。于是“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实难留,止不住那伤心泪往下流…….”千不舍万留恋;“走路你要走大路,你不要走那小路……坐船你要坐船舱,你不要坐那船头….”千叮咛万关照。但千言万语怎能慰藉生死契阔的思念?纵使血泪成河又怎能留住男人决绝的脚步?纵使唤得男人回了头,饥肠辘辘怎相守?赤地千里、一贫如洗……男人们只能走,只能舍身,以自己的亡命天涯为家人换取最低微的生存权。这一走就走出了独步古今的西口精神,这一走就走出了恢弘大气的晋商文化,这一走就走出了连绵古今的三晋历史。
  
  有人说:中国只有两大博物馆,一座地上,一座地下,地下的在陕西,地上的在山西。因此,当今文化旅游的口头禅是“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山西旅游名胜无不与历史古建挂钩,“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五台佛教圣地”、“晋祠难老泉”、“晋城关帝庙”等驰名中外的旅游项目都是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缩影,单从这些建筑就不难想象三晋大地曾经上演着怎样精彩夺目的历史风云剧,这部活话剧孕育了怎样辉煌灿烂的文化,这文化滋养了什么样的风云人物。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黄土地上生存,主要的起居之地是窑洞,窑洞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但祖祖辈辈居住窑洞的山西人硬是把具有全国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发展到了极致。所谓的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合,山西有的地方是两层楼的四合院,因为加了天地,又叫六合院,六合院还不够,有钱人又把多个四合院连在一起,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宏大的庄园式建构了。其代表建筑“乔家大院”的恢弘和精致深入人心,张艺谋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更使它驰名中外。后来的王家大院、赵家大院、常家大院......一个个被开发利用。精细别致的建筑文化自然有人会拿来大做文章,而最让我感慨万千的是在白云苍狗般的历史磨难和战乱不断的岁月里,这些木质建筑是怎样完整保存下来的?这本身就是山西人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中国人,历来成王败寇,而成功一方的中国人历来见不得对手的遗物存留,往往是一把火烧光以自己的梦想重建了事,甚至有打砸抢烧的“光荣”传统。“阿房宫”、“未央宫”等等无不是被得势者一把火化为乌有,同时灰飞烟灭的当然还有大量名贵的书籍典章。文革十年里,这种丑剧愈演愈烈,简直到了无火不成事的地步,其直接战果就是一大批冠绝古今的建筑一夜之间失去了地球球籍。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文化代价,几乎令后来的学者无从考究自己祖宗们那些奇闻轶事。即便是今天,自烧、他烧、以及天烧的文物数目也不可胜数。至于欧美畜生远渡重洋来中国作孽发威焚烧掉的数目不菲、无法统计的国宝,那就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日本小鬼子在山西大地上无恶不作,实行的三光政策更是让黄河岸边这块土地千疮百孔。由此看来,在兵患连年的岁月里,晋商大院能够保存实属天意。
  
  作为山西人的我,面对一代代艰苦创业的祖先,面对祖先们历经千难万险留存下来的这一幢幢闻名四海的建筑,自豪之情当然不言而喻,只要有人谈论山西建筑,我就总会情不自禁的附和着夸上几句。读过《华夏文明看山西》这本书后,我更是激动不已——山西的文明进程竟然从未间断过!真使人难以置信!这样难以置信的事实,却发生在我们的黄色水土里!原来,我的故乡,我的山西就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啊!千年山西依偎在黄色的土地上,沐浴着黄河涛声的恩泽,倾听着奔腾不息的黄河浪,滚滚不息的黄河水自然是蕴育山西灿烂文化的乳汁了。可不可以这样说,既然山西历史是华夏历史的宿影,那么山西就应该是我国古文化的集中地了。特别是唐诗,我国最杰出的诗人词圣们大多都与山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山西是一本可以大读特读的书本,山西,是一块热血铸就的土地,就是这样一块《走西口》从古唱到今的土地,就是先人在走西口的穷冬烈风里惦记着它并为它献出血汗的那块土地。今天的山西人依然会唱走西口,且唱得眼泪哗哗流,唱的心头突突颤。
  
  六百年前的山西洪洞大移民,就是一部悲壮、凄惨的文化缩影。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为什么要大移民?他们要到那里去?为什么是走西口?很多人对此不是很了解。其实,最直接的原因那就是贫穷,贫瘠的土地已经不能养活当地的人民了。
  
  山西并非是一直荒凉的,她有过太多的美丽记忆,但是后来的战争和气候变化使得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慢慢衰落了。而明代的大移民是一次政府组织的行为,“走西口”是随着清朝“绿营军”驻防内蒙古实行‘开边制’,招募大批内地人到草原从事农业种植业开始的。后来的一次次的走西口基本上是民间的行为了。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到内蒙古草原去,而西口就是连接长城内外的通道了。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走出这个“西口”,山西人的经商地区包括内外蒙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新疆地区、关东地区就在眼前了。具体的说“西口”就是旧称“归化”今为呼和浩特通往内蒙古和外蒙古的通道,而实际上山西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西口”。“西口”在地理概念上已泛化,“走西口”也成了北方满、蒙、汉族之间交往的代称。
  
  虽说一世纪前后那条双脚走出来的西口路早已被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取而代之,那些长途跋涉、艰苦卓绝的创业故事也被岁月沧桑得无影无踪了。但是三晋,这片西口人用血泪开垦浇灌的热土上依然流传着他们感天动地的创业精神,这片土地上的每座建筑都铭记着他们的卓越功绩。
  
  山西人是聪明的是智慧的是骄傲的,尽管有大槐树移民书写的历史,但晋商的成熟和诚实为三晋文化粘贴的辉煌仍然是那样耀眼。那是因为历史的熏陶,还是因为黄土地的淳朴,黄土人的淳朴,现在,在中国其他地方寻找这种淳朴已经很难很难了。但如果你到了黄土高原上,依然可以听到淳朴、雄浑、嘹亮的山西民歌。那歌声是不具任何包装的纯洁心灵的自然抒发。“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就是黄河味道的传承。“信天游”又名“顺天游”,也叫“爬山调”。从句式上看,又是以两句为一节的诗。上句比兴,下句点意。比如;“一对对胡燕哪绕天飞,不想别人单向你。”“比兴”在民歌创作中很流行、很常见,是劳动人民最通俗易懂的创造,没有一定的规矩和定律,但就用这种最普通的创作方式随口唱出来的歌却那样震撼人心。其实,震撼人心的不是歌,是人间至情——最朴实的夫妻情、兄弟情,父子情。
  
  我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当今天那些文艺知识分子拿着一沓沓钞票兴高采烈唾沫横飞地数的时候,他们的良心和觉悟已游走或正在游走,像走西口这样的反映人民最朴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的文艺素材已很少有人关心了。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腰包。我不以为商业繁荣到了人人黑心的地步就是成功的,“非典”就起源于很发达的地区,但是那里人基本上没方向了,连妇女外出也难保脖子上的项链能否戴得住,在那里不骗人的人已经很难找到了。还是让我回到山西,回到《走西口》旋律中的这片土地上吧!因为这里让我漂泊的心魂能找到踏实的感觉,这多情的话语让我永远流连这片土地。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
  
  

                         (散文编辑:月然)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1)
10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