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交公粮

交公粮

时间:2021-12-29 20:17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锲而不舍点击:
        

交公粮

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豫北农村老家度过,那时是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家庭土地承包制如火如荼,农村的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种粮的干劲也前所未有。作为小孩,我们也自觉的加入了干农活的“主力军”。最难忘的是交公粮。

我村位于中原的大粮仓——卫南坡,以种植小麦为主,目前还是全国小麦售卖名列前茅的县。交公粮主要是夏收后交小麦。那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也基本没有出外打工的现象,一到夏天,全村人摩拳擦掌,磨镰修车,像打一场大战,投入到滚滚麦浪中。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日晒风吹,金黄的麦子就出现在麦场上。然后,要把麦子晒干,大部分拉倒家里储存起来,一部分拉到乡里粮管所交公粮。一般装到车上的麦子都多些,多余就算余粮,粮管所根据当年的全国定价算给农户。

交公粮标志着夏收的结束,也是收获的象征,人们都喜气洋洋的,我们男孩子一般也被“获准”坐上交粮车,一道分享喜悦。其实,交公粮也是很辛苦的。交公粮的队伍很长,一个乡的村子基本都是那几天集中去,队伍排的很长。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去,用拖拉机拉着两辆大车,装几家的小麦,一起交售。一般要等一晚上,翌日上午才能顺利交上。有一年,我们还带了一副扑克,消耗无奈的等待。我看过报纸,那时交公粮排长队是正常现象,全国各地概莫能外。乡里也想方设法方便农民。有两年,就主动深入村里去收。

夜里,也从没想过住旅馆,就在粮车上躺着。有一年,夜里突然下起了雨,我们把油布等盖在粮食上,在车底下呆了一晚上。小麦湿了还得拉回去晒,品位鉴定也受影响。我记得,我们小孩瞌睡多,坐着依着车胎就睡过去了。我们男同志好凑合,少数女的(男人不在家)就有更多困难。莫言小说《售棉大路》,就记述了两个卖棉花的妇女在等待销售,排队的过程中碰上月经的尴尬经历。交公粮的现场是几个大仓库,一条不宽的木板从地面架到仓口,因为交的公粮多,仓口距离地面就越来越高。我们小孩一般扛不动百十斤的粮袋,一般都在车旁帮助大人扛上肩头。一次,我逞能似的扛起较小的一个粮袋,晃晃悠悠踏上木板,倒进仓里。从此,我也成了交粮的“壮劳力”。交公粮结束,算过余粮的钱,一般到大街上小饭馆“狼吞虎咽”一顿,也是“庆祝”麦收胜利结束,更是表达丰收的喜悦。这也是农民十分高兴的时候,我就是那时开始喝啤酒,总感觉有刷锅水的味道,“哗哗”的吐了一地。直到现在,我回老家,几个伯伯、叔叔还笑话我。

卖余粮就“方便”多了,那里的收价高就卖到那里,时间也不固定。那时,附近的留固镇离县城近,交通发达,我们东半县到郑州、安阳、新乡、濮阳、开封等地都在此乘车。小麦价高一点,有个粮管所的副所长还是我们村的,就拉到那里售卖。

后来,到县城读高中了,又到外地读大学,就再也没有交公粮的经历了。大学毕业留在城市工作,家里土地也承包给别人了,别说交公粮,干农活的机会都没有了。很多农民也纷纷放下锄头进城打工了,再不见交公粮的“大军”了。2006年,一举废除了持续了几千年的农民的“皇粮国税”,交公粮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锲而不舍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10-29 17:10 最后登录:2022-06-12 21:06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