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经典杂文 > 读书---《国学》之三国儒家代表人物

读书---《国学》之三国儒家代表人物

散文
时间:2009-08-16 18:46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林道点击:
        

  再读《三国演义》,重温桃园刘关张,多少忠肝义胆之事,都在其中一一品味
  
  故事跨度自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开始,直至三国归晋的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近百年历史作者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也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演义》囊括了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融会了作者恢宏博大的智慧,其中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在各个人物身上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后经不断修订演绎,突出了蜀汉,推崇关公忠义,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世人所广泛欢迎,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在三国鼎立“拥刘反曹”的整个形象体系设计中,看得出作者着重描绘推崇的儒家精要所在:刘备之仁、关羽之义、张飞之勇、诸葛之智......


  一、刘备之仁表现的性格特征: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三国演义》描绘刘备忠心汉室,守义兄弟,以其忠义仁智堪称乱世枭雄。
  
  刘备生于东汉乱世危寒困窘,落魄到卖草鞋为生,但自矜中山王后裔,他到处结交人缘,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意图依托广大的人际脉络振兴汉室。在颠簸流离的人生路上,复兴中山王荣誉的理想成了他的人生支柱,他从势利炎凉的世态中学会了最高的仁术。该委曲求全的时候,他会窝窝囊囊地装孙子;一有契机,他会紧抓不放,历经无数次失败后毅然为他的理想而奋斗。领导者管理下级,就是在该慈悲的时候,让人感觉到他的慈悲;该残忍的时候,也能够让人感觉到他的残忍出自于他的慈悲,是一种管理者的心术。
  
  这就是他的政治品格,打着兴复汉室的口号,以皇叔自居,无疑有很强的号召力,在政治上颇得忠于汉室的士大夫阶层所接受。虽然实际效果比不上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有效,但其人宽厚仁义亲民的政治风格,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
  
  说到宽厚仁义亲民,当今很多人不觉以为然,做领导不宽厚仁义亲民就坐不稳位子。现代文明中,没有严厉的等级制度,没有严酷的刑法,没有劳役制度,当然无法体会古代乱世中一位宽厚亲民的贵族皇叔出现在终日劳作饥寒交迫的穷苦百姓阶层的政治感召力。宽厚仁义亲民是难能可贵的,刘备的人气巅峰之作发生在曹操南征时。“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刘表死后,荆州吏民立马选择了深孚人望的刘备,而不是刘琮。诸葛亮劝他攻刘琮,占荆州,他却说“吾不忍也”,而三国志记载,刘表临终想将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却以“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拒绝了。领军民十余万,缓缓往江陵而去。眼看曹军骑兵就要追上,众将劝刘备赶快率军先走,但刘备不愿丢下百姓。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众将听了,都很感动。刘备携民渡江被曹操的虎狼之师打得妻离子散。这种行为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军事上失败成全了足以形成鼎足之势的政治基础,使刘备树起一杆匡扶汉室的旗帜。他一生可谓意志坚定,坚韧不拔,屡屡挫败中,妻死子离,部属溃散,而每次都能在失败时收拢住部下对自己的怀疑不致于军心涣散,能在战役结束之后很快集聚旧部和招徕人才,“仁”已成为刘备乱世漂泊于烽火狼烟刀光剑影中的护身符,众皆因感备之仁而舍命相助,从而走出一条从弱到强的不断发展壮大之路。
  
  其次说刘备的御人识人。
  
  刘备在没有自己的地盘,被打得到处流窜的日子里,没有发生属下叛变,实在是不容易的。其御下能力和魅力可见非同一般。“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是描述刘备败兵中笼络赵子龙单骑救少主的细节,用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来看,其领导力之强实在令人赞叹!而后来的杰出人才卧龙凤雏,乃至黄忠魏延等,无不甘效死命,且其大部分人才的获得,是来自三国中期。后来对诸葛亮说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证明他比诸葛亮识人能力更高一层。通过谈话就了解了一个人的能力,这都显示了刘备极强的知人识人能力。而白帝托孤,更是刘备用人识人的光辉一笔。
  
  再说他的军事才能。在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高论之后,吃败仗的局面就改善了,那是因为有了符合当时代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联东吴抗曹魏三足鼎立,是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弥补了军政能力上的欠缺,刘备才如虎添翼,蜀汉政权得以从无到有逐步壮大。扫黄巾,战赤壁,吞荆州,霸西蜀,终刘备一生,蜀汉的军队都是他亲自指挥的。
  
  纵观三国:曹操有宦官家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发优势,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唯刘备白手起家,鼎立于三雄之间。难怪曹操煮酒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二、关羽之义
  
  关羽武艺高强,神勇盖世,义薄云天,被后世称为关圣帝君,是忠义的化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
  
  结盟之义
  
  乱世中桃园三结义,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可以说,共兴汉室,提纲挈领一个“义”字,贯穿全篇,成为全书神笔养眼之处。守义者传世颂扬,背义者天人讨伐,“义”为褒贬之尺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魏吴蜀相争,胜者为王,却用一个“义”字衡量出了是非正邪,匡扶汉室刘关张重义,曹操篡汉背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正是曹操背信弃义的宣言。
  
  威武之义
  
  共讨汉贼,诸侯云集。刘备投奔袁绍被赐于末座,只因是汉室帝胄,关羽、张飞侍立于后。“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大战华雄,瞬间即胜。'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描写,把袁绍帐中上将无数尽压于关云长风流之下。关羽温酒斩华雄,名噪诸侯,着实为末座的刘备争了口气。
  
  护主之义
  
  刘备是整个刘关张集团的利益最高点所在。曹操煮酒论英雄之时,关羽、张飞闻知刘备被请走,立即“撞入后园,手提宝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见到刘备与曹操之后,两人便按剑而立。维护刘备利益安全,由此可见一斑。
  
  忠肝义胆
  
  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被曹操围困,为保全刘备妻小不得已有条件三约而降:一降汉不降曹,二是礼待刘备妻小,三是“但知玄德信息,虽远必往”。即便投降也是那么光明与大义,曹操对关羽“施厚恩以结其心”,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身在曹营,心在汉。斩颜良,诛文丑是关羽尽信义之举以报曹操的不杀之恩的典型例子。闻知刘备确在绍部,欲星夜而往,“但恨吾斩绍二将,恐今事变矣。”一个“恨”字,尽显忠肝义胆。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演出了流传千古的夺路之争,也写就了关羽忠义形象最有气势的篇章。
  
  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关羽华容道捉放曹,演绎了一曲不忘旧恩,义释曹操的人性化典故,使其忠义形象更为世人所推崇。
  
  三、张飞之勇
  
  张飞人人皆知,素以有勇无谋而著称。战吕布敌马超,横矛长坂坡吓死夏侯霸,独退曹家百万兵。张飞之勇猛不但名震三国,也影响了近两千年的历代战将。
  
  三国早期,张飞表现出只是一介武夫,勇力过人,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又贪杯,做事让人不放心,只能帐下听令。
  
  自义释严颜顺利入川,是张飞武勇有谋进入成功战役指挥的军事家行列,他的军事才华出色展现在和张郃的较量中。张郃是魏军名将,文武兼备,刘备评价张郃之才十倍于主将夏侯渊。曹操取得汉中后,江南战事吃紧,率部班师,汉中留下夏侯渊,张郃总督,后来曹洪增援汉中,张郃写军令状要求出兵进攻张飞,张飞指挥两场战役一举得胜增了威名。
  
  张飞的弱点表现在对下苛刻,最终因鞭挞部将导致了变乱身亡,值得后世警示。
  
  四、诸葛孔明之智
  
  诸葛亮未出茅庐隆中对三分天下,舌战群儒联吴抗曹,赤壁大战运筹帷幄,羽扇纶巾谈笑樯橹灰飞烟灭。三国英雄皆诚服其智,后世称为智圣,是智慧的象征。
  
  值得后人研究的思想很多,隆中对、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前后出师表、木牛流马、空城计、衣钵姜维都形象地展现了诸葛亮出神入化的军政领导艺术,《诸葛心书》成了历代军政人物必读之书。
  
  总结诸葛亮治国要领有八点:
  
  一、明罚信赏的法治精神  
  二、求道养德的知行合一哲学观  
  三、通达权变的谋略思想  
  四、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  
  五、教化和抚的民族政策  
  六、“富国安家”的经济思想  
  七、广收博蓄、精心选拔、赏罚严明的用人思想  
  八、虚心纳言,清正廉洁的为官作风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智慧与能力拔高描写到“多智而近妖”的程度,源自他在历史上贤相、廉吏的作为,八阵图、泸水祭鬼、禳天乞寿等刻画是神坛上诸葛亮之智慧。这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刘姓皇朝的忠贞不贰,成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标榜推崇的一面旗帜。
  
  《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国学精华,读者在里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舌战群儒
  
  东吴第一谋士张昭诘问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最终却使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即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张昭此问着实厉害,李贽评此句曰:“下得好毒手”。诸葛亮笑着回答:“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以大鹏自况,志在万里;将群儒比作群鸟,胸无大志。接下去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人染沉疴,当用和药糜粥。而不可用猛药厚味,说明刘备取胜尚需时日.又进一步用事实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用兵,未必过此。”此段诸葛亮以充分的事实为论据,对“自比管仲乐毅”之说予以论证,在凿凿事实面前张昭的非难不攻自破。诸葛亮将刘备的暂时之败旧于三个原因:一是刘备仁义,不忍夺同宗基业,不忍舍弃赴义之民,甘与同败;二是刘琮孱弱,听信妄言,暗自投降;三是刘备向日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之后引用汉高祖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作类比论证说明刘备失利是暂时的,而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必然的。进而归纳出汉高祖的最终胜利靠的是韩信之良谋,突出自己在刘备兴复汉室大业中的重要作用。此段答张昭刘备得先生反不如初之问,水来土掩,滴水不漏。以上皆为防守之举。接着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东吴群儒:“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李贽评诸葛亮的反驳之论为“说尽今日秀才病痛”。诸葛亮此举攻势凌厉,使对方“并无一言回答”。此乃先守后攻、攻守有度之辩论策略。对虞翻的“刘备大败犹言不惧曹实为大言欺人”之语,诸葛亮只以刘备寡不敌众,退守夏口,以待天时相应,是为防守,随即便有“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之语来反攻,使虞翻不能对。后对步骘、薛综等人的发难,孔明莫不用此先攻后守之法对之,使东吴的儒者一个个败下阵来。
  
  文章参考: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节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价值。”
  
  恕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勇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三国人物中,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中每个字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礼:孔融  
  义:关羽  
  仁:刘备  
  智:诸葛亮  
  信:太史慈  
  温:糜竺  
  良:鲁肃  
  恭:简雍  
  俭:满宠  
  让:陶谦  
  忠:高顺  
  勇:张飞  
  孝:徐庶  
  悌:赵广、赵统  
  廉:陆绩

责任编辑可儿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50%
待提高
(1)
50%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林道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09-08-16 18:08 最后登录:2009-08-16 18:08
优美散文
  • 教在于辅

    谁最先打破世俗,谁就是最伟大的改革者。 是我的虚荣心掳俘了我的本性,摧残了我奋进...

  •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笔杂谈)

    我的小小说《爱折腾的老头》,三月下旬在中国作家网及其他文学网站上发表后引发了朋友...

  • 浅谈羡慕嫉妒恨

    文/郭爱玲 几年前流行过一个称谓叫“打假斗士”,这么具有“英雄”元素的称谓、无论从...

  • 年轻干部要怀德自重

    年轻干部要怀德自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

  • 天亮了

    你可以选择悲伤,但也请你多看看头顶的太阳。 实验室里的空荡,言语间的无助,可能攒...

  • 溺爱是毒药

    溺爱是毒药 溺爱,使得伟大的爱泛滥成灾,变成毒药。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