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读后感 > 杂议《背影》中的感动

杂议《背影》中的感动

时间:2010-07-19 08:39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梦客啸天点击:
        

  ——从丁启阵副教授的博文闲侃《背影》该不该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除

  
  【编者按】《背影》一文,感动多多,读来潸然泪下,语言朴实自然,娓娓动听,感人至深。丁启阵教授为什么要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呢?本文针对教授观点,从感动语言两个方面反驳,使全文证据确凿,且有不可辩驳之势。
  
  读到丁启阵教授的博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时,我真的很震惊。
  
  丁教授认为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的理由有三:一、朱自清父亲翻越月台的栅栏买橘子的行为是违法的。二、朱自清父亲的行为“费劲、笨拙、不雅观”,不够“诗意”,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去买橘子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理论;三、从《背影》中,看不到朱自清父亲有什么品行上合乎公众价值观的闪光点。由于上述三条理由,作者认为应该把朱自清的《背影》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去。最后文中还说道:“依我看,朱自清《背影》之所以‘不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叶圣陶等前辈语文教育家的推许,将它选入新式语文教材;二是《背影》有一定的作文技巧,语言流畅煽情;三是,符合中国人的病态审美理论。除此之外,乏善可陈。”
  
  笔者不才,与教授相比,实在是惭愧至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不要说评教授了,就连评个高级职称的资格也没有啊!曾天守着一群不懂事中学生,对《背影》一文的教学和听别人讲授,也不下于十五六次,本人天资愚钝,大道理不懂,可对教授的说法却颇有微词。
  
  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大家是非常熟悉的,可以这么说,这篇优秀的散文对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影响是至深的。如今,每当我重读或再向学生讲授《背影》一文时,我依然会潸然泪下,原因何在?自然是源于两个字:感动
  
  感动之一:舐犊的深情。
  
  《背影创作于1925年10月,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情,描述了作者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要远行的儿子的经过。文章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思念之情。每当我们读罢《背影》一文,似乎就能够看见那黄昏中一位年老而肥胖的,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老人正向着夕阳蹒跚走去,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最后成为一个圆点……望着走向生命尽头的“父亲”,我们俨然能够想象到他这一生中“匆匆”的“背影”。这样的“背影”是何等的伟大啊,这伟大之中又隐藏着多少的艰辛?这艰辛中又饱含着怎样的感情啊?这些我们似乎都能够在《背影》找到答案。
  
  请大家仔仔细细地阅读下列句子吧!“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读读,这是一位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啊!《背影》之所以能感动这么多人,关键这是它高度浓缩在写出了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父亲一生父爱,抒写出了人人心中具有的美好亲情和那一特定时期内这种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伤感情怀,正因为如此,文章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高度的赞誉,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群。一位在祸不单行之中支撑着家庭的顶梁柱——父亲的形象,在如此短小的文字中被作者刻画得多么的栩栩如生啊!抛却文章中所提及的家庭生活的艰辛不说,单就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这种亲情而言,我们不被感动那就奇怪了。
  
  此外,我们再来看看父亲语言吧!“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听听,这是一位多么慈爱的父亲呵!“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看看,这是一位多么伤感而又让人心痛的风烛残年的父亲啊!
  
  如果说我们抛弃朱自清先生背影》的深情感动和正面的引导意义不说,抛弃这篇文章中国近现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不说,而偏要去无谓地拿文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说“父亲的行为‘费劲、笨拙、不雅观’,不够‘诗意’,‘是一种病态的审美理论’”等等与文学艺术关系不大的方面来说事,我真的不知道丁教授是在做秀还是在钻牛角尖啊!这样精彩而又贴近现实的描写,这样赤裸裸的人间亲情,谁感受不到?谁又不被感动?在此,我建议教授大人如果有空,还是要抽点时间好好地重温一下《背影》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相信它一定会让您也感动的!
  
  感动之二:人性的礼赞。
  
  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除了在亲情的表现方面让人折服之外,文章中所蕴含着的对人性光辉的礼赞也是让人最感动的。
  
  在写作了这篇文章后,作者回忆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由此来看,文章就是一篇记实性的散文,没有太多的碉琢与修饰,在阅读时我们也有所体会。
  
  《背影》中这样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对于这样的描述,大家一定是很有同感的,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总觉得自己可以独自面对整个世界,最听不得长辈的嘱咐唠叨。但是当自己做了父亲,再读这段话,便能体会到另一层东西。父亲“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人世间的经历自然是丰富的,他怎么会不知道茶房只认得钱?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很“迂”地嘱托。这就是父爱,是看似迂腐的嘱托背后所隐藏着的伟大的光辉的人性之体现,也许是众多的读者也感悟到了体会到了这种人性之美,文章才经久不衰地流传了下来。读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我们就能从父子间的洋溢出的舐犊深情感受到了人性光辉之美,进而联想到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我们常讲,社会要充满关爱,如果撇除亲情因素,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理由是什么?我想,就是因为人的身上具备了很多动物所不具备的美好人性了吧!人性的光辉有时是显性的,但更多是隐形的,如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爱就有很好的隐蔽性,看似平常,却让人十分感动,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发挥想象力去挖掘,去激发,去赞扬,去体会,去感动,去践行。《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主要体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所以本文更注重着人性美、人情美的传递,一个称职的父亲,为了子女,他什么都可以付出,他买橘的一系列的动作,无不渗透着这种浓浓的父爱。这种“父亲”身上特有的人性美、人情美,出现在家庭祸不单行的日子里,令之动容的不仅仅是儿子,还有众多的读者。
  
  由此可见《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仅此而言,我不知道丁教授所说的“病态的审美理论”该从何谈起?如果说按教授的博文内容的思路来写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教授是如此构思的:他可以绕远道、上下台阶去买橘子,然后累得心脏病差点发作”,“能够肯定,轻松、轻快、潇洒地把橘子买来”也会感动人,会有诗意,会以“美好感动人”。我不否认,这样固然有一点诗意,但与朱自清先生所说的“记实”则相去甚远,这样远离文本与实际的写法,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无病呻吟,这才是真正的“病态”!
  
  感动之三:朴素的语言
  
  毋庸置疑,语言朴素是朱自清先生散文风格之一。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写景抒情先生语言都宛若新朋老友冬夜围炉促膝谈心,虽是随意倾吐家常,毫无文饰,却娓娓动听,感人至深;就算是先生描山画水的语言即使偶施色彩也仅仅轻敷,决不浓妆艳抹,具有朴实自然的诗意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背影》一文虽然叙事较为平淡,但文章抒情气氛依然是很浓的,仍然体现先生语言朴素的这一风格。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而是叙述一连串细小的事情。特别是车站买橘子这一事件,作者更是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来直抒胸臆:“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作者用一连串朴实而又真实的动词,刻画父亲行动的艰难,以此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父亲不辞劳苦,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的真实描绘,已经足以使人物形像突出感人了,再加上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那样特定的氛围中,怎么能不让作者感动得热泪潸然?怎能不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再看买橘子回来的过程,写得更是简略:“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到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股脑”、“扑扑”、“很轻松似的”,这一简单的动作和心理,就把他为儿子做了一件对他来说很“艰难”的事情之后的满意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文中对“背影”的四次描写,都是平铺直叙,然而这“背影”却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深刻印象
  
  由此看来,无论是写背影还是写买橘子的过程,都是平平实实的叙述,但正是这些极平凡的日常絮语,却蕴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至爱深情和儿子对父亲的缅怀之情。
  
  一篇包含父子深情的《背影》,父子的对话却只有极简单的四句,但这简单中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是儿子劝他不必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放心不下,宁可耽误自己的事也要亲自去送儿子。表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第二句是到车站,儿子劝他回去,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不要走动”。父亲怕儿子长途饥渴,亲自去买橘子。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怀十分周到细致。第三句是买回橘子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是关心儿子旅途是否平安。第四句是走几步后回头说:“回去吧,里面没人”。这是担心儿子的行李。
  
  这些话太平常,太朴素,太简单了,然而却包含着千情万绪。把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爱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挚情意表现得恰如其分淋漓尽致。《背影》一文,不像一般的作品那样去描写人物的肖像、神情或音容笑貌。而是抓住人物的形像的一个特征“背影”来写,不惜笔墨作具体描绘,通过描写“背影”,把父亲对儿子的千般情万般爱表现得彻彻底底,也把父子惜别中留给儿子最难忘的瞬间刻画了出来。读罢这此文,我是感动得无话可说了,而丁教授却说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够“诗意”应该如何去理解?在下真是范难啊!难道是广大读者的理解力和天资都像我一样愚钝不成?
  
  至于先生所说“在《背影》一文中,看不到朱自清父亲有什么品行上合乎公众价值观的闪光点。”一说,我认为纯粹是无稽之谈,还有那些“朱先生父亲纳妾失意”等等则是与文章无关的事情,为什么非要扯到一块来呢?我不知丁教授是在“掘人祖坟”还是在“作秀抛媚”吸引公众眼球?我们广大民众不希望再看到一个“智商前三百年无古人后三百年无来者”“文学水平堪比鲁迅”的“凤姐”啊!也许这就是先生所说的“乏善可陈”了吧!
  
  众所周知,文学语言艺术,又依赖于语言来塑造形象以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朱自清先生散文叙事写人,语言朴实自然,娓娓动听,感人致深。写景状物语言生动优美,清新典雅。他的笔下,时空突破了界限,各种感觉达到了通感,可以有为无,也可以无为有。这一点大家不妨去好好读读《春》《荷塘月色》《踪迹》《欧游杂记》等作品吧,《背影》只是窥豹一斑。“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他的散文,如饮春茶,令人口舌生津;如嚼青果,久久尚有余味。这样的名家名篇不选入教本难道先生真要写几篇入选不成?
  
  笔者在参加一次校长论坛时巴蜀中学校长说过:基础教育界真正的教育家在我们一线的教师队伍中,高等学府里只有理论家没有教育家。这确实是一句让人深思的经典语录啊!希望类似的拿着国家高薪的教授们专家们好好地做你们的学问吧,不要一个个地不务正业到处瞎嚷嚷,成了所谓的“钻家”和“叫兽”啊!如果说丁教授做学问的时间闲暇较多,也请先生好好去读读朱自清吧,那样你才会知道像《背影》这样优秀的文章该不该从中学语文教本中删除啊!

  
  2010、07、13于贵州水城

责任编辑蝶恋花  

                         (散文编辑:散文在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50%
待提高
(1)
5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梦客啸天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02-07 15:02 最后登录:2011-12-30 21:12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