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时事评论 > 亚细亚生产方式更适应现代农业生产

亚细亚生产方式更适应现代农业生产

时间:2022-01-23 16:47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文生点击:
        

羑河纪事二七五

亚细亚生产方式更适应现代农业生产

文生

老文在思考亚细亚生产方式时,认为现土地有向私有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土地大量集中的趋势,以及失地农民众多形成流民阶层,一派王朝末期形象,这是表面现象。

不同之处在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仍然集体的,土地大量集中的趋势是工业化社会要求,众多失地农民或被动或主动到城里讨生活,没有变成游民。

秦汉以来,从北魏到盛唐,实行公田制三百年,也是特殊原因所致,应该说在历史长河中不是主流。但局部公田制是始终顽强的存在,在乡村,以土地公有面目出现的族田、村田,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就是实行农地承包制的今天,有不少地方还保留着机动田,其流转的收益用于村里的公共支出。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土改运动,就是将大地主的土地没收,然后依据每户的人口分田,基本上是按人头平均分配,与新王朝分配土地时开始还是公有的不同,土改时分配的土地可以说是私有的。三大改造时农村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土地成为集体的,之后农民在公有土地上集体劳动,集体劳动确实使农业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众多土地得以平整,水利措施得到建设,人民生活虽然清苦但平等。改革开放时期,根据每户人口的数量对土地平均划分实行土地承包,又回到分田分财真忙的土改时代,不同的是,分的是集体土地和财产。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四十多年,政策的重点是延长土地承包期,坚持集体所有、均地承包和家庭经营。

1982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长久的“可以,也可以,还可以”式的默许,最终全面实行,承包期一般是三到五年,事先规定了应交的税费,就是交够国家的,给够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村里在这一年实行,可以说是到了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才真正实行,周边有的村已实行了两三年了。 

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如果树、林木、荒山、荒地等,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很多地方,因人口变迁调整土地外,大部分土地是以前承包土地顺延。

1993年,中央提出:“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

1997年,中央强调:“家庭承包制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政策,在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

进入新世纪,中央再三强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承包政策实行不久就存在了问题,需要改革。

一方面,分地不久,就有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到城镇就业居住,但农村的土地还在:一通过高考离开农村;二通过参军、招工等方式离开农村;三常年在外务工经商而离开农村;四通过在城镇购房落户举家离开农村;五是女性嫁出去离开本村。一些人认为他们两头占便宜,心中不平。

另一方面,1983年以后出生的农村人,他们未能立即拥有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权,甚至到成家生子后,本人及配偶、子女还是没有承包到集体土地,心中很无奈。

“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造成了对既得利益者的维护,对新增人口应有权益的剥夺,不利于农村和谐稳定与改革发展。

田地也不好种了,因为无法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是公家的,我为什么投资维持修和改良?本来一口井一条水渠一台抽水机的可以浇许多地的事,弄成家家户户办抽水机、水龙带才能浇地。公地悲剧使种地成本上升。

土地具有生产功能、保障功能、资产功能、生态功能和公益功能五大功能。其中保障功能在中国是独特的,农民看重的是这一点。

但是,只凭人均一亩三分地是不能维持一家人生活的,于是很多人到城里打工。

留在农村的,一是六零三八六一部队,即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一般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种地没劳力,但咬咬牙也能种了,实在不行可以雇人。二是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或无法离开农村的青壮年,他们仅种自己承包地显然太少,愿意种外出务工的亲朋邻里的承包地,小规模土地经营。

新世纪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目的就是让农民对土地拥有流转权,推动农民将自己的承包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大户来种植,也方便了种地的退出。

国家为使规模经营大户愿意种田,在政策上财政上给大户以各种优惠补贴。而规模经营大户在购卖农资时能享受到优惠,农业机械得到充分使用,比个体家庭经营成本低一点。

为了发展规模农业和获得商品用地,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琢磨如何让农民进城并退出农业退出农业就是退出承包地在承包权不能动的情况下,让农民退出承包地显然不能搞强制。于是就有了“有偿退出”的变通政策:农民退出承包地给予以一定的补偿。

农民进城是当前中国的大趋势。如果农民进城,退出在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可以获得一笔钱,则一方面农民增加了进城安居的资本,一方面又土地资源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创造条件。

但农民还是不愿意退出承包的土地,退出补偿不多,一亩地的退出补偿万元左右,不如不退,流转出去更合算,因此,很少有农民愿意低价将自己的土地承包权退出去,况且他们还需要土地承包权作最后的保障。宅基地是家庭的根,更不愿退出。

于是土地流转成为主流,一个规模经营户有好多家“地主”,而且土地流转的租金也不低。租金一高,搞规模经营者就不干了。其实规模经营农户也不指望种地赚钱,主要是为了赚国家的补贴,流转费过高就挤占了补贴,无利可图。

现实是,有能力进城者,退出小块承包土地的补偿,相对于他们在城市的收入不值一提,所以,他们让自己的承包地流转而不是随便退出。如果不能在城里立足的话,有承包地就有退路。而且从农村出来的,传统观念重,或人文观念重,都幻想着年纪大了回乡过田园牧歌的生活。

也就是说,无论进不进都不会出现随便退出承包地的事。具体到石林黑塔一带周围也有工厂,交通便利,又处于两条铁路交会的地方,长远看向好,所以人们更不愿意随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

而且土地承包权流转给非本村人,时间长了,土地所有权究竟是谁的呢?这也是个新问题:是原成员所属集体?还是新成员所属集体?土地公有是以村为单位的,即使村庄合并,其土地所有权还是属原集体成员的。

目前中国农民生存的现状是,只有进城务工和在乡务农结合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放弃其中的一,生活就难以保障。这使在中国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不那么依赖国家给他们提供的基本保障,使国家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经济中必然出现的巨大失败群体,使社会保持稳定的发展。这在国家多次面临经济下行时,多次出现大批农民工失业潮时得到体现,在这次连续数年的疫情也得到体现。 

土地给进城农民带来安全感,当他们在城市难以立足时,比城里人有底气:大不了回去种地。同时也带来新问题,土地的流转是不稳定的,承包者说收就收回去了,承包流转地的规模经营户头痛的就是这个。这导致小块土地固化、种田兼业化。

但是现代化农业需要大规模的土地经营。

现在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拥有农村户口的人们享受的福利也越来越多,不少城市人希望国家能开口子到农村落户购房生活,但国家不允许城镇人口这样做,也是对农民的保护。

土地“长久不变”和“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以及“依规流转”的政策,一些学者们认为实际上已赋予土地的私有性质,接下来就是土地能自由交易了。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农村的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买卖,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小农经营是无利可图的自然经济,它只能让农民们有粮吃,如遇到天灾,连温饱也会成为问题。

如果农业土地进行私有化和自由买卖,那么地方权力和资本就强势介入农村土地,这样很多小农就会失去了可以立足的生存之地。

权力和资本强势收割土地,历史经验是,会出现国家就无力控制局面。

虽然这种交易表面上是自愿的,实质还是无权无势的农民被强势集团逼迫交易农民在丧失了在农村生存的根基之后,只能到城里谋生,用劳动力在城市换得片刻的安宁,其中一部分在能在城市立足,成为城市居民,但更多的是在城市无法立足,又回不去,只能在贫民窟里生活,形成城市贫民阶层,因为就业要求、观念行为的不一样,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城市贫民和城市居民矛盾的冲突不断增加。

中国有九亿农民,就算一半进城,失败的就算1/3,也有12亿人之巨。如此的大规模人口,又没有印度那样的安贫知命的主流宗教,无论是基本社会秩序还是政治稳定都必然要面临严峻挑战,因为任何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能力为数以亿计的城市贫民窟人口提供高水平的社会保障。这样,潜在的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可能随时暴发,所带来的激烈程度将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特别是那些为图一时之快而将土地承包权卖掉进城,在城里无业而形成的游民阶层,更具破坏力。

相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没有大规模贫民窟,这要归功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所以,目前中国农村土地的政策是经过长期检验的。土地公有,人们只有使用权和承包权的制度并依规流转,才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要继续坚持。

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三农问题,在短时间内谁也没有高效的解决手段,只能立足于现在的基本农业经济制度,走一条长期的、渐进式的乡村土地规模经营道路。

适度经营土地的规模,古人应该已经划好,老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现在看来有点少,那就按孟子说的,一家农户百亩田。其实一家经营百亩田的话,村里就不需要那么多经营农业的人家了。经营更大规模土地是现代化要求,如果每户经营规模更大,那种地的人家更少,农业真正走向了小国寡民,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到城里讨生活。

现在与过去不同的是,工业化为农民进城提供了就业机会,只是还未能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许多农民工为了能一时多拿一些钱,不要求象城里人那样要求上各种保险,这也是农民工相对于城镇工的人工成本的一时优势。但新一代的从农村来的工人,要求城镇人与一样的待遇。

当农民工和能城里人一样,失业后有保障,这样土地的保障心理作用才失去,农地大规模集中到种田能手里才会减少阻力。很多地方,土地被征收后,部分卖地钱成为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钱。

现在,土地在平原上大规模流转顺利,就是城里就业机会多,土地流转规范。山地还不行,一是土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农业,二是山地出来的农民工素质不高,在城里就业并不是很稳,仍需要土地作最后的保障。 

很多农民的下一代实际上失去了承包农地的资格,一是现行政策,他们承包土地只能靠继承;二是为了受到更好的教育,取得城市户口才可以在城里念书,他们从小就成为非农户,失去了承包土地权。三是他们从小就在城里生活,不懂农事,也无心继承土地从事农业,就是许多在农村生活的孩子,很小就确立了到城里生活的观念,也不愿从事农业。

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老文在上学时,村里墙上的大标语,是老人家的语录。农业机械化一是大规模种地,不需要那么多人种地。二是就现实来说,大规模种地的人,自然希望土地是公有的。三是,只要收益可以,是有人愿意种地的,不必担心后继无人。

永久承包土地耕种权并依规流转,不等于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买卖。坚持土地公有制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要求。

这样分析下来,看似和过去土地向私有化方向发展、土地大量集中的趋势,以及失地农民众多的一派王朝末期形象,是表象,是现在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土地私有制和工业化大生产是相矛盾的,资本主义理论家也主张土地公有,但因为与其私有本性相矛盾,所以只能说说而已。

现代化的大、小农业需要国家补助,补助如果没有落在种地人手上的话,会引起人们不满。

中国这些年能快发展,土地公有的优势是个重要因素。

只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农民愿意流转土地,逐步使农地慢慢走向规模经营化经营。

老文认为,现在看来,亚细亚的农业生产方式更适应转变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也是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要求。

 

羑河纪事系列均为原创

2022123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文生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03-25 21:03 最后登录:2022-07-10 21:07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