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情感散文 > 轻嗅书香

轻嗅书香

时间:2014-11-03 09:58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酣梦点击:
        
  (一)被曹老师借走的《七剑下天山》
  儿时,因爸爸喜欢看书,家里藏书较一般农民家庭多。诸如《东周列国故事传》、《古文观止》、《全唐诗》等,这些对我来说还不如那些爸爸随手放置的《七剑下天山》、《白话聊斋》等让我动心。自从看见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后,在外面疯玩的日子少了,大半是守在家里只等爸爸离开,就捧书狂啃,说狂啃也太夸张了,那时刚进小学三年级,许多字都认不全,这貌似并不影响我囫囵吞枣,我可以蒙。在我或蒙或直接跃过不看中,这书的情节我也算懂得七七八八了。大约是凌未风、易兰珠他们下天山找多铎复仇、后又和其它几人一起行侠江湖,共举反清复明的旗帜。
  详细的记不太清,但小说情节应该高潮迭起,后来我就不满足于在家里偷偷的看上那一页、二页了。爸爸白天要去上班,我可以上学时带到学校看、放学时再偷偷放回原地……我暗自想着。说干就干,偷偷把书塞进书包,小跑到学校,课余就拿出书来看。
  下午第五、六节课是作文课,这下可有时间了,作文课一般是曹老师讲十多分钟课后,就留给我们自己习作。现在想不起到底是看哪章哪节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时情节肯定很吸引人,让年幼的我欲罢不能,竟趁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时,把书藏课桌底下偷偷看,不知是因书比较大(16开的),人比较矮,所以姿势古怪,还是因老师喊我回答问题时我没听见。反正等我发现不对劲时,曹老师已经把手伸到我面前:“书好看不?”“最好看了。”“借老师看看”,心里还蛮不想的,这书可是我偷偷拿出来的,要是被老爸发现了,会不会赚次打?可人家是老师啊,我胆再大也不敢违抗老师,只好万般不舍的把书递给老师“那你要快点看了,我还要还给我爸。”老师拿着书,回到讲台继续讲课。原来老师讲的是怎样写好日记。这有什么有讲的,不过因书被老师借走了,所以也认认真真地听了起来……
  大约过了一礼拜,放学前我找到曹老师“曹老师,那本书看完了没?”这么多天过去了,再不拿回去,不知道我爸会骂我不。现在想来曹老师也很可爱啊,她居然回答:“还有一点没看完,别急。”于是,隔三岔五的去问一次,老师的回答永远是没看完,直到现在,老师还是没看完那本不很厚的《七剑下天山》。
  
  (二)顺来的《几度夕阳红》
  为什么如此委婉的说“顺”而不是“偷”,一则是那时刚学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已》里面一句话,记得可牢了“窃书不能算偷”;二则我也上初中了也算是个读书人。但书总是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拿过来的,就只能用“顺”。
  我在家中排行老大,弟妹们比我小好几岁,一放学我最不喜欢呆在家里和他们玩,和他们呆在一起总感觉不是在玩,而是在带着他们。就偶尔趁妈妈不注意,溜出去找堂姐他们。
  这几天去得很勤,几乎一放下书包就跑去伯父家了。妈妈很不理解,不理解更好,因为堂姐书桌上有本琼瑶的《几度夕阳红》,不知怎么就被我翻开看了,一看就爱不释手,这比武侠小说、聊斋什么的好看多了。估计是当时电视正在播放这幕电视剧,妈妈看我看得可严了,不让看,连续几次都被她发现我搭着凳子在房间门上面玻璃窗那里偷看。现在有这本书,不是正合我“仰慕”之意,正解我“相思”之情?
  每天来伯父家也挺麻烦的,再则来了,堂姐他们还要我跟他们一起玩或者帮忙他们剥棉花什么的,要不然就威胁我,不让我看书。这样下去不行,这么厚的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看得完,得想个办法才行。
  自然而然的,等堂姐去厨房做饭时,我边看边走,就走出伯父家了,回头看堂姐没发现,就把书揣进怀里,起飚跑。回到家,喘着粗气,惹得妈妈还问我,“有狗追你啊。”因为实在喘不过气来,并没回答她。
  现在想来,那时堂姐应该不用猜也知道书是我拿了啊,怎么就没去我家找我要?或者干脆告诉我妈说我偷了她的东西?不知道她怎样想的,反正那本书我读高中时还借同学看过。
  
  (三)燕奶奶家的那一箱子“图书”
  “图书”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特色,后来拜读川上夫子的博文《片段.往事沉钩之四——小人书》才知道图书就是“小人书”。不管是“图书”还是“小人书”反正是图配文的连环画。
  这种图配文的连环画陪伴我度过那段正渴求知识的年代,它是我们那个年代许多同龄人中唯一的课外读物。
  那时有内容新一点图书的同学简直是英雄、是偶像啊。只等放学,身边围许多的人那个同学,不用想,他肯定有一本不知从哪淘来的新图书。交情好点的和他商量:“你看完了,先给我看?”交情不好的,就用水果糖、姜或橡皮头、铅笔等什么贿赂他,目的只有一个——先睹为快。而我因燕奶奶家的那一箱子图书,享受此殊荣好多回。
  燕奶奶是我爸的二叔离了婚的妻(我爸幼时过继给我二爷爷做儿子,大部分原因就是这燕奶奶没生儿子)。一放假,爸爸就用自行车驮着我去黄土包(那时黄土包是一个不小的集镇),因燕奶奶住团湖洲,所以爸爸可以看完燕奶奶后,顺便到黄土包买些妈妈吩咐的日常用品。我之所以喜欢跟着爸爸跑,一点也不在意坐在自行车后颠得差不多全身骨头要散架一般的辛苦,除了爸爸偶尔会在黄土包买一个包子或五角钱的“猫耳朵”让我解馋外,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奶奶家里那一大箱子图书。
  那时,在我们手中流传的是《武松打虎》、《林冲》、《孙悟空大闹天宫》等,而燕奶奶家就有《说唐》、《薛仁贵征西》、《隋唐演义》等,一套一套的,那可是好书啊。不等爸爸停稳车,我便跳下车,边喊着:“娭毑”边窜进她房里,熟门熟路的从床底下吃力的拖出那个大箱子。
  一直到吃饭时,我都没有放下。一惯调皮的我在奶奶眼里,这可是难得的文静。奶奶见我爱书如此,回家时,总是让我带上一、二本。那时,其实有点小抱怨,燕奶奶还蛮扣的,爸爸又不是驮不动,连箱子一起给我不就好了,害我隔不多久就要跑过来拿。
  在三中读书时,很老了的燕奶奶也确实想让我把剩下的那点图书连箱子搬回来。我没有,照样每个月放月假时去她那儿看一两本后,再回学校。每次去奶奶总是忙前忙后,煮蛋烧茶的,胖乎乎的脸上笑得布满皱纹。
  年幼时那箱图书是奶奶给我们下的饵、逗我们一年多去看她几次。长大后,奶奶想把书和箱子全部给我,是想在孙辈心中留个念想,而这个念想让我觉得有些沉重。
  后来,奶奶过世后,整理遗物时,爸爸还是把那箱子带回来了。在一九九六年溃垸时,和爸爸那一柜子书一样没逃过被水淹的厄运。
  
  (四)褪色了的读书笔记
  婚后,由于先生的包容与宠爱,没再工作。因此有许多时间读书,但读的都是一些杂书,以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居多。那时,沅江城里好多租书的门店,我们楼下的那个老爹爹的收藏,过不了几个月就被我借遍了,就到别的地方借。
  现在好象挺佩服自己的,看了那许多杂七杂八的书,居然没有记忆紊乱。想来也不必担心,那些书,我都是刚看了就忘得差不多了,好多次借回来的书看了几章后,才发现看过了的,然后又去找老板换。
  再后来,就在市图书馆办了张借书证,看了些应该说是有益的书籍,但因年代久远也没什么记忆
  在广东省打工时,闲时喜欢去逛书市,现在书柜里的《外国四大名著合集》、《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应该是那时买的吧。虽然读书不精、但终究是自己血汗钱买的,返乡时也把它们带回来了。
  现在,李叶高三了,老是想,明年李叶毕业后,我怎么办?一下子空闲下来,怎么过?看着那满满一柜子书,应该还是可以看看书的。就开始整理,准备找一些有用的认真研读。
  边整理边翻开看,看到有些书上那些褪了色的原珠笔作的读书笔记时,我呆住了,我原来也曾认认真真的读过书啊,可是为何现在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读的书到哪里去了,那时所谓的认真果真认真?
  高三,有节课谢孟清老师让我们写“也评《水浒传》”。我无从下笔,四大名著,虽然幼时读过《西游记》,初中时粗略看过《三国演义》,蒋老师那套《脂砚斋全评红楼梦》我也一借再借,《水浒传》虽然学校阅览室也有,但我上阅览课时,根本就没想去借,到现在也不知道到底什么原因让我抗拒读《水浒传》。没读,还是得写一篇交差啊,就凭课本里学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等,相当然的写了几百字,其中有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水浒传故事太过凌乱、独立性太强……不如红楼梦等书中故事描述连贯……”如此无知,老师应该是气极吧,但还是写下“该生观点独特,但读书跑马观花、不求甚解……”之评。
  以老师的博学,未必不知我是没读过此书,作文只是应付着交差?还如此给我留面子……
  而今,看着我自己认信真真的做的笔记,而脑子里空空如已,真是百感交集,我还是如此冥顽不灵啊,让老师知道,岂不真的是“喜读书,但跑马观花、不求甚解……”
  后来,对世叔谈起这事,世叔也是好人,开导我说:只有放空了,才能接受新知识。果真如此?
  近来,不管跑马观花也好,不求甚解也好,反正我又拿起书,想认真读,却发现,常常看了这篇,又忘了那篇,是久不用脑,记忆力下降了?还是……?
  看着柜子里各有故事的书,看来我终究只能轻嗅书香……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2)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知足常乐茶社

    知足常乐茶社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国西北的一个煤区。 在通往煤区的路途中,有一条...

  • 一个时代的记忆

    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些知青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家同生活、共命运几年,有很多的共同经历...

  • 你是一朵花

    几天前的傍晚,我独自在家门附近的小河边散步,感觉有些秋凉,正欲回家,突然见到两个...

  • 善良 没有时空距离

    母亲在村里有极好的人缘。这人缘一方面来自她的善良,另一方面也有她的大方。...

  • 难忘的金陵古都之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学校工会组织教职员工去过南京。由于时间久远,没有留下太多印...

  • 散落在江河里的记忆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 ——林徽因 骤雨潲飞,敲打着轩窗,在玻...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