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情感散文 > 西龙山和它的子民们

西龙山和它的子民们

时间:2021-03-18 08:57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樵夫点击:
        

散文/随笔

李朝元





西龙山和它的子民们




西龙山,我故乡的一座小山。我曾经这样描述它:桂西北崇山峻岭,林莽浩茫,山坳深处有一座山,酷似龙头,又龙头朝西,故得名西龙山。实际上,西龙山的龙头并不朝西,而是朝东。是我望文生义给它乱下的定义。至于它的形成肯定始于白垩纪的造山运动;至于何时叫起来的这个名字则无法追溯。


山脚下绿树掩隐一座村庄,取名龙头村,龙头村的东边是一条只有雨季才波涛奔涌的季河,河的东岸便是我生于斯、长于斯,一条呈丌字形的石板街——龙头街。龙头村、龙头街、龙头乡名称的由来便取自这着座酷似龙头的小山。龙是国人的图腾。创造人类的女娲、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鲧(大禹之父),无不赋有龙的传说。汉高祖刘邦也因龙而生:“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龙,来到清朝则将它推到了极致:廊檐、雕柱、玉石、玛瑙、皇帝的衣服,凡是高贵的、权力的、祥瑞的种种,都会与龙扯到一起。


当然我故乡的这座小山也不例外。先民将这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自然山体想象成中华民族的图腾,将它创造成至高无上的神明并供奉起来。先民的夙愿简单明了,先民的渴望一览无余。


其实我对西龙山并不十分了解,小时候只知道它叫这个名字,不知道它名字的由来、用意,更不知道它酷似龙头。曾去过那里玩,那是十年浩劫的文革时期。只是记得山腰有个洞,寺庙、菩萨、碑刻、佛像一片狼藉,蛛网落尘,阴森恐怖,后来再也没有胆量到那里去,对于它也就没有什么深刻印象。


直到前些年小学同学从微信里给我发来几张照片,照片里山体的形态清晰,轮廓分明,进山的门额上“西龙山景区”几个大字金光闪闪,景区石径通幽、古木虬枝、竹影婆娑,琉璃亭舍处处亮眼夺目,抗日英雄黄莺烈士纪念碑更是直入苍穹。西龙山——这座故乡人心中的名山、神山,至此才引起我的注意。仔细端详着照片,山体像一只卧地的鸵鸟,“鸟头”朝西,细而短的“脖子”,微微倾斜,从“鸟”的身体里探出来,头部略略向下弯钩。我不断转换角度,企图从照片中找出“龙”的形象,可怎么转,怎么找也找不到“龙”的痕迹。或许它根本就不是“龙”,倒像是一条蛇。如果将山体遮挡住,只看那只孤立的“脖子”,的确有几分蛇的神似和形似。是我玷污了故乡的神灵!?世间本无龙,国人中“龙”的形象是由女娲、伏羲的蛇身演化而来。这就对了。其实,从影像的角度观察完整的西龙山,它更像一只恐龙。像恐龙中的“神怪龙”——鸵鸟一样的躯体,短且细的脖子。


但是,恐龙是存在于七千万年前的实体动物,本世纪初才发现它的化石,给它起了“恐龙”这个名字。由此推论,故乡的先民在给这座小山起“龙”这个名字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有恐龙这种动物。悖论出来了,先前是我犯的错误!难道先民们也犯有错误?不然,错误仍然在我,故乡的先民从来没有说过:或似蛇头或似恐龙头的那段朝西的山体就是“龙头”。


或许乡贤的一段描述可以为证:“西龙山在龙头墟之西,山形奇秀,林壑幽美,坐西向东,日月来潮。山腰有庆云寺,寺后有奎星阁;楼上一层,目穷千里,为重九登高避暑之所,游客骚人诗句题于璧上;广栽桃李,绛帐常悬于寺中;燕语莺啼,欢迎游客,丹枫翠竹,风景宜人,数本县名山,首屈一指。”                 


显然,西龙山“坐西朝东”。乡贤笔下的这段文字不但给出它的方位,还描写了它的旖旎。


再看由清末进士彭献寿公撰写、拔贡李崇培公楷书的《鼎建文昌阁碑》:“墟西半里为西龙山,来脉蜿蜒绵亘,远莫究诘,厥首高悬,厥角奋昂,厥口哆张,状若龙头,墟之得名尽盖以此。”在这里彭献寿公则写出了它的神似和貌似。


先贤们将故乡这一处山川景色描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到这里,西龙山似龙而非龙的形状再清楚不过了。愚钝的我还有什么可以辩驳、可以怀疑的吗?此时的内心除了内疚与自责,还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是我太不了解故乡了。 


但是,它栽种的桃李(广栽桃李),绛帐(绛帐常挂于寺中)之下的名师高徒我又知道多少呢? 


先看清代著名学者汪森辑录的一本典籍:《粤西文载》。“粤”在古代多指广东、广西,而“粤西”指的就是现在的广西。《粤西文载》中这样记载故乡风情:“士抱经而谈,民杂兵而种,亦简佚自足之土。”


“士抱经而谈”,这是一幅多么儒雅的场景。闭上眼睛,似乎故乡骑楼下的大街一个个长杉马褂,水墨色衣,瓜帽须颜的儒士,手捧经书,或行走而议,或驻足而谈,或望楼自吟,或竹椅诵读。


人创造了“山”,奉为神明,山则赐予它的子民以聪明才智、赤胆忠魂。于此,异乡游子的我总在远方的星空下遥想他们,问道他们。或探求他们成功的秘诀,或欣赏他们脍炙人口的诗句;问一声安好,道一声珍重。感受他们带给我的唯美,以及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洗礼。


比如彭献寿,比如黄莺,比如廖伯华,等等。


彭献寿公是我唯一熟知的清代故乡名人。


史料记载:“彭献寿,字:菊泉:宜山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乙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98名。”“成为清代三百年宜山县科举登榜的两名进士之一”。“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先后赴任湖南龙阳、临武县知县。菊翁25岁进京会试,不幸落榜,但他矢志不渝,以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格,留京再考。“燕子归时客未归,乡关月冷梦魂飞;可怜阮籍囊羞涩,典尽箱中慈母衣。”道尽了寒门学子的苦闷心情。再试揭榜,功夫不负有心人,菊翁终于“修成正果”:“夜半归来月正中,满身香带桂花风;流萤数点山河静,孤雁一声天地空;沽酒唤醒茅店月,狂歌莺起石潭龙,晓来试看青锋剑,一道毫光透九重。”离巢的孤雁,此时,满身桂花飘香,一声长叹,天高地阔,前程似锦。这是菊翁的心情所致。兴致之余,顾不上夜深人静,敲开路边的茅店,且煮它一壶小酒,昏昏然,飘飘然。早早起床,剑舞长空,毫光闪闪。菊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政爱民,两袖清风。当地人民用“世有循良吏,皇天未寡情。西方今佛子,南方古书生。”来赞誉他的功德。


在西龙山众多子民中,官做得最大的要数覃异之将军:国民党青年军第205师师长、东北行政长官部第8兵团副司令兼第52军军长、首都卫戍副总司令。覃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参加过北伐,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事变后,与中国共产党脱离,更名异之。抗战时期曾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战役、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1949年8月在香港起义,脱离国民党。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等职。


与覃将军望岸而居,先后步入国民党军队的青年才俊黄莺,虽然没有覃将军肩上闪耀的将星,但他生命的光芒更加夺目。当他的生命戛然于1938年7月的南昌上空,中国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题赠“碧血忠魂”;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题赠“求仁得仁”。李宗仁、白崇禧、夏威等桂系将领或题词或敬挽,缅怀英烈。在2015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抗日英雄和英雄群体名单》中,黄莺烈士的英名赫然在列。故乡则在西龙山下竖起了直入苍穹的记念碑,碑题:抗日空军英雄黄莺烈士永垂不朽。并将这一处记念地命名为“莺谷园”,供后来人缅怀、瞻仰。


“十年同下董生围,羡万里蓬勃英姿,后者思情相顾忆;异日若登滕王阁,弔落霞孤莺齐飞,忠魂能否也归来?”这是罗其书先生当年公祭黄莺烈士时题写的一幅挽联。“先父其书公与黄莺烈士同为庆远十一中同学,同时从戎,先父考入(中央军校)南宁分校十二期,曾参与昆仑关战役”(罗俊文《还乡溯古感今昔》)。罗公文武双全,诗文功底深厚,颇有造诣。《咏鹤》一诗更是脍炙人口:“掠过名山九万峰,暂将孤影息西龙;群鹤未识冲霄志,飞短流长话顶红。也因啄食且低头,云树山川一览收;好趁明月过赤壁,漫廻人骑过扬州。”诗词荡气回肠,波澜起伏。长叹一声“群鹤未识冲霄志”,笔锋一转 “也因啄食且低头” 立马跌入谷底,而后踏着豪迈的步伐先“过赤壁”再走扬州。看得出来,怀抱理想的罗公,时年一定遇到了一点问题,为“食”而低头。罗公民国三十四年出任宜山县议会议长,解放后身陷囹圄。罗公的两个儿子,一个俊杰、一个俊文,1947年7月同时考入覃异之将军麾下的青年军第205师,后移师台湾,之后客居他乡至今。“死去原知万事非,最悲不见二郎回,他年华夏归一统,荒草夕阳认父碑。”这是其书老人思念儿子的悲天长吟。情之切切,撼人心旌。罗公的诗文尤以托物言志、寓情于物为乡人称赞。比如《思亲》:“西龙山下罗家屋,屋宇低微留燕宿,老燕双双做伴飞,秋来春去尽忙碌。巢成楼稳足安身,六个雏儿次第生,教语教飞心费尽,含泥含饵翅凋零。硕鼠偶从楼上过,老燕张翅覆子卧,历声怒目举头啄,不让硕鼠穿巢破。梁下母子磨糕浆,闻声仰视泪填腔,挥杆驱鼠入裂墙,母忽揪然泪满眶。(尚有64句)” 通篇叙事,不着一字情,却句句情满眶。


罗公客居台湾的长子俊文伯伯两岸解禁后曾数度返乡。每次必登西龙山酌酒抒怀,解诗酬唱:“五度返乡,邀约同庚乡友数人,同登墟西名胜西龙山共赏夕照村烟,举杯小酌,酒酣耳热之际,经友伴催逼即席学咏诗一首,相互酬唱:五岳风情邀倦归,西龙旧迹再徘徊;无干病酒眉不展,惯听乡音弄是非;放眼群山皆拱向,却怜身世独躬卑。村鸡啼尽沧桑事,一样夕阳带泪垂。”(罗俊文《还乡溯古感今昔》)想象得出,堆积在离人心头四十多年的离愁别绪是何等的沉重!还乡时,不识主人的村鸡,仍然站在村头坍圮的土墙上啼鸣长空,只是江山易主。永远的夕阳,仍然架在老屋的炊烟上,只是泪眼婆娑。


秀才,是对锦绣文章者的赞誉之词。西龙山的子民中不乏真正的秀才。莫让能公便是故乡秀才中的翘楚。他的教儿诗朗朗上口,为乡人代代传咏。谨录其中四首:


聪明未必十分无,尽可殷勤读诗书;数载追随终未变,此身不识叹何如。 


如今世界尚竞争,人无一技怎谋生;若仍晴雨昏夕过,残渣污秽寄凡尘。


嗟兹事态太炎凉,愚被明欺实可伤;世事纷繁人险恶,冤屈多数是文盲。


能通文理岂陡然,我亦专心学数年;费尽几多辛苦力,始能相耕此书田。


诗词文赋不止于秀才。一批“抱经而谈”的“儒士”们组成自己的乡野诗社,有赛诗台,忙时耙田种地,闲时吟诗作赋,相互切磋。遇逢佳节便登台献艺,抒发思念之情;述说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快乐;歌颂玉洁松贞;弘扬孝悌忠信。“儒士”们则当场批评,优者获奖,推进

故乡文化欣欣向荣,人才辈出,脉脉相传。


文武兼备的西龙山子民,面对倭寇,敢于亮剑,抗日战争中他们英勇善战,屡创日本侵略者。他们中间有百色起义的红军排长、孤胆英雄潘鸿增。有在北伐战争中担任过代理连长的抗日自卫队副队长韦海函。


红军排长潘鸿增百色起义受伤后回家养伤。“他将一根木棍藏在一捆甘蔗里,有意识地经过鬼子卫兵前面,四个鬼子拉住他要甘蔗吃,潘鸿增把甘蔗放在地上,当鬼子蹲下拉扯甘蔗时,他乘机从甘蔗中抽出木棍,照准四个鬼子的头部猛击,将鬼子打晕,再快速抽出身后砍甘蔗的刀,将其中一个鬼子砍死,然后迅速抄起两支步枪,跳下老衙门的围墙,往大沟方向狂奔。当岗楼上的鬼子发现哨兵被杀,下楼追赶时潘鸿增已跑得无影无踪。1945年正月十九日夜间,日本鬼子近200人悄悄从龙头出发,企图夜袭住在带河的宜山县政府机关,到达沙沟隘时,鬼子的先头部队发现自卫队员当作路障设置的‘龙网刺’,便动手清理,山上的韦海函听到鬼子清理‘龙网刺’的声音,便指挥自卫队员就地射击,鬼子的指挥官听到零碎的枪声,判断是小股游击队,随命令士兵边还击边强行通过。当大批鬼子汹涌上来时,潘鸿增指挥号手吹响冲锋号,自卫队员的机枪、步枪、手榴弹、礌石一齐朝‘龙网刺’方向打去,打死打伤鬼子十多人。”(黎新平《当年,龙头人打鬼子这么猛!》)


“新中国成立后,进士故里的龙头人,弘扬先贤崇儒苦读的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德识兼优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地方党政领导人物,最先走出龙头乡的李果河、彭涛、莫限思、彭名达、董世能等十余名青年才俊,如今或为大学资深教授,或为国家部委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或为高级讲师、中学高级教师;李果茂、廖信等一批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从军报国,均已是大校、上校军衔。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龙头乡涌现了一批诸如祝捷、李朝虹、罗怀阳、卢建龙等学养高深的教授、专家、学者;也成就了诸如骆宇敏、蓝幸权、钟畅姿、韦庆龙、李朝晖、韦耀璜等一批市厅级、县处级的党、政、军、警领导人物。”这是我从邱伟华先生《儒风习习,原来龙头竟是这么有文化的书香之地》一文中摘录下来的一段文字。文中提到的李果茂、李果河。前者是先父,后者是小叔。小叔是广西知名作家,中文系主任、教授。一个是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另一个是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著名作家东西、凡一平都是他的学生。李朝晖、李朝虹是小叔的一双儿女,我的叔伯弟妹。弟朝晖川大毕业,县长。朝虹妹是浙大博士。莫限思则是我的大舅。


大舅退休前是市重点高中高级教师,教毕业班语文,桃李满天下。退休后笔耕不辍,著有诗集三本,频获省内外诗坛授奖。大舅的诗词继承古代诗词的厚重、凝练、深邃,处处据典,字字推敲,又不失现代语言的通白、显明,读来朗朗上口。谨录两首,以供鉴赏:


其一,《缅怀先贤黄庭坚先生》:礼祭敬瞻山谷祠,奉尊钦仰漫追思;笔端诗赋声情茂,源远流长拜祖师。贤才自古耐磨难,笑对谤诬油火煎;羁管宜州十五韵,绝世超逸美佳篇。历代诗途多险阻,铮铮诗骨铸黄苏;达观鲁直愈刚直,文节谥名当世殊。仕人功过仰龙恩,恶梦凶神猝降临;朕定沉浮留怅恨,反封务必净除根。


其二,《游冯京公园》:冯苑初开万众临,文星烘暖宜州春;囡囡不识艰辛道,自报想当文墨星。


诗中的黄庭坚、冯京,一个是死于宜山的宋朝著名文学家。一个是生于宜山的宋朝著名大臣。一死一生,宜山因此熠熠生辉。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曾任“秘书丞”、知州等职,多次遭贬。宋崇宁二年,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故乡县城宜山,后客死。


冯京,宜山人,北宋大臣,为科举以来仅有的13名,同时也是宋朝最后一名“三元及第”的状元,名气很大。时任朝廷宰相见其才华横溢,先后将两位千金嫁给他为妻,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


大舅是寒门学子,每逢假期必上山砍柴减轻家庭负担;做教师后又因业务拔萃遭人妒忌,文革期间被揪上“高台”批斗,面对贫苦的生活和多桀的命运,大舅以浪漫、豪放,始终向上的生命格调从容面对,不言苦,不惧难,凄风当歌,苦雨当沐。扼住命运的咽喉。有诗为证:


如《苦樵歌》:疑是仁君游景秀,莽林攀窜健如猴。坦途峭壁任我踩,灌木刀锋为我谋。天黑除尘卸襟褛,锅凉起火暖羊粥。秋樵苦日望冬尽,却待春回光满州。


再如《搞智育何罪》:别离母校壮襟怀,师嘱竭情培俊才;十载育苗浇热血,朝朝校首醉桃腮。孜孜苦索无虞道,滚滚谤诬陷怅哀;两帽何危凭武断,春风送我上高台。


再看《春游龙江》:龙水江滨绮画廊,古风时尚着春装;翼王铭壁青山秀,宋士文星紫气香。三姐娇姿红袖舞,高楼倩影绿波光;天宫七彩山河美,峰碟醉沉迷梦乡。


普普通通穿城而过的一条江,在大舅的笔下,春光倩影、美不胜收。铠甲戎装的石达开(岸边有石达开驻军遗址和石刻);文墨飘香的黄庭坚、冯京;红袖起舞的刘三姐(岸边有歌仙刘三姐故里),跨越时空,应大舅的文笔邀约,聚集于纸墨笔端。或剑舞毫光,或曲水流觞,或踏歌堤岸。


既然邱伟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先父,趁笔墨未干,再铺纸笺,也为父亲写下一二。


1947年7月,已是国民党青年军中将师长的乡人覃异之将军在家乡县城设台招募,父亲以及同乡40余名知识青年脱颖而出,聚集在覃将军麾下的青年军第205师。次月移师台湾。父亲曾在在台南、嘉义受训步兵、骑兵两科;在设置于高雄凤山的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泛指黄埔军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情报训练大队受训情报科。北平吃紧,父亲随205师(炮兵除外)奉命调防。北平和平解放后父亲考入中南军政大学,校长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毕业后留任广西分校担任行政管理军官,一年后再次考入该校军事部,毕业后仍然留任广西分校,改任军事教官,毕业临期中南军政大学改称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校长由原任军大副校长的李作鹏担任。军大广西分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张云逸。我曾经问过父亲是否见过林彪,父亲说林彪只是挂名,很少来学校,毕业典礼时远远见过一回,见过李作鹏,跑早操时常碰面。后来广西分校解散,父亲转入洛阳步兵学校。文革中因“旧军队”和怀疑“军统”,父亲被调往干校接受长达两年的审查(俗称蹲牛棚)。伟大英明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因为种种诬告而陷父亲于囹圄。审查报告的页眉上是一行庄重的红色字体:最高指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结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下面的结论是:“查无实据。鉴于年龄偏大,建议转业地方。”父亲转业是板上钉钉的事。可事情的转机就这么传奇:洛阳步校一名将军大革命时期蹲过国民党监狱,文革中被批斗,档案里一些文字的真伪决定着将军的生死命运,受过情报训练的父亲被叫去鉴定,父亲没有趋炎附势,不惧造反派的压力,如实汇报鉴定结果,还将军以清白。将军在洛阳步校解散后调往军区担任部门要职。审查人员将父亲的转业安排呈报到将军那里,将军说:“不要转地方了,年龄偏大就上后勤吧。”至此,父亲的命运注定了他职业军人的位置。一次,将军到父亲所在部队视察,闲谈中玩笑了一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现在。”虽是闲谈笑语,未免有夸张之娱,却是父亲人格品质使然。父亲仙逝,一张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大印,只有达到一定职级才可核发的“革命军人病故证明”定格了父亲革命军人、职业军人的一生。它荡涤了一切诽谤和诬陷之词。印证了那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正道如歌,人生当歌。可慰父亲在天之灵。


70多年前的故乡,曾经住留过一位鸿儒,我将他归入西龙山的子民之列。理由是:一个成熟,可传承、可弘扬的文化、文明,必须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故乡的文化、文明应该如此。


这位鸿儒就是数学家廖伯华先生。廖先生与名冠史学界的翦伯赞先生齐名。先生曾参与由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发起组织的“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与田汉、翦伯赞、张天翼等文化名流同为理事。抗战时期廖先生来到故乡,任教于“宜西联立中学”,教授数学和语文,先父便是先生的足下门徒。据父亲回忆:“我和廖先生私人感情很好,廖先生提倡自由民主,拥护抗战,对底层民众怀有同情,赞成共产党的主张。常常在课堂、闲谈、上作文课时发表对时局的不满,用讽刺的口吻揭发蒋介石的政治黑暗、经济无能。在先生的书堆里有四本书,一本是《中国的红星》。该书介绍共产党的重要领导、红军将领以及他们的成长过程和战斗经历。另一本是《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论和分析》,主要讲述共产党抗战时期的外交政治和策略主张。还有一本是毛泽东写的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日的书《中国共产党抗日时期的任务》。还有一本是杂志,名字我忘记了。其中一篇将蒋介石类比成袁世凯一样的窃国大道。”(父亲李果茂《思想自传》)。父亲既从先生那里接受革命道理的熏陶和思想启蒙,为他后来在多次命运抉择的关键时刻,毅然选择革命道路奠定基础。桂柳会战失败,鬼子占领故乡,宜西联中解散。廖先生在去往南丹县的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遇难。父亲说:“当时的舆论一边倒直指是国民党搞的暗杀。”前段时间,玉璜同学让我帮他收集一下廖先生的生平资料,欲将其写入市志文史。可惜网络、图书馆及各种可能的渠道均“未有详考”,建议前往廖先生家乡湖南益阳作一次详细探访。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故乡因先生的“过鸿”而蓬荜生辉。愿玉璜同学促成此事。还建议故乡中学雕立一尊大师石像,传承先生爱国、博学、砺志、图强的精神风范。


对于故乡的文化、文明大有补益的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巾帼,她就是桂系将领覃连芳将军(第八十四军军长)的夫人李淑青。李虽然不是西龙山的子民,可当她的“绝命书”从桂林王城内的独秀峰飘飞之时,不解风情的秋风却将它吹遍八桂大地,它和她至此植根于西龙山下,植根于西龙山的子民心中。恕我直言,“不嫁青衫嫁征人”的李氏夫人如果反过来“不嫁征人嫁青衫”,其诗词的造诣可与大词人李清照好有一比。


琵琶斜抱落风尘,弹破浔阳几度春;自是姻缘难解脱,青衫不嫁嫁征人。


征人岁岁事长征,铁马金戈万里行;谁道英雄夫婿好,功名心重美人轻。


凭栏正是忆郎时,闻到封侯喜可知;熟料归来情性改,旧眉不画画新眉。


花开花落自年年,总是离愁别恨天;每把归期窗下问,卜碎几多冤枉钱。


燕影翩翩日影斜,江南春尽乱飞花;堂前王谢知多少,底事寻巢到妾家。


好花摘到一枝归,闻到莺啼燕已飞;珠佩锦囊从此绝,珊瑚回首素心违。


残香剩粉尽收藏,了却繁华梦一场;若得他年孤女嫁,为侬开取缕金箱。


蓬山弱水路迢迢,怎奈文笔不可邀;雏凤彩莺独自去,爱河从此少波涛。


莫把伤心问小青,情场失意最分明;三千烦恼知何用,付与平州一剪轻。


禅门深锁断行人,花影差池月影清;少儿自怜歌舞姣,那堪常听木鱼声。


一座孤城万仞山,独峰不见美人还;翩翩燕影知何处,混入残阳破壁间。


可惜黄口女儿乖,日暮门前盼母来;倘使香魂犹未渺,自应重上望乡台。


寄君最后一封书,不话伤心只托孤;垂死善言须记取,从兹弱水已无鱼。


潘岳何须赋悼亡,人间那有返魂香;从来世事多如戏,演到团圆便收场。


如泣如诉的字符,柔肠寸断的悲号。字字读来,句句撕心。李氏为桂林戏班名媛,“貌美知书,好吟咏,尤善歌舞。”被覃将军纳为三夫人,覃北伐班师,又纳平州一名中学女子为妾。李郁郁寡欢,劝覃无果,随削发为尼,后跳崖自尽。风尘女子自古都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枭雄豪桀争夺、把玩的尤物,结局大多凄惨悲怆。“不嫁青衫嫁征人”的李淑青概不例外。


写到这里,文章似乎已经铺叙完成,搁下手中钢笔铺床入睡,西龙山的松涛却在耳际喧响,故乡的神龙也在眼前舞动它的逶迤,儒士们则手捧诗书,在窗外吟读,谈论不止,争论不休,让我无法入眠。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樵夫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9-02-23 08:02 最后登录:2021-08-11 09:08
优美散文
  • 知足常乐茶社

    知足常乐茶社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国西北的一个煤区。 在通往煤区的路途中,有一条...

  • 一个时代的记忆

    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些知青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家同生活、共命运几年,有很多的共同经历...

  • 你是一朵花

    几天前的傍晚,我独自在家门附近的小河边散步,感觉有些秋凉,正欲回家,突然见到两个...

  • 善良 没有时空距离

    母亲在村里有极好的人缘。这人缘一方面来自她的善良,另一方面也有她的大方。...

  • 难忘的金陵古都之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学校工会组织教职员工去过南京。由于时间久远,没有留下太多印...

  • 散落在江河里的记忆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 ——林徽因 骤雨潲飞,敲打着轩窗,在玻...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