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抒情散文 > 故乡恋曲之皮影声声

故乡恋曲之皮影声声

散文
时间:2015-04-01 10:29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晨星点击:
        
  1
  
  “柳州莽,北山驴,上阵的锣鼓开山斧,压台柱子小白梨。”迄今仍在冀东大地上辗转流传着对故乡傀儡戏的这段描述,凝注了家乡人对那曾经铜琶铁板声态并作的乡土恋歌,并不随时光而老去的满腔热爱。那通衢鼎沸接袂成帷的幕幕盛况、急管繁弦声如裂帛的绕梁之音,何曾逝做韶华如驶红尘岁月中那缕旧日烟云,它还历历如新鲜活在每一个故乡儿女的眼底、心中。
  
  唐山皮影,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滦州影”,是一度盛行于故乡每一条城市闾巷每一处乡间瓦舍,有着400年历史传承的地方曲种。因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中用到二胡(胡琴),而关乎了二胡发声音质优劣与否的琴膜,大抵使用来自遥远地界柳州的莽皮,故而有了柳州莽的提法。
  
  说起柳州,那时节,还是一个极度偏远闭塞贫困落后的所在。当年,村里在当地娶不上老婆的男子,不知自哪个始,惯常了怀揣几只红薯打起背嚢,只身去往柳州讨女人的做法。以至于后来,语速快捷宛若飞珠溅玉令人口颊生香的温腔软语,莺莺燕燕活泼泼地织满了家乡为数不寡的房前檐下。这才发现,家乡已不再只是家乡人独有永生不夺的桑梓故园了,她同时也成为了这些越千山万水漂泊来的柳州女人永恒精神皈依。对于这些好像顽强的种子一样,在异乡土地上落地生根的女性的丈夫与子女来说,那遥远而不乏神秘感的柳州,又何尝不如是呢?哦,原来,所谓的故乡,就是血脉的交融与承接之处,是你正在行走与拥抱的那块土地啊。那是大而化之的故乡,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根植于血脉中更加崇高的想往与眺望。她已然远远超出了地域族群的局限与束缚,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生命中更广阔的那方天地。是啊,只要手中攥一把祖国的芬芳泥土,华夏处处哪里不是容你踏步放歌的故乡家国,哪里不是给你生命、给你今生与来世光荣与梦想的伟大母亲呢。
  
  然而无需矫枉过正的是,我们依旧习惯了把纯粹意义上的故乡,定义为给我们最初的生命生活着我们的亲人骨肉埋葬了我们先祖的那个不会变更的家园。那是我们已经把根留住的地方,是我们心灵的栖所、梦的摇篮。无论走出多久多远,经历多少风雨,总会有一条道路在通向那块饱含了深情的土地,那个存在于我们心中无边的大草原
  
  如同世界追求光明与希望的任何努力都充满着艰辛一样,通往柳州的道路同样是一条并不平坦的危途。有多少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孤单行去的故乡寻梦人,最终埋骨在了那穷山恶水间,险象环生处。他们是被饲于莽腹了吗?为何故乡的那桥头柳畔垄间陌上,再不见你们健步的身影。为何那草木春深晨昏寂寥的熟悉庭院,只留下独自把泪眼望穿白发苍苍的老娘?哦,终于有那么一日,他们回来了。出于对故乡的情,对母亲的爱,他们一路行来了。听,那响遏行云如泣如诉的琴音,岂非正是他们对故乡母亲的千声呼、万声唤,声声声声百转了柔肠。那一把小小的胡琴,附着的其实是回到了妈妈怀抱故乡游子的灵魂吧,就让他们尽情地哭一回笑一回吧。从此,从此不再迢递关山只身去流浪;就让家乡的乡亲父老,你们的至亲密友,你们的邻里街坊,在你们的泪水里、笑容里,尽情地痴一回醉一回吧。从此,从此拥你们入怀吧,拥你们在血肉相连白首乌头两相望的故乡
  
  同样隶属于华北地区的北山以出产优质红薯闻名遐迩。也许是土质与气候的原因,它那里的红薯格外味甘甜脆,品相周正,而且极少病害,无论生食熟茹,都别有一番舒爽了舌底与心头的乡田风味,因而素享了“北山红薯金不换”的美誉。北山人更于存储环节上经验老到,往往是历经过一个漫长的北方冬季后,别处的红薯都已水分散尽,但入口已形同嚼蜡了,北山薯却还鲜嫩如新出,依旧那般的惹人垂涎。直到现在,每逢开春儿时节,还会有三三两两的北山人驾驶着装满了红薯的农用三轮车,来故乡沿街贩卖。而那几乎每每是瞬间售罄的。然而,相较于美味的北山红薯,更能让北山名声鹊起独领一时风骚的却是北山的驴子。确切的说应该是薄如纸明如镜的北山驴皮。那才是真正的饕餮盛宴,一道回味绵长的视觉大餐。
  
  所谓“驴皮影”,顾名思义,也就是以牛皮或驴皮雕刻影人、道具,皮影艺人于后台操纵的同时伴以鼓乐述唱,以灯光照射投影像于幕布的民间表演艺术。实际上,经过不断地尝试与摸索,牛皮很早便淡出了观众与影戏人的视野。驴皮却通过无比严苛的考验,最终留在了灯影戏的历史舞台上,经久不衰至于今日。这其中,又尤以北山驴皮以它的柔韧度、易于雕刻耐磨损不走形状等特性成为皮影艺人用工的首选。北山驴的赞誉也正是由此而来。
  
  这是一些驮负着时光印痕从远古中走来的永生不息的魂魄,这是一些盘旋在台口影窗俏生生响鼻儿的模样。它们一度是天孕地育无拘无束的生灵。在遥不可追久远的过去,是那般无牵无绊放任了形骸,扬鬃奋蹄驰骋在长风浩荡的榛莽间,万里无云的江河畔。这是崇尚奔跑的生命、崇尚自由与广阔的生命。如同岁月的沙里漏下的一声急促的蹄音,幕布上呈现出的一个生动鲜活的梦,它们就这样横空出世般地来了。在万众瞩目下,于欢声雷动中。它们是否又寻回了那曾经嘶鸣不休放足不止的追寻之旅?是否找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我们应该向它们致敬,是它们让我们懂得了,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懂得了,什么是可以不朽于世的。我们叫它精神的升华与持守。
  
  “上阵锣鼓开山斧”说的是皮影戏的伴奏乐通常铿镪顿挫,有如穿云裂石般撼人心魄,与古时的催阵之声相仿佛,开山斧的喻词是极贴切了;而“小白梨”其实是一个故乡皮影人的绰号。因她演出时常穿一身纤尘不染的素装而得名。
  
  我印象中的小白梨30左右年纪,颇有些乡村女子独具的犷爽风姿。她的功底扎实,唱腔清脆婉转,充满深达人心的感染力。这让她很快窜红成当时家乡为数不多,巾帼不让须眉的一时名伶。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是她所在的那个影戏班子的大掌柜,戏班的一应事物大都是交由她来出面打理的。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背景下,她的特立独行与其具有的杰出才华一样,家喻户晓,广为人知。小白梨这三个字已成为家乡皮影界,一个别有意味鲜活的标志,一面竖起在家乡眼睛里心坎间水灵灵的旗帜。
  
  让人不胜唏嘘感慨的是,最甜的果实却往往是在苦水里泡大的。真实的小白梨命运多舛,半生坎坷半生磨难。尤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不可避免的陨落了,带着她的绝代风华,带着她戛玉敲冰洋洋盈耳的滦河调,带着她今生所有的悲与喜,爱和恨。在那个凄风苦雨的深秋寒夜,为了她坚守的尊严和毕生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去了。假如苍天是有情的,那么苍天也会落泪吧;假如大地是有意的,那么大地也会想挽住她的手吧。哦,那冰冷的运河水啊,能不能请你慢些流,让故乡再看一看她的女儿吧,再听一听那曾经痴了黑土醉了长天悠扬在耳的弦曲乡歌;哦,那冰冷的运河水啊,能不能请你慢些流,就让家乡父老悄悄地,悄悄地送她最后一程。
  
  不得不承认,小白梨其实就是一个时代民间艺人的人生写照。她们绚烂过,美丽过,那样心怀坦荡,毫不羞涩地接受欢呼与掌声;面对困苦磨难也绝不退缩,而是选择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将它勇敢地拥抱。这是一个真实于自我的群体,献身于艺术献身于理想的群体。她们是信仰的象征,生命的象征,她们不可磨灭的光辉必将永远照耀于后世。
  
  有些人注定不会从我们身边离去。正像这集粗犷苍凉与清脆婉转于一身的故乡皮影戏,那直入心灵的平调吟腔,何曾因时光的老去褪去昔日光彩,它终会伴随着我们,一生一世。
  
  2
  
  那时候,村子正街的老槐树上悬挂着一根米许长的铁轨,每到早起时分,就会准时响起催促人们上工的丁丁声。它的功用类似于黄睛斑衣钉在矮墙头报晓的公鸡,或是后来让人在被窝里一激灵一激灵的闹钟。它的讨厌地叫嚷是有规律的,除去那个特定的时刻,多数情况下它保持沉默。假如在它应该闭嘴的当口听到了什么,就说明家乡人的节日到了,说明唱影的已然赶了大车不紧不慢行在来的路上了。
  
  在当时的家乡,大大小小的皮影班子大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团体。这些唱影人本身就是地道的农民而非专职演员,只是出于对影戏的热爱走到了一起,就像一群疯狂追逐着光亮的衣蛾一样。他们心里大概都掌着一盏照亮了自身生命的灯吧。在我看来,他们既是演员却也是观众。我们在欣赏他们精湛表演的同时,他们其实正在通过另一双眼睛欣赏着这多彩的人生。他们都是从自己身体里自己内心里跳出来的人,是在现实生活的外面观察体味,并最终懂得如何去真正拥抱生活的人。他们心中的那盏灯火不单光亮了自己,更明媚了在贫瘠与苦难中默默坚守着的每一个故乡儿女。
  
  露天演出是需要在晚间进行的。天成幕地做席。在这无边无沿的大舞台上,更细小的戏台搭起来了,似雪白的幕布掌开了,炫人眼的灯光亮起来了,劈开山的锣鼓响起来了,壁立如堵的人群沸腾起来了。
  
  那是激动人心的时刻,那是万人争睹的壮观场面。直入云际的男声女嗓忽而清丽婉转忽而豪迈苍凉,仿佛平地乍起的双双腾翅,你牵我挽着你争着我赶着。穿过骈肩累迹的人丛、雷动不息的欢声,激越起伏着翱翔过每一间温情脉脉的茅屋草舍,每一株吐绿绽碧的槐柳桑榆,每一条潺潺絮语的溪流,每一个泊了木舟皮筏的残月渡头......那是纵情了自我的生命的呐喊啊,是挣脱了羁绊的灵魂自由的欢歌。蹁跹着扑扇着翻腾着盘旋着,在璀璨而静谧的星空里,在一颗颗充盈了快乐的心中;四弦、二胡、扬琴、大阮、唢呐、锣鼓,或分或合交迭往复,一时铿锵大作状似龙生虎起,一时如泣如诉催人涕下;一个个宛若真人的影人活过来了,舞起来了。一忽儿金戈铁马驰骋叱咤于生死战阵,一忽儿轻吟浅唱信步于春风拂面桃红柳绿的似梦江南;还有那含胸探颈举步悠然的鹤、荣辱不惊顾自行去的龟、踢踏抖擞似假还真的驴骡......虽是世俗人口中的傀儡,但无不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充斥着生机与活力。哦,天醉了,地醉了,人醉了。看哪,被故乡揽在怀里的村庄,十户倒有十户醒,十室倒有十室空。矮墙上、树杈间、瓦屋顶,哪里不在支着一只只好奇的耳朵,闪亮着一双双兴奋的眼睛
  
  影戏班的后台是敞开了怀抱的,它就像影戏人的心胸一样无遮无掩。在这里你可以亲身看到他们在幕后的真实状态。那一双双布满了老茧的手当此时却是那般的灵活娴熟运转如风,它们屋檐下的雀儿一样上下翻飞着,腾挪着跳跃着。一件件道具在它们的引领下霎时通了灵机,在口中唱腔的配合下,或进或退,或悲或喜,无不错落有致惟妙惟肖妙入毫颠。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喜悦,神情那么的专注又陶醉,仿佛是在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表演。不得不说,他们真的是创造了生命的人,创造了快乐的人,创造了美的人。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里,旁观者也可以成为参与者。有多少同样热衷于影戏的家乡人在这里一展歌喉,搏来台前的阵阵喝彩欢呼声。每逢此时,他们定会高兴得像个孩子了,骄傲得像个孩子了。他们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原来,人们对美的向往是自然存在于心中的,它并不分等级贵贱。扎根在土地上的乡人,同样渴盼着生命中的那份美丽,同样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尽力奔跑着。
  
  最热烈的场面应当是两个戏班子的狭路相逢了。为了展尽才艺,博取更多的认同与喝彩,双方往往心照不宣,好像敌我对垒一样相向搭台,你来我往,毫不相让。这就是所谓的“斗戏”。那是当年燃起于故乡大地上极为火爆的一道风景线,温文尔雅轻吟浅诉的文戏不再进入考虑的范围,取而代之的是长枪大戟喧天锣鼓。那是家乡真正的节日。观众的喝彩哄笑呐喊与影戏人高亢野性的唱腔、铿锵激越的鼓乐声交织在一起,在故乡大地上回旋着尽夜不去,多少年后它依然在荡漾。荡漾在故乡天空,荡漾在我的心中。
  
  光阴荏苒,再回首,多少沧海已化作桑田。那曾经的压肩叠背填街塞巷,那曾经的男腔女调似假实真,都仿佛离我们行去了。但我知道,那影、那歌、那人,其实并不曾从故乡的土地上走远。他们就存在于我的心中,故乡的怀抱里,直到永远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3)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祖父的咔啦棍

    散文/随笔 李朝元 祖父的咔啦棍 咔啦棍,一种驱赶鸟禽的工具。竹竿做成,一米多长,擀...

  • 那一抹白月光

    茫茫人海,都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彼此裹夹着,抵达各自的远方。有的相视而过,有的擦肩...

  • 一家三代感党恩

    一家三代感党恩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我的心,党的思情比海深...

  • 一个安静的傍晚

    一个傍晚,我见到了这个世界美丽的一面...

  • 学习党史心得

    “真理的光芒照亮前进的方向”。回首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

  • 学习革命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心得

    100年风雨兼程,100年春华秋实,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道路充满着鲜血、泪水与汗水,无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