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哲理散文 > 西方散文前沿三题

西方散文前沿三题

散文
时间:2012-01-10 21:38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悬石点击:
        

  短文三篇,言西方散文现状,不求面面俱到,只述前沿生态。第一篇已刊于纽约《世界日报》2012年1月1日周末版,后两篇已刊于北京《文艺报》2011年12月28日。
  
  一、年度精选
  岁末是购物的季节,图书也在其中。人们称图书为精神粮食,虽是比喻,有些书却与时鲜蔬果一样,有季节性,比方说我最近买到的《2011年度美国最佳散文选》,就有时令的讲究。这本书出自一套“美国最佳年度精选丛书”,全套共七八种,精选当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英文报刊上发表的各类作品,除散文外,还有短篇小说诗歌、游记、科普、探秘、幽默之类,其中的年度散文精选早在1986年就开始出版。
  这套散文精选,我每年都买,然后在一年中慢慢阅读,悉心体会其写作之美妙,读到好作品时,总有屏息或拍案之感。这样慢悠悠读完一本,差不多就该买下一年的选本了。既是年选,当然是每年1月至12月发表的作品,所以我总在次年年初购买。可是前不久逛书店,赫然看见2011年度的散文精选已摆上货架,而那时才是11月,急忙买下先读为快。看来出版商为了赶上岁末的购物季节,将每年最后两个月的文章忍痛割爱了。
  大约从10多年前起,国内也开始出版类似的年度精选,不知这主意是不是从美国学来的,反正在网络阅读时代,图书市场不景气,出版这样的丛书算是有效的营销策略。记得是在2005年底,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社通知我,说我在该社《散文》月刊发表的一篇文章入选当年《散文精选》文集,由此得知国内也有这类丛书行市。第二年该社又给我同样通知,告知另一篇散文收入2006年精选集。后来我发现其他出版社也在出版类似的年度精选,我也有艺评和随笔入选其中。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年度精选文集都在次年年初出版,而非当年年底,这样就没有忍痛割爱之虞。入选这样的文集作者能得一本样书,却无稿费,因为当初发表文章时已付过稿费了。对出版丛书来说,这是无本之利。既然能赚钱,国内的官家出版社便争先恐后选编出版,急欲抢占市场,而一些私家书商见有利可图,也自行编辑精选书系,力图分一杯羹。这样你抢我夺,年度精选便不再是精品,而成各家的大杂烩。
  我关注散文现状,既留意美国的散文写作,也留意中国散文写作,每次回国都会选购各出版社的年度文集。可是,购买后阅读的结果却比较失望,因为翻开书目一看,那些排在前面的总是一串每年都出现的老名字。这些作者或是文化官员,或是畅销作家,名声虽大,读其作品,却实在不敢恭维,估计他们是盛名难却,写稿应付,文章水准太一般。反倒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还能写出些值得慢慢品味的上乘之作。
  不过,不管这些文集的水平如何,也不管所选文章是否值得阅读,只要是一年才出版一本的精选,就有买点,就有销路。我买书就是一例:每年必买,不买名家散文集,因为名不副实,也不买主题性散文集,例如游记之类,因为有滥竽充数之嫌,我只买年度精选。但这得有个讲究,不能见了就买,而要从精选文集中再次精选,挑出值得一读的,无论是美国出版还是中国出版,概莫能外。
  有点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文化是多元化的,但年度精选丛书却仅此一套,而中国文化是大一统的,可年度精选丛书却多得不计其数,常让购书者无所适从。
  这并不是说美国的年度精选文集就好得独一无二。游记是散文之一体,是我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文类。原打算购买《2011年度美国最佳游记选》,但在网上读到书评,说是今年的游记精选,文章都“不错”,没有毛病,但也不优秀,多是平庸之作。在我看来,没有毛病是写作的最低要求,在这基础上,优秀作品得有亮点才行,例如立意、文体、结构、语言的亮点,总得有出众之处,否则不算精品。
  岁末花了好几百刀购书,买得虽多,但年度精选丛书中只买了美国最佳散文和最佳短篇小说两种。下次回国,仍然会买中国的年度散文精选,而那时已过购物旺季,也许可以慢慢精选了。
  
  二、个性散文
  对于“散文”这个文类的概念,中国文学界与西方文学界有不同理解,中国文学界所理解的是周作人在20世纪初所说的狭义“美文”,而西方文学界所理解的却是广义的“个人散文”(personalessays),或称“个性散文”。
  用“个人”来界定散文,是为了强调散文的主观性,从而与应用文及学术写作的客观性相区别。西方的广义散文,其定义并没有广到只要不是韵文就是散文的地步,而是看重作者的亲身体验、直接介入和个性化书写,美国1994年出版的著名散文集《个人散文艺术:从古至今世界各国散文精选》便是对“个人”特征的最好说明。
  由于喜欢这类文选,前不久购得近似的《20世纪美国最佳散文选》,由著名女作家乔伊丝·卡洛尔·奥茨主编,2000年出版,收录了1901到1997年发表的56篇散文作品。这些散文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西方文学界的散文概念,例如书中收有著名诗人艾略特写于1919年的名篇《传统与个人才能》。记得当年研习欧美文学时,这是必读之作,但却是作为文论来阅读。事实上,在美国出版的各种文论选本里,艾略特这篇文章是必选的经典。当然,诗人在文中表达他对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之关系的个人意见,行文并不是学术论文的论述体。但是,若按中国狭义的“美文”概念,这篇文章因其理论话题而断然不能收入散文集。
  艾略特距今快一百年了,中国散文写作经历了当年的美文到21世纪头十年“新散文”的演进。西方的情况不太一样,因为散文是个广义的概念,未被严格看做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第四文类,于是散文写作的演进和变化,便从属于其它三类的演进与变化,而谈不上自身独立的演进变化,没有中国式“文化散文”或“小女人散文”之类的时尚现象。
  为了解英语散文界的前沿写作,我非常留心21世纪头十年的散文精选文集,可惜至今也没有这样一部文集出版。除了世界古今文集和美国百年文集外,只有年度精选文集。不过,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这并不妨碍我了解英语散文写作前沿。
  若说我个人的阅读所及,在今日英语散文界,值得阅读的有英国哲学家阿伦·德·波顿(AlaindeBotton)的两部书,《哲学的慰藉》(2000)和《旅行艺术》(2004),据说国内已有中译本出版。波顿的散文很奇特,既讲历史上的哲学故事,讲自己的旅行见闻,又与现时的社会生活和个人思绪相联系,其述说是个人化的,既不客观,也不中庸,而是相当主观,但语言却很沉着,给人客观的感觉,有冷静的逆反之妙。
  在今日美国和加拿大文学界,我喜欢散文作家是戈普尼克(AdamGopnik),他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也是《2008年度美国最佳散文选》的主编。前不久我在蒙特利尔的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说戈普尼克要来蒙特利尔参加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主办的系列讲座,他的讲题是《冬季的五个窗口》。这也是他今年刚出版的散文书名,眼下正在热卖,上市不足半年就已再版。
  戈普尼克现居纽约,50年代生于费城,60年代和70年代他父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一大学执教,他也就在蒙特利尔长大。他的演讲是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北国生活,而那本同名散文集所涉虽广,主线却是他的成长史,有很多地方性话题,例如他家当年在蒙特利尔所居的修女岛,以及岛上的著名建筑。这些话题涉及我熟悉的地方,所以读他的书便有亲切感,就像听他当面聊天,作者与读者距离很近,所谓“个人散文”是也。
  
  三、视觉散文
  自后现代以来,在大众娱乐和技术普及的平民社会和市场消费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新型电子产品的个人化,例如多媒体手机和专业电脑软件的逾趋简易,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今日西方散文的前沿,已推进到视觉散文时代。西方广义散文的个人化特征,借助视频技术而发展,渗入到社会各阶层及文化生活各角落,催生了视觉文化的一种新形式,形成今日散文之新潮。这就是图像散文和视频散文二体,统称视觉散文,并借电视而为人接受,借网络而与读者互动。
  过去电视上的旅游节目和风光短片,与散文并无瓜葛。但对这类电视脚本的写作人来说,其笔下的文字却属广义散文。这种散文从属于视觉,虽有文字版印刷出售,但并不是独立的作品,也无人视其为散文。到了网络时代散文写手开始为自己的作品配图,并贴到网上与网友分享,这时,散文的主导性取代了从属性。再后来,配乐散文发展成了视频散文,至此,视觉散文诞生。
  就西方的广义散文而言,旅游节目和风光短片,早已不是客观的景点介绍,而是以个人出行为主线,借作者的一路行走,将其所见所思,以视听形式呈现出来。作者借图像与文本的互补,来表述个人的旅行观感。当然,这类作品并不新鲜,所以电视节目制作人便挖空心思寻找并尝试新鲜的题材和样式。结果,电视节目各出心机,美国电视的“旅行与隐逸”(Travel&Escape)频道便制作了纽约名厨波尔顿遍游世界的系列节目《安东尼·波尔顿吃遍世界》,播出后广受欢迎。实际上,这套系列节目就是散文中的游记,其主题、观点、编排结构和语言都十分个人化。同时,为了作品的独家性,即个人化特征,此节目更利用视觉形式的长处,悄悄附带一点深度新闻和专题报道的性质。例如波尔顿到越南旅行,去了下龙湾一处避暑胜地品尝独家烹饪。过去那里是政府高官的疗养地,不对外开放,现在搞市场经济,承包给了一个黑社会头子。往日的疗养地改建成了暴发户的私人会所,而那黑手党头目竟然厨艺了得,他不仅亲自掌勺,为波尔顿烹制了一席绝佳美味,而且借波尔顿的来访而向西方观众展现了社会主义铁幕背后的极度腐败和豪奢淫欲。
  在中国,有学术散文一体,也有政论电视片,过去的《河殇》和最近的《大国崛起》便是例子。在西方,也有学术性的视觉散文,这就是教学与研究合一的纪实文献片。英国BBC广播公司有一个制作计划,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只讲传播效果,制作了不少高水平的视觉散文节目。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BBC就制作了颇受欢迎的长篇系列节目《文明》,由著名艺术史学家克拉克爵士主讲,他的同名专著也一时洛阳纸贵。随后,著名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也主持了类似的专题片《观看之道》,同名著作也一样洛阳纸贵。由此,学术散文在电视上获得了成功。今天,同类学术性视觉散文有《英语历险记》、《艺术创世纪》、《艺术力量》、《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等,这些作品将高深的学术问题,转化成了普通观众能看懂并能获益而且还能欣赏和享受的视觉散文。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来表述个人见解。
  的确,视觉散文仅是诉诸受众的方式不同,散文的实质并无变化,这就是个人化。不仅如此,由于视觉形式比文本形式更丰富多彩,更吸引人,于是西方传统散文的一些特征得以保持和发扬,这就是主题化、长篇化和系列化。一百多年前英国散文家罗斯金的《威尼斯的石头》和《芝麻与百花》,以及今天《哲学的慰藉》、《旅行艺术》和《冬季的五个窗口》,都贯穿着这三“化”。只不过,视觉散文将单调乏味的纸面文本,转化成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文本,使文字语言与图像语言能一同走向受众。
  中国散文传统是篇幅短小,但大众消费和技术普及却没有国界,于是,传统面临了挑战,国内不少散文家已开始些长篇散文了。虽然中国散文界尚无“视觉散文”一语,然而这一现象却早已在电视和网络上出现,现在是需要正名的时候了。此际要注意的是,正名不仅仅是关于媒介和篇幅的问题,而更是关于个人化或个性化的问题。一旦以视觉散文之名而进行非个人的言说,例如商业广告或政客宣传,那就不再是视觉散文
  
  2011年12月,蒙特利尔

                         (散文编辑:月然)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悬石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10-25 00:10 最后登录:2012-01-11 09:01
优美散文
  • 6和9的对话

    话说古代有 2 个秀才,一天,他们同时去饭馆吃饭,对面坐在靠窗的同一张桌上,桌子的...

  • 七月:陪你扬帆远航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还没认真咀嚼上半年的况味,我们又信步盛夏,扬帆远航。 过往,...

  • 水在月华之下

    关于水与月的哲学思索...

  • 我想小姐姐却不想我

    从前有一颗种子, 坚硬的外壳里, 有着一颗小太阳, 小太阳充满能量, 它不断的吸取水...

  • 思想的变革

    世间 的人性世俗得很,中庸之道无济于世,只有极端化撞击才能瓦解庸俗。 就像一根弹簧...

  • 世先有宋仁宗,后有包青天

    相对于秦皇汉武宋仁宗也许没干过什么惊天伟业,但历史地位却丝毫不逊。...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