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景散文 > 宣纸黛墨上的绍兴

宣纸黛墨上的绍兴

散文
时间:2014-07-01 09:25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经年如梦点击:
        

  倚靠着流光飞逝的车窗,我双手紧抱着怀里的背包,关于这包里的一堆杂碎,可能是一些难以往回的记忆,亦或些许不可言说的心扉。就这样,我颠簸在蜿蜒的江南阡陌,走进了一个叫做绍兴的古城。
  
  关于绍兴,我喜欢把它比作一页泛黄的宣纸,上面韵染了故事的黛墨,落满了时光的线条。那是一片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故乡,也是一篇充满了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诗文。怀揣着霞光,也温婉着心房,于是我再次浸入了它的纹理、
  与第一次深夜造访不同,我这次是踏着夕阳的余韵,慢慢的靠拢。绍兴不大,亦不繁华,有的只是显而易见的江南素颜。
  还是在鲁迅故里,我卸下行囊,背靠着百草园,在白墙黛瓦的小巷里探寻到一个并不起眼的旅社先且安顿。关于这个旅社,有的只是上世纪70年代招待所的斑驳印象。提着青红皂白的各色水瓶,在吊扇与18寸彩电交映闪烁的房间里细数着那个年代的光景。
  晚上乘风穿行在纵横交错的青石小巷,相比都市的繁华,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番意境。虽然有时你会感觉到它的凌乱,偶尔触摸到它的破旧,但是那股岁月的沧劲却时刻鼓动着你的心房。
  在一个拐角的屋檐下,一弯清浅的月光斜过我的脚步,滑落在地上。这温婉的一瞬似乎突然,却又如此的自在,仿若后等早已,只为这刹那的不期而遇。就像初见的邂逅,是那样的静好。
  枕着不眠的月色,若有所思间阳光就弥散了旧梦。此刻,膨松的双眼依旧在光影交集间捕捉着月华的流铅、那一段被月光照亮的往昔。
  背上行装,离开这座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从此去寻访那些比之更为古老的遗存。
  沿着小河里的晨光,我首先步入的是沈园。这个敢问世间情何物的园子,三年前我也曾走过,只是这次,有了更多的心情
  记得那一年,黄昏的斜阳洒落了一地的金霞,在空荡的院落里晕染着无尽的沧桑。我携着孤独背影兀自言语的徘徊在假山池沼与亭台轩榭勾连的回廊。对于陆游与唐婉的故事也仅在字面的感伤。
  时隔岁月,当我再次走入回肠,心绪尽也随着满园的飞絮落下了丝丝的忧伤
  我依旧沿着多年前的步履漫步在荷塘与假山映衬的小陌,这里有我熟悉的风光和久违的味道,我习惯这样的墨守,不为别的,只为那心灵的安然、记忆的回眸。
  走过春暮夏初的荷塘,光影交集的池沼里凌波闪烁,在和丽的清晨里让人心也灵动摇曳起来。
  我拐进最左的园子,这里还是最初的风光,假山堆叠,奇石俊立,将一湖清浅的池水掩映的水墨丹青。门口那块刻着“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碑石依旧孤立其间。我面石而立,不经也想起了它的下一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死而可以复生者,情之至也”,虽说记得部分,也忘了其言的出处,大概源于《西厢记》吧。
  正当我怅惘之时,无人的园子里突然冒出一个身影,从背后拍醒了我。这一惊,差点让我魂飞魄散。莫不是崔莺莺借石还魂,从这石头里蹦了出来。我惊魂未定的转过头去,原来是一个约莫十九二十的小姑娘。她笑语盈盈却又略带激动的告诉我,她在池沼的一角发现了一片五彩的水影。于是我这才心安神定的跟随着她的指引一路探寻。果真在池子一侧的水面上泛起了五彩的波光,一圈一圈的。似彩虹,却没有那般的曲折,像落霞,又少了些许的浓重,百思不得其解下,我们只能带着惊奇的目光心情静静的驻赏。
  和那个女孩儿交谈才知道,她来自宜兴,一个以紫砂闻名的江南小城。一个人独自在绍兴念书,时才看到我时也颇感意外。
  相行一段后,于是我一个人走进了第二个园子,这个园子着重于亭台轩榭与假山池沼的堆叠应和,别有江南园林的玲珑秀气与造景艺术的匠心独运。穿过园子的回廊,便是陆游纪念馆。
  此园退出,便是苍翠密林间的孤鹤轩,坐在亭中歇息片刻,台下青翠的荷塘如绿毯地皱,迎面扑来,让人眼帘间尽染苍翠。
  此情此景,怎不能想到陆游与唐婉的爱情,而这一段故事的情节便深深的烙印在了背后的那面灰墙之上。两首《钗头凤》,两瓣残心,合成了今天的沈园。只是我不知,这样的两首词,是佳话,还是悲歌。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虽然我不知道两人在此最后的重逢,是否如陈奕迅的那首《十年》所唱的“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但我仍执着于两人眉目词间暗和的真情和不变的真心。
  一唱一和,此心彼伴,纵使不复从前,心依旧为你牵挂,情仍然为你而系。
  沈园成就了陆游和唐婉,二人在此相遇、相识、相知、相伴、相离、相思、相念、又相逢,世事给他们开了一个沉痛的玩笑,而沈园给了他们最美的浪漫
  双手轻抚过这千年的石壁,心中是否若有所伤。上帝赐予人类情感,莫非就是让人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痛苦
  走出沈园,天空依旧明朗,只是心情已然带伤。徒步来到周恩来故居,庭院不大,却也是江南门第的一贯气派,在那布满岁月沧桑的门庭楼阁间,你仍能嗅到一丝丝书香的余韵。
  绍兴的古迹着实太多,于是雇了辆三轮车,在老师傅的骑领下穿梭于交叉纵横的老街旧巷。而在这些看似陈旧的街头巷道里,尽无一处不是大名鼎鼎的名门望族。其间包括王羲之的墨池,蔡元培的故居,八百多年前的水上立交桥“八字桥”等等,不可细数。而最有意思的是,在这些横长纵深的街头巷尾里,举目就能在其斑驳泛黄的墙壁上望见文人墨客们的千年风骚。
  当遍历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风景之后,此刻的鲁迅故里已是人潮涌动。在人浪的助推下,我无法自拔的被卷入了这澎湃的节奏当中。
  鲁迅的故里我已来过数次,所以在人海茫茫中一路走来,也不算太过盲从。这里依旧完整的保留了其家族当年的全部光景,只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不经让人唏嘘叹惋。
  关于这里,我的最初记忆源于鲁迅先生。在他的笔下,这是一片世间最快乐的天地,同时也承载了他整个儿时美好回忆。于是我们沿着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搭乘着河上的乌篷船从一座又一座的桥下穿行而过,最终靠泊在百草园。
  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发生地,几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地方。三味书屋并不大,陈设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只是经过岁月的尘封,更显得苍黄。而那个名声赫赫的“早”字,依旧深深的刻印在鲁迅先生的课桌上。
  从三味书屋往后转入,不一会儿功夫便来到了百草园。一亩半分田的长方形菜地里整齐的插满了秧苗,一旁的皂荚树相比当年文中的描绘已经茁壮茂盛了数倍。不过这样的场景和书中的描写与最初的想象还是出现了不小的落差。当然,我想这主要还是因为从小孩子眼睛里被无限扩宽的世界和无比夸大的快乐造成的,而从大人的眼中,一切的事物都被尘世的经验和事故的纷繁所左右,所以看到和体会的自然不同。
  百草园的后面是一个临水而造的大戏台,这里就是他们家看社戏的地方了。精巧雅致的戏台与雕栏镂空的观戏楼迎面相对,中间有一条石桥长廊连接贯通。清风拂过,水中也晃荡起亭台楼阁里的异彩纷层。
  从鲁迅先生童年走到中年,在他居住的老房子里,一件件曾经的物什原样的陈设在相应的屋子和角落,让人漫步在他的生活里品读那个时代的意趣。
  在缓缓而行的人流中,一个又一个的房间仿若走不完的长廊,真是让人不经叹服它当年的辉煌。
  沿着古镇走到尽头,路旁便可以找到咸亨酒店了,只是旧址下的店堂已不复当年的初装。
  从鲁迅故里出来,乘车去了大禹陵。虽说园区很大,却着实没什么可逛的。除了在心里温习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再也没什么新的收获了。
  不过这一折腾让我后悔不已,因为错过了前往兰亭的最后一班车。关于兰亭,我曾有过太多的向往和憧憬。当年王羲之汇聚天下名士,在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兰亭大设宴席,并将曲溪流觞的故事传之为千古美谈,且以此为蓝本书写下了千古第一名帖《兰亭集序》。
  故事也许只有在下一次的旅程中探访,而此时的天空已然披上了落幕的晚霞。我再一次的背起了背包,在列车的呼啸中踏上了下一站的旅程。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小城春雨

    小城春雨 文/磐石 早晨醒来,透过窗帘,少了以往那种天亮的感觉。风肆虐地敲打着窗棂...

  • 北方早秋

    北方早秋 文/磐石 阴云,弥散于立秋的天空;风微,拂动着丝丝凉意。早秋的乐章,在几...

  • 故里游话

    家乡的变迁...

  • 五月的康乐

    五月的康乐 文\马晓春 拉开五月的帘幕,胭脂三川柔风轻轻,雨丝飘逸;揭开五月的面纱...

  • 踏青

    踏青...

  • 徒步高峰森林公园

    游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