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景散文 > 冬日盐官行

冬日盐官行

散文
时间:2015-01-27 15:04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金谷点击:
        
  冬日盐官行(一)
  开篇语
  十二月七日,农历十月十六,周日,天文大潮日。受杭城同乡蒋老弟之邀,陪中国建材研究总院汪教授游海宁盐官古城。汪教授与我年纪相仿,虽初次见面,却早已久闻其名;今日得见又一见如故,交谈甚欢、甚融,实为冥冥中的缘份使然。汪教授江苏南通人氏,瘦弱的外表掩饰不了其旺盛的精神,戴一副极普通的近视眼镜,言谈间看似随意(就算是玩笑言语)却又注重严密的逻辑性,将其工科出身的知识分子特征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汪教授曾留美多年,学成归国,是我国水泥生产领域著名的自动化控制专家和信息化专家。今次携国内部分领域内专家来杭,为蒋老弟所在公司之产品作省、部级新产品技术鉴定的准备工作。闲暇之际,又恰逢周日,遂有海宁盐官古城一游。
  蒋老弟为我多年的忘年交,虽年纪相差悬殊,但相识、相交的十余年来,彼此间并无代沟之隔。蒋老弟邀请陪教授同游盐官,岂有拒绝之理?且海宁盐官也正是我曾规划游览之地,欣然接受。书写盐官古城的文章已数不枚举,我也不自量力,斗胆参与,将游途中的所见所闻,作片断记录。
  冬日盐官行(二)
  盐官古城
  出杭城车行驶九十余公里约一小时许,于九时半抵达古城盐官。认识盐官,是由“海宁潮”开始。古城因水而生,因潮而兴。盐官是建制镇,隶属于嘉兴市的海宁市。据史料记载,古盐官最早可追溯至7000年前,是江南良渚文化重要源头之一。镇虽小,但蕴藏的历史深厚。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吴王刘濞煮海为盐,于此设司盐之官——盐官,乃相沿地以官名。唐永徽六年(655年)盐官县治迁至此,筑城凿池,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繁荣县市之一。自此后的千余年间盐官一直是海宁县、州治所在地。据说,民国初年,时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曾建议定都盐官,听起来虽觉夸张,但足以见得盐官的地位。盐官的历史一直在延续。
  一行仨人,先到“宰相府第风情街区”内的千年古街。宰相府第风情街是一条特色人文街区,街区由四大区块组成:城楼、吊桥、点将台、武库等组成城楼区城;廊桥、茶楼、品苟小憩组成茶楼区城;陈阁老宅、杨氏部宅和郑晓沧故居等组成人文区块;城隍庙及两侧传统商业建筑组成邑庙区块。又据介绍,盐官古城有五门,宣德门是其中的东北门。乾隆六下江南,四驻海宁,都曾从此门过。因此,宣德门对古城具有非一般的意义,也由此成为了游客游览古城的第一站。宣德门是厚重的,在江南一带极其少见的。门前圆木拼接而成的的护城桥,青砖所筑的高大城墙,带有轻微回音的门洞,唯独少了的,是护城的兵将。从宣德门下来,我们徜徉在古街上,脚下的是青石板路。如今的古城多有缺损,仅在葫芦潭侧尚可找寻到部分遗迹。而城门,仅幸存下来的古城残迹正延续着历史的丝丝缕缕。那斑驳的建筑,那厚重的砖墙,那精巧的门窗,那青石的街道……古韵依依,都蕴藏着历史的积淀,也见证着一种凄美。
  走在老街上,磨蹭发亮的石板路、高低参差的木建筑、潺潺依旧的城河水、青苔斑驳的河埠头、临水而设的美人靠……让你感受古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体会古镇充满江南乡情致的一面。街中段临河有陈阁老宅,不仅是宰相府第,据说还是乾隆皇帝生父的宅地。野史虽不可信,但“乾隆乃海宁陈阁老之子”的传说仍广为传诵,至今不衰,并使海宁陈家和盐官名声显赫。其实乾隆六下江南,曾四次到盐官,均驻跸陈氏安澜园,又动情写下“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并将圆明园“四宜书屋”改建仿造了一个安澜园,韵味深长。
  盐官蕴藏的文化也同样丰厚博大。这里人文辈出,是哲学家张九成、戏曲家陈与郊、围棋国手施定庵、昆曲家徐凌云、“瘟病医圣”王孟英、音乐家刘质平、文献学家陈乃乾、训诂学家朱起凤、国学大师王国维、教育家郑晓沧、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月份牌画家杭穉英的故里。这里,有在清代被誉为“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海宁陈家。明清两代,陈家共有进士及第者32人,位居大学士者3人,官尚书、侍郎、巡抚等一、二品大臣者13人,卿寺、道府以下逾300余人,号称“陈半城”,至今犹为邑人津津乐道。小小一个古镇,到底孕育了多少风流人物!也许是钱塘江不息的涛声滋润了这些名人大家的人生,钱塘江汹涌的气势感染了他们奔走天下激越的梦想,使得这里文气浩荡,才情四溢。
  走近古镇盐官,感受着的是一种悠远的气息,既有阳刚之英气,又有柔媚之秀气。这种感受,是那深深积淀着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的内涵,能让你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令人难忘
  冬日盐官行(三)
  青楼
  在盐官古城宰相府第风情街上,有家“花居雅舍”,说白了就是古代的青楼妓院。类似的青楼,2013年末去山东枣庄出差,参观台儿庄古镇时曾经相遇过,但该处的青楼纯粹是当今世人仿古建筑,缺少历史真实感和底蕴,并未引起我太大兴趣。
  冬日阳光,将它门前的老街映照耀的暖暖的,游客们仨仨俩俩徘徊在老街上,或驻足观望,或与我一样的好奇性进入青楼。走近高墙,步入一扇幽黑的小门,“花居雅舍”四个字顿时扑入眼帘。动听的名字!“花居”——告诉人们这里面曾经住过许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雅舍”——似乎有些附庸风雅。青楼位于盐官镇老街中央,雕花门楣上刻着“花居雅舍”四个字。这是一幢很别致的建筑,远远望去,粉墙很高,却没有一扇窗户,现存“花居雅舍”为清代建筑。据介绍这是近代江南一座典型的青楼。由一幢东、南、西、北基本上连缀一体的木质结构两层楼房,每排、每层房屋都分成若干小房间。“花居雅舍”两木结构建筑,前后各有一个天井,而前后两进房子,无论楼上楼下,四周又都环通。进门处的围墙门堂上保存有多幅砖雕,这些砖雕无疑是江南民居中砖雕的精品。而廊檐下木柱旁的木雕,同样体现了当年雕刻工的非凡创造。作为青楼文化的陈列馆,“花居雅舍”的结构很独特:前一进为“青楼”区块,主要展示与青楼及青楼女子相关的文化现象,楼上楼下各两个厢房分别展示青楼与音乐、与文学、与名士、与历史的各种复杂关系,底楼和二楼的大厅则设想了青楼作为当年的公共娱乐场所的情景;后一进为“红粉”区块,主要展示青楼女子生活场景,包括她们洗澡的湢室、敬神的场所、睡觉接客的房间等等。
  青楼里并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但有不少煽情刺目的图片资料,你可以好奇地静观青楼里陈列的一切。
  青楼的大厅,宽敞豪华,桌椅精致,陈设素雅。这里是接客的地方,也是青楼女子与意中情人倾心相诉的地方,所谓“戏子无义,婊子无情”这话不完全对。
  青楼,摆放有春宫图和春宫瓷器,是国内第一家全面展示古代青楼现象和青楼文化的场馆。
  青楼是一个大的庭院的总称,里面的建筑都是比较讲究的:姑娘们的雅阁内,陈设是很考究的,绝不寒酸,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是必备之物,古董瓷器等摆设也是要有的,床前的屏风等也都是很精致的。电视剧《鹿鼎记》中“丽春院”场景就在此拍摄穿过青楼,来到后楼。正面梁檐上的“红粉”两字表明这里便是青楼女子真正接客的地方了。后楼的结构与前楼一样,房屋围着后天井修筑了二层走廊,整个走廊四四方方,也就成了一个“回”字形。这里透着江南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精致,空气中曾经弥漫着胭脂水粉的味道。湢室里有青楼女子日常洗澡用的木桶,它有一身之高,洗澡的嫖客和妓女进出都要爬楼梯。沿回廊布置的是一间间独居的小房子。房子里的布景、道具几乎千篇一律同一模式:一张双人床,一个女子用的梳妆台,有的梳妆台上还有钱盒子和形似元宝的盘子。看着“青楼”二字,看着挂满红灯笼的走廊,那色艺双绝的女子董小宛、李师师、小凤仙、赛金花,还有柳如是、李香君……似乎一一向你走来,从你身边而过;我徜徉在历史中,却仿佛又从历史中走出,看到了东莞曾经的热闹非凡,看到了“天上人间”名噪一时,看到了央视个别美女主播动人的笑容。我无法辨认这是历史还是现实。汪教授的一声“炮房”,把我从沉思中拉回。这毕竟是当今旅游文化背景下能见到的第一个青楼,是别处所没有的绝版的历史风情。
  冬日盐官行(四)
  陈阁老宅
  陈阁老宅位于盐官古城宰相府第风情街上,这是古城最具特色的一条老街,足以见得陈家的这幢老宅在盐官古城的地位。来到陈阁老宅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扇黑色竹扉门,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乘小蒋老弟购门票之际,我突然发现堂堂的宰相府第大门竞然朝北,完全不合风水基本规则和江南宅第坐北朝南传统文化,诧异之时进入老宅,容不得我深究。待我浏览老宅介绍后方才明白,原来这是一种向着宫阙的体制,为了表达主人心向朝廷,大门及主体部分朝北,可真是“忠心可鉴”!据介绍,陈阁老宅建于明代后期,宅子最初的主人是明代著名戏曲家陈与郊,也是陈家最早出道的官。后来就传到了陈家的第二位阁老陈元龙的手上,“陈阁老宅”也是因他而得名。随着陈家家业兴旺,宅子规模不断扩大,至陈元龙时,占地四十多亩,在盐官是绝对的第一大户。历近四百年,建筑端肃,布局雅致。陈家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称,世代簪缨,家学渊源,书家辈出。陈元龙是清代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转工部尚书,是乾隆御封的“江南第一世家”;从明代到清代,大小官吏出了300多位,声震朝野,有乾隆爷诗为证:“盐官谁最名,陈氏世传清,一门三宰相,六部五尚书”这座当年的宰相府第,现尚存正路轿厅、东偏房祠堂、寝楼、双清草堂和筠香馆。轿厅是老宅的大门(前面所言朝北),北向临河,气势森严;而走进大门内所见的建筑,皆倒置为南向。院子里有一棵六百多年的古罗汉松,高大粗壮,四季长青。小蒋老弟在罗汉松前对我言道,大多数的罗汉松难以长到如此高大,唯有沾上龙气。据传,当年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陈宅,这是民间流传乾隆爷下江南是为了寻祖归宗的渊源。据档案记载,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费巨额官银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当年海潮北趋,海宁一带潮患频急。而大堤一旦冲破,杭嘉湖这一带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势必被淹,到那时将会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和漕粮的征收。乾隆从关乎天下粮仓安全出发,四次亲临海宁督工,建起海潮屏障鱼鳞石塘。而在当年乾隆亲临偏僻小县海宁,实在找不出比陈宅更体面的接驾之处。像如今开酒店者还剩一间房一样,爱住不住,仅此一家,乾隆不住陈宅,还能住哪呢?由此看来,老宅内的罗汉松确实沾上了帝王之气。民间以讹传讹,将这桩子虚乌有的传说传得有鼻子有眼睛。也罢,这个传承了几百年的传说,至少让那个天一黑只能靠故事来打发漫漫长夜的人们,有了咀嚼的乐趣。“海宁陈家”兴于明清,清以后,虽没有先前的官运亨通,却也名人辈出,“海宁陈家”成了书香世家一个特定代名词。
  冬日盐官行(五)
  观十月十六潮
  汪教授此次盐官行的主题是观看海宁钱江潮,而我也是第一次到达盐官古城。是日,正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涨潮日。
  步出陈阁老宅,已是中午十二时左右。杭城出发前,小蒋老弟通过互联网查询得知当日潮水到达盐官镇是十三时二十分。原本打算在宰相府第风情街就餐后观潮,为确保观潮的准确时间,询问陈阁老宅景点工作人员,告知潮水到达时间是十二时二十分,比网上预报的时间提前了整整一个小时,算起来已经容不得我们在老街上美食一顿,只有匆匆赶赴钱塘江边。
  好在小蒋老弟熟悉观潮景点,熟门熟路,不到十分钟就到浙江省治理太湖南工程陈列馆广场,往东行走二、三百米就是盐官排涝枢纽,此处建有观潮塔台,是一处绝佳的观潮处。
  盐官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钱塘江涌潮蜚声中外。钱塘江涌潮以涛高、汹涌、惊险、多变以及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自古蔚为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绝句,北宋诗人苏东坡咏赞“钱江秋潮”: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呑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盐官排涝枢纽是观一线潮的绝佳之地。每月农历初一至初六、十五至二十的大潮之日,尤其是相传为潮神生日的农历八月十八,观者如堵,地无寸隙,无怪乎苏东坡咏赞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千古名句。
  当日虽不是八月十八大潮日,但仍然是当月的大潮日。遗憾的是观潮的却只有廖廖数人,不见人山人海壮观场面。晴朗的天气,良好的能见度弥补了这一遗憾。伫立在江堤,但见江水滔滔,波浪滚滚;接近十二时二十分,涌潮来临。极目远眺,一线白练由远及近,渐渐变粗,如同雪山横亘,随着涛飞浪溅,翻滚着向西急奔而来,转眼间却幻化作万马奔腾,呼啸而过,耳畔涛声隆隆,汹涌的潮头翻卷起千万堆雪花;潮头过后,江面沧海横流,似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一路向西绝尘而去。
  潮落,轰呜声随之消失。我依然停留在观潮台,背靠着护拦杆,凝视着阳光下的鱼鳞石塘。它好似一条绵延千里的巨龙,披着岁月沧桑,默默承受着狂暴的潮水无情地冲刷;它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坚决地将记忆埋进庞大的身躯。千百年来,于潮起潮落间,见证了钱塘江两岸变迁,见证了潮乡人与钱江潮博弈的捍海史话。
  涌潮抵达观潮台时我看了一下手机时间正好是十二时二十分,不由得惊讶当地人对涌潮掌握的精确,也不由得发出国家气象部门是不是会汗颜的诘问?
  冬日盐官行(六)
  王国维故居
  离开观潮景点,匆匆就餐后,在小蒋老弟的引领下,由东向西沿着春熙路步行至建安路。冬日午后的阳光显得特别的温暖,春熙路上行人和车辆并不多,街道两边的民居中少许还保留着部分清末、民国期间建筑风貌,偶尔也可见到年久失修的旧宅,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呻吟着什么。
  在建安路向南行二、三百米,是盐官西门直街周家兜,我们仨来到一座清时期典型的江南风格民居,这就是王国维故居。
  故居为木结构庭院式建筑,三间二进,介绍说占地面积为700余平方米。大门内外分别悬有顾廷龙、朱穆之题“王国维故居”匾额,整个宅子古朴简洁,坐北朝南,面向钱塘江。
  故居前石筑广场上,竖立着王国维先生的石坐像,虽然比较抽象,但举视先生的神情却分明感受到了大师的持重与深䆳。在“国学大师”、“中国近代最后一位文学思想家”坐像前,我怀着万分敬重的心情或者说是顶礼膜拜的虔诚拍摄下一组留影。据介绍,故居是在王国维9岁时(1886年)他的父亲王乃誉建造,全家从居住的双仁巷搬来这里,当时名为“娱庐”。双仁巷距故居并不远。我询问工作人员,故居所在村是否还有王国维先生的后世族人,回答已无一人,后世之人现今大多在美国,亦有部分在台湾。
  故居中间天井处,有一尊王国维先生的青铜半身塑像,是其长女王东明女士捐赠,先生一袭清朝衣冠:瓜皮小帽,黑框眼镜,长袍长辫,据说先生至死都是这样的装束,有人说他是一介寒儒,有人说他是清朝遗老。穿过天井来到故居的第二楼,在门厅之后的寝楼亦为三楹,楼中为厅,有“苍松万年春”图。“发前人所未能发,言腐儒所不敢言”这是郭沫若先生对王氏评价的高度概括。楼下三间分别辟为“王国维先生生评家世”、“王国维先生学术成就展”、“后人对王国维先生的评价”三个展厅,楼上根据王国维先生的孙女王令之女士回忆,进行复原陈列,自东向西分别是“王国维先生父母卧室”、“王国维先生卧室”、“王国维先生的书房”。楼后为花园,园内植有花草树木,设有假山古井。侧有腰门通周家兜。
  王国维是我最为崇拜的大学者之一,可以说将是我一生最心仪的囯学大师之一。今年作家岳南出版的《南渡北归》一书,一度出现络阳纸贵,一书难求。书中较为详尽记载、叙述王国维先生一生。在我的心目中,近现代真正国学大师唯清末民初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赵元任、辜鸿铭(另类人物)、蔡元培而无其他,民国后至今尚未出现可堪比肩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当然是当代国学大师,但季先生生不逢时,由于时代的局限,决定了季先生不可能、也无法达到或超越先辈,这是时代的悲哀,先生的悲哀。
  冬日盐官行(七)
  金庸书院
  冬日盐官行游记原计划写至(六)搁置;我在微信朋友圈公开了王国维故居(六)后,小蒋老弟留言道:“盐官是一个值得回味小城。一日之行,一月回味!”;数日前与小蒋老弟见面时又对我说:“金庸书院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书写”,促使我完成本节。
  其实对中国传统武术、武义、武道、武德及由此引伸的江湖文化、武侠小说,我历来并不感兴趣,知之甚少。全国范围内金庸狂热潮时,也没有能够激发出我的热情和兴趣;除1983年夏季时看了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1996年5月上旬特别空闲环境下,为排解苦闷无聊,打发时光,曾找来了几本现已记不起作者、书名、故事梗概的武侠小说外,没有看过任何一部金庸先生其他的武侠小说和改编的影视剧,一段时间里,不知天龙八部讲述什么内容,一度甚至不知韦小宝为何方神仙。这也是导致我原不想书写“金庸书院”游记的缘由。好在参观、游览“金庸书院”一如既往作了用心记录,用手机、相机拍摄下相关内容,能够得以让我完成本小节游记。
  盐官,真乃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江南水乡的灵动与钱江潮的大气磅礴,孕育了盐官土地上特有的人文气质。在这片热土上,历史长河中,众星闪烁,金庸——查良镛是最为耀眼名星之一。
  金庸书院位于盐官古城中山路与春熙路交叉口附近,入口处面向春熙路。2010年,“海宁国际观潮节”正式对外开放。
  据搜索资料得知,书院占地面积438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2900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200万元。现有的金庸书院是参照海宁历史上著名的安澜书院格局设计。安澜书院原在盐官古城内,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在创建时,曾得到査氏家族的捐资助学。金庸书院的建设便是传承这样优秀的文脉。
  书院分东、中、西三路。入门向南,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长长的甬道,甬道一侧的白墙上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对联,镶嵌了16幅雕刻精细、层次分明砖雕壁画,是金庸先生15部武侠作品故事,点出了书院传承金庸武侠文化的主题。对联的每一个字分别是金庸出版的武侠小说名的首字。
  穿过桃李门,有一座石库门楼,朝外“金庸书院”砖雕门额。门楼为传统苏式清水砖雕作法,浮雕有金庸武侠作品故事,额“明德至善”,取自《道德经》。进入台门,走过一座平铺的石桥,就是书院的中心建筑“书剑堂”,面宽三间,前后开敞,泮水环绕,为书院讲学之所。前庭两侧设东、西水阁,分别名“裁云”、“掬月”,可聆听讲学,也作游憩之用。
  书剑堂正中是一张明式的讲案和一把四出头官帽椅,显示了古朴庄重的讲学环境,在此留下印影作纪念。讲堂正壁悬挂了一块长1.78米、宽3.18米的东阳木雕挂屏。奔腾的海宁潮为主题背景,占鳌塔伫立江畔,近景则是苍松、桃花相映,数十只和平鸽,飞翔天空,构成了一幅具有地域特色和书院风格的和谐图画。左右墙壁则悬挂了《大学》、《道德经》、《佛祖坛经》、《人间词话》等代表儒、释、道和地域文化的国学经典词句的精制木屏,为讲堂增添了浓郁的书香氛围。讲堂后轩板壁悬挂着八尺整幅国画“乾隆与陈家洛观潮图”。使书院与金庸武侠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讲堂后面,再经过一座石桥,就是“藏书楼”。藏书楼是两层三开间建筑,底楼是“儒侠金庸陈列”,展示了金庸先生的学术成就,陈列有金庸先生捐赠给书院的物品,有他的佩剑、手稿、围棋、眼镜、聘书、获奖证书等等,还陈列了许多版本的金庸武侠作品。二楼为书院藏书、检书场所,一排排木制的书柜里,收藏了各种版本的金庸著作以及与金庸研究相关的作品。在藏书楼的楼门上,悬挂着两块唐吟方题写的“仁山”、“智水”扇形匾额,犹显书卷气息。
  书院正门南面为丛桂轩。随着丛桂轩前的爬山楼上行,顺假山上是一座望云亭。站在亭中,山石、小池、翠竹尽收眼底。错落有致的假山奇石、凭栏而立的翠绿芭蕉、造型古朴的走廊吊灯,更是书院里的精致点缀。
  金庸书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金庸先生的学术成就,收藏其著作和相关研究资料,致力成为研究和弘扬金庸武侠文学的重要场所以及金庸先生回乡讲学、传播学术思想的圣地。
  一日之行,一月回味。行文至此当该搁笔,但无穷的回味,依然存在:
  古城,古街,古巷,
  潮水,潮人,潮乡,
  风情,风土,风尚,
  ……………
  说不清是浓缩了江南古城的精髄,还是江南文脉的集大成,盐官古城就如同一部古老的“线装书”,字里行间充溢着大自然的灵性与文暖的人文情怀。每一件伴随过古城历史的遗存,都是这座古城难忘记忆
  冬日盐官行全文最终完成于2014年12月27日晨,计八千余字数,历时二十天。文中部分资料和内容参阅、引用了网上公开发布的,不一一列明来源和作者,在此表示感谢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小城春雨

    小城春雨 文/磐石 早晨醒来,透过窗帘,少了以往那种天亮的感觉。风肆虐地敲打着窗棂...

  • 北方早秋

    北方早秋 文/磐石 阴云,弥散于立秋的天空;风微,拂动着丝丝凉意。早秋的乐章,在几...

  • 故里游话

    家乡的变迁...

  • 五月的康乐

    五月的康乐 文\马晓春 拉开五月的帘幕,胭脂三川柔风轻轻,雨丝飘逸;揭开五月的面纱...

  • 踏青

    踏青...

  • 徒步高峰森林公园

    游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