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情感散文 > 土地上的收获与滞留

土地上的收获与滞留

散文
时间:2011-06-17 20:19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杨玉贵点击:
        

【导读】同样的天空,同样的乡村,同样的农田,同样的农民,然而所有的感觉却全变了。超量的农药化肥,在高效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  
  端五节如约而至,可我生活乡村再也觅不到插秧的场景了。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产生活样样突飞猛进高速发展,唯有水稻种植回归到了原始的栽培方式。
  
  原始农业时期,人们采取刀耕、火耕,乃至象耕鸟耘的方式整地,然后撒上种子,直至收获。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移栽环节。最多只是将个别植株由稠密处移至稀疏处,进行补苗。后人把这种种植方式叫水稻直播。
  
  现在的水稻直播当然溶进了现代元素,机械化耕作,化学除草等等,把种地当作副业的人们,并没有把直播稻当作是一种落后的技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合理的选择。通过各种技术措施,解决了原始直播稻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而取得最大的收成。虽然这种方式节省了很多劳动时间和减少了一些插秧的劳作程序,可在我的心中却存积了不少失落伤感
  
  曾记得,端五时节,正是插秧的好时节。融融的初夏的风中,天空飘着濛濛细雨燕子的呢喃。乡间小路上,到处都是火热而忙碌的场景。插秧的妇女,披着简单的塑料布雨衣,挑秧的男人戴着简单的自制芦苇雨笠,一阵阵粗犷的号子,飞扬着一曲曲生活的旋律,诱出无数爽朗的笑声,调浓了人们劳动的情感田野也变得格外生动起来,那些原生态的插秧号子荡漾着乡村最朴实的梦想,有时是一个人唱,有时有众多人和,歌声里往往会夹杂着一些幼稚的童音,像和弦一样,把那一句句号子演绎得格外饱满。就是在这样的歌声里,乡亲们把自己的希望栽插在田野上。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恐怕就是最出色的丹青高手,也不一定能描画这样极为富有情趣的诗句。漠漠雨帘之中,农人的辛勤、东风的点染,田野迅速披上了绿装,新插的秧苗青翠一片,娇嫩飘逸,给田野撒满生机盎然的气息,只有闲暇的白鹭怅然于无处栖息的尴尬之中。
  
  过去,我们里下河水乡,人们对插秧是非常重视的。一年中庄稼收成的好坏,插秧的及时与重视,是一个家庭劳动和生活的重点。至今还流传道这样一句俗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娶妻娶妻,栽秧理事。穿衣吃饭是指的男人要会挣钱、会过日子,栽秧理事是指的女人要会栽秧、会料理家务事。此两条便是我们里下河男女双方寻找幸福的依据,可见插秧在庄稼人的眼中是多么神圣。到了插秧季节,不管天气好坏,也不管你的身体或家庭状况有多大困难,一定得把秧苗插到田里去。
  
  小时候,家里人口多,劳力少。这个时节,我们几个孩子都会起早带晚利用上课的空隙,帮助父母亲到田里干活。由于不会插秧苗,只能在秧池里学拔秧。刚学拔秧时,父亲给我做了一条秧凳,这个凳子很特殊,虽然有板凳模样,但凳腿下面钉着一块微微向上翘,放在水田里不往下陷,还能用脚带动它向前进。不过一般的干活好手都不用秧凳,说拔秧用秧凳既会浪费时间、又能让人变懒。当然,我的父母,不是要我学懒,是怕我长时间站在水中受不了。拔秧时,我最怕遇到蚂蝗了,那蠕动着的红红的小虫子,总是那样令人生厌。不过大人们自有对付它的办法,如果遇到蚂蝗时不用手去扯,只要拿起手中的秧把对着蚂蝗叮咬的地方使劲儿一甩,蚂蝗就会乖乖地掉落田里。
  
  插秧时节的田埂是最丰富的,那比家门口看到的大得多的蚂蚁,还有绿皮衣服的田鸡,会跳的蚂蚱、粗壮蚯蚓,无不吸引我的注意力。为这事常常遭到哥哥的训责。后来,渐渐长的我,在哥哥当兵去部队后,成了家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田埂上的动物们,再没有精力注意了,只能把它们收藏于心间,只有在收工后才偶尔流露出对它们的亲切。
  
  往年,端五一过,老天便阴雨绵绵。今年,老天一滴雨也未下。虽然我们处于里下河的锅底洼,有的小河,也快干沽了,沽得连抽水机都无法抽水了。由于缺水,直播稻田里至今没有一丝绿色,就连田埂上生命力及强的野草都耷拉着叶子,没有一线生机。说实话,看到这情景,有时我真想哭。
  
  同样的天空,同样的乡村,同样的农田,同样的农民,然而所有的感觉却全变了。超量的农药化肥,在高效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无止境的贪婪和享受,庄稼地里,再也听不见清脆的鸟叫,再也听不见青蛙的呱呱声,甚至连讨厌的蚂蝗都看不见了,感觉这乡村越来越不像乡村了,大自然也越来越不像大自然了。那时的天空是多情的,那时的水田是清澈的,那时的人也是单纯的,可现在的一切都不一样了。
  
  岁月的痕迹在记忆的调色板上慢慢淡化。随着打工浪潮的汹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再也很少见到儿时见到的那些动人的场面,取而代之的是懒得管理的荒芜,只有一些仍不服输的老者坚守在乡村的土地上,他们播种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延续。这或许是物质生活丰富后的一种文明的滞留吧。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杨玉贵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1-01-05 10:01 最后登录:2016-05-05 08:05
优美散文
  • 知足常乐茶社

    知足常乐茶社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国西北的一个煤区。 在通往煤区的路途中,有一条...

  • 一个时代的记忆

    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些知青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家同生活、共命运几年,有很多的共同经历...

  • 你是一朵花

    几天前的傍晚,我独自在家门附近的小河边散步,感觉有些秋凉,正欲回家,突然见到两个...

  • 善良 没有时空距离

    母亲在村里有极好的人缘。这人缘一方面来自她的善良,另一方面也有她的大方。...

  • 难忘的金陵古都之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学校工会组织教职员工去过南京。由于时间久远,没有留下太多印...

  • 散落在江河里的记忆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 ——林徽因 骤雨潲飞,敲打着轩窗,在玻...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