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情感散文 > 二十五 磨豆腐

二十五 磨豆腐

时间:2017-01-22 11:15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东方欲晓点击: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这是千百年来汉民族传下来的风俗。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曾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足以证明豆腐是淮南王发明的。
  至于为什么要二十五,磨豆腐,我想应该是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小年刚过,磨豆腐除了过年吃豆腐外,其中的一层意思磨完豆腐要吃豆腐渣,表示生活的清苦。原因还是因为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二十五这一天玉皇大帝要根据灶王的汇报,下届巡查工作,家家户户吃豆腐渣,显示清苦的生活,免得遭到玉皇大帝的惩罚。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豆腐的“腐”字和“富”字是谐音,二十五磨豆腐,寓意年过得富富余余,来年的生活也富富余余。
  现在人们过年已经不磨豆腐了,都去买现成的豆腐,意义恐怕与流传下来的民俗也大不一样了。现在过年吃豆腐,是因为人们大鱼大肉吃腻了,吃点豆腐解解油腻,洗洗肠胃罢了。
  但不管怎么说,二十五,磨豆腐,这个年俗还是世世代代相传下来了。到了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想起那“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的谚语,还是让人感到年的临近,年味儿的浓郁,心中的喜庆之情都会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
  记得小时候,到了腊月二十五,也都是爷爷张罗着做豆腐。那时候黄豆也是少有的珍品,市面上也是很少的,也只有到了过年才能用高粱米或大米,在小贩手里换个一瓢两瓢的做豆腐。平时谁家要是能偶尔吃一顿炒盐豆,那都是很奢侈的了。说到这,不仅想起一个笑话:那还是在“文革”初期,村里整天搞“忆苦思甜”,其中一个老贫农上台“忆苦思甜”,当他讲到旧社会给一家富人做长工的时候说:“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很苦,整天起早贪黑的,也没有好吃的,东家时常就给我们炒盐豆吃!”。顿时引来了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把捧他的工作队员弄得也很尴尬。这个笑话说明,那个年代能时常吃到炒盐豆,算是好生活的啊!同时也说明,富人也有开明绅士,不是吗?。
  话说回来,小时候过年做豆腐,不是哪个家庭都能自己做一个豆腐的,都要两三家合伙做一个豆腐。一个豆腐能切割成百十左右块儿,然后几家分了。能自己一家做一个豆腐的一般都是比较富裕的大家庭
  记得那时候邻居舅爷家也有个磨坊,临近过年爷爷都要提前跟舅爷打好招呼,安排什么时候做豆腐。到了这一天,我都会跟着爷爷颠儿颠儿的跑,看做豆腐。其实是馋的,就是想吃到一点豆腐脑儿!
  舅爷家的磨坊也不是专业的豆腐坊,是因为舅爷会做豆腐,每到过年,很多人都会排着班儿,来到这里做豆腐。做豆腐,推磨是个辛苦活儿,没有点力气是干不了的。爷爷要在头一天把黄豆拿到舅爷家泡好,开始磨豆腐了,把泡好的黄豆堆在磨盘的磨眼周围,在磨的正上方吊一个小桶,在桶底下钻个眼儿,然后用秸秆儿什么的塞上,不要塞太紧。然后在桶里装上清水,根据磨豆腐的需要,适当把秸秆儿活动一下,水顺着秸秆儿滴下,流进磨眼,这样磨出来的豆浆稀稠就适当了。
  推磨的时候我总是跃跃欲试,爷爷便让我推几下,我使出吃奶的劲儿,勉强走上两三圈就不行了。
  等到全部黄豆都磨完了,把豆浆倒进大锅里烧开,直到豆浆熟了,倒进早就准备好的“豆腐包”里面过滤,就是用细细的纱布做成的“过滤网”。反复的揉,直到一点豆浆都没有了,只剩下干干的豆渣为止。
  豆浆过滤到一个半大缸里,舅爷开始用卤水点豆腐了。这是一项技术活,卤水点多了,做出的豆腐“老了”,还略带苦味儿,不好吃,只有卤水点得适当,做出的豆腐又鲜又嫩。卤水点完了,稍等片刻,豆浆便形成了豆腐脑,舅爷便用小碗给我盛点,让我解解馋!
  等到豆腐做好了,回到家里,便开始冻豆腐了,因为只有把豆腐冻好了,才便于保管和收藏。冻豆腐一般都要大半个晚上,因为晚上天气最冷,爷爷便让我看着冻豆腐,外面冷,我就隔一会儿趴着门缝看看外面的豆腐,生怕被人偷走!
  从那个时候起直到现在,豆制品就一直是我喜欢的食品和菜肴。这不,几天前和妻去赶大集,看到有卖北镇冻豆腐的,还买回来了几块,准备过年吃!
  小时候磨豆腐,舅爷家不收手工费,那时候,家家户户有点大事小情,都是互相帮工,或者是无私帮忙,没有讲工钱的。邻里之间的感情都很好,很融洽。这种关系,现在恐怕很少了,金钱之上了。
  磨豆腐的豆腐渣,几家分了,拿回家里用干菜掺和在一起,做熟了全家享用,舍不得扔掉,因为那时候的生活实在是很清苦,并不上怕玉皇的惩罚,是真的清苦。
  豆腐做完了,家里便开始张罗着糊墙了,那时候住的都是土房,室内的墙每年都要用纸糊一遍,因为经过一年的烟熏火燎,上一年糊的墙都已经又脏又旧了,还有些破损。条件稍好一点的时候,便从商店里买回点白纸,回来裁成块儿,糊在住的屋内,外屋,也就是厨房,一般都用旧书拆下来的纸糊。糊墙的活儿一般都是妈妈来做,等我们渐渐大一点了,便是我和姐姐来糊,我在墙上抹浆子,姐姐糊纸。
  糊完的屋里,顿时亮堂多了,我们的心情也随着环境敞亮起来,笑容总是挂在小脸儿上,蹦蹦跳跳的,就像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心里装满了喜事。
  其实民俗,都蕴含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生活希望、憧憬。在那一刻,岂止是我们孩童,大人们也都开始心情开朗起来,曾经满脸的沧桑和满眼的愁绪,也都不见了,似乎一年的清贫、辛苦和磨难,都在这岁尾的时候,抛却掉了,心随着崭新的环境,欢喜地迎接着新一年的到来,迎接着新的生活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知足常乐茶社

    知足常乐茶社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国西北的一个煤区。 在通往煤区的路途中,有一条...

  • 一个时代的记忆

    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些知青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家同生活、共命运几年,有很多的共同经历...

  • 你是一朵花

    几天前的傍晚,我独自在家门附近的小河边散步,感觉有些秋凉,正欲回家,突然见到两个...

  • 善良 没有时空距离

    母亲在村里有极好的人缘。这人缘一方面来自她的善良,另一方面也有她的大方。...

  • 难忘的金陵古都之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学校工会组织教职员工去过南京。由于时间久远,没有留下太多印...

  • 散落在江河里的记忆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 ——林徽因 骤雨潲飞,敲打着轩窗,在玻...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