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哲理散文 > 平行与对视

平行与对视

散文
时间:2011-08-06 21:55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李兴文点击:
        

【导读】人的精神的最大活动半径该如何标识呢?从自然人的角度来说,人的精神活动的半径就是他对自身生命的关怀,对自己心灵的关怀,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审视和反思,是对个体生命得以生殖繁衍的关顾。

  ——兼论自然艺术,审美艺术和宗教艺术
  今天早上,我浏览了所有的电视节目,最后选中了两套,“Documentary”频道正在播放的“中国远征军”和“收藏”频道正在播放的关于中国著名画家李尚才极其作品介绍,“收藏”频道的这个节目我没有赶上看到标题,但内容就是这个。
  两套节目不能同时收看,这是显而易见的,可是,两套节目我都喜欢,这个事实令我既感到激动,又感到为难,也感到遗憾,仿佛一个几天没吃肉的人忽然得了一只刚炖好的熊掌和一条刚烧熟的鱼,都想吃,又不能同时吃,只能一边吃一口,但是,熊掌很烫,鱼又有刺——我只好不停地切换频道,以为这样既可以看“中国远征军”,又可以看李尚才和李尚才的画。我看到的结果,就像两条虚实相续的平行线,并且,两条线的虚、实两部分正好错落地相对应。同时收看两套电视节目,又不完全像同时吃两盘菜,吃菜的时候,可以吃着这盘,看着那盘,视觉享受和味觉享受相得益彰,看电视却不一样,只能看着这套,想着那套,但确确实实只能关注正看的这一套,虽然也在想着另一套。这样不停的跳荡、切换,从时间的量上来说,等同于专一地观看同一套节目,从节目内容的质上来说,实际上看到了两套并不连续的节目,所得的映像自然是间断的、零散的。这就是时间上的平行和空间上的对视。
  
  【中国远征军】
  
  六十九年前,滇西,滇缅公路,缅北,亚热带丛林。
  “三年时间,二十万人的生命!”这是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画外音或称解说词。
  杜聿明,中国远征军高级将领,戴安澜,200师师长,孙立人,新编38师师长……
  
  【李尚才】
  
  中国著名国画家,擅长山水画。
  李尚才的个人画展,在场的还有其他画家,美术评论家,收藏家,记者,观众若干。观众发表评语,谈说感受。其他艺术家给予评价,主要是肯定,赞扬,褒奖,畅谈艺术个性和作品风格。画作展示,介绍,解读。画展环境,宁静中不乏热烈,庄严中并有轻松。
  中国山水画包含了极其众多的美学原理和美学元素。呼应,平衡,映带,勾连,承接,转换,高远,平远,深远,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树无枝,远人无目,工笔,写意,干枯,润泽,丰盈,萧疏,远近,疾徐,疏密,冷热,春夏秋冬,呼吸纳吐,寒山瘦水,枯藤老松。历史故事,宗教传说,游僧行旅,农夫商贾……
  
  【中国远征军】
  
  缅北丛林,亚热带雨林,植物的王国,野生动物的乐土,动植物的基因库。丛林茂密,真正的遮天蔽日、不见天日。泉溪遍地,河流纵横,古木参天,人迹罕至,雨量充沛,花果常新。然而,那里却是高等生命的禁区,其中有一处被当地人叫做“野人山”的地方,中国远征军的突出日军重围的行动必须打此经过。难以穿越的丛林,危机四伏的丛林,步步遇险的丛林,虫害遍地的丛林,伤病难医的丛林,炎热潮湿的丛林,丛林是生命的陷阱,丛林是生命的杀手……
  
  【李尚才和他的画】
  
  李尚才笔下的山水,典型的中国文人画家笔下的山水,传统的山水。有一位画家这样评论李尚才的画:“云雾缭绕,蒸汽弥漫。”这是真的。画面是精心安排的,景物是提前设定的,景物层次是合理有序的。树是想象的,林是虚构的,水、汽是陪衬的,云、雾是搭配的,流水优美的,烟霞是温暖的,高山是清瘦的,泉流是有源的,留白是含蓄的,着笔是符号的。高山流水理想化的,草寮瓦舍是世俗化的,疏密照应是人格化的,虚实相对是哲学化的。天地共生,万物和谐。
  
  【中国远征军】
  
  缅北丛林中暴雨如注。因为伤、病,一些战士实在走不动了,倒下了,蚂蝗,蚂蚁蜂拥而上蚕食人的尸体,再加上大雨的冲刷,其他活着的人,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由活人变成了尸体,再由尸体变成了白骨,但他们爱莫能助。在中国远征军将士们的生命历程中,穿行在缅北丛林中的那一段经历,也许是一些人一生之中的一小段插曲,但对于另一些人,却是生命永远终止的地方和灵魂永远不能回归故里的地方。缅北的丛林,居然以那样凶残的方式收容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又滋养了那一片人类生命难以逾越的丛林,他们的牺牲体现了伟大的国家主义精神或者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虽然他们的灵魂不知所终。
  
  【中国山水画】
  
  在历代中国文人山水画中,永远萦绕着传承了千年的道教文化的情愫。画家和他们的画作,很少直接从正面关照过现实社会和人生,他们孜孜不倦地在虚拟的奇山异水中找寻着个体生命和本体生命的意义,它们追求着一种有源的宁静和恬淡的快乐中国文人山水画,似乎很难走出传统古典的艺术氛围和艺术意境,也很难走出由他们自己构建起来的人生哲学体系,也就很难脱离他们的精神心灵赖以自娱自乐的哲学旨趣。现代社会生活元素或者现实社会生活元素在那些山水画里很难被接纳和融合。单纯的山、水,仅仅是自然的元素,是物的存在和对象的存在,是艺术构件的原型物,但纯粹意义上的山水画几乎是没有的,或者即使有,也不叫山水画,而只能叫做画在纸上的山、水。画家们总要借助于这些自然的元素,把自己的人格精神生命感悟放进去。因此,一屋一宇,一牛一马,一桥一路,一舟一渡,一亭一榭,甚至一个极其简单概括的人体轮廓和人的肢体姿势或动作就能说明一切。从某一方面说,中国文人画家们把自己的生命精神永远存放在由他们自己重构的山水里。从本质上说,这种思想和作为是消极避世的,人的精神活动的全部好像只限于人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人的本体生命意识的反思,是纯粹哲学的,但这种哲学无不带着道教的影子,而道教又无可避免地带着俗世生活的影子。因此,对个体的自然的人来说,中国人的生命哲学是道教哲学,中国人的心性哲学则是儒家哲学。透过诸多中国文人画作,我们仍能看清中国人生命哲学的来龙去脉。他们个人的精神和行为所追求的公开的明确的境界是“穷则独善其身”,但他们这种追求的本源的意识和初始动机却是“达则兼济天下”。事实上,“达”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很难实现或者根本就无法实现,原因是个人很难改变阻碍人性自由精神快乐的官僚政治和官僚制度,人在现实生活现实政治制度里看到了自己的柔弱和渺小,而在自然山水里发现了自己的自由快乐和强大。因此,中国的古典音乐艺术的高潮时代当属于《诗经》、《楚辞》的时代,当然,音乐艺术也在同一个时代开始走向衰落,原因是官僚制度和官僚政治的逐渐完善和成熟中国古典美术发展的早期,深受儒学干预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但佛教美术最终不能为文人和大众所接受。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佛儒合构的意识形态曾经严重影响了文人的人文观念和生存观念而导致了自汉、魏、晋至隋的佛教由盛而衰的过程。到了大唐盛世,统治阶级内部、高层,开始尊崇道教以及道教文化,唐朝在中国政治史上是一个极其显眼的强盛时期,在宗教史上也是一个繁荣时期,这两个原因直接推动了艺术和学术的长足发展。社会动荡的时候,社会就需要儒家的思想来戡乱,社会相对安定的时候,社会就需要道家思想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这一点上来说,唐朝创造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契机:道家思想不仅影响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影响了全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艺术思想,并且一直延续至今。道学思想根深蒂固地融进了中国文人的思想体系之中。在现实中,道教精神并非体现在道士身上和道观里,而是体现在中国文人山水画里。
  
  【戴安澜的愿望】
  
  戴安澜,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受伤殉国,时年三十多岁。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面朝北方悲情自白,表达希望及早回到中国去的想法,他身边的将士们告诉他,中国的方向其实在东方,他仿佛没有听见,还是不停地自语。最后,中国远征军的这位年轻的将领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个地方,那是一隅人类难以超越的丛林、山水!是一大片符号意义和对象意义上的自然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山水
  
  【李尚才的画展】
  
  “收藏”电视节目的最后,几位艺术家对李尚才的画作在做中肯的评价,一些观众再谈感受,一些收藏家再度赞赏。画家本人发表画展成功举办的感言。节目主持人最后做总结性的评说和相关收藏的鼓动性的宣传。
  
  【后记】
  
  两套节目都播完了,我得到了一大堆零散而繁杂的映像。
  我的面前,真真切切地有两个人的影子,一个是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另一个是当代国画大家李尚才。这两个本不相干的人,在那个上午竟然意外地占据了我的心灵,原因当然很清楚,他们两人都跟山水有联系。
  在戴安澜的生命中,缅北的山水丛林是高等个体生命的禁区,是人的精神的毒咒,是人的生命的陷阱,是人的灵魂的地狱。在李尚才的艺术世界里,山,水,是艺术的符号,是人生理想的依托体,是人的精神的附着物,是人的美善灵魂的另一副躯壳,是画家人格精神的载体,是真实的艺术,却是虚拟的山水。他们面对广义的自然,给予狭义的关顾,他们面对一般的山水,得到了个别的感悟。在时间的意义上,它们相互平行,在空间的意义上,他们又相互对视。戴安澜的生命因为悲壮而令人感动,因为感动而令人觉得人类自身生命不容辩驳的伟大;李尚才的画作因为美好而令人愉悦,因为愉悦而令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原来有很多快乐。从生命存在的最本源最自然的状态上说,戴安澜曾经面对过极其美丽山水,但这种美丽远远游离于戴安澜的生命视线之外,也远远游离于戴安澜的精神活动之外,所以,当年缅北的丛林山水并不美,非但不美,反而是丑,非但是善,反而是恶。
  人的精神的最大活动半径该如何标识呢?从自然人的角度来说,人的精神活动的半径就是他对自身生命的关怀,对自己心灵的关怀,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审视和反思,是对个体生命得以生殖繁衍的关顾。因而,自然属性意义上的人能够关照艺术,关照美,只不过是自然意义上的美,关照的是生命本源意义和存在意义上的美,在这种自然美的精神的感召下产生的美术或艺术,是自然艺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人的精神活动的半径是民族,是国家,是民族主义,是国家主义,一个社会人的精神活动不能超越国家,但可以超越民族,因为一个国家可能包含多个民族,但最大的民族界限是指拥有同一文化背景的群体。戴安澜的精神完成了对自己生命自然属性的超越,而锁定在国家属性的半径上,所以,他的生命和他的精神既在关照自身的存在也在关照国家意义上的群体的存在,但他不能关照美,也即,他在关注自己生命的社会属性的时候,不能同时关照自己生命自然属性,他也不会关注到自然艺术,比如山水自身的美和人由此获得的主体意识产生的美感。当人的精神在社会属性上表现出最大的张力的时候,生命是不具备公开的、明显的审美功能的,然而,美并不因为主体的不能主动关照而不存在,美存在,审美也存在,但都是潜在的。他也不能关照自己生命的超社会属性,也就是宗教属性。当一个人精神活动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时,我们说,他的精神活动事实上已经开始进入宗教,只有在这种宗教精神状态里,才能关照人类共同的命运,人才能够关照艺术,才能关照宗教意义上的美,才能审美。
  在李尚才的山水画以及广泛意义上的中国山水画里,我们在审视自身的存在状态和精神状态,无论是画家,观众,还是读者,人的精神因为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属性界限而具备了宗教精神,人才能从宇宙的角度通过理性的艺术符号来关照自己。中国山水艺术,因其艺术山水的美而让人产生愉悦,我们通过想象和虚构,复制和模拟出自然山水的美的属性,并将这种美的属性进行加工和提升,从而让我们看到世界美好人生快乐幸福
  
  2011-8-5作于未末工作室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李兴文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签约作家 注册时间:2011-01-28 12:01 最后登录:2012-11-09 21:11
优美散文
  • 莫言苔儿小,恰是君子身

    “ 净与溪色连,幽宜松雨滴。谁知古石上,不染世人迹"。"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

  • 偶遇

    岁月漫漫,彼此遇到过,温暖过,而后铭记于心,同样也是一种美好的结局。...

  • 你的福气皆于善良

    当生命旋转到一定的年轮,对尘世的细微之处,就越发不舍得忽略。这是岁月的醒示,让人...

  • 诗意的人生

    日子总是不乏诗意的,可我们有时觉得,日子并不那样的清澈,让人徘徊在一片茫然之中。...

  • 心存信念 一苇以航——读《堂吉诃德》有感

    在浮华与坚守之间,现代人将如何选择?喧嚣嘈杂的浮华社会,有些人们的灵魂早已蒙上灰...

  • 吾心安处是故乡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