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哲理散文 > 中国人为什么不读书了

中国人为什么不读书了

散文
时间:2015-08-26 20:52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云海波平点击:
        
  此文不是矮化民族、不是呐喊、更不是洗脑,是自己溺在水中却还有托举起蓝天的梦想,是痛心疾首。文化的灭亡比国家的灭亡更悲惨,国土没了,民族还在,可以重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没了,这个民族只有被异化与兼并。我们有着强大的文化基因,每当看到中国人说“中国人的劣根性”时,我就愤怒。我们的根不劣,做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的优秀是世界认可的。人在行走过程中,沾染一些污垢是正常的,扔掉一些正常代谢的污垢也是必须的。这个民族没有那么多可自惭形秽的,我们只在是奔跑的路上遗失了一些不该丢的东西,例如一颗不懈追求的心,例如一颗民族强盛的心。优秀民族的血性一直没有衰落过,纵使偶然的停顿也是为了更好地醒来。我挚爱自己的国家、挚爱脚下这片土地,那份恋乡情结是与生俱有的,无论如何漂泊,总有根牵在心底,非常坚韧强大。
  
  1、阅读习惯的丢失
  
  书出版了,凭多年的阅读经验,自认为还是本可以读的书。销售时,才知道一个事实:大部分中国成年人已不阅读纸质图书了。有一项统计,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2013年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以色列64本。这个4.5本大约要把学生读的课本也平均进去,而成年人只是被平均了。另有媒体报道,2013年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这个可以看作成年人的阅读值,许多人一年不翻书了。
  
  除此之外,在2013年统计的我国居民的家庭藏书量中,城镇居民家庭平均藏书量为47.08本,农村居民家庭平均藏书量为19.93本。估计这数字也要平均上课本才有,不然正常闲书,别说农村没有19.93本这个数,估计城镇也没有。2007-2009年,中国共有一万多家书店停业。近十年,全国近50%的民营实体书店倒闭。也许这些数据不准确,但目前识字的人多了、有读书习惯的人少了,是不争的现实。出书前,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犹如井底之蛙。我每年买书花费不少于五百元,若听到有朋友写的好书,喜爱之心蠢蠢欲动,想饱餐一顿的渴望非常迫切。现在明白了,我,只代表我,不能平均成大众。所以,写书、出书是件自请入瓮的事,图书的标签早已暗淡无光了。
  
  中国人为什么不阅读了?因为浮躁;为什么浮躁?因为焦虑;为什么焦虑?因为危机感。危机感来自就业、住房、贫富差距、婚姻等等。最后还要加上一条“信任危机”。好像身边随时会爆发危机,让人感到不安。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被摈弃,“夜不闭户”成了“入室抢劫”;“路不拾遗”成了“诈骗豪夺”。在家提心吊胆,出门提心吊胆,如何能不焦虑啊。
  
  现在反问一下,中国人不阅读了,是不是以上的原因呢?我说,不是。主要的原因是丢失了阅读习惯、麻木了探索本能、放弃读书快乐。当你花费几十元买电影票时,想到浮躁、焦虑、危机感了吗?当你买数千元的机票去旅游时,想到浮躁、焦虑、危机感了吗?为什么捧起一本薄薄的书时,这些理由就全来了?因为读书实在不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了。书中所引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已跑出了意识之列。当前一些国民的常态是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与金钱、鄙夷理想与志气、冷漠一切与己无关的事情。攀登在精神高峰的人越来越少了。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积雪囊萤,穿壁引光”是古人惜时读书的例子,为什么现在却无法安静地坐下来读一本书了?放眼互联网,生活中还需要纸质书么?不需要。没有人看书了,写书市场会不会消失?看到一些书以一折或论斤称的方式,出现在地难以及销售的网络中,我不禁自问:“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写书的人?”若家中无书,对这个文明发达的社会,会有什么影响?
  
  “立身以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香中的深邃思想,是对生活的启迪和鼓励。国家在提倡全民阅读,“穷读书,富练武”,穷人靠知识来改变命运读书是饿肚子也应该坚持的事。而当今在可以温饱的情况下,读书却成了被大众讥笑的行为,文学青年不再被看作是国家的希望,成了“病态、脱离实际、贫穷”的代名词。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环境意识?90、00后们缺少了童年,他们在上补习班,在忙重重的功课,在忙着为考大学而奋斗。功课压力大,没时间读名著。“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望愿,“考上大学让你玩个够”也成了家长鼓励孩子的常用语。因为功利意识作祟,为了“钱”途光明,为了“光宗耀祖、求取功名”,读书被定型为获取“名”与“利”的台阶。在此高压与强迫下,与考试无关的阅读,被认为是浪费精力、是不好好学习。家长、老师所禁止的行为之一就是不让学生看闲书,视为“不务正业”。必须看课本和辅导教材等与考试直接关联的材料。孩子的时间被长者计算得满满的,在填鸭式教学、强化式训练、应试题海中会形成主动阅读的思维吗?只会把学习当成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此,长期形成的条件反射就是把阅读当成沉重的负担。
  
  到了大学,进了龙门就是龙了,松懈是功成名就之后的自然现象,更读不进与专业无关的书了。多数大学在培养工具化的人才,而不是有着积极思考能力的学术公民,一旦离开学校,可以不用看书了,谁还会看书?再让成年人去亲近纸质书,几乎变成不可能。随着这些人走出校门,在社会大环境的经济压力下,整个人的价值系统和生存坐标都在调整和变化,借着经济改革的大潮,变得狠抓利润,为权利与金钱奋斗,迫切的需要虚张的名利。这些与文学没有依赖关系,甚至越接近文学越贫穷,你还敢追求文学么?不热爱文学,谁还读文学书?尊儒尚学早已是过去式,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除了一些专业人士,纯文学远离了生活的范畴。
  
  以“耕读传家”的中国,现在却恨不能把“耕”与“读”彻底根除。做什么事都讲究根基,阅读的根基塌垮了,如何再去责问为什么不读书?没了民众的基础,何来全民阅读的境界?外在的舒适反而造成了人内在的烦恼、孤独与空虚,于是想更多的逐利,以获取物质感。看手机、打麻将成了另类的精神生活
  
  每天的忙碌谋取到了什么?传统文化,以“善”为根本,缺少了精神产品,就多了暴利的物质毒品。看看我们的生活中所需的食品,还有可以放心的东西吗?激素喂的畜肉、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污染严重的水源、雾霾充实的空气、防腐剂过量的海鱼以及耕种前就开始用剧毒农药浸泡种子的食粮。可能只有自己的精神还能保持干净吧。可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又在哪里?功利就是这样现实,我们拿起一本书会不会计算它可以产生多少经济效益?以前还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而现在是“经济搭台、文化扫地。”物质上成了贵族,精神上却降为了奴隶,灵魂变得像菜市场一样堆满垃圾。如此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中国文化的断层,民族的语言与传统也将油尽灯枯。
  
  名相伊尹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是仓廪也实,衣食也足,但在物质攀比的大环镜中,人却生了永不满足的心,被各种外在条件占去了读书的热情,把靠近灵魂的阅读踢进了万劫深渊。人性的缺失,道德的沦丧,性格的扭曲,实用主义引导的恶劣的竞争状态,以及狂躁、肆虐的物欲洪流,吞噬了严肃文学,使得阅读风气更加薄弱。社会环镜既不优闲,也不从容,人们看不起天天在家读书的成年人。有一个“过桥米线”的传说,某书生于村外的湖心小岛上筑竹舍以读书,贤惠勤劳的妻子天天送饭。为了使饭菜不凉,她想到了砂锅炖米线,然后用厚厚的鸡油做汤料达到保温效果,又加入些蔬菜烫熟了以增加营养,现在哪里寻这样的支持?可能会被泼一盆冷水,迎来河东狮吼:“窝囊废,也不挣钱去,天天捧本烂书,能当吃还是能当喝?”读书需要个人毅力,更需要周围环镜的理解与支持。读书习惯的养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写。只有多写,才会强迫自己多读、多思考
  
  2、快餐式阅读与经典式阅读
  
  读书习惯的缺乏,加剧了社会读书氛围的淡薄。破除文学冷漠症,不是一两篇文章的事。读书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做到秉承内心、感悟人性。人的阅读习惯最好在中小学阶段形成,广泛的阅读是增长知识、追求正义、提高人生价值的基石。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可以影响孩子去追求造福社会的责任感,更好得思考人生,对于孩子成长路上可能遇到的愚昧与狂妄,很有帮助的作用。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特色是什么?是数字化写作与快餐式阅读。随着全球数字化的发展,阅读的终端不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显示的电子仪器,通过电视、电影、电脑、手机、阅读器等数字化联网,进行阅读与表达,这些拼盘式内容,具有储存量大、检索便捷、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特点。
  
  快餐式阅读着重于通过事物的表面去观察事物,它甚至排斥思考、排斥想象。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了解一些东西,看似在读,却食之无味,弃之无聊,从而陷入浮光掠影的浮躁中。因为阅读的浅薄化,从而限制了视野,影响了理解,致使文字表达能力退化,甚至与父母朋友、同事之间也少了语言的表达,乃至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造成情绪的松垮懈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者相辅相成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电子版读百遍的有几人?背诵率更低。书中营养也如过眼烟云。这样的阅读严重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与快餐式阅读相对的称之为“传统阅读”,或“正餐阅读”,正餐讲究健康合理的饮食,食用时细嚼慢咽,以利于营养的更好吸收。我认为,称之为“经典式阅读”更贴切。注重阅读的品质与质量;注重阅读带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思索。概括为三个特点:慢读;细读;复读。一盏青灯,一卷好书,承载着千年文化沉淀,思索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说到此聊聊纸质书的两大优点,一是易保存,买了就是你的。二是跨时间,可反复阅读,可圈点随意。电子书对视力损伤大,无法做到标记性阅读,有些工具还会有辐射。所以,电子书像路上的风景,纸质书像家中的尤物。
  
  有一种融合音乐(Fusion),将摇滚、爵士、地方音乐等融为一体。阅读也可以将快餐式阅读与经典式阅读融为一体,把影视的思维和文学语言相融合,不需要分得那么清楚。电子版阅读时,可以停顿一下,做点笔记;经典阅读时,也可以碎片地读几句。把这种相互融合的概念起个名字,叫“拾贝式阅读”。两者互相拾遗补漏,或得半枚贝壳,或得一片海洋。环境浮躁时,快读,补充些最时尚、最前沿、最新的知识;时间充足时,一曲清音,几页散篇,享受山水相绕、鸢飞鱼跃之境界。
  
  书中富有智慧,引导人们向文明靠拢。整个社会的心态正由浮躁趋于平静,对于阅读越来越重视了,而人性的深度哲思的力量,也正作为一种逐渐清醒起来的声音引起共鸣、滋润精神。“德在人先,利居人后。”追逐功名利禄不要抢在他人之先,进德修业不要落在他人之后,这是文学的感性魅惑力和丰富的情思蕴藏。
  
  3、精神贵族与阅读
  
  精神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理性与感性合流的内在本体,是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精神贵族,看到的是生活的浮躁与疲惫、是苍白与疾苦。经济活动与经济意识占据了大多数人的精力,清贫会被取笑、歧视、疏离,会被唾沫星子淹死。甘于淡泊,这个“甘于”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动的,本就很薄弱的读书习惯被功利的铁锤打得瘪瘪的。
  
  文化状况不可能脱离经济社会而单独存在的,在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中,在虚荣消费中,追求个人利益,关注直接价值,对于生活不需要的书,经济头脑中就要算笔帐,花这个钱有什么用?答案是没有实际的用处。在国际大片都可以免费下载的时代,再花费经济买书,可能吗?一切与功利无关的东西,都成了被拒绝与被讽刺的。透视中国人的时间观,表现在对一切都不耐烦,却又不可控的挥霍与漠视,那耐心读书的事,简直到了与虎谋皮的程度。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中,我们获得各种知识太容易了,再翻回到二千年前的《大学》《中庸》书中去与古人对话,是很难做到的。打开手机就能很方便的阅读,谁还强迫自己捧纸质书,把人们拉回纸质书的环境中是做梦。只是,再小的个体,也有生存的空间,虽文学的审美日趋萎缩,但是艺术拍卖品却越来越贵,文明不可能完全被经济猎杀。
  
  人生就是经过与体验的过程。而当今,“体验”被“漫不经心”代替,“经过”被“捞钱”代替。功利化在社会蔓延,势必造成整体国民文化水平的“营养缺失”。网络上的阅读,一堆图表,文字,图像抢去了视觉话语权。一些漫无目的地浏览占用了手机族多数的零碎时间,他们趋向于心灵鸡汤的短暂安慰和盈利为目的的健康知识,这些对于生活的指导意义甚微,反而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心智成熟的年龄逐渐懒于思考,安于现状。有一句话,“穷人最缺的是野心。”我要说:“成人最缺的是创新意识。”
  
  现在书又成了一种奢侈品,成为有闲阶层和精神贵族的消费品,大大小小的麻将馆却遍及了城乡,被功利占据的不止是生活,还有生命的浑浑噩噩。纵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位于世界前列,也无法弥补国民精神的极度匮乏,随之而来的艺术形式也变得粗陋化了。
  
  书是记载社会的符号,凡与文字有关联的表述均离不开文学。德国诗人歌德说:“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因为鉴赏能力的远离,导致了优秀的作品也无法撼动人们对文学的冷漠。文学的魅力变得一文不值。价值观错位加上没有精神信念,势必造成人心在天崩地解中失去精神家园,造成犯罪率的上升。物质高度发达,更需要文学来寻找自我,加深思考文学是人的本心,真正的本心,怎么会随着时间遗失呢,在经济的潮水退去之后,还会如宝藏一样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吸收高尚的东西以及提升个人修养。书没有新旧之分,古人的道理,可以跨越时间,与今天一脉相承。知识是人生的支点,只要把动力臂无限延伸,杠杆的另一端就可以无限的撑起生活、工作、生命。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人的心从来没有对读书真正的冷漠过,更谈不上扼杀,那些文化积淀深的,文化价值高的作品,始终会吸引一部分高层次的读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借助文化,给人们寻找一种心灵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寻找我们的人性与智慧。民众对当代文学普遍失望,又普遍等待,等待那些发自肺腑的声音,触及灵魂,达到共鸣。
  
  很多时候,且不说读书的人会问,为什么会读?我这个写者也要问,为什么会写?写作对于我来说如雕刻,当那些线条与流彩早已熟记于心,手到自然是圆熟的作品喜欢寻找合适的原料,打磨,镂空,出型,修正细节,完成一部作品。灵感是有的,更多是一份对艺术的执着,把一件东西做到极致才有体验感。那么,写作会得到什么?目前除了为出书花空了积蓄,其他,还真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得到内心的信念?得到对文化的传承与提升?这个范围有些勉强,或许真是在追求精神贵族吧,只是这贵族有两类人,一类是物质贫穷的,一类是物质富有的,我选做哪一类?
  
  4、写作者与读者二元并存
  
  一个朋友说:“现在像你这样用功写字的人很少了。”我说:“每一个钟爱文字的人都是这样的。写作者是这个世界上非常有毅力与奉献精神的人,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写作,不是夸张。”板凳须坐十年冷,写书者要有狠心放弃舒适,敢于坐冷板凳。好的作品是引领灵魂向上向善,需要有所感悟、坚持、承载。“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文学是一种高雅的纯粹的精神活动,追求它需要剔除功利和物欲。
  
  当前文化生态环境也在恶化,需要作者的群体力量回升,用心煲好文学这碗汤。作者的进步直接关系到读者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品,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读者群体,作品决定读者群;反之,读者的水平也会束缚或解放作者,并对好作品的数量和发展起着阻碍或促进的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代曾流行文学热,中国的纸刊阅读达到了空前的数量,现在能拿起笔来写诗歌的还有多少人?随后于九十年代开始的纯真网络文学也在消失,遍及网民的草根文学,随着全民上网,却再次被经济大潮所污染、所吞并。甚至逐渐由庸俗走向恶俗。面临汉语的文化危机,我们还能容忍多久?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学不是剥离生活,而是生活的潇洒神游,于写作的属性中加入生活,得到群体价值观认可。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符号,是一种展现模式,只有写者与读者心声共鸣,才会充满活力。无病呻吟,附庸风雅,追求文辞华丽等都会妨碍作品表达。打铁还需身子硬,自身不硬气,打不出好家什,就无法应对社会的冷漠与浮躁,甚至还会随波逐流。
  
  如何定位一本书的优劣,让市场选择,让读者选择。读者与作者是二元共存的关系,作者是弓,读者是箭。若弓的弹力差,再硬的箭也缺少力量;若箭头钝且脆,再强的弓也发挥不了作用。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强弓劲弩,两者都优秀,才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这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的。文字灵魂的净化与提升,隔开了自己的思想,也就关闭了与读者的航线,那么,文字将失去意义。现在拥有这种力量文章越来越少了,有思想文章,遗珠难寻。
  
  写者与读者是平起平坐的,才可以聊得来。能看你的书,前提是想被书所感动,而不是崇拜你。写者不一定比读者高尚多少,只是解说生活的方式不同。文学是自我的寻找、是人生的逍遥、是思想的提升,内修才有外治,废弃自身修养,丢掉了传承的研究与拓展,将面临民族文化被覆盖。推进平民化写作是很正常的,以传统的高度写作,以网络的速度传播,互通互溶,合流并进。写作不可能像唱歌一样流行,但是,出版一些好书,让书生的气节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做人与处事的修为,是这个经济社会所需要的。
  
  不要把文学作为经济或道德的附庸。不要扛着“文以载道、微言大义”的牌子。文学无中外之分、无古今之别,文学的魅力是无形的价值,当你欣赏它时,所钟情的只有作品,而不是专注地猜想是属于欧洲还是亚洲?是商朝还是罗马时代作品那些只是作品语言之外的附加。文字是穿透灵魂,清洗灵魂,是发挥过滤与吸附作用的活性碳。现在许多人用保健品来排除体内毒素、清理结石,使身体越来越健康,却让自己的修养污浊不堪。书就是精神的净化器。读,不要带着功利之心去读。写,也不要带着功利之心去写。为了推动更多的人阅读与写作,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人心会不由自主的看向所要的东西,像植物亲近阳光,所以,写好书,出好书,才会起到读者与作者同赏共赢的效果。
  
  5、读书与休闲
  
  现在的文学不是衰落,更不是没落,而是以多元的形式遍及了我们的生活,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数据线与互联网为传播渠道提供了很好的媒介,可以通过小巧的终端设备,以动态的文字、鲜活的图片、优美语言、新颖的形式进行快速的分享,那些微信、微博、qq空间等又如何能离得开文学基础呢。只是内容过多的重复与贫乏,只是在字斟句酌中加入了太多的功名利禄。
  
  文化具有自觉选择性,是认识世界、热爱科技、培养开阔性思维的桥梁。多读书未必能转化为赚钱的技能,但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较好地激发精神思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思维的差别,思维是别人无法抢去的东西。
  
  知识属于静态文本,它恒久的盘在心的认可处,让意识匍匐于无限延伸的土地,找到存在感,有助于更好的控制和支配自己的人生。纸质书对文明的保存和传播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三都赋》成,洛阳纸贵”的现象,就是对精品文学的拥护。文学有着其形象力量,悠闲与质感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的。只有拿着书一页页摩挲,听沙沙细碎声,才有看书的平静与快乐。“道法自然”,大道的境界需要共同追求、共同坚守,才会在社会中体现出来。
  
  书是力量与胆识的象征,可以把读书转换来的智慧用来增长财富。写书可致穷,深究它的美好需要更多时间,并不是人人可以不用挣钱还能度日。有道是“读书富三代,写书穷一生”,曹雪芹五次增删《红楼梦》,只落得“满径蓬草,举家食粥”,他若去做教书先生,至少有粥可食吧。
  
  其实,文学与经济,完全可以双赢共处。文学的出版、推广,需要好的营销运作才能更好地展现出商业价值。虽然时代与读者决定一本书的命运,但是,生长在越来越需要减压的时代,看文学能解决什么问题,交不了房贷,买不了汽油,在这种环境下,可以从闲字上理解文学读书也要讲究不拘形迹,学会闲读书,读闲书。
  
  全信书不如无书,书就是给我们增长知识的工具,不要迷信它,那清高、孤僻、愚昧、苍白这些读书人的性格缺限,仍是没读通书。书生救国,书生误国,就看如何去读,读什么书。书的作用是传承、传播、感悟、记载、娱乐、休闲等。阅读的坐标线就定位在一个“闲”字上,求闲得闲,如地震中三角求生原理,找寻一种重压下的闲隙。“人闲桂花落”,只有闲的心才能从周围感觉出闲的声息、闲的乐趣。闲是大脑减压的好方法,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和放松,有效地促进人体能量的储存与释放,就是闲。
  
  没有需求就没有唤醒,养心固心是阅读与写作的内驱力,科技的继承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有一位朋友多年坚持着汉字演变的研究,这些坚持写书做学术的人,是社会的金子,是文化的星火,是意识的底线。大部分人每天处于一种强迫症的分心状态,自然害怕真空,人害怕空虚,凡有点空闲时间,都会用一些活动去把它填满,读书是快速休闲的合适去处。读书可得须臾之宁静。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静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让文学回到民众中去,该是萝卜就做萝卜,该是白菜就做白菜,不过份强求什么,使阅读做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走进每一个人的需求范围。
  
  6、说一说《云海文集》这本书
  
  写上这个小标题,我也要笑了,“饺子破皮——露了陷。”如此长篇大论,只为抖这个包袱。假若以上是理论,这一节就算实践吧。
  
  这本书在印制方面有些土豪,全书的正文部分采用了80克胶版纸,你拿到书时,就会感觉不同于中国常见书。选用了小四号字体,中国许多报纸、杂志等多采用5号字。我改变了市场上许多常见书中看着不舒服的地方,尽量做到细节完美,包括十次修改封面,然后用200克铜版纸加印了水纹。这本书从编辑、排版、封面构思到装帧我是尽力了,可以用无愧概括了。“九丐十儒”,精神产品在精神沦落的时代是没有市场的,这本书出版后遇冷了,冷到无法回溯。冷让我更加清醒,反思了自己为文的心,我将更纯净更虔诚的面对人类文化文化人类发展的连接,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最重要最脆弱的工具,需要认真的继承与提升。
  
  我们这批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人,都有过网络纯真时代,这本书就记录了一些这样的美好。这几天我在想,追求了十年的文字究竟在哪里?且不去界定通俗文学、严肃文学、泛文学的边框,先说一说我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文学就是以哲学的角度书写灵魂、以美学的高度塑造生活。”此处的美学不是观察到美,也不是塑造出美,而是以观察的方式去定型美。在此基础上,用文学去梳理尘世的生活,把生活提炼到思考,以思考来寻找灵魂的极点。人生的角度,不可能靠文学去改变,读书只是心静,只有把碎片式的讯息,慢慢渗入直觉。
  
  我对这本书的还是有一点信心的,书中穿连了大量的阅读经验与写作技能,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读书写作文集编辑上有一个特点,作者兼了作品评论的编者,这样就与读者站在了同一条线上,斟茶同品,侧目互观,增强了可读性。这种编辑形式,我还没在中国书市见到过,也是我一直想要的形式。以前都是写完先出书,读者见到后才出现评论,而网络提供了热写与热读的可能,有了当时就能收集评论的机会。这本书我自创的这种编辑格式,我想了想,起名为“论坛式编辑法”。
  
  我的文字冷是普遍认为的,但冷到极限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吸附能力,一个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字符,经过重新排列组合之后,拥有了魅力与神奇,情真意切。以谦卑心看身边人,以恭敬心看身边事,这不是鸡汤理论,是透明的眼睛。无论我的文笔如何的冰冷,都不能遮盖温暖的元素。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写作如炒菜,食材如何选,佐料添加的时间、次序、数量直接关系到菜的优劣,有没有色、香、味、泪俱全,借用朋友的话形容:“没有过多华丽的语言,普通的文字运用犀利,直击人的内心。这种被打动的感觉,好多年没有了。”不屈是我文字精神,像无论经历多少苦难也不屈的中华民族。
  
  中国读书有两个主要阶段,(7~23)岁上学阶段,然后被社会压力、结婚生子、人际活跃等挤占了时间。十多年后到了35岁,孩子要独立空间,伴侣要独立空间,也剩给了自己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而十多年的消耗,又需要补充知识了,又可以读书了。而文学是介于想象与真实之间的应心物,一些百年、千年前的作品,能百读不厌、万世不衰,就是精神需求的本能体现。
  
  三十多岁以后这个阶段,正是我写此书的十年。能遇到一本好书是缘份,这本书,我只印了五千本,只有五千。我想,尽可能把它们送到喜欢它的人的手中,而不是像被路人翻捡菜似的,无所谓地放入蓝子里。假若我想改变一点目前普遍存在的快餐式阅读,那么,这五千本就是我仅有的子弹,真的不多,并不是一些朋友想像的,“这么多,你可咋卖啊,快出手吧。”我很有耐心,不知自己还有没有能力再印一次五千本,所以,我非常珍惜这些书。我要一个网站一个网站的慢慢发作品节选,去寻找真情实意的人。现在,已有一部分朋友在看这本书,我问一位朋友:“我若就此重病离世,而世上没有此书,是不是多少有点遗憾?”朋友说:“你这本书,无价。”我借机自夸说:“此书比《浮生六记》还干净温情。”朋友鼓励我说:“想改变目前快餐式阅读的,不止五千人,下一个五千本一定会有。”我说:“人一生中能做几件不靠谱的事,也是可以醉的。”每个人的读书喜好不同,这不是8大菜系,只是一碟酸菜,所以我提前说明,买书有后悔,入手须谨慎。
  
  总结了我最近二十年,就是做了一点小生意,读了一点书,走了一点路,写了一点字,得了一点小癌症。除了末一项,其他几项别人也可以有。有时候需要去医院做个化验,就是去我的单位,遇到一起分配去的老同学们热情与我打招呼:“商,有事么?”我笑说:“得了个小癌症,来做个化验。”他们就哈哈笑着说:“别逗了。”没有一位相信的。我慢悠悠地补充说:“8次化疗,25天放疗,做完了。”他们眼神一惊愕,依旧保持着笑容说:“没事,没事,这没什么的。”我附和着笑:“当然没事了。”
  
  这些年,有一种噩梦每年袭来几次,就是又回到了单位、回到了医院,又面对无数人的责难与叱呵,穷于应付。我25岁时办的停薪留职,为什么怕回去上班呢?最近我才想明白,对于一个没有学历的护士,在高学历成堆的地方,是有自尊心也不会有尊严的。做护理员三年,天天扫楼道、整理病人床铺,病人家属随地一口痰,我们也得给人家擦干净了。医生更是对我们呼来喝去,听差跑腿的活随时扔过来,有道是“医生的嘴,护士的腿”。医生的一句话就能让护士跑断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骨子里太傲,在没有尊严的环境中生活是我惧怕的。没有尊严还不得不活着的岁月是恶梦。
  
  有一位朋友网友,保留了几个,其中有我,她说:“保留你,因为你正,可以镇邪。”我笑了:“你咋理解我都行。我邪的没边,却也正得出奇,你是把我邪的品行也做了认可。”许多朋友作者签,我说:“好啊,我的钢笔字丑得自己也羞于见,你们乐意看就去看吧。”心中升起了一同受罪的温暖。有难同享,有丑同赏,这么难看的字,终于有人乐意与一起接受折磨了。当然,后果是朋友看到扉页上的签名问我:“这是真迹吗?我用脚签的也比这个好。”
  
  昨天收到朋友出的新书,用她的话说,是心灵鸡汤,按出版商要求写的。我看了后想,自己瘦得像柴火棒,没有营养,这鸡汤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煮的。朋友说:“喜欢读你的文章的原因就是,你的文字代表了你自己,有很强的个人意识,无摇摆,这是很难得。”我说:“因为自私,‘众生无我’,我在众生。众生有我,我独乐乐。”的确是这样的,我喜欢有创新的东西,有激发的快乐,境由心生,简单,朴素,踏实。写的文字,首先要让自己喜欢,才会源源不断地创作,才会有机会被别人喜欢人生是感知与认知的过程,如水晕效应,拾得一句话,像往水中扔一块石头。涟漪在一圈圈扩大开来,外圈面积比内圈面积大几倍,几十倍。多次修订书稿,读书具有这样的水晕效应。用毅力写作,忠诚灵魂。幸运是藏在努力之后的,想好运就多努力。写作需要自己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创造艺术品的生命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说:“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文学使我们活得更多。”要想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平时喜欢赏画听歌,却一直没有修习的机缘,那么,就把歌、画入文吧,以画的严格、歌的完美要求自己的文字。在书稿整理完成时,大脑中有了这样一句话:“信手敲出千滴泪,随心写就百篇思,而今成书捧不得,万般悲苦何须诗。”人生的起落怎么能说得尽啊。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5)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6和9的对话

    话说古代有 2 个秀才,一天,他们同时去饭馆吃饭,对面坐在靠窗的同一张桌上,桌子的...

  • 七月:陪你扬帆远航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还没认真咀嚼上半年的况味,我们又信步盛夏,扬帆远航。 过往,...

  • 水在月华之下

    关于水与月的哲学思索...

  • 我想小姐姐却不想我

    从前有一颗种子, 坚硬的外壳里, 有着一颗小太阳, 小太阳充满能量, 它不断的吸取水...

  • 思想的变革

    世间 的人性世俗得很,中庸之道无济于世,只有极端化撞击才能瓦解庸俗。 就像一根弹簧...

  • 世先有宋仁宗,后有包青天

    相对于秦皇汉武宋仁宗也许没干过什么惊天伟业,但历史地位却丝毫不逊。...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