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景散文 > 乌镇符号

乌镇符号

散文
时间:2011-06-30 08:49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素水青烟点击:
        

【导读】行走于河边幽暗的走廊里,看乌篷船兀自闲横,茶馆中三三两两的人慢悠悠地啜着冒着缕缕热气的香茶,竟然生出一种要背井离乡的依依和痛楚。是啊,乌镇,我真的与你相见恨晚一见钟情.....

  如果说埃菲尔铁塔是法国的符号,罗马竞技场是意大利的符号,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符号,故宫是中国的符号,那么,我觉得,水乡乌镇便是江南的符号,她包含了江南太多的特征和细节。
  在真正踏上江南土地之前,江南经电视、图片、音乐文字等等媒介的渲染描绘,已然高度浓缩,抽象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卷——小桥流水乌蓬船,白墙黑瓦青石板,木楼小窗雕花门;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乌髻高绾,肌肤胜雪,旗袍勾廓,倩影纤秀,推窗远眺,残阳似血,那幽怨的眼神足以疼坏几个世纪……
  在到达乌镇之前,已游南京、无锡、苏州,身临其景,美则美矣,但魂牵梦萦中“江南”的味道却远无想像中浓郁,不免失望之情渐生,心道:难道果真如常言说的那样“观景不如听景吗”?于是,游览的兴致便打了些折扣。于是,对于即将探访的久负盛名的水乡便有了复杂的情绪——渴望、怀疑、惧怕,交织在一起,竟然滋生出一种类似“近乡情怯”的情绪。也许,生于北方平原的我,在潜意识中其实是把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做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吧。
  汽车转了一个弯,乌镇便被一下子推到眼前。
  白色的山墙,黑色的瓦片,精美的窗格,陈旧的廊檐,两个古朴苍劲的黑绿色铜字“乌镇”,一组展现江南民俗风情的群雕……看到这些,我暗暗松了一口气,这里终于距离我想像中江南味道接近了一些,况且,这不过是个开始!
  导游带我们由那颇具江南味的大门进入,向右登上逢源双桥,蓦然回首,眼前竟是一亮,惊喜瞬间便布满了我的双眼!之前所有的怀疑、惧怕顿时一扫而光,那幅梦里水乡的经典画卷轻而易举征服了我!清晨年轻的阳光迷恋着沧桑沉静的千年古镇,一条清澈碧绿的河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右岸,人家尽枕河,或古旧的木楼,或白墙黑瓦的民居,错落参差,对“镜”理素装;左岸,垂柳依依,随风轻摆,间有木亭廊房,三三两两的游人赏景小憩,那份闲情,那份逸致,恰恰暗合了这水乡的神韵吧。我终于可以肯定,来乌镇必定会不虚此行,必定不会令我失望,使我多年的夙愿在此了却!
  经左右逢源双桥,入财神湾,踏上那青石板铺就的东街,清晨的乌镇游客寥寥,那狭长的街便愈加落寞悠长,于是,我甚至恍惚着乘上时光隧道,回到了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里有那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吗?不,不会的,我没有旧时的油纸伞,天空尽是早晨清澈的阳光,没有雨,没有忧伤,虽然这巷同样是悠长、悠长又寂寥……为什么我总要把江南置于淡淡的哀愁之中呢?这应该是对江南根深蒂固的偏见,江南不应该是平面的画,她应该是立体的雕塑。是的,她有“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的哀婉,也有“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豪迈;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也有“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的沧桑;有“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的宏大,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细腻;有“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声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的迷醉,也有“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的忧愤;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富庶,也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苍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秀丽,也有“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的气魄。看来,我必须要努力克服自己潜意识中的偏见,于这古镇旧水间还原一个真实生动而原始的江南
  很快,我的想法便得到了印证。
  一扇古旧的木门敞开着,一个清瘦的老婆婆戴着老花镜,坐在一把陈旧的竹凳上,拧腿倚壁做针线,有些昏暗的屋中,油漆剥落的长凳和方桌为老婆婆默默地守候着。屋外游客络绎,而屋内静谧如那窗外的河水,屋内屋外仿佛相隔半个世纪一般。我只能看到老婆婆四分之一的侧面,她的确已经苍老,但我相信那个侧影一定曾经美丽,半个世纪的沧桑凋谢了红颜,换来的沉静却较那红颜更能令人回味咀嚼。
  “乌镇是一座活着的古镇,至今镇子里还居住着1000多口人,只不过大都是些不愿离开老宅的老年人,年轻人差不多都搬到镇外新建的楼房里了。”导游见我给那老婆婆拍照,便讲解道。
  越往前走,乌镇越是让我迷恋,让我惊叹,乌镇不仅是一个活着的古镇,不仅是一个迷人的景区,更是一座多姿多彩的博物馆!
  进“江南百床馆”,管中窥豹,江南的精致由此可见一斑。百床馆中的镇馆之宝是一张名为“拔步千工床”的超级大床。说它是床,毋宁说是一间精巧的套房:床占地面积逾6平方米,有四进深,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是放马桶的“卫生间”,最后一进才是真正的床!为什么说是千工床呢?导游解释道:所谓千工,是指一天一工,一个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时间了才能完成这个庞大而精美的工程。这张床不仅大,而且上面的雕刻更是巧夺天工:共雕刻人物106个,古时候以108为吉祥数字,而这张床是新婚床,加上一对新婚夫妻刚巧凑足108。除这张“拔步千工床”外,另有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喜床、小姐床、罗汉床、姐妹床,等等,不一而足,令人叹为观止,只可惜行色匆匆,加之馆内光线较暗,来不及拍下更多的照片资料。
  如果说百床馆展现的是江南的风格的话,那么民俗馆展现的则是江南的风情。看过“江南民俗馆”,才晓得先前对江南的臆想不过断章取义、盲人摸象,民俗馆中展现的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江南,一个有人气的江南,一个走下我思想“神坛”的普通人的江南。“衣俗厅”、“节俗厅”、“婚俗厅”、“寿俗厅”,旧时江南人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婚丧嫁娶、祭祀祝寿等等风土人情基本上被原汁原味地“克隆”在了乌镇里这个名为“金家厅”的大宅子里,善意地提醒着如我一类“脸谱化”江南的外地人:江南,不只是风雅的江南,也是世俗的江南,吟诗作画、缠绵悱恻、风月无边毕竟是少数江南雅士的精神世界,对于那些平凡质朴的芸芸众生来说,太过奢侈,太过遥远,实实在在过日子,平平安安讨生活才是他们故事
  对于北方人来说,江南哪都好,却很少有定居于此的决心,因为江南是浸泡在糖水中的,人甜、语甜、饭甜,处处都是甜丝丝的味道。而北方人大都喜咸,虽然并不排斥甜甜的美女和甜甜的软语,但甜甜的饮食的却无论如何没法适应。鱼是甜的,菜是甜的,汤是甜的,就连极为罕见的所谓馒头也是甜的。出传统居民区,导游说,前面的传统作坊区第一个要参观的就是高公生酒坊。同古时民间的其他作坊一样,高公生酒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格局,在这里面就是有名的“三白酒”产地了。所谓“三白酒”,是因它的原料所命名的:白米、白面、白水。即由糯米、小麦和地下深井水经过二次发酵、二次蒸馏所酿制而成的粮食白酒。据介绍,三白酒是有着一个传奇的来历的:从前乌镇有一个孝子,在雇主家做工时,雇主给了他两只粽子当点心。他舍不得吃,想留给母亲,就把粽子藏在了一个老树洞里,并顺手扯了一把草遮住洞口。谁知,突然天降大雨,孝子急着回家照顾老母,便忘了拿粽子。等想起来赶到大树下取时,粽子已经被雨水草汁泡得软呼呼的了。可是因为他家实在太穷了,这个孝子舍不得扔掉粽子,便拿回了家。回到家,将粽叶剥掉后,那粽子竟然散发出了阵阵香气,味道出奇的好!老母忙问究竟,孝子如实说了,原来他顺手扯的那把草竟是一种能使米食发酵的酒药草。从此之后,这母子俩就用这种草和面做成曲饼,酿制甜白酒,历经衍变,就是现在的三白酒了。随导游经幽深的小巷,来到后院的酒坊,满院的大酒坛,满院甜甜的酒香,闻一闻都要醉了。尝一尝,果然香甜清醇,看来,说江南是泡在蜜罐中的,一点也不为过,连她们的酒居然也是甜的!
  甲于天下的江南丝绸的确是构成旧时江南意象的主要成份之一,但在乌镇,华美的丝绸并不是这里的主角——乌镇毕竟属于农村,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穿不起绫罗绸缎,符合老百姓身份的包装便是质朴素雅的蓝印花布。出高公生酒坊,便是宏源泰染坊。进入院中,满眼的蓝猛然冲击着我毫无防备的眼球,再次让我跌入对江南的臆想之中——但见一排排八九米高的木架上,都是深浅不一的蓝印花布,随风飘飘,清新随意,宛如满院皆是身裹蓝印花布的江南女子翩翩起舞,荡人心魄……睿智机敏的阿庆嫂,是否就是扎着这样的蓝花围裙穿梭于芦苇荡之中?未入吴宫还是村姑的娇美西施,是否就是穿着这样的蓝花衣裙在溪边浣纱?朱自清笔下可怜而要强的阿河,是否就是穿着这样的蓝花棉袄成为了佩弦先生眼中的一道风景?哦,江南的蓝印花布,虽比不上丝绸雍容华贵,登不上大雅之堂,无法亲近深宅大院中的大家闺秀,却自有一份清新淡雅、质朴淡定融合其中,于小巷深处、青石拱桥之上点缀风景,成为邻家阁楼上小家碧玉的家常服饰。
  江南之美,在风景,更在人文。没有二千多年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淫,江南的美便缺少了底蕴,缺少了灵气,缺少了升华。如果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江南蜚声天下的魅力,那么,杰出的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茅盾先生便是乌镇得以闻名于世的最大功臣。茅盾先生就是地地道道的乌镇人,他在乌镇的故居已经成为游览乌镇的必去之处。其实,茅盾先生并非乌镇唯一值得骄傲的文人,“据镇志记载,自宋至清,乌镇出了161名举人,其中进士64人,又有例贡160人,授武职7人,另有荫功袭封的136人。如此鼎盛的人才状况,在现存的江南古镇中,乌镇是独一无二的。乌镇的文化人,顶顶有名的是梁昭明太子,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他编辑文集《昭明文选》,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与《诗经》、《楚辞》并列。乌镇历史上的第一乡贤张杨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他以实践所得,写成《补农书》。他去世后200年,清政府降旨准张杨园的牌位供奉在孔庙正堂前的廊屋里,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极高的荣耀。清代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有知不足斋,藏书可观,将孤本、善本辑成《知不足斋丛书》计30集。乾隆编《四库全书》,他贡献的丛书是全国私家之冠。晚清乌镇的严辰和夏同善,都筑有气派非凡的翰林第。”(上海书店出版社《江南名镇》张家伟、吴荣芳编著)行至茅盾故居,睹先生旧物,不禁心驰神往。这里便是一代文学巨匠的诞生和成长之地吗?这古朴的窗棂上曾映照着他沉思的剪影吗?这陈旧的书桌上曾渗下过他习字的墨迹吗?这踩上去吱吱作响的木地板曾留下过他幼年稚嫩的足印吗?这朴素而雅致的屋子里曾回荡着他朗朗的读书声吗?是乌镇孕育了文豪,还是文豪滋润了乌镇?江南的山,江南的水,江南的风,江南的雨,江南的路,江南的桥,江南的富庶,江南的繁华,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精英才俊、风流人物,而他们又以自己的笔墨才情和逸事传奇给江南烙下了深深的风雅印记,成为了世人梦中永远天堂
  茅盾故居不远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家铺子”,只不过那里面堆满的不再是东洋货,而全是三白酒、姑嫂饼、蓝印花布等乌镇特产。想来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扯来茅盾小说中的“著名商标”来财源广进吧。
  由于时间紧迫,导游的催促声不绝于耳。这么美的景观他都无心观览,看来,导游真的不是什么好职业,它能使人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对身边的美景视而不见,恐怕正应了汪国真的那句诗: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没办法,谁让我们跟的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旅行团呢。于是,我们在修真观外、古戏台前短暂停留之后,便经乌镇牌楼向回转了,什么翰林第、当铺以及更加原生态的乌镇西栅就无缘游览了。
  行走于河边幽暗的走廊里,看乌篷船兀自闲横,茶馆中三三两两的人慢悠悠地啜着冒着缕缕热气的香茶,竟然生出一种要背井离乡的依依和痛楚。是啊,乌镇,我真的与你相见恨晚一见钟情,真的舍不得离开舍不得放弃,我唯有以我手中的相机,频繁而蹩脚地记录下你的绰约风姿,以便日后细细咀嚼回味。我冒着掉队的危险,登上了仁义桥,回首我即将要带着遗憾离开的水乡,只见水波不兴,木楼依旧,连蹲在水阁下洗菜的大娘也是那样的安闲。透过相机的镜头,越来越强烈的阳光为梦里的水乡带来了虚幻的光晕。我不禁怅然,乌镇的确包含了旧时江南太多太多的特征和细节,是乌镇使我看到更加立体的江南。但是,这种立体终究像是三维的全息投影,身临其境,却无法融入其中,也根本不可能融入其中,因为,眼前的小镇,已经逐渐失去了她本来的功用,如同镇里的染坊、药铺、古床、水龙会一样变成仅供人休闲、凭吊、增闻的名胜古迹。极目远眺,现代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狰狞着隐约可见,我想,如果从空中俯视,这水乡古镇大概更像是汪洋中的一个小岛,孤寂、无奈又醒目。
  乌镇,也许代表的仅仅是历史中的江南,过去时中的江南记忆中的江南,同镇中那些坚守在老宅中的耄耋老人一样,抽象成了一个沧桑、精致、古朴的历史符号……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4)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小城春雨

    小城春雨 文/磐石 早晨醒来,透过窗帘,少了以往那种天亮的感觉。风肆虐地敲打着窗棂...

  • 北方早秋

    北方早秋 文/磐石 阴云,弥散于立秋的天空;风微,拂动着丝丝凉意。早秋的乐章,在几...

  • 故里游话

    家乡的变迁...

  • 五月的康乐

    五月的康乐 文\马晓春 拉开五月的帘幕,胭脂三川柔风轻轻,雨丝飘逸;揭开五月的面纱...

  • 踏青

    踏青...

  • 徒步高峰森林公园

    游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