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景散文 > 追忆,三峡峭壁上的史诗

追忆,三峡峭壁上的史诗

散文
时间:2012-04-11 14:40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东方鹰点击:
        

  三峡古栈道全长约五六十公里。瞿塘峡段从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溪对岸的状元堆山,长约10公里;巫峡段从巫山县对岸起,至川鄂两省交界处的青莲溪止,长30公里;期其余则零星分布在西陵峡中。栈道包括道路、石桥、铁链、石栏等,高出江面数十米。有资料记载,栈道凿成之后,路面较为宽阔,车来马往,纤夫可与轿工并肩而行,由于岩石的风化,栈道才变得窄起来。
  
  三峡古栈道,作为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观,三峡地区的古栈道把当地的经济民生乃至军事斗争带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绮丽多姿的高度,成为三峡上最为深刻的人文景观,它们和峡江人的生活一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但如今,它们已脉脉沉睡于平静的江水中,把无尽的追忆和想象留给了华夏后人。
  
  三峡栈道大多是在高出江面数十米的临江峭壁上开凿的。施工之时“工匠无从凭借,皆对壁凿孔,层垒而上。没开一洞,实以火药,燃引线以炸之,旋炸旋凿”。
  
  作家冯骥才先生说过:“不管长江截流后会产生多么巨大的有益于生活的能量,但我们还是永远地失去了这条波涛万里的大江。我们被自己的一种构想逼上绝境,二者必取其一;最终我们选择了‘生之必需’,而牺牲了养育了我们至少7000年的母亲河。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它绝无仅有、风情万种的景观,而且还有承载着无数瑰奇而迷人传说的山山水水,永不复生的古迹,以及它对我们母亲般亲切无间的关爱。我们正在把它7000年的历史全部沉入100多米的水底……”
  
  随着三峡工程的竣工,这些都已经发生。无数景观和古迹默然沉睡于水底,归于彻底的沉寂,如同根本不曾来到过这世界,就像那些曾经惊心动魄、绮丽多姿的三峡古栈道。作为三峡上最为深刻的人文景观,古栈道已然成为纯粹的历史,它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战国策·秦策》)在三峡大坝蓄水之前,当航船行驶在三峡峡谷之中,到处可见绝壁上的栈道。在风箱峡“风箱”一侧的绝壁上,镌刻着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梯津隶”、“开辟奇功”。这八个大字所描述、赞美的就是被称为“三峡三谜”之一的古栈道。
  
  栈道这种常见于险峻山区的道路形式,中国古已有之,而目前所知的最早记载是在战国时期。《战国策·秦策》中秦昭王的丞相范雎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可知栈道在当时已经十分发达了。相传秦国所修的金牛道,便是中国最早的栈道。当然,不止在中国,国外也有栈道。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唐玄奘取经路上越葱岭时曾过悬渡山栈道,这条所谓的栈道就是在悬崖的石壁上凿一些石眼,欲过之人手拿两个木橛子,双手交替插石眼而过。那种栈道,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力气,断然是过不去的。目前看来,栈道在中国最为发达,而且集中于山峦重叠、道路艰险的秦巴地区。
  
  栈道分土栈、木栈、石栈三种,其开凿之难以石栈为最。在三峡蓄水之前,栈道上的石栏已然残缺不全,铁链也所剩无几,有些地方已经无法通行。然而,当年开凿栈道的钢钎钻孔依然清晰可辩,使人不禁想起当年工匠身依绝壁一锤一凿的艰难情景。
  
  毫无疑问,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古栈道的开凿。在三峡一带,山崇岭峻,滩险流急,交通历来都极为艰难。自战国以来,直至晚清,蜀中先民们为解决高山峡谷中的交通问题,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在绝壁之上凿孔架木、设栏盖棚,或者硬生生地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道路。峡区这类道路,主要有木栈道和凹槽式石栈道两种:木栈道是在石壁上凿孔,打进粗木桩,在露出的横木上再铺木板;凹槽式石栈道是在崖壁上凿出供人行走的“槽”。我们平常所说的三峡古栈道就是指这些石槽道。
  
  从远处看,这些栈道隐隐约约如羊肠小道,大部分路段只有一米来宽,最宽处也不过两米左右,像是一根细细的腰带,高悬在离江面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上。这样的栈道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山区道路,在陕西、四川、重庆、湖北交界一带较为集中。这些表面简陋的栈道就此将几乎不可逾越的天堑变成了通途。
  
  在漫长的古代,长江是中国通行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通道,从上游到下游及其支流,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水上交通网络。然而,三峡水路之险也闻名天下。湖北巴东县90多岁的船老大谭邦武说,上起奉节,下至宜昌,凶滩恶水,每年至少有1000多人葬身江底。这样的状况,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葛洲坝工程建成、水位涨高之后才改变。在过去,由于水路的凶险,尤其是洪水季节,经常要封航,封航之时,商旅往来就要靠江边的这些栈道。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沿江公路的修建和长江通航条件的极大改善,这些早已风化的古道大多被废弃,鲜有行人问津,只有徒步穿越三峡的旅行者偶尔造访那里,保存较好的也仅有奉节往东瞿塘峡内的一段,通行相对容易。
  
  这些石槽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观,而石槽道在三峡地区不仅最典型,且留存最多,在瞿塘峡内最长一段就有200多米。此外,这条道路所使用的很多工程手法,在今天的公路建设中还在大量使用,比如使用炸药开路,采用与碥道类似的隧道,路面的高度要考虑洪水水位等。而这条道路开通的最大意义,一是沟通了巫山和奉节之间最直接的联系,二是给瞿塘峡创造了非常好的纤夫道,间接促进了水上航运的发展。但如今,它已经沉睡在波澜不兴的江水之下了。
  
  湖北巴东县90多岁的船老大谭邦武见多识广,关于三峡,他如数家珍,他说,上起奉节,下至宜昌。凶滩恶水,每年至少有1000多人葬身江底,如果没有栈道,死的人可能更多。
  
  大宁河古栈道的身世。南下段从宁厂起,沿大宁河右岸南下,至巫山龙门峡口,全程旧称270里,岩壁上现存架木石孔6800余个。(《巫溪县志》)
  
  与长江三峡上的古栈道相比,同属三峡区域的大宁河古栈道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峡大坝蓄水之前,从巫山县逆大宁河而上,在有着“小三峡”美誉的峡谷西岸的绝壁上,便可看见大宁河古栈道的遗迹。说是遗迹,实际上仅存支撑栈道横木梁的栈道孔。这是一个个排列整齐、见方6寸、孔深2尺多、孔距5尺的小方石孔,全在绝壁上凿成。枯水季节离河面高约15米。如果把道面铺上,犹如一条悬道,挂在深谷壁上,人行其上,如行云中,十分惊险。而除宁厂以下的主河道外,北上的各条支流都有类似的栈道孔,东接湖北竹溪,北连陕西镇坪,西通城口县境,形成了达数千公里的古栈道网,这样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可以推测,这条规模宏大的栈道网,为古代这一地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规模如此之大的古栈道,系何人何时修建,翻查史书,却几乎没有任何记载。一个原本值得大书特书的宏大工程,成了千古之谜。
  
  正史无记载,民间有传说。有关大宁河崖壁上栈道孔的来历,当地有一个著名的传说。鲁班爷和观音菩萨见老百姓生活艰辛,打算为他们做点善事。两人比赛,一夜之间鲁班要为老百姓在绝壁之上修一条路,观音要为老百姓做100双绣花鞋,谁先完成,即为胜者。鲁班用他的角尺在绝壁上一敲,每隔5尺便敲出一个眼,速度很快。观音在天亮之前去偷看鲁班的进度,发现他快要完成,担心自己会输,便学鸡叫。鲁班以为天亮自己已经输了,便停下手,绝壁上便余下长长一列整齐的石孔。
  
  虽然是传说,但它表达的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和看法:在那如刀削般直插入水中的悬崖绝壁之上,要建成大宁河古栈道这样艰险伟大的工程,除非是天工神匠,由凡人来完成是难以想象的。但凡人完成了!建成后的大宁河栈道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无法确切知晓了,但有记载说,铺上木板的道路十分平坦结实,在上面甚至可以快马飞奔。如此羊肠小道果真可以跑马么?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人杜牧这看似简单的两句诗,不知涵蕴着几多辛酸,也让后人对唐玄宗娇宠杨贵妃的奢靡生活嗟叹不已。但那赢得贵妃一笑的南方鲜荔枝是如何运到长安的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调查研究室的秦建明先生认为是从三峡栈道上运来的,因为栈道上可以跑快马,新鲜荔枝一两天就可以送到长安了。
  
  那千里迢迢送给杨贵妃的荔枝产自四川。唐代四川盛产荔枝,不是我们今天通常以为的广东才盛产荔枝。要是从广东往长安送荔枝,任它再快的马,荔枝也只能烂在路上了。这一典型事例证明三峡古栈道的确可以跑马。
  
  在风箱峡“风箱”同侧的绝壁上,有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体津隶”“开辟奇功”。它们是清光绪年间为纪念开凿栈道恶毒丰功伟绩而镌刻的。
  
  身临其境接触过大宁河古栈道工程的人,都会感到惊讶万分,因为无法想象古人开凿的艰辛和困难,同时也会被他们的决心和勇气所震撼。在物质条件远不如今天的古代,要在险峻的绝壁之上开凿如此多的深孔,不仅困难重重,而且十分危险,何况还要解决许多诸如地质勘察、测量等方面的问题。
  
  更令人惊讶的则是大宁河沿岸绝壁上古栈道方形石孔的数量。据《巫溪县志》载:“南下段从宁厂起,沿大宁河右岸南下,至巫山龙门峡口,全程旧称270里,岩壁上现存架木石孔6800余个。”另据《巫山县志》载:“自龙门峡起沿大宁河西岸绝壁北上,均匀排列石方孔,一般距水面20米左右……至大宁盐厂共有6888个。”
  
  2000年4月20日,巫山县原旅游局长龚源鼎先生,亲自带领几个年轻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孔一孔地数,一段一段地查,得出了“从龙门峡口至涂家坝50公里长的小三峡,共有栈道孔4288个,占大宁河古栈道孔6888个的62.3%”的准确数字。巫山境内的河道约占大宁河主河道全长的三分之二,所以,上面的三组数字是基本吻合的,如果再把北上段的石孔数字加上,石孔总数当在1万个以上!
  
  数量如此之多的石孔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凿成的呢?有的专家认为,大宁河栈道的修建之所以有这样的规模,应和秦汉时期大开巴蜀之道相关,中国古代只有秦汉时期大规模修建过栈道,而且大宁河30×30厘米的栈道孔是秦汉时期栈道孔的标准尺寸。
  
  至于凿孔的方法,龚源鼎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从悬崖底搭脚手架,在岩石上钻孔;另外一种是从悬崖顶吊绳子下来凿孔。巫山采用了第一种猜测的做法,曾在小三峡的滴翠峡仿建古栈道80米,结果80多人工作了3个月才完成,共花去木材50立方米。工程还动用了风钻、机动船等古代没有的先进工具。1000多年前,科技不能与今天相比,可想而知400公里的古栈道是一项难度多么巨大的工程。
  
  大宁河栈道用途之谜。“石孔乃秦汉新凿,以用竹笕引盐泉到大昌熬制。”(《宁县志》)
  
  大宁河古栈道的用途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专家们争论已久的一个话题。关于古栈道的来历,《巫山县志》记载:汉永丰7年(公元64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大宁县志》记载为“石孔乃秦汉新凿,以用竹笕引盐泉到大昌熬制”。有民间传说这是诸葛亮伐魏的通道——诸葛亮屯兵城口,伐魏时,沿栈道出巫峡,来时在石孔中铺上木桩和木板,便于军队通行;撤退时,一边走一边撤除木桩和木板,使敌人无法追击。
  
  当然,关于栈道是因战争需要修建的说法还有多种,比如宋太祖出师平蜀、薛刚反唐、张献忠入川都曾用过此道。凡此种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种种争论里面,“盐运”之说始终占据上风。
  
  大宁河古栈道的起点就在千年盐业古镇——宁厂镇(旧时称大宁场)。宁厂古镇位于巫溪县城北15公里处的大宁河支流后溪河下游,距大宁河不到两公里,白鹿盐井就在北岸的宝源山麓。而这里所说的“白鹿盐井”,其实乃是指始于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年—994年)大宁监官雷说所建之“龙池”,涌流不绝的天然盐泉即由山麓岩洞流入龙池之中。龙池高于河面7米左右,而古栈道起点第一孔就在“白鹿盐井”附近。有的专家比如刘卫国、任桂园认为,既然起点在大宁盐场,就证明古栈道与宁场的盐业直接有关。是否如此呢?
  
  纵观栈道全程,它以大宁盐场为源头,从宁厂古镇起,至后溪河口转而进大宁河后,分别沿大宁河南下、北上,分成南北两段。南下段由宁厂镇至巫山县的龙门峡口,栈道石孔位置的水平和间距排列十分整齐,石孔的形状和大小也非常统一,而北上段则大不一样。
  
  北上段从宁厂古镇沿大宁河北上,转西溪河及主要支流东溪河而西进,至湖北竹溪县羊角洞、陕西镇平县大河乡母猪洞和小榆河、重庆城口县东安乡亢河一带,栈道连接山路,纵横交错,不下千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栈道网。北上段栈道石孔的排列高低、孔距远近、孔径大小、孔眼浅深都各不相同,与南下段石孔的整齐划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专家认为,北上段两河栈道与各条山路实际上连成了网络,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山地交通格局。这样,就可将宁场古镇所产食盐以及其他日用生活所需物资运到后溪河以北、大宁河上游各地及周边各省、县销售,又可从这些地区贩运回当地所产物资。正如清嘉庆年间严如煜所云:“山民饘粥之外,盐、布、零星杂用,不能不借资商贾。”由此,北上段古栈道对于连通各条山路、扩大宁厂古镇的盐业运销、增进与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流和经济交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均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当然,栈道既能运盐,就必能行人,亦能过兵,但军事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临时性。军队行动时,在行进路线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可走的路线较多,只有在被敌人逼得无路可走或为隐蔽接敌、出奇制胜,以及在防守期间预留退路时,才会在悬崖绝壁上抢修临时通道,但不需要也不可能修建这种长距离的栈道。
  
  所以,从整体上看,宁河北上段栈道并非为满足军事需要而修建。相反,对于食盐贩运业而言,则显得格外重要,当初建造它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解决运盐等问题,就它的主要功能而言,乃是运盐通道,其它皆为附属功能。由此,刘卫国、任桂园认定,北上段直接与运盐有关。
  
  而南下段则与引卤直接相关。从南下段栈道孔排列的状况看,石孔的位置是在一条直线上,犹如用水平仪测量过的一般。但从全程考察,它是按一定的坡度在逐渐下降。宁厂古镇栈道石孔起点位置的海拔高度在237米左右,末端的龙门峡口处,石孔位置的海拔高度只有140米左右,全程80公里,自然落差97米,降幅为1.21‰,所以,在小范围内看,几乎是水平的,且中途没有高低起伏,这正是古时引卤之必须。
  
  现在称引卤为输卤,输卤的主要设备自然少不了管道。旧时的输卤管道与现在的输卤管道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现在输卤主要靠动力设备。因有动力,卤水在管道里向前流动,除流速快之外,它既可向低处流,也能往高处走。而旧时输卤没有动力设备,只能靠自然落差流向低处。宁河南下段栈道石孔的走向,正是先民们利用自然落差输送卤水的充分展示。
  
  第二,输卤管道的材质有很大差异。现在的输卤管道一般都用钢铁管或塑料管,而过去能用做输卤管道的只有枧竹,即先将竹子的内节打通,外用篾箍加固,以防竹子破裂而漏水,然后用牝牡相衔的方法,将竹子一根一根地连接起来。第三,从工艺上看,钢铁管和塑料管都可以用接头或烧焊的方法进行连接,并在转弯处接上合适的弯头,管道便顺着地形,随弯就弯地向前延伸。而枧竹管道则不同,因为它没有金属材料的可塑性,便适应不了不规则转弯的地形。
  
  古人为解决这个难题,创造了架“别支”的办法,即在转弯处置一圆木盆,并在圆木盆上朝拐角的两个方向凿孔,以连接转向不同方向的枧竹。这样,卤水即可由上游枧竹流入圆木盆,再由圆木盆流入下游拐角方向的枧竹。由于这种工艺制作,枧竹便可顺着地势转向自如。
  
  但这样一来,全程管道就被截断成若干小段,无法封闭,因此,中途就不能有高低起伏,只能按照预先设置的坡度连续不断地向前延伸,否则卤水就输送不到目的地,结果,便呈现出了宁河南下段栈道石孔的水平线排列状况……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的宜昌的南津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等。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那些曾经惊心动魄、绮丽多姿的三峡古栈道。作为三峡上最为深刻的人文景观,已然成为纯粹的历史。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4)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小城春雨

    小城春雨 文/磐石 早晨醒来,透过窗帘,少了以往那种天亮的感觉。风肆虐地敲打着窗棂...

  • 北方早秋

    北方早秋 文/磐石 阴云,弥散于立秋的天空;风微,拂动着丝丝凉意。早秋的乐章,在几...

  • 故里游话

    家乡的变迁...

  • 五月的康乐

    五月的康乐 文\马晓春 拉开五月的帘幕,胭脂三川柔风轻轻,雨丝飘逸;揭开五月的面纱...

  • 踏青

    踏青...

  • 徒步高峰森林公园

    游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