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景散文 > 湘桥印象

湘桥印象

散文
时间:2015-11-05 19:15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灯之芯点击:
        
  题记:回忆里的点点滴滴在秋风中化作文字,铺满我的心扉。五六年的时光,不长不短,足够留下一些美好回忆,足够适应新的生活回忆过去的五六年,湘桥区美景,时常令我流连忘返。而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所带来的痛苦,也早已随风飘散。
  (一)湘子桥
  未到潮州时,已知湘子桥久负盛名。相传,此桥因韩愈侄子——“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舍身喂鳄,深得百姓爱戴而得名。虽然,传说必不属实,但这样一段精彩的故事,在童年时期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听过曾祖母不止一次地讲述。长大了,得知潮州市有一个湘桥区,湘桥区有韩山、韩文公祠,有闻名海内外的“潮州八景”,便对这古老、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市区更加神往。
  2010年春天,第一次到潮州,车过南桥。南桥横跨韩江两岸,是潮州的交通要道。从经过南桥的车上望向窗外,可以看见悠悠的韩江水,以及美丽的潮州市地标——湘子桥。
  从远处亲眼看见久已神往的湘子桥时,被那种朦胧的古典美惊呆了。当时正逢春季,美丽的韩江微微泛起了江雾,江雾笼罩下的湘子桥,愈加显得神秘、庄重、婉约。桥上的亭台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就像神话中的仙子在江中浣沙,又如二十四个戴望舒笔下江南小巷里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散发着淡淡的丁香一样的芬芳。我满怀着喜悦和激动,凝视着这座古老的艺术品,忽然就有一种情感在心中升起——是否应该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遇见呢?美丽遇见,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想紧紧抓住这一瞬间的美丽,把时光牢牢地锁住,定格。但是,事与愿违,汽车匆匆地开过南桥,我与湘子桥的第一次遇见,便也仅仅是匆匆的一瞥。呵,人的一生能有着多少次美丽的匆匆一瞥?江水长流,湘桥依旧,千百年的历史典故深情地传唱,经久不衰。而我只是韩江里的一束浪花,轻轻地流过小桥,并在一路上留下美好回忆
  当天下午,我便怀着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向往之心,独自一人坐着三轮自行车前往滨江长廊,打算好好地观赏一下湘子桥。
  三月,风和日丽的下午,滨江长廊两岸的木棉花盛开得异常火热,好似青年激情澎湃的心潮,又似革命英雄高高举起的火炬。熊熊燃烧的英雄花,排列在韩江两岸,把整个湘桥区的春天诠释得淋漓尽致。为了领略滨江长廊的美景,我叫停了三轮自行车,独自步行在滨江长廊。
  缓慢地走着,犹恐这长廊太短;小心翼翼地走着,犹恐一不小心踩到了掉落的英雄花。那缓缓流动的韩江水从远古走来,从我的脚下悠悠逝去,浇灌在我的心田,流淌在我的身上。春风舞蹈在我的手上、肩上、头发上,鸟儿在树上轻轻哼唱。这一切仿佛把我带回到天真的童年心情春风感染,一下子由满怀期待,变得兴致勃勃。坐车的疲惫已然忘却,期待的景物已然接近。大约走了二十分钟,便到了湘子桥。
  湘子桥,俗名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早在宋代便开始修建,历经300多年的时间,建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凝聚着潮州儿女血汗和智慧的湘子桥,居然就在我的眼前。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经过多少代人勤劳地修缮,就这样与我相逢了。忽然就想起张爱玲在短篇小说《爱》里面的一句经典语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但我立刻打消了这样的想法。因为我是不能与这座古老的建筑物对话的,我只能倾听。虽然我是一个人,有着活生生的生命,但我的价值却远不及它,这是多少人一生的悲哀,也是注定我无法拥抱湘子桥的所在。
  大多数年轻人都会有理想,有抱负。但是经历了一些挫折、失败以后,便会一跌不振,无法继续坚持,导致理想未能实现。于是,最终的成功总是属于少数人。当经历过失败的我站在湘子桥面前的那一刻,看着那些从容面对风雨和流水冲洗的厚重的桥墩时,回想那些积极思索和辛勤劳动的造桥人时,愧疚感油然生发,懒惰和消极的情绪,也已消失殆尽。湘子桥的建造过程,教会我们做人要踏实本分,做事要勤劳灵活。此刻,我站在湘子桥面前,仿佛在聆听这座古桥讲述故事,并倾听着她温婉的劝说和循循善诱的教导。
  经过2006年政府修缮的湘子桥焕然一新。它保留了二十四个桥墩,并在桥墩上建起了古色古香的亭台。二十四个亭台,二十四种样式,整齐的排列在韩江上,为绵延千里的韩江,增添了最为美丽的一笔。亭台仿古,娇小玲珑又不失庄重、朴素。回想当年,这里曾经是热闹的“桥市”,上面有人摆摊、做生意。而如今,却成为一座供人欣赏的、仅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未免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感到有些心酸。
  忽然,一阵风吹了过来,吹乱了我的思绪。无意间回头一看,又被另一种美——壮丽的美惊呆了。只见一座三层的古楼耸立在古城墙上,城门上大书三字:“广济楼”。
  (二)广济楼
  广济楼在湘子桥的对面,即潮州东门古楼。如果说湘子桥是一首婉约的宋词,那么广济楼就是一首壮丽的唐诗。诗言志,这是广济楼给我的第一印象
  站在古楼前的小广场仰望,“广济楼”三个大字就刻在城门的正上方,非常醒目。三层的红楼不高不矮,与城墙高度的比例非常均称。广济楼始建于明朝,并于民国时期修缮,近年又重修了一次。它座落在古城的东门,历经千百年风雨的侵袭,如今依然雄姿英发,朝气蓬勃,似威武的将军,带领着军队列阵在前,守护古城的百姓;又似满腹学问的儒者,用智者深情的目光,满含喜悦地望着江水。站在广济楼面前,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潮州古代建筑的伟大。这种距离深深地把我折服,仿佛时隔几百年,依然有一种力量在撞击心灵,顿然间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眼前仿佛呈现出一个宏伟壮观的画面,时而是古代民工建造古楼的凄凉,时而又是帝王君临天下的震撼。
  我想起了中国人的“奴性”。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我国古代许许多多的人未受启蒙。他们在封建阶级的统治下,安安分分地生活着。中国几千年的战争史表明,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只要有饭吃,便不会起来造反;而一旦发生战争,便接连上演“人吃人”的恶剧。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在于,我们的农民缺乏知识,未受启蒙。因而只能被奴役,只能被选择,而无法创造甚至难以想象可供自己选择的环境。
  走过几米深的城门,向左转,顺着石阶登上城楼。城楼共有三层,大门紧闭。我站在城墙的走道上,望向韩江,望向对岸的韩山、韩文公祠。一种饱览胜景后意气风发的豪情从心底油然而生,忽然就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志当存高远”。呵,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那清澈透明的韩江水,在英雄花的护卫下从远古走来,整齐的向前奔去。逝去的是时光,逝不去的是千载流传下来的典故和传说。而对岸的韩文公祠,则像一位老成持重、满腹学问的老学者,坐在韩山上守卫着古城儿女的幸福
  幸福永远属于有理想、能坚持的人。而空有志向,缺乏坚持精神的人,是不能够成功的。由于久经传统教育的缘由,许多人身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奴”性。这种劣根性,使人缺乏骨气,因而面对恶劣环境时一味地妥协,不敢发出正义的呼喊。登上广济楼的这一刻,我想到了时空的远大和人生的短暂。面对着千年奔腾不息的韩江,面对着举国闻名的韩文公祠,站在这广济楼上遥望的我,是多么的渺小。三十而立,而自己却还未“立”。我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站立起来,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耕耘自己的人生理想
  几年以后,我写下了一首《登广济楼》的绝句:
  而立登临广济楼,春风笑我未知羞。
  凭栏远望山和水,千古昌黎姓氏留。
  这首诗不仅是对学诗体会的领悟,更是对人生立志和实现价值的领悟。人生只有一次而立,而我为了这一“立”,付出的实在是太多。满怀着激情理想,奋斗在人生的道路上。但是,心中的理想与自己面对现实的无力,使我不止一次跌倒。虽然我不怕,跌倒了就重新站起来,可是经年后回首,却已满眼沧桑,得不偿失了。于是,我觉得春风在嘲笑我,山水在嘲笑我,更加可悲的是自己也在嘲笑自己。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我选择了前者,但如今这个社会早已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往往现实主义的人,活得更加实在幸福,而理想主义的人,由于终日欲追寻美好环境,因而往往迷失了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成长需要代价,社会的进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广济楼,如果没有经历过几次重修,如果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如果没有凝聚着古城人民的汗水和智慧,又如何能够有如此深厚的底蕴,又如何能够育化人心呢?当我小心翼翼地扶着栏杆,从广济楼上望向那广袤无垠的蓝天时,顿然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愚不可及。
  从广济楼上走下来,我似乎长大了许多。那个少不更事的身影正在离我远去,而未来美好正如蓝天上的白云,正微微地向我招手。我坚信,无论风雨多么险恶,道路多么曲折,只要胸怀广大,志存高远,并默默的耕耘自己的理想,总能够度过平淡而幸福一生
  如果说游湘子桥适合倾听故事、登广济楼适合抒怀励志,那么到开元寺礼佛,最适合倾诉心声。
  (三)开元寺
  到开元寺礼佛,是过年过节常做的一件事。并非由于信佛,而是每次踏进寺庙,总能感觉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喧嚣的都市尘土飞扬,经常扰乱心灵。而寺庙自古以来便是方外之地,因而潜意识里面,走进寺庙,就等于走进了干净的世界,可以远离尘嚣,让疲惫的心灵有一个安放的场所。礼佛没有任何目的,只是喜欢过程。所有的佛祖都不会保佑我平安,但是所有的寺庙却都可以给予我安宁的享受。
  开元寺以前叫荔峰寺,到了唐代才改名为开元寺。开元寺地方宽敞,闻名海内外。寺内香火鼎盛,佛像众多,是我国存留不多的开元寺之一。作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的美誉。文革期间,开元寺曾经遭到破坏,后经华侨集资修缮,才得以重现今日光彩。如天王殿,就是李嘉诚先生修建的。李嘉诚先生原本想全资重建开元寺,但是考虑到文革刚刚过去,建造寺庙的功德应当与其他人一起分享,于是独资修建了天王殿。天王殿供奉的是财神爷,由此可见李嘉诚先生作为一名商人,也是喜欢与佛结缘的。
  第一次走进开元寺,便感觉到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当时是春节,因而非常热闹,感觉到这里不像是一座寺庙,倒像是皇家的园林。唐、宋、元、明等朝代的文物,摆放在寺院内,犹如一座小小的寺院博物馆。历史悠久是开元寺的另一大特点,至今保留着的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令我印象深刻。这一次到访开元寺,感觉不是礼佛,因为一点都不严肃,倒很像生活,倍感温馨。
  第二次走进开元寺,是第二年的春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天正下着毛毛的细雨,因而开元寺人不多,显得非常肃静。对于佛祖,一直是敬畏的。当我怀着虔诚的心走进开元寺时,顿然感觉到这里是我灵魂的归宿地,寺庙肃穆,佛像静默,一切无言。似乎就是在等人,在等我,在等每一个疲惫不堪的游子。在门口买了一束香,八块钱,与在小巷相比,贵了四倍的价钱!但是我还是买了,似乎买了才心安,似乎佛也计较,似乎买了以后,与佛的距离便近了一些。然后开始烧香、拜佛。我是不懂礼佛的礼数的,自以为心诚则灵,总认为不做亏心事,便可结佛缘。在大雄宝殿求签,地藏阁悼念亲人,大悲殿许愿以后,蓦然觉得自己干净了许多。礼佛有时候就是把亏心的想法向石头佛像倾诉一下,以求得心安理得。如果佛祖真的有灵,可以保佑平安,那还要警察和医生做什么呢?
  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去的感觉都差不多。人多的时候觉得热闹、温馨,人少的时候又觉得寂寥清静。这似乎与佛无关,倒是与人有关了。每一次去礼佛,都会减轻我内心的孤独感,都能使我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家庭和工作中去。虽然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不信佛,但是却抵抗不了佛慈悲的爱,似乎在佛祖面前,我才是一个平等的人,与高官、巨商和明星一样,有着平等的、脆弱生命
  说到生命脆弱,禁不住就想起了开元广场的那些残肢人。他们或缺胳膊,或少条腿,或坐、或卧,以自己身体的残缺,换取别人的同情心,用以维持生计,使得生命得以延续下去。每一次经过这里,我都对这些人感到担忧。不仅担忧他们的生活与健康,更担忧他们的安全。在开元广场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摩托车是非常多的,一不小心就会碰伤他们。更令我感到担忧和不解的是,为何如今的寺庙,不在实际行动上帮助需要照顾的人呢?即使不能照顾好他们的一日三餐,也该善意的引导他们离开。在佛祖的面前,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实在是令人不安和遗憾
  走出开元寺,经过开元广场,就可以看到一家素菜馆。这家素菜馆我曾去过两三次,物美价廉,而且还赠经书。与素菜馆结缘缘于礼佛,又因为佛门子弟吃的是素食,于是吃素菜不仅成为一种时尚的享受,更成为礼佛之后一件令人清心的事。逢年过节,素菜馆人潮鼎沸,不可点餐,只能吃事先做好的套餐。套餐价格不高,四个人一两百,两个人几十元,这与佛门无关,倒与潮州当地的消费水平有关。每次在这里吃素菜,我都喜欢选择窗边的一个位置,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窗外的风景
  
  
  (四)牌坊街
  开元寺出来,向左转,可以走到牌坊街。
  一个牌坊,一个故事
  牌坊街居住着潮州老市区的居民,居民们保持着朴实、热情的民风。经过路边的许多店铺,都会听见“来喝茶”、“试试小吃”的呼喊声。乍一听,觉得这久违的乡音是多么的亲切,又仔细一想,兜里的钱可得拽紧些才是了。试一试小吃,当然不用花钱,可是你一定会禁不住商家的热情,去买一些茶叶或者小吃回家
  潮州人会做生意,驰名海内外。许多商家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几十年、上百年经营着一家老店铺。牌坊街是潮州老店铺最多的地方,例如“胡荣泉”、“厚刀”、“厚记”等饼食、小吃店,在市区甚至外地都很有些名气。牌坊街翻新以前,我没有来过。但是听说翻新之后游客明显多了起来,而这些老店受到商业化社会的冲击,价格便也提高了一些。以前多做熟客生意,现在多做游客的生意,自然改变了经营理念。我走到一家店铺前,买了一瓶矿泉水,还算便宜,只要一块钱。这在其它旅游景区,还是比较少见的。潮州人的薄利多销、热情周到、诚信本分的经营理念可见一斑。
  牌坊街牌坊林立,共22座牌坊。每个牌坊都记载着古代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的历史典故。走过牌坊街,就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一般,能够把人带回古老、朴素的年代。儒家传统文化对潮州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个特点在牌坊街表现得尤为突出。仅仅看着牌坊上的文字,便已对这座古老城市的精彩历史产生向往之心。我仿佛看见一个个儒家学者,羽扇纶巾或者长袍青卦,正向我微笑着走来。22座牌坊,多是一些“学而优则仕”的官员。潮州能出大官,但是潮州人本身,很少喜欢当大官。这可能与潮州的传统文化有关。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原因,潮州人无论去到哪里,都非常眷恋自己的乡土,他们离不开这一方水土,于是在外当官的潮州人便很小心的经营自己的仕途。稍微有点成就,总容易被牵扯上老乡关系,因而易卷入党派之争。又因为恋家,期望在自己的家乡安居乐业,所以大多到了一定的官位,便想着衣锦还乡。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未必正确,所以前面加了可能二字。
  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泰山北斗、十相留声坊的下面。泰山北斗、十相留声坊,指的是韩愈和十位历代被贬或随亡朝来潮的十位宰相,十位宰相中六位被贬,三位随宋亡而来。因自古以来,岭南就是荒蛮之地,所以被朝廷贬至潮州的官员多不胜数。这些被贬的官员,为潮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在牌坊中留名的,多是进士、举人,只有一位是状元。状元的名字叫林大钦。关于林大钦的才气,我是早有耳闻的。有一次,林大钦在龙湖镇银湖村游玩,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上联:银湖院后虎耳草。他一时想不起来,便边走边琢磨。当走到了金石镇时,路旁的一棵龙眼树突然掉下一颗龙眼,砸在他的头上,这一砸,就触发了林大钦的灵感,把下联给“砸”了出来:金石宫前龙眼花。对仗工整、格律考究的一幅对联,从此流传民间,家喻户晓。
  时至今日,我依然没有深刻地了解牌坊上的某一个典故。因为每一个典故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都是非常遥远和充满文化色彩、与潮州乃至中国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怀着虔诚的敬畏,想留在以后慢慢的品味。经过这一次步行牌坊街,我已经能够领略到潮州古城的魅力所在。相反,一些土生土长的潮州老市区的居民,八零后、九零后这一代人,却已经逐渐不喜欢在潮州居住了。他们更向往大城市生活,因为潮州经济相对落后,工薪收入比较低。但是,老一辈的潮州人要么走得很远,有很大的成就,要么就是在老市区里安居乐业,过着老实本分的生活,很少愿意离开
  走了几个牌坊,渐渐的感觉有些疲惫,便在街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这些椅子是专门为游人准备的,由此可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细心、周到。忽然,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油煎的味道,循着味道望去,只见一个大招牌上写着:“春饼”。
  (五)湘桥小吃
  好香的春饼!薄薄的面皮包裹着黄豆、虾米、鲜菇、猪肉等食物,再用油炸,听起来都令人直流口水。外酥内嫩的春饼,口感十足,咬一口,满是春天味道。这是我第一次与春饼结缘,后来每当家里来客人,我便去买来十来个春饼,泡上一壶工夫茶待客。第一次与春饼结缘至今,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值得欣慰和欢喜的是,湘桥春饼通过了“地沟油”的考验,在这个为了利益争得尔虞我诈的社会里,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质量,并且在潮州乃至潮汕地区一直有着很好的口碑。
  除了春饼之外,湘桥地道的小吃还有很多。如老香黄、腐乳饼、鸭母黏等,老香黄是由香黄瓜腌制而成的,腐乳饼和鸭母黏工序比较复杂些,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每一道小吃都令人垂涎三尺。现在卖这些小吃的店铺有很多家,竞争也很大。游客们不熟悉,只看着店面大的便去买了。殊不知,其实很多物美价廉的商家,店面并不大,须循着店面的招牌去买方可。老字号的招牌,一般都比较厚道,而且制作小吃的原材料和工序都讲卫生、讲质量,价钱也公道些。
  关于潮州的小吃,还有一些故事,很能引人入胜。例如“鼠壳粿”和“姑苏香腐”。“鼠壳粿”是由一种名为鼠壳的草,加上磨成粉的大米精制而成。逢年过节,潮州人都会蒸上一笼“鼠壳粿”,以表达对先人和神灵的敬畏。相传,南宋时元兵入侵潮州,潮州人民食不果腹,幸亏发现了一种名为“鼠壳”的草,味道鲜美,又可以食用,于是便用来充饥。后来发现这种草可以制“粿”,于是便晒干,逢年过节时制成“鼠壳粿”,用于祭奠先人和祭拜神灵。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潮州人民的智慧和孝敬。而“姑苏香腐”的由来,则与潮州人热情好客、心地善良有关。清朝初年,有一来自姑苏的游方道士生活凄苦,于是寄宿在一家药堂。药堂的大夫一家,非常热情的接待道士,一直到道士离去。道士离去之时,便把家乡精制香腐的做法传授给这位大夫。从此,姑苏香腐便在潮州的老市区流传开来。除了这两则故事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关于小吃的故事流传在大街小巷。智慧和善良的潮州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各式各样风味独特的小吃,流传在民间的小吃使得这座古城更加文雅、闲适。
  在潮州,你绝对不敢对某一种小吃一见钟情,否则当你遇见另一种小吃时,立刻就会后悔不迭。因为每一道小吃风味各异,都很能吸引人。居住在潮州的这五、六年里,我几乎尝遍了湘桥所有美味的小吃。身体渐渐发胖,对于小吃口味的选择,也更加挑剔。喜欢吃胡荣泉的鸭母黏,厚刀的豆方,厚记的板栗糖,以及西马路十八曲的鱼饺。吃“粿条卷”要到布梳街,买牛肉丸在牌坊街中段有一家手打的,现打现卖。最让人垂涎三尺的,是西湖边的镇记老尾牛杂店。牛杂店的牛肉和牛杂特别新鲜,而且汤水也好,更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坐在这家牛杂店吃牛肉面条,可以边享受美食,边欣赏西湖公园美丽风景。记不得多少次在西湖边吃“牛杂粿条”了,虽然卫生条件一般——在马路边,但正是这份喧嚣与宁静之间的魅力,使人感觉到生活的真实和美丽
  
  
  (六)西湖公园
  回到潮州的第一年,我便在西湖公园旁边买了一套二手商品房。每晚吃完饭便到西湖公园散步、赏景。几年来,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公园的诗句,如:
  七绝雨后西湖随感
  林间小径无人迹,雨后西湖分外娇。
  只在风中听鸟唱,不知花瓣满山腰。
  
  五律雨后西湖即景
  春早时来雨,西湖分外娇
  红花沾玉露,绿水映虹桥
  土湿新芽破,风和嫩叶摇
  闲人欣鸟语,久坐忘尘嚣
  
  七律秋暮西湖散步有感
  水映青山着白裙,余辉淡淡好时分。
  秋园树叶随风落,禅院钟声入耳闻。
  揽翠闲听千竹语,提壶畅饮一湖云。
  金风缕缕留不住,吹散尘嚣与酒荤。
  西湖公园不大,方圆才二十几公顷。潮州西湖为天下36处西湖之一,虽不能与杭州西湖媲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潮州西湖公园四季常青,很有古典的韵味。占地面积不大,一个小时足以游玩完。喜欢游玩西湖,甚至看喜欢西湖公园亭子上的对联。那些对联考究、大气,很能吸引和启发思维,并引发无穷的遐想。如西湖公园大门旁边的一个亭子上,写着“龙门共仰无双景;珠浦先开第一亭”。亭子因为有了对联而增添光彩,对联也因为亭子而熠熠生辉。从大门走进西湖公园,须经过虹桥。
  虹桥,顾名思义,其状如虹。弯弯的虹桥横架在西湖水上,给平静的湖水增添了几分生气。夜晚的虹桥更加美丽。灯笼亮了起来,彩灯亮了起来,灯笼在风中轻轻的摇摆,映照着虹桥在西湖水里的倒影,如灼灼其华的少女,看见新郎时含羞的脸颊。
  走过虹桥,就到了西湖的小广场。小广场上耸立着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曾经仔细的看过碑上的文字,依稀记得,上面记载着潮州人抗日的历史,依稀记得南澳岛,那里打响了潮人抗日的第一枪。纪念碑位于广场中心,被广场四周的老榕树环绕。老榕树似乎在告慰英灵:英雄不死,永垂长青。忆往思今,内心总是感觉到不安宁。改革开放了,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艰苦奋斗、居安思危的意识,却已经逐渐淡化。老百姓不曾想起红米饭、南瓜汤的故事,更不会用来教育下一代;而南海时常风云变幻,台湾尚未统一,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沿着广场旁边的小径,可以走到涵碧楼。涵碧楼位于潮州西湖畔,是建于民国时期的洋式双层小楼。小楼依山傍水,故而取名“涵碧”。它有着自己光辉夺目的历程。国民革命时期,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曾经住在涵碧楼,并在涵碧楼前的木棉树下宣讲红色政权。南昌起义军曾经在潮州居住了七天的时间,因此潮州人民把这段历史曾为“七日红”。“七日红”点燃了潮州人民抗击反动统治的熊熊烈火,更成为当年潮州人民的精神支柱。
  沿着小径再往前走,就到了湖心亭。黄昏时站在湖心亭上领略潮州西湖的胜景,是非常心怡神旷的。风中微微漾动的湖水,在夕阳的照射下益发显示出古典美来。深绿色的湖水平铺在眼前,四周环绕着四季常青的老榕树,不远处的虹桥似乎浮在水面上,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那么幽然、淡雅。宛如一幅素描的山水画,安放在人群熙攘的闹市中,愈加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潮州旧八景中,曾有“西湖鱼筏”,可惜如今的西湖水,已经养不出可供食用的鱼,因此,便再也看不见夕阳西下时美丽的鱼筏了。
  走出湖心亭,沿着葫芦山上的石阶小径,可以爬上葫芦山。葫芦山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也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场所。安静是因其位于闹市之中,闹中取静,远离喧嚣与繁华;热闹是因其山上常年游客与锻炼身体的人很多。在安静与热闹之间,我更喜欢葫芦山闲适的美。
  西湖公园的美在心中日积月累,渐渐地变成一种情结。爱西湖、游西湖,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然而,我还是禁不住潮州其它胜迹的诱惑,于是便在某一个周末,独自前往参观向往已久的韩文公祠。
  
  (七)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久已闻名,小时候常常听说,并心生向往。长大读了历史,了解韩愈贬潮的史实之后,更对韩文公祠更生发敬畏之心。
  韩文公祠建于北宋,苏轼曾撰写《潮州韩文公庙碑》。位于韩江东岸韩山上的韩文公祠,远离尘嚣,古朴庄重、典雅肃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总是被我想象成一位满腹学问、历经沧桑老人家——韩愈,有着儒雅、稳重、亲切的形象。
  几年前,在去往韩文公祠的路上,我便想起韩愈来。韩愈谏迎佛骨遭贬谪之后,在贬谪潮州的路上,写下了泣人泪下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蓑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障江边。
  诗中的潮阳,即是如今的潮州。韩愈贬潮时,潮州还是一个未开化的地方,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在当时属于荒蛮之地。然而经历了挫折的韩愈被贬到荒蛮的潮州以后,并未消极、抱怨,而是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仅治潮八月,便以其丰硕政绩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佳话。“一带江山皆姓韩”,韩愈的政绩,以及潮州人的崇韩现象,由此可见一斑。
  站在韩山下,望着由胡耀邦手书的“韩文公祠”四个大字,以及韩文公祠肃穆的景象时,一种苍凉感油然而生。历史总会记住一些名字,也注定要淹没许许多多的名字。影响历史的伟人,经常会被历史铭记,并把一种文化精神普及到千家万户之中。韩愈就是这样的人,韩文公祠就是这样的古建筑。名人与胜迹绝不是因为时间而厚重,而是因为有着可供研读的精神,而显得弥足珍贵。
  韩文公祠第一层走廊的墙壁上,镶刻着许多名人手写的诗词。这些诗词多是慕名而来的政界、文化界有名的人士的手书。沿着走廊一直往上走,便到了侍郎阁。侍郎阁大殿的前面,有两株橡木,相传为韩愈手植。传说,橡木花开多寡,便预示着当年科举中举人数的多寡。侍郎阁外草木参差,环境幽雅,使依山傍水的侍郎阁愈加显得古朴、庄重。到侍郎阁前一望,韩愈的雕像神采熠熠,宛如活人一般。
  风景沉淀历史文化价值,再加上韩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使拜谒韩文公祠的心情,愈加沉重起来。古代文人的风骨,在当今这个社会还存留多少呢?许多人已不愿做文人,因为文人的风骨,在当今社会已成为迂腐的代名词。然而,文人的风骨与精神,是需要“拿来”的。我们摒弃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保留、发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今的读书人,重利轻义者比比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肆横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一种力量来净化人心,而中国的古文化,就有着这样的力量文化需要传承,信仰需要凝聚,我们这一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多元化了,如果不加以重视,真不敢想象下一代人会变成何等模样。这绝不是奴役,由此也想到了自由与民主。自由与民主固然重要,但是国民的信仰和凝聚力,更加重要。一个缺乏信仰、缺乏凝聚力的国家,终会导致人心涣散而不堪一击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文化力量深入人心,儒家思想更是成为我们主要的社会伦理基础,要重塑人格精神,应该从古代文化中汲取有益的价值才是。
  从侍郎阁走出来,双手倚着栏杆,凝望潮州市区。湘桥的美景尽收眼底,湘子桥、广济楼、牌坊街、开元寺一一呈现在眼前。我站立在山上,头顶是蓝天,脚下是大地,不远处,是我可爱的故乡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小城春雨

    小城春雨 文/磐石 早晨醒来,透过窗帘,少了以往那种天亮的感觉。风肆虐地敲打着窗棂...

  • 北方早秋

    北方早秋 文/磐石 阴云,弥散于立秋的天空;风微,拂动着丝丝凉意。早秋的乐章,在几...

  • 故里游话

    家乡的变迁...

  • 五月的康乐

    五月的康乐 文\马晓春 拉开五月的帘幕,胭脂三川柔风轻轻,雨丝飘逸;揭开五月的面纱...

  • 踏青

    踏青...

  • 徒步高峰森林公园

    游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