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景散文 > 祠堂与戏台

祠堂与戏台

时间:2018-08-13 14:36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一蓑烟雨独为客点击:
        

我的祖上是从山东家渡海闯关东来到辽南的。我们村子里杂七杂八的几大姓人家都是这么来的。大家拖儿带女,扛着铺盖、挑着破锅烂盆,从大连下了船,一路讨要,沿途寻觅生计,走至馒头山下或是遇到了满意的雇主,或是因为老婆孩子病了,走不动了,或许看到和山东老家相似的一些景物,勾起了心中的乡愁,便停下了或蹒跚,或踉跄,或跛瘸的脚步,在此搭屋垒灶,开荒点种,安顿下来。聚集的人家多了,就有了炊烟缭绕的村落。 我出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一周岁时,被送回村里爷爷奶奶的身边,所以从小到大我一直宣称我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直到今天,我仍然以村民自居。村里丁、杨、张、常、刘、费算是大姓,也不过每姓十几户,最多不过二十几户,其他姓氏都是小门小户,三五家、一两家。哪一个姓氏都显得势单力薄,想在村里称王称霸也做不到,必须和其他姓氏搞合纵连横,而几百年相守而居,娶来婚去,每个姓氏之间都早已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姻亲关系,几乎分不出远近,所以想形成权势联盟也很难。这样的村子,村民相对自由、平等,但也往往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一盘散沙,即使有了村政权,也不容易形成紧密的集体。 北方关外的这些小村落,没有整齐井然的街道,稀稀拉拉、东倒西歪的砖石、土木,或者泥草的民房,羊粪蛋般随随意意地洒落在田野、山脚、河畔,掩映在玉米高粱地里和杨柳榆槐丛里,有的如晨空孤星,有的三三两两成为一丛,有的十几、二三十户拥挤在一起,像野蜂不规则的蜂巢。与中原、南方那些几百年、上千年的村庄相比,除了缺少高大封闭的村寨围墙,高高矗立的碉楼,威武雄壮的村寨大门,还缺少两样极为重要的标志性东西。一件是宗祠,文革前家家还都保存着从山东家带来的族谱,或后来续写的家谱。每年腊月末,山东老家还都派“使臣”来村里一一查对族谱,将新续的家谱抄回去,纠正后生辈分犯字和姓名的错误,以及不规范之处。文革后,不仅再不见山东老家的使者,就连自家保存和续写的族谱、家谱也都当做“四旧”砸个稀巴烂。原来供奉于嫡系长房堂屋里的祖宗牌位也都焚烧干净。后生晚辈可以随意起名犯字,什么祖上的名讳,根本不知道,也就没人在意是否需要避开,有的爹爹和太爷爷叫一个名字,而儿子却和太爷爷爸爸叫一个名字,更有赶政治时髦,叫什么“卫东、卫红、拥军、支左、革战”等等标签式名号,后来还兴起叫四个字、五个字名字的,女孩叫什么“某某某子”、男孩叫“某某某郎”听起来简直和日本人没啥两样,令人听了啼笑皆非。同一个姓氏的不同分支间,仅靠连在一起的坟茔来印证,三代以上分不出亲疏远近,有的没出五服,甚至差了辈分的男女也荒唐地谈起了恋爱,成为夫妻,结婚生子。 读的书多了,看的影视作品多了,知道一个标准的中国家族须有一座宗祠,一个族长。族长在家族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负责组织、团结族人按照乡约村规和道德伦理标准规范各自的言行举止,评判族人之间的是是非非,平息纠纷、矛盾、抵牾、恩怨,每有胆大妄为者、违约犯规者,要召集族人进祠堂,行家法。族里,甚至村里的大事小情也都要在祠堂里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会商议决,甚至要祭祀占卜,征求先人的旨意。那庄严肃穆,甚至有几分阴森恐怖的祠堂,不怒而威,令人不寒而栗,很是威风凛凛。从巴金的《家》,到陈忠实的《白鹿原》,那一座座祠堂黑洞洞的大门,总给人恶虎张开血盆大口毛骨悚然的感觉,横看、竖看,用鲁迅的话说是看出两个字:“吃人!”政治课上也一再说它是封建宗族势力的化身,是农村族权的象征,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帮凶和爪牙。因此,从小到大,我似乎对祠堂没有什么好感,总觉得它装满了罪恶、血泪与屈辱。 拨开迷雾的今天,回头看看,祠堂当然没有那么凶神恶煞。一座座祠堂,如一部部史料翔实的志书典籍,更像一座座小型纪念馆,浓缩了一个家族迁徙漂泊、生枝分叉、荣辱兴衰的历史,演绎着一个家族的喜怒哀乐,守护着一个家族的基因密码,深藏着一个家族难以启齿和不可告人的隐私与秘密,维护着一个家族的颜面和尊严,展示着一个家族的教养与文明程度,以及禀赋、气质、风度,为人处事的态度与尺度,甚至指引着一个家族前行的方向。叩响宗祠的门环,就如触响尘封的琴弦,冥冥中响起一首首主题各异,音色、节奏、器乐、旋律千差万别的交响演奏。或欢快,或沉郁、或忧伤,或悲戚,或痛苦,或平淡。如果把一个家族比喻成一株参天大树,那么无论这棵大树怎样伸枝展叶,无论它如何蓊郁繁茂,繁花似锦,硕果累累,在祠堂里都可以摸得到它不断延伸的根须,它咚咚不已的心音。宗祠里保存和贮藏着先祖们的体温和眼神,令后世子孙们感到温暖,受到教诲,得到启迪。 因为没进过,所以对宗祠的内部结构不甚了解,尽管有书上的文字,有影视里的画面,但总觉得有些朦胧,“书上得来总觉浅”,我很羡慕那些拥有宗祠的家庭和有机会走进宗祠的人,让心灵和上家族的脉搏,静静地谛听祖先们侃侃而谈,在迷惑中看清方向,在愚昧时打开心窗,在苦痛中得到抚慰,在欢乐时与逝去的亲人们分享,每一颗心都如一株禾苗,从小就在这里沐浴家风、家教的阳光雨露。 当然,宗祠的确也包含着封建统治和压迫的余魂,这是它作为文明与文化符号的糟粕,需要今天的人们有所警戒,有所防范,绝不可以让藏在宗祠地缝和旮旯里的阴魂借尸而还,兴风作浪,成为气候。它的作用是传承,但传承中必有扬弃,在批判中传承。 另一件就是戏台,也称戏楼。有的和宗祠合为一体,有的则单独矗立在村子的中心,它们或坐南面北,或朝东向西,从不占据坐北朝南的正位,却都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是村庄和村民们的精神家园。一座飞檐翘角的古老建筑,是能工巧匠们智慧才情和精湛技艺最为精妙的融合,最为精彩的炫耀,最为淋漓的彰显,它们还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雕塑、雕刻、彩绘、木工等技艺的集大成,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符号性标志。它们鹤立鸡群般地昂首挺胸,有些清高,有些孤傲,俯视着簇拥在它脚下的各式民居。村民们虽然不像对待祠堂那样,常常要顶礼膜拜,但却仍需仰视它,以极为尊崇的目光。 在书里,影视作品里,都有它们娉婷婀娜的身影,读了鲁迅的《社戏》,让我羡慕和嫉妒了很久。后来出去旅行,在许多地方都曾驻足细细地观察、欣赏品味那些戏台。在北京颐和园和雍王府,在山西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在云南丽江白族村落,在凤凰古城的田家大院,还有许多记不起名字的村子里,我都曾和戏台有过亲密的接触。青砖、粉墙、朱漆、黛瓦、翘脊、雕栏、斗拱。站在戏台下,我想象得出台上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朝代更替,疆场鏖兵,帷幄斗智,绣楼思春,小园相会,洞房花烛,生离死别,台下长衫马褂、布衣草履,时而蹙眉,时而色舞,时而悲戚,时而鼓掌喝彩,时而捧腹大笑的一幕幕。走上前去,亲手抚摸那些历尽沧桑的砖石,我知道每一道砖石的缝隙里都嵌满了戏文,深藏着戏里戏外的喜怒哀乐。我也曾细细琢磨过那些戏台的翘脊、屋顶、廊柱、梁枋、门窗、屏风以及其它细小的构件,那些雕刻、雕塑、彩绘、浮雕、壁画,构思奇妙,形象逼真、主题鲜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技艺精湛,巧夺天工,令我惊叹不已,常常啧啧称赞,抚掌称奇,有的甚至叹为观止。那些彩绘,有二龙戏珠,有百鸟朝凤,有西厢记、红楼梦,有长生殿、桃花扇,有四郎探母、八姐游春,有打龙袍、铡美案、空城计、借东风、挑滑车、走麦城……单幅的,连环的,全本的,青衣、花旦,长长的水袖风摆杨柳,纤纤的兰花指娇羞妩媚,刀枪剑戟搅动万钧雷霆、狼烟四起,凤冠霞帔映衬着娥眉明眸、唇红齿白……真可谓中国古典文学的档案馆,传统戏曲艺术的博览会。 最吸引我的还是戏楼两侧寓意深刻的对联。那些妙语连珠、龙飞凤舞的文字,或古拙,或质朴,或华丽,或简约,或张扬,或内敛,或睿智,或诙谐,有对戏文曲目极具见地的阐释,有就戏剧论人生哲理弘论,有针砭时政、教化民风、激励观众的名言警句,有歌咏山川大地、风花雪月的诗词佳联。虽然我记不清都是哪一座戏楼的对联了,但那些把汉语词汇运用到极致的对句联语却铭刻在心,久久难以忘怀:“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行步,马行步,步也行步,三五步四海五湖。”“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看新戏,亦看旧戏,看看新戏,看看旧戏;好上台,也好下台,好好上台,好好下台。”“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成空。”这简约明快的词语,蕴含了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幽默睿智的短句,凝聚了多么深切的人世沧桑啊!我把它们抄写在笔记本上,时常翻出来把玩品味,更把它们牢记在心,既作为语言运用的典范,更作为人生沉浮的警铭。 古往今来,优秀的戏楼对联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在这些戏楼妙联里,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的一副长联,尤其文彩斑斓,含义深邃:“尧舜生,汤武净,五雄七霸丑角耳,汉祖唐宗,也算一时名角,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掮旗打伞跑龙套;四书白,五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杜甫李白,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都是求钱乞食耍猴儿。”谈古论今,纵横捭阖,引经据典,指点江山,辙韵工整,对仗精妙,从戏剧曲目说开去,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无不囊括其中,足见这位纪大学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渊博,也窥得出这位被嘉靖皇帝称为“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的清朝著名学术家、政治家的胸襟、眼界与气度。 当然,村庄里的戏台无需都这样豪华,无需建筑、雕艺、彩绘、对联都精湛绝伦,尽善尽美,只要能够作为村民们消遣娱乐,观影赏戏,甚至自娱自乐的场所就可以了。这里可以消磨他们劳作之余的闲暇,打发劳累之后的无聊,安放他们历尽艰难困苦心里仍存的那一点浪漫与悠然,寄托他们夜梦醒来后的余香,或者只作为他们苦多乐少生活的小小调剂,就够了。让他们在节日的白天,寂寞的夜晚,坐在戏台下的石块或沙土上,接受历史文学的濡染、政治与道德的教化,重温理想与梦幻的华美,奋斗与拼搏的艰辛,失败的沮丧与苦痛,成功与胜利的激动和喜悦。在锣鼓管弦里引燃爱情的火花,辨别美善与丑恶的分野,理清前进与倒退的思路,消弭痛楚,鼓足干劲,坚定信念,增添勇气。 宗祠以先祖严肃的目光为圭臬,规范着村民们的言行举止,戏台则用锣鼓管弦、西皮二黄渲染着村民们的喜怒哀乐。多少本来发生在台下的悲欢离合故事,从身边搬上戏台,继续跌宕起伏地演绎,成为如泣如诉的剧情和曲目;而戏台上多少缠绵悱恻的情节,散场后又在村落里慷慨悲歌地重现,或复制,或粘贴,或剪辑,或扩写,成为人们生活里真实的章节。台上台下,角色互换,交替着生活的苦辣酸甜,变换着红尘里的爱恨情仇,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及至难辨哪是戏,哪是现实生活那些戏台上演绎的故事,让目不识丁的乡下人,不谙世事的孩童,整天锅上灶下烟熏火燎的妇女,免费接受了语言文字历史、谋略、伦理、道德的教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戏台又是乡村的全科学堂,从小学,到大学。拨开了多少混沌蒙昧、锈迹斑斑的心锁,春风化雨,将三尺寒冰融化成一池春水。催生了多少心底里憧憬和梦想的种子,落地生根,萌发出闪眼的新绿。 宗祠和戏楼,是一个村庄的点睛之笔,如龙之双目,凤之两翼,是村庄里不可或缺的镇村之宝。以前,边远的“蛮荒之地”,就如我辽南山野间的故乡村落,未及“王化”,缺少这两件好东西,村不像村,庄不像庄。后来听说经过几十年天灾人祸,中原、南方那些被中华传统文化浸润熏染了千百年的村庄里这两样宝物也所剩无几,寥寥可数。每每闻听这样的消息,我都会心疼如割。沉睡着列祖列宗魂灵的宗祠,是家族和村庄的血脉根须,无论走多远,回望它都能感受到母体的脉动。而凝缩着历史文化精华、凝聚着前人智慧与血汗结晶的戏台则是村落的灵魂。没了血脉根须,所有的藤蔓、花果都要枯萎、凋落,失去生命的光彩;没了文化灵魂那些星罗棋布的村庄还会有盎然的生机吗?那些和云鹤、舒兰、余光中一样漂泊天涯的游子到哪里安放他们的乡愁,归根的落叶还找得到回家的路吗? 现在,不再搞大跃进式的全面城镇化和类似野蛮的强迁强拆了,建设美丽中国、振兴乡村的号角已然吹响在大江南北,“把根留住”留住乡愁,留住青山绿水成为人们的共同心愿,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告诫言犹在耳,如灌顶醍醐。真希望我们故巢般的村庄还在,凤凰涅槃,面貌一新,村庄里饱经沧桑依旧温暖如初的宗祠和依旧风姿绰约的戏台也和村庄同在,在亲切的乡音里,在憨厚的笑容里,继续沐浴着乡下的春风秋雨,继续陪伴一代代村民播种、耕耘,收获一个个春华秋实。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一蓑烟雨独为客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8-08-13 14:08 最后登录:2018-08-16 16:08
优美散文
  • 小城春雨

    小城春雨 文/磐石 早晨醒来,透过窗帘,少了以往那种天亮的感觉。风肆虐地敲打着窗棂...

  • 北方早秋

    北方早秋 文/磐石 阴云,弥散于立秋的天空;风微,拂动着丝丝凉意。早秋的乐章,在几...

  • 故里游话

    家乡的变迁...

  • 五月的康乐

    五月的康乐 文\马晓春 拉开五月的帘幕,胭脂三川柔风轻轻,雨丝飘逸;揭开五月的面纱...

  • 踏青

    踏青...

  • 徒步高峰森林公园

    游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