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都江堰啤酒长廊的欢乐(九)

都江堰啤酒长廊的欢乐(九)

时间:2016-11-20 10:00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左显成点击:
        
  卖豆花凉面凉糕的人群
  
  古老的担担挑子,在都江堰夜啤酒长廊来回闪现,他们发出一个声音:“卖豆花、凉面、凉糕,有麻辣豆花,有甜豆花,也有麻辣凉面、甜味凉面,凉糕也同样,客官、美女、帅哥来一碗嘛!五元钱一碗。”
  
  这使我想起了,重庆担担面,担担汤圆,满街串。现在又回到过去,古老的行业又有生机了。
  
  卖卖豆花、凉面、凉糕的人用两个圆桶,一个桶装豆花,一个桶装凉面、凉糕和调料,他们挑着担担走,在夜啤酒长廊中,把担担放下,再去游客喝啤酒和吃饭的桌边去询问,买不买豆花、凉面、凉糕。游客说要买,问是盐、麻辣味、甜的味道后,再去用塑料碗打好放好调料,送到游客喝啤酒和吃饭人手中,在品尝豆花、凉面和凉糕的味道
  
  我在卖《我要成家》小说,和他们卖豆花、凉面、凉糕的男女经常碰面,相互打招呼,表示同行做买卖,相互通信息,生意好了,表示祝贺,生意不好,表示相互鼓励,坚持就是胜利,你来到市场就会有回报。
  
  传统技法掏耳朵与中医按摩
  
  都江堰掏耳朵在都江堰夜啤酒长廊中,也是一道风景线,男女老少人群在从事这行职业,有的有三十多年掏大多数耳朵经验,他们出入在流动人员密集地方。
  
  当然,都江堰夜啤酒长廊游客来往多的地方之一,他们在这里招揽生意,他们特征手里拿着响鉗,用手轻轻一弹,响鉗就发出声音,一只手拿着掏耳朵工具,来回叫喊:“掏耳朵,中医按摩。”
  
  遇到想掏耳朵人,就喊:“掏耳朵,多钱一次?”
  
  掏耳朵的大师说:“30元钱一次,按摩也30元一次,掏了耳朵,保证你舒服。”
  
  旅行者觉得可以,他们就说:“好吧,我们掏一次耳朵,加按摩。”
  
  这时掏耳朵大师拿出工具,戴上式,等,找一个凳子或椅子,就开始掏耳朵。
  
  掏耳朵大师用一只手牵着耳朵,在头灯照进耳朵,看耳朵情况,在用刮耳刀刮掉耳朵内的汗毛,开始用夹子夹耳屎,在用竹耳扒掏耳屎,最后用竹鹅毛棒等清扫耳屎,最后再加响鉗振动,使耳朵有一个舒服感,就这样完成掏耳朵。
  
  再加按摩,由掏耳大师选择位置按摩,或由旅行者自己要求按摩身体部位,一个血位大约在30秒钟,总工5至6个血位,按摩就完成了。
  
  据我所了知,掏耳朵是个古老的行业,在农村一般在理发时,理发师傅在理完发,就开始掏耳朵,现代理发师不再掏耳朵了,掏耳朵就成为专业掏耳朵了,或到医院耳科根据耳朵病情,由医生掏耳朵,取出耳结,也就是耳屎。
  
  根据享受过掏耳朵人的感受,掏了耳朵有一个轻松舒服感觉,耳朵不会受耳屎堵塞,听力有所增加的感觉,但医生提醒经常掏耳朵,会伤害耳朵,或发生耳朵炎症以及其他病变,耳屎也有一种防止异物或蚊虫进入耳朵,也是一种防止病变物质。
  
  总之掏耳朵跟人而言,自己掌握,由掏,,,清洁耳洞的功能,还能起到减压和享乐作用。民间有三大快活之说:掏,”现今,都江堰旅游人员减少,有一些不愿掏耳朵,掏耳朵大师们工作量不饱满,行业有萎缩趋势。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