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经典散文 > 精美散文 > 我的老家“刘行镇”(九)

我的老家“刘行镇”(九)

时间:2012-09-30 08:32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石拓点击:
        

  (七)
  (续八)
  儿时,经常去刘行镇的老家,先是父母亲领着去,后来是自己去。因此,我的老家刘行镇,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
  碉堡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不久,“内战”又一次开始,这次“内战”史称“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历经三年,始于1946年,终于1949年。到了1949年的上半年,“民国政府”事实上已经被推翻,反动派军队的极大部分主力已被击溃,一部分反动派军队的残余退守上海,刘行镇再次成了战场。
  小镇的周围,建筑起了大量的碉堡,碉堡建筑的很坚固,是用钢筋混凝土筑成,似乎坚如磐石。看来反动派想躲在碉堡内长期作战,大有困兽犹斗之准备。可是过了不久,解放上海的“上海战役”打响。刘行镇包括附近的月浦、杨行、大场等地的战斗,是“上海战役”的一个重要部分。战斗持续多日,其激烈程度难以想象,宝山烈士陵园里的纪念碑,记录了这一切。
  “上海战役”的结果,碉堡没能阻挡住解放军冲锋的步伐,反动派携带着金银财宝,坐船出了吴淞口,逃亡到了台湾。
  大概是碉堡太重,也许碉堡太坚固,搬不动也移不走,所以留在了原地。留下来的碉堡,连黄鼠狼也不来做窝。不过,我爬进碉堡内“白相”过,也曾经站立在碉堡的顶上“手舞足蹈”过。
  现在,大部分的碉堡已被清除干净,留下了少数几个,作为“古董”供人参观。据说留下来的是,处在“刘行电台”内的碉堡。
  现在,大地虽然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但忘却不了的是,刘行镇曾经的战场。在这片现代战场上,有过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除了战壕、飞机、大炮以外,还建筑了大量的碉堡。
  碉堡,这个战争的产物。
  刘行电台
  上个世纪,刘行镇之所以三度成为战场,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外,“刘行电台”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刘行电台”,是一个国际电台,它位于刘行小镇外不远处的宝安路旁。“刘行电台”举世而不闻名,说其“举世”,那是因为它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几十年里,至少在上海的“七宝卫星地面接收站”建成前,一直是远东最大“无线电接收站”的缘故。据说,过去来自国际的重要无线电电信,绝大多数经过“刘行电台”接收后转发。说其“不闻名”,大概这个电台可以直接用于军事,所以有点神秘。因此,就是生活在上海的本地百姓,知道它的人也是不多的。
  旧时的中国,虽然没有先进的科技和工业。但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东西,大到诸如:兵舰、火车之类,小到“勃朗宁”手枪、“留声机”、“自鸣钟”等等,可谓应有尽有。像“无线电”这种外国人发明不久的“顺风耳朵”,当然也是不会少的。
  十九世纪无线电技术的发明,无线电技术及其应用,给予人类带来了无穷多的好处。可惜,作为无线电技术及其应用的产物“无线电台”,却成了战争中杀戮的战场,无影杀戮的战场。
  街的中心
  小镇的东街、南街、北街交汇处是街路的中心,街路的中心成“丁”字形。街路的中心,一年365天,天天热闹,尤其是在黎明前后的清晨。
  天刚开始蒙蒙亮,街路的中心就有了喧闹声,喧闹的声音不断向四周散发。于是,小镇也跟着喧闹了起来,小镇上的人开始了新的一天。大姐、大娘们的手臂膊里夸着“腰菱篮”,“腰菱篮”里装满了水淋淋的时鲜蔬菜;壮汉肩挑两桶,昨天从河沟里捕捉来的小杂鱼和大闸蟹。小杂鱼条条活蹦乱跳、大闸蟹口吐白沫,两只“蟹钳”凶的来;卖柴的老头兼卖草鞋······
  他们来自小镇的附近,在街路中心的两边摆摊做买卖,小镇上的早市就此“开称”了。随着早市的“开称”,家庭主妇们在菜摊前,选择自家一天的“吃饭小菜”,她们挑三捡四,不停的讨价还价。
  小镇太小了,没有固定的菜市场,镇上居民每天所需的物品,除了镇上的商店,早市的拾遗补缺也是不可少的。街路中心的早市,与街路一起自然形成。别的城镇除了早市,还有夜市。早市买卖,夜市休闲娱乐,刘行镇没有夜市。
  几乎与早市“开称”的同时,小镇上的茶馆店也开门营业。小镇上的茶馆店多种经营,除了喝茶还有吃酒,供应各种点心以及下酒的小菜,譬如:白切羊肉、五香豆、盐青豆等。也有“说书”。“说书”是戏曲的一种表演形式,流行于江南各地。说书中,有说、有唱、有简单的乐器伴奏。说书人隔三差五地前来茶馆说书,为茶客们助兴。
  和所有的城镇一样,茶馆店总归是新闻娱乐的集中地。阿公、阿爹们,总有讲不完的历史和故事。也总会知道,远近发生的新闻,尽管有些新闻稀奇古怪。茶馆店里的客人,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家里的“鸡毛蒜皮”琐事,无所不谈。
  几个老头子吊上几两“土烧”酒,买几粒“五香豆”或者一小包“盐青豆”,围在“八仙桌”上,老酒咪咪,谈谈“山海经”,看上去倒蛮开心的。
  茶馆店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记录着人间的沧桑。
  茶馆店的对面是羊肉面馆。羊肉面馆的早晨,始终生意兴隆,特别是秋冬季节。羊肉面馆似乎永远只卖三种面条,即红烧羊肉面、白切羊肉面和阳春面,到了中午也有饭菜供应。羊肉面馆是小镇上唯一的“馆子”。
  茶馆店的隔壁是一爿米店。说是米店,其实是卖米、面、杂粮和豆制品的综合商店。那是一个“票证”的年代,米、面之类叫做“细粮”,细粮的购买要粮票,买豆制品要豆制品票,只有买杂粮不要票。杂粮的品种也不多,好像永远只有“珍珠米”粉,即玉米面,一个品种,并且经常无货供应。到了冬天偶尔有“山芋”供应。大米不够吃的时候,烧碗山芋汤吃吃,也是能充饥的。农民没有豆制品票,按理不能购买豆制品,不过可用自家种的黄豆、绿豆来交换。
  米店的对面便是我的老家。老家的房子在“八·一三”抗战时,被日本兵的飞机炸毁,炸得只剩下断垣残壁。祖父的一家在这个断垣残壁中,艰难地度过了“八年抗战”。这八年到底是怎样熬过来的,现在真是难以想象。
  抗战胜利后不久,父亲用他一家的全部积蓄,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了老家的房子。新建的老家房子是一幢两层小楼另加一层平房,空地上种了树木和花草。
  站在二楼的窗台前,街路的中心就在眼前。虽然免不了的嘈杂,倒也有着梦幻般的自然,自然的声音,自然的小镇。底楼的前半间是祖父开的小店,小店买卖柴禾和杂货。尽管惨淡的经营着,总算还能过日子。
  宰羊场
  宰羊场里的操刀师傅,脸上长有一撮山羊胡子。
  大概是清晨宰羊,我去的不是时候。也许,需要宰羊的人家太少,我没能赶上。我终究没有看到宰羊的过程,即使在秋冬季节。我所看到的是,场地上摆放的宰羊工具和一间散发着羊膻臭的空羊棚。或许,宰羊的师傅已经不干这一行,除非熟人要求帮忙。
  苏(州)、沪、嘉(兴)地区盛产山羊和绵羊。除了冬天,沟渠边、田埂旁,到处都是鲜美的青草,农村人家几乎家家养羊。“红烧羊肉”、“白切羊肉”是这个地区的特产。
  文房四宝中的“湖笔”就是产于这一地区的湖州,笔头上的毛,就是来自这一地区山羊的身上。
  杀猪场
  东街的尽头,沪太路上“白荡桥”的桥堍下,有个“杀猪场”,杀猪场属于供销合作社的一个部门。猪猡与粮食一样,属于统购统销的物资。供销合作社从附近的农村收购猪猡,屠宰后统一经销。所以,杀猪场里天天有猪杀。
  杀猪的师父健壮如牛,捉起猪猡来,犹如囊中取物一样轻松。师父们杀猪犹如宰小鸡,一只手揪住一、二百斤重猪猡的耳朵,连拖带拎的把猪猡摆平在杀猪的“铁凳”上,等到猪猡的嚎叫声息时,杀猪的工序就此结束,接下来的工序便是后处理。
  杀猪场的前门沿东街,后门沿河,中间一排平房。沿街的一面有块不大的场地,场地上可停放卡车和板车,车子用来运输猪猡。沿河的一面是个码头,码头也是用来运输猪猡。那一排平房便是车间与办公室。车间由一条流水线组成,它包括待宰、屠宰和后处理三个工段。
  随着集约化的肉类加工厂出现,小镇上的那个杀猪场早已关门。大门前的那条街路已经冷落了很久。看来,往日的辉煌已经结束,结束了的不再存在。杀猪场后门外的码头,也早已荡然无存。
  那条可以行船的小河已经淤塞,变成了只能流水的小沟,小鱼小虾们早已搬了家,可惜不知搬到了何处。
  小镇不再繁华,统统已经变成了过去。(待续)
  二0一0年五月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石拓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签约作家 注册时间:2010-10-02 17:10 最后登录:2021-05-08 13:05
优美散文
  • 忆江南果香四章之枇杷(作家选刊)

    初夏的北方,树才开花,水果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而在南方,金黄诱人的枇杷,已经...

  • 漫说枇杷

    枇杷是一种非常美观的果树。其枝叶 葳蕤蓊蔚 ,亭亭如盖,令人浮想联翩;其果实圆润饱...

  • 茶山春韵

    清明谷雨时节的茶山,一片青翠盎然,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 人渐老,友渐少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身边可以说话的朋友特多,有心事可以诉说,有想法一起斟酌,有烦...

  • 许多年以后

    毕业分配,像一把种子,在七月里抛撒,于肥沃抑或贫瘠的土壤,各自都忙着扎根,多年没...

  • 慢生活,慢光阴

    不知是哪一天,也不知是在哪一年,生物钟不像以前那样准了,节奏也慢了许多,姿态也...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