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节日散文 > 哦,端午节

哦,端午节

时间:2010-09-29 21:11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月儿常圆点击:
        

【导读】清明节,每个山坡上噼哩叭啦的鞭炮声,将清明节的气氛与声势渲染得足足的,让人想起刚过去两个多月的春节,只是它还没有春节那么浓烈,没有春节那么热闹,没有春节那么的欢快与祥和。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书上说的是为了纪念楚国的大夫屈原。其中赛龙舟,以其场面的恢弘和热烈,掀起了端午节的高潮。不过,我们那儿的端午节似乎与屈原没有什么关系。
  
  我记得儿时过节。
  端午节没有清明节那样隆重而浓烈。
  
  清明节,每个山坡上噼哩叭啦的鞭炮声,将清明节的气氛与声势渲染得足足的,让人想起刚过去两个多月的春节,只是它还没有春节那么浓烈,没有春节那么热闹,没有春节那么的欢快与祥和。我认为清明节应该是阴间的春节。年长的人却说,阴间的春节是鬼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融洽亲情节日
  
  端午节则是含蓄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缓而舒坦。每家每户独自为节日的喜庆而忙碌。
  
  我觉得所有的节日好像都是为小孩子们特意安排的。在节日里,最高兴、最快乐、最幸福的就数小孩子了。因此,他们最盼望的便是过节。在过节时,不但可以不干活,就跟大人们笑骂的样:“尾巴都耍脱了!”众多小孩子也能聚在一起玩耍,“把一个晒坝都要抬起来了!”(大人语,说的是小孩子的欢闹声很大)还可以吃好的,平时难得吃到的,在节日里就能吃到。
  
  到了端午节这天,我们小孩子的瞌睡竟然少了。不像平时,大人来催了:“快起来了,太阳都晒到屁股了!”仍想赖在床上不起来。有时惹恼了大人,被大人从床上拉起来,在屁股蛋上啪啪两巴掌,虽说打得来不觉得疼,但这毕竟是挨打,心里还是不快的,这种不快会影响到一早晨的心情。小孩子不快的心情没有大人们的恒久,他们的心里是容不下不快的,因为快乐都装不下了,那还有空间来盛这不快呢!
  
  我们一早就爬了起来,比大人还早。大人装出很吃惊的样子说:“嗬!今天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我们如同得到了奖励,特别的高兴,哼着儿歌,跑到外面去,叫上小伙伴,到野地里去找陈艾和菖蒲去了。
  
  在乡下,陈艾属比较贱的植物。我们说某种植物贱,是指这种植物多,生存能力强、,却没什么用处的意思。农历的五月,正是植物长势最旺盛的时期。田野里,满眼青翠、碧绿,葱茏、蓊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只有这时节,才真正称得上是绿色世界
  
  我们来到坡上,在荒地里寻找。这里是野草的乐园,它们都在疯长着,它们的世界也是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吧。我们对野芝麻草、野地瓜藤、岩蒿蒿、苦蒿、荨麻等都不加以理会。我们只是专心的搜寻着陈艾,挑选那些高大壮实的陈艾。不过,要拔起这些陈艾却要花费我们很大的气力的。我们是不怕花气力的,因为这气力用了又会有的,不管怎么用也用不完。那些长得根深蒂固的,不能力擒,我们就智取。我们把它前后左右的摇动,看到根摇松动了,一用力,就拔起来了。
  
  陈艾有股子苦味,不好闻,这应该是它不讨人喜欢的原因。就如同一个人身上有狐臭一样。平常时候我们都不会去理睬它,它也没法引起我们的青睐。它既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来讨我们的喜欢,像桃花、李花、杏花。它似乎也能开花,那花跟它泛白的叶子差不多,像营养不良的人那张青白的脸,一副穷愁潦倒、落魄无助的样子,似乎是为了获得人们的同情。它自身长得太平淡,不可爱,又身无长物,不像灯笼花(蒲公英),那花像一只白色的灯笼,一看就让人喜欢,提起来,用小嘴一吹,那花絮就飞啊飞啊,飞得很远很远的,把我们的想象也缥缈到了那远方;也不像麻豌豆草,它结的荚,我们可以用来吹叫叫(哨子),有的吹出的声音浑厚苍劲,有的吹出的声音尖细锐利,我们很是喜欢。另外,它又没什么用处,不能作猪草来喂猪。一年中,只有到端午节它才走进我们的视线里,被派上了用场。这也说明了天无弃物。
  
  早晨的陈艾沾上了很多的露水,有了露水的滋润,陈艾便有了些鲜活的气象。我们扯了一大抱陈艾,这跟我们小孩儿爱争强好胜有关。我们的裤子与衣袖都被露水打湿了,虽说是夏天清晨,可我们也还是感到有点凉幽幽的,有的还打起了喷嚏。
  
  我们把陈艾扛在肩上,一蹦一跳的往家里走去,陈艾便在我们的背后一摇一晃的,像是在向谁热情洋溢的招手或点头。大人们见我们扯得多回去,就假嗔道:“扯这么多回来打老虎啊!”我们不管,把陈艾扔在门边,又去弄菖蒲去了。
  
  这菖蒲是水生植物,有些人就在自家屋前或屋后栽种,他们栽种也只是为了端午节好用。我们没栽的就到那些栽了的家里去扯。不管他屋里有人没人,用不着对方同意的。我们把裤脚挽得高高的,走下水去就扯。要是被这家主人看到了,他也不会生气的,他反而会为自家的东西有了用场感到很高兴。但他们会不露声色,故意高声的喊叫:“哇!逮到了哇,扯别个东西哇!”我们听了,并不惊慌,回答道:“扯别个的,关你屁事!”
  
  “嘿!怎么不关我的事呢?那菖蒲是我的呢。”
  
  这时,我们的脸上带着瞧不起人的神色,用轻蔑的语气说:“哦呀!硬是扯了你两根菖蒲了哦,就舍不得了!”对方听说后,就会嘿嘿的笑着说:“谁舍不得了,我是跟你几个娃娃儿开玩笑的。”我们马上回敬道:“开玩笑(完校),我看你是在开板板笑(村校)!”于是,我们都笑了起来。
  
  我们把扯回来的菖蒲与陈艾,按一扇门两把来分,一把中只有一支菖蒲,其他则是众多的陈艾,好像两位菖蒲大将军,各自带领着一队陈艾小兵为我们把守着门,不让那些邪气进来,保我们一家平平安安。
  
  端午节为什么要在门口挂菖蒲、陈艾,我们曾向大人们问起过。
  
  他们有的说是为了避“邪”。“邪”这种东西在我们的头脑里很模糊,好像跟鬼不是亲戚就是邻居,反正不是好东西,一个人若是沾惹上了它,你就会倒霉的,生疮害病啦,亏本折财啦,家庭不和啦,喂鸡鸭养生不顺啦等等就会围着你团团转。我曾看到有个人,好端端的,却突然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省的。大人们便说,他这是撞到邪了。于是,为了把他身上的邪赶走,有人就用白线把中指的第一节缠绕住,然后用针扎中指头,把指头上的血涂在那人的额头上,边涂边不住的叨念着什么,我现在还能记得有“百无禁忌”这一句。涂完念完后,如果当场有鸡,就会逮住鸡,扯几匹鸡毛,粘在这人的额头上。这粘鸡毛的招术,我觉得他们是跟道士学的,那道士最爱粘鸡毛了。人们常说:“拿到鸡毛当令箭。”我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起到令箭的作用。经这么一捣弄,不久,这人果真就醒转来了,他对刚才所发生的事一无所知,连自己为什么倒下的也不知道。大人们便会对围着的我们说:“这个人这样子,就是撞到邪了。”
  
  我们自然是极不愿意撞到邪,可邪这东西就像是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是你撞到它了你也不知道,这可叫人不知道该咋办才好了。
  为什么像陈艾、菖蒲这样的草草能够避邪呢?我们觉得很奇怪,又去问大人。大人就会笑着对我们说:“你去拿一把锄头来!”
  “拿锄头来干什么呢?”我们疑惑的问。
  “好挖根根噻!”这时大人就会笑出声来了。
  
  我们这才知道是大人们在取笑我们,也就不做声的了。我们只是在心里感到纳闷:这问问题怎么不能问到底呢?后来,我们想,这肯定是大人们也不知道,所以他就这么来堵我们的嘴。
  
  有的大人说的又是一样。他们说是在张献忠洗四川时,有一个人为张献忠带了路,张献忠叫他回去后,在自家的门上挂上菖蒲、陈艾,他们就不会杀的。这个人回去后,就在自家的门两边挂上菖蒲、陈艾,其他的人见了,也照他这样子挂起菖蒲、陈艾。大家也就躲过了这一劫。后来,家家户户每年都在自家的门口挂上菖蒲、陈艾,于是挂菖蒲、陈艾就成了一种风俗习惯了。
  
  对于这两种说法,我们愿意相信第一种,因为第一种说法有种神秘感,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神秘的东西了。
  端午节过后,这菖蒲与陈艾还会在门口挂着,直到完全风干后,大人们便把它们取下来,好好的收藏起来。
  
  我们又觉得奇怪,小孩子对这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会充满好奇的。我们便会问大人,这已变成了像干柴一样的菖蒲、陈艾收起来有什么用呢?倒不如一把火把它烧了。
  
  大人们就会告诉我们这东西有哪些作用的。说是有人肚子疼,用这陈艾、菖蒲煎水喝,喝下去后那肚子就不会疼的了;或者把陈艾揉成一小坨坨,像一个小小的丸子,吞下去,也能医那肚子疼的。说是有人一身长籽籽(疙瘩),发痒,用菖蒲、陈艾煎的水来洗澡,就不会痒,那籽籽也会消的。还说是用菖蒲、陈艾来熏蚊子也很管用,而且能够管很久。其它好像还说了很多用处,我已不记得了。
  
  我们想不到菖蒲、陈艾会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便会跟大人们说,我们去把坡上的陈艾都弄回来,晒干了收起来。大人们说,只有端午节挂在门上的才行,其它的不得行。于是,我们觉得端午节这天确实是够神奇的了,连没用的草草都有那么大的功效。
  
  我们把陈艾、菖蒲在门口上挂好后,接下来就要做“巴生儿”,这是我们那儿的土语,我不知它的书面语叫什么。用一块小红布,包着一瓣剥了皮的大蒜,大蒜的一头留点红布,有玉米粒那么大,作为“巴生儿”的头,在头与大蒜间用红线系住,留出一圈红线,好便于挂在东西上,然后把大蒜的另一端系住,这端留有很多的丝线,像流苏。小时的我不善于手工活,做不来“巴生儿”,只能看着他们做,然后向他们要一个。
  
  那时候,我总觉得这“巴生儿”就是那种叫“螳螂”的小动物。因为我们那儿把“螳螂”也叫做是“巴生儿”。我们所做的“巴生儿”与螳螂有点儿相像,头小小的,肚子大大的。只是我们所做的这个“巴生儿”没有螳螂那两把大刀,螳螂仗恃自己有这两把大刀,显得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在生物界它是以杀手的身分出现的。螳螂的出名,是因为它上演了一出“螳螂捕蝉”的好戏,世人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迪和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今人有种拳叫“螳螂拳”,他的一招一式就是向“螳螂”学的。关于“巴生儿”是不是螳螂,我没有去问,我怕大家笑话我,我也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有我这种想法。
  
  然而,我又觉得这“巴生儿”好像不是螳螂,他似乎更像是一个小孩子。他的身世很是凄凉和惨淡。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有关他身世的说法:“巴生儿,嗝嗝长,巴起巴起看你娘,娘又远,路又长,走你哥哥当门过,哥哥留你堂屋坐,烧碗茶,冷冰冰,下碗面,起根根,哥哥喊你多吃点,嫂嫂在灶门前瞪眼睛。哥哥死了埋在小路边,嫂嫂死了埋在大路边。牛一脚,马一脚,踩到嫂嫂没话说。”这“嗝嗝长”是指“巴生儿”因为想念亲娘啜泣而不断的抽噎。“巴起巴起”是形容他想去看望自己亲娘的急切的心情。“巴生儿”为什么不能在亲娘的身边,却与亲娘远隔千山万水,这里面一定是有苦情的,只是为我们所不知道罢了。从这一段话里,我们就可得知,这“巴生儿”是个缺少人疼,缺少人爱的孩子。他的哥哥对他也不好,他的嫂子对他就更不好的了。他哥哥又是个粑耳朵,怕老婆的角色。所以他的处境比牛郎还惨,牛郎毕竟还有一只老牛陪伴,有自己倾诉的对象,“巴生儿”却是孤苦伶仃,形影相吊。我那时在念这段话的时候,对“巴生儿”充满了同情的,觉得这“巴生儿”太可怜了。
  
  “巴生儿”并不是我们的玩物,我们把它吊在罩钩上,听大人们说,这样也能起到镇邪的作用。想不到这“巴生儿”竟能不顾自己可怜的身世,甘愿为我们祛邪,实在令人感动的了。
  
  我们最盼望的是烧蛋。在那穷荒年代,“鸡、鱼、蛋、面”对我们来说就是美味佳肴了。在平常的日子里是吃不到的,只有在逢年过节,生期往来才能吃到。
  
  端午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便能吃到蛋了。小孩子是最贪吃的了,一提到有好吃的,别提有多高兴的了。
  
  这蛋不是煎炒,而是放在火里烧,烧熟了来吃。为什么把蛋拿来烧来吃,这是有讲究的。这用来烧的蛋,是母亲早就留起来了的。平时家里的鸡蛋,一般都是拿来卖的,用卖的钱去买油、盐。其实,我们在一早起来后,就一直盼着母亲能快点拿蛋出来烧。听大人们讲,这烧蛋是为了预测一个人一年里的病灾。如果烧的蛋没有爆,完好无损的话,那这个人今年就没病没灾,一年都会顺顺畅畅的。如果蛋烧爆了,那这个人就会有病有灾,这一年都会过不舒坦的。这烧爆了的蛋,有爆得厉害的,有爆得不厉害的,那病和灾的程度就跟这密切相关。大人们对这些是很在行的,属专家、学者、权威人士,他们看了蛋后,能说出很多要我们注意的事来。连今年该防火或防水他们都知道。这时,我们觉得他们更像那八字先生,能预测你未来的事。
  
  我们对烧蛋能知道自己这一年的病、灾不是很在意的。虽然我们也相信大人们在看了蛋后跟我们所讲的那些话,因为我们觉得这烧蛋确实有着一种很神秘的力量在里面的。
  
  母亲把一个鸡蛋和一根线拿给每一个人,我们把蛋拿到手里后,先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那一根线缠在蛋上,缠好后,把这蛋拿到身上滚一圈,最后交给母亲放在灶里烧。
  
  在烧的过程中,我们在心里不停的祈祷,祈祷那蛋千万不要爆。倒不是因为蛋爆了我们就有病灾,而是蛋爆了我们就吃不到多少蛋了。当听到灶堂里“砰”的一声响时,我们在旁边会惊吓得跳起来的。一面在心里说,那爆了的蛋可千万不要是我的啊。
  
  这烧蛋最让我们感到惊奇和神秘的,是那缠在蛋上的线,在蛋烧熟后,那线竟然是好好的,不会断,取下来,还是一根完整的线。难怪不得从这烧的蛋上能看出一个人一年的病、灾。
  
  记得有一回,我烧的蛋爆得很是彻底,只剩下一点点蛋皮子了,那蛋黄连影影儿都没见着。我拿着那点点儿蛋皮子,哭丧着脸,很是伤心难过的,主要是自己吃这么一点点儿蛋皮子,反倒把自己的口水逗了出来,倒不如不吃的好;还有就是自己今年会有很大很大的病灾,这一年都会很难过的。哥哥他们还在旁边笑,我气得把剩下的那一点点儿蛋皮子全扔给狗吃了。
  
  在我们这里,烧的蛋得丢一点儿给狗吃的。大人们说了,这样做,为的是在你的魂丢了后,好让狗为你撵魂的。像我们都难得吃到的蛋,竟然要丢一点给狗吃,说实在的,我们在心里是很舍不得的。可想到大人说的要狗去为我们撵魂,我们知道狗跑得快,只有它才能撵上魂的,我们便忍痛割爱,掰下那么一点点,丢给狗。
  
  母亲见我把剩下的蛋皮子丢给了狗,就把我叫过去,她把她的蛋拿给我,我虽然想接,可想到那是妈妈的,我吃了妈妈吃什么呢?就没伸手去接。母亲见我犹犹豫豫的,知道我还是挺想吃的,就把蛋放在我手上。哥哥们见了,都说我不该吃妈妈的。妈妈把哥哥他们呵斥住,叫我别管他们。最后,我还是掰了一半给妈妈,妈妈把我伸向她的手推了回来,她说她不吃。我对妈妈说:“你不吃,我也不吃!”妈妈才接下来。在那个穷荒的年代,一个烧鸡蛋却有着无比温馨的亲情
  
  在端午节这天,已婚男女,会带上儿女到岳父家去送节,订了婚的男子,也得去未来的岳父家送节。他们在送节时,有一样东西不能少,那就是蒲扇。这蒲扇据说是由棕树叶做成的。我们小孩子为棕树做了一个谜语:“对门一窝菜,年年剥,年年在。”这普通的蒲扇并不简单。大人说,坐月子的人,用蒲扇扇风,以后那头是不会疼的。若用其他的来扇风,像后来的电扇扇风,那头就会疼,搞不好还会得月后寒。想不到这普普通通的蒲扇还有这样的奇效。
  
  至于送节要送蒲扇,可能是端午节后,天气将越来越热,后头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五黄六月了。我们那时常念叨这么一段话:“五黄六月天气热,我的扇儿借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就该热!”那时还没有电扇,大家在夏夜乘凉的时候,都会拿着一把大蒲扇,一边摆谈着农事家事,一边轻摇蒲扇,悠悠然的神情,倒有点像是摇着鹅毛扇的诸葛亮。我们小孩子睡在父母脚下的凉席上,父母便用蒲扇为我们扇凉风、赶蚊子。我不知道这端午节送节是怎么一回事,我也没有去问父母,只是想到这可能就是一种风俗习惯罢了。
  
  在端午节还有就是喝雄黄酒。这雄黄是花一两角钱从街上买来的。我不知这雄黄是用什么做的,那颜色很是叫人喜欢。大人们买来后,到中午时,先用些雄黄倒在较少的酒里,用筷子搅拌,待到比较黏时,大人用手沾上和了酒的雄黄,在我们小孩子的额头上写个“王”字,还要在胳膊上或身上点些雄黄。不知大人在我们额头上写“王”字的意思是不是要我们像老虎一样,强壮威猛,因为老虎的头上也有个“王”字。那雄黄酒,家里的每个人都要喝一口,说把雄黄酒喝下去后,就能五毒不侵的了。今后被蛇咬了也不会那么厉害的。我们想到这雄黄酒有这么大的功效,就想多喝些,大人却不允许,说是雄黄酒不能多喝的,多喝了对身子反而不好了。
  
  其他就是吃苋菜。至于吃粽子,只是听说过,却从来没吃过,因为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的家里还办不到的。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端午节就是这样过的。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那时过节才有节的味儿。这一切都是岁月在我们的心底留下的这么些幽幽的思绪

责任编辑:怡儿】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2)
10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月儿常圆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签约作家 注册时间:2010-09-16 21:09 最后登录:2021-01-08 18:01
优美散文
  • 端午忆屈原,忠魂万古香

    端午忆屈原,忠魂万古香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又是龙舟竞渡,棕子飘香,千家万户喝雄...

  • 一枚枯叶会春风

    一枚枯叶会春风 ——疫情肆虐,整理过往的文字,感谢节令和春风 春节到来,虽说还需要...

  • 母亲的话语

    从母亲的话语里,我深深地体味到:女儿的美丽是母亲的喜悦,女儿的成功是母亲的骄傲...

  • 十代结弦,一生悬念

    光斑交错在纸上,又是着落光的一页。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看到了你,只一眼,便...

  • 填仓有梦喜乐多

    填仓节,这一传统民间习俗,永远是温馨的,可爱的,倾注着全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

  • 冬日囚笼

    一种歌声,一种时代。一段人生,一种心态。在冬天呼啸的北风中,卧室这狭小的天地,方...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