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游记散文 > 深圳沙头角中英街的繁荣与衰落

深圳沙头角中英街的繁荣与衰落

散文
时间:2012-10-06 01:59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上虞厂房网点击:
        

  第一次去深圳沙头角镇的中英街,还是上个世纪的1989年11月份,当年的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
  中英街,这是一条南北长度才不到250米,宽还不到4米的小街。“一街两制”,街东属于中方,街西则属于英方。1997年香港香港回归祖国后,东侧属于深圳,西侧属于香港。
  那个时候的中英街,界碑两侧悬挂的国旗不同,界碑两侧巡查的军警服饰不同;界碑两侧居民虽然同为中国人,但在意识形态和观念方面存有较大差异。
  界碑东西两边的店铺售卖的商品完全不同,界碑两边使用的货币也不同。街西的店铺招牌一律使用的是繁体字,那里港币、人民币同时流通,而街东的店铺招牌则字体繁简不一,只收人民币。
  小小的中英街,虽是弹丸之地,却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的游客。人们只要进入了“中英街”,流动的人群顿时就像脱缰的野马,随意穿越界碑,疯狂地采购自己中意的商品。仿佛不要钱似的,根本不讨价还价。
  中英街确实是购物天堂,只因为便宜,大家在这里都是倾囊疯狂购买。街上除了人还是人,人流一拨拨侧着身子往店里挤,什么黄金饰品、家用电器、工艺品、日用品、药品、食品、服装等诸多商品,只要能用得着的,人们就会大包小包地抢购。
  改革开放之初,内地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很多商品短缺,尤其是日用品几乎到了匮乏的程度,而香港商品种类丰富,很多人就涌入中英街大肆采购。有些人甚至装着满满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钱前来购物。
  当时中英街除黄金饰品之外,以日用品最为好卖,雨伞、味精、尼龙布、肥皂等日用百货都供不应求。
  我的印象中人们买的最多的除了黄金饰品,还有很多力士香皂、折叠伞、长统丝袜等,当时内地还没有这些东西。
  那个时候的中英街上几乎所有的店铺日营业额都在几万元以上,甚至十几万元,可以说是日进斗金。
  黄金首饰更是抢手,老板连数钱的时间都没有,很多都是按件计费,金铺的日营业额大到百万元以上,销售的黄金量要按吨计算。当时在中英街开设的黄金店铺就有几十家之多。
  中英街的老板们每天收入上百万,钱要用麻袋装着去存进银行。
  “不到中英街,枉到深圳游。”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中英街,可以说是国人到了深圳必去的一个地方。
  因为当时内地的人们并没有多少机会能到香港,在这里转一圈既可以买些香港的便宜货带回家,又可以说是“踏足”了香港的土地,也算是出了趟“国门”。回家之后就可以自豪地向人说:“我已经到过香港啦!”
  当年要想进入中英街,虽然只是过去一道关卡,不论是内地来到深圳的旅客还是深圳本地的居民(沙头角居民除外),人们在拥有了一本户藉所在地公安局办理的《边境通行证》外,还要再花上20元人民币办理深圳公安部门签发的另一本《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
  而且这本证也不是想办就能办的,是有地域名额限止的。许多人还应该记得,在十多年前大家办一张去中英街的通行证是要等待指标的,迟了就没有了。我记得当年我们上虞人每天只能允许进去20个人次。
  “中英街”的地方最早是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鹭鹚径”。“中英街”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立于街中心,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
  据史料记载,1899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
  次年3月16日,中英两国的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测量和勘界,在测量好的点位竖立了木质界桩,界桩上书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
  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界桩在沙头角一条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开、向前延伸着,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
  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墟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上个世纪30年代,沙头角“中英街”逐渐开始繁荣,两边商号林立,盛极一时。
  中方的商店以经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而港方的商店则更多的经营舶来品,货色时髦,品种繁多,英、美、日的一些洋烟、洋火、洋布等商品也随之流入“中英街”,吸引着远近的乡民。
  解放后,由于“中英街”地处边境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英街”中方一侧只有三四间经营粮烟酱醋之类的小商店和一间专供对方购物的“友谊”商店。后来才有了“沙头角日用百货商店”这样较大规模的国营商店和供销社。
  中英街真正兴旺繁华起来,是在1983年中港双方签订开放中英街协议之后。
  由于双方对中英街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大兴土木,整饬街道,修建店铺使得这条街商店林立迅速繁荣。
  由于“中英街”地理位置特殊,又是免税街,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日用商品种类繁多,特别是低于内地市场的黄金价格和金银饰品的精湛工艺及花色品种,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来此购物。
  曾几何时,到沙头角中英街购物,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事。来这里购物的人每天是人潮涌动、人山人海。据说,中英街鼎盛时曾创下了日进游客人数达10万人的纪录,其拥塞可想而知。
  如今再度来到沙头角,还需要凭本人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一次性通行证“蓝证”,深圳户籍一张10元,外地户籍一张50元。凭证可以进入中英街一次,当天必须返回,而且一个人每月只能申请一次。
  当我走出检查站,迎面看到的还是竖立在街头的中英街界碑。
  界碑左侧,是一口已有300年历史的四方古井,一棵古榕树,这便是“古井乡情”。
  古井左侧,是一座新建的岭南风格石雕牌楼,正门上有“桥头街”几个金黄色大字。
  柱子两边则分别写着“日出沙头百年不弃游子梦”,“月悬海角千载长怀故国情”的对联。
  沿着中英街界碑,便是曾经赫赫有名的中英街。
  站在入口眺望,左侧是深圳的商铺,古典格调,粉饰一新的骑楼重现了岭南风貌,老招牌全部换成了金字招牌;而右侧的香港商铺仍是陈旧的平房,窄小的店面,老式招牌如“明兴百货”、“周记百货”、“王兴记金饰”、“金福金行”等被岁月打磨得斑驳陆离,犹如我们内地江南古镇上店铺招牌。
  漫步在左手香港,右手深圳的中英街,满眼是冷清与萧条。昔日繁华的中英街已成为了历史,即使是节日这里也没有什么游人。
  街上行人稀疏,特别是深圳一侧的商铺,十间九关门。即便是开门迎客的香港一侧商铺也是门前冷落惨淡经营,半天无人光顾十分冷清,连商家招徕顾客的声音也是稀稀落落。
  走进一些“金行”,发现里面摆卖的也是极普通的工艺品及饰物,这些商品在深圳东门满街都是,甚至远不如深圳的丰富。
  当年人们疯狂抢购的香皂、丝袜、黄金珠宝等,如今摆放在摊档上无人问津。
  中英街有不少老字号,象海山酒楼、全记百货、联兴百货等等,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们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可惜现在同样逃不脱生意萧条的窘境。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没几年,来中英街旅游购物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就是来到了中英街大多人也只“逛街”不“购物”。
  中英街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怎知昨日繁华,竟成今朝泥土。”中英街的变化令我无限感慨!
  走在百年的老街上,唯有岁月留下的古井、古塔、界碑、骑楼、吴氏宗祠、天后宫这些遗迹,仿佛还在向人讲述中英街的故事,让人触摸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遗憾玉皇顶

    回程路上思忖着未登玉皇顶的遗憾,竟联想到了断臂维纳斯雕像。残缺的断臂更能诱发人们...

  • 游上甘棠

    五一长假,我与好友蒋华一行六人游了江永兰溪勾蓝瑶寨后,吃过中饭,驱车来到江永上甘...

  • 触摸锡林浩特夏之心

    触摸锡林浩特夏之心 不知不觉,在锡林浩特生活已近十年。每年夏天或者回老家,或者出...

  • 风雨荆山桥

    “一代帝王乡,千古飞龙地”,故乡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许多文人墨客颇费诗章,...

  • 陪老家兄弟游零陵

    陪老家兄弟游零陵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国庆佳节的2日、3日,应我相邀,老家兄弟姐妹...

  • 局长请客

    小小的县城都知道,都港县税务局的刘局长最喜欢请客,而且每一次都是自己掏钱买菜、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