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人生漫谈 > 我的创作体会

我的创作体会

散文
时间:2014-10-05 18:53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汉是江山点击:
        

  我没有专门从事过文学创作工作,因此也就没有资格谈创作方面的理论,写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自挎上书包的那一天,尤其是中学时期心中就怀有一个作家梦,尽管那时候还显得朦朦胧胧。活到这个年龄,我非常庆幸的是,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走进军营,无论是在企业还是进入机关,绝大部分时间都和文字打交道。尽管在市政府办公室给市长当秘书,在市纪检委调研室做调研员,所从事的都属于公文写作的范畴,御用文章,为他人做嫁,但也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家梦越来越清晰,渐渐的由爱好演变为痴迷,即使在工作与家务都很紧张的情况下依然笔耕不辍。有人曾经问过我,写作对你真的那么重要吗?向来认为表达能力尚可的我,听了竟无言以对。我不是理屈词穷,我只是不愿意解释,面对一个和自己没有共同爱好的人来说,我就是口若悬河口吐莲花又有什么用呢?我曾经大言不惭的讲: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几个让人羡慕的文学作家,其历史一定很轻飘。比如江南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不就是因为王勃的序、崔颢的诗、范仲淹的记才名扬四海流传千古的吗!还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如此。
  
  我出差去外地,与当地人聊起天来,没人知道我们的行政长官是谁,却能说出我们本地几位作家的名字与他们的书。我很自豪,自豪得扬眉吐气,似乎觉得自己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了。我当然知道自己的斤两,可我一天都没有放弃这个梦,尽管垂垂老矣。可以宽慰的是,现如今我已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和一篇短篇小说,还有零星散文问世,字数达100万字。
  
  文学创作是个艰苦的劳动,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说的就是文学创作。曹雪芹曾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说了这方面的甘苦。文学创作在大学开设有专业课,也有很多专著出版,互联网上也比比皆是。就这点时间难免挂一漏万,我不想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也不想在这里鹦鹉学舌,拾人牙慧,无端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我只谈谈自己的写作体会吧,与各位共勉。
  
  一、多读书。古人说开卷有益,是有道理的。就我自己的体会,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读了肯定会有收获。不管是名人的书,还是普通人的书,正面的,反面的,负面的,各种体裁的,只要有可能都要认真的读一读。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是读书的大忌。不要贪快,不要急功近利,认真的读,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我们的知识面就会宽广起来。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破就是读的意思,当然也有领会的意思,可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很不容易做到,尤其是这个时代。我们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有时候真是分身乏术,轮到我们搞业余写作的更是难上加难。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努力读书的理由,谁让我们有写作的爱好呢。退一步说,即使不是为了自己的写作就是为了孩子我们也应该多读点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嘛。
  
  开卷有益是不容置疑的,问题是我们的时间也确实有限,我的主张是不要滥读,要有个主攻方向,你有哪方面的爱好,就像哪个方面努力。虽不至于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踏踏实实的多读几本基础书便有了在人前站立的感觉。有了这个基础再扩大知识面,循序渐进。博览群书,就能集思广益,思如泉涌。读,不仅仅是读,还要琢磨人家的书是怎么写的,人家为什么要这么写?出于什么目的?为了方便查找,反复领会,摘抄下来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要字迹工整,不要毛毛糙糙的以后不认识,摘抄的时候要注明出处。有朋友曾经问我最喜欢哪本书,我没有犹豫就说林海雪原,我40年前就已经熟读【林海雪原】了,至今对里面的情节记忆犹新。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棒槌公公奇谈四方台,特别是少剑波雪乡抒怀,至今回忆起来如饮琼浆。比如少剑波写给白茹的情诗:万马军中一小丫,颜似露润月季花。体灵比鸟鸟亦笨,歌声赛琴琴声哑。双目神动似能语,垂髫散涌瀑布发。她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是晨曦仙女散彩霞。谁信小丫能从戎?谁信小丫能飞马?谁信小丫能征战?谁信小丫能万里剿讨动杀伐?雪埋北国军令动,谁都嫌她太娇娜。小丫利词志不贬,随军步履不要马。小丫小力佩小枪,囊负灵丹雪原踏。
  
  这首诗没有写完,少剑波就出去了,这时候白茹进来看到了,只是后面有个删节号,白茹看的是又激动又含蓄又不尽意,就在心里暗暗骂那个该死的删节号。二、多练笔。写文章必须勤于练笔,这是所有成名作家的共同体验。多练,不一定就是非得郑重其事的作文,我们平时写日记,记笔记都是练笔。只要勤于动笔,把那些新颖的,出奇的,受感动的甚至是奇闻异事尽可能的记下来。记的时候不一定那么严谨,是毛坯也没关系,有话即长,无话即短,这样练笔有助于活跃我们的思维。记的多了,养成习惯,就会滋长写作的欲望,到时候想不写也不可能了。契科夫曾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请您尽量多写,请您写、写、写……写到指头断了为止。”果戈里也劝告别人:“必须每天写作,如果一天没有写,怎么办呢?没关系,拿起笔来写今天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写,今天不知道因为什么我没有写,把这句话一遍遍的写下去等到写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刚才我们说的是用笔练,用心想打腹稿也是练笔的一种方法。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据说他作诗写文章时总要先琢磨琢磨。他的习惯是先磨好墨,摊好纸,做好准备。然后喝上几口酒,仰面朝天地躺在床上,扯条被子连头带脚蒙上,推不动,喊不应,好像睡着了。家里人瞅见王勃这样,互相使眼色,悄悄地说:别去打扰,他在琢磨文章了。果然,不大一会,王勃一掀被子,噌地从床上跳下来,坐到桌边,口里吟诵,手不停挥,眨眼功夫,一篇文章就写出来了。老舍说:“尽管我们要只写二、三千字,也须先写出个提纲,安排好第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就省事了。”当然,我们也不要机械地模仿,非要躺到床上,没有床就写不成文章了吗?即使拟提纲也是如此。每个人的写作准备方式都不一样,也不可能千人一面,但是,王勃的打腹稿和老舍的拟提纲还是值得借鉴的。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也许我们会说,这有点太极端了吧,至于这样吗?其实大师们告诉我们的是,凡事一定要有恒心,矫枉过正,就是这个道理。
  
  三、多考究。在引用一些约定俗成的典故时一定不能图侥幸,不能想当然,否则就会闹出笑话。竹林七贤中的邧籍平时喜欢一个人驾着马车游荡,木车上载一坛酒,也没什么目标,走到没路的时候再往回返。有一天他就这样信马由缰来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他知道这里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触景生情,发出一声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的这声长叹,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世间,一直传到20世纪,寂寞的鲁迅先生引用了,毛主席读鲁迅先生的书时发现了,也写进了更有寂寞感的一封家信中。鲁迅先生引用时没有细查,记错了两个字,变成了世无英雄,邃使竖子成名。毛主席相信鲁迅先生不会错也照鲁迅先生引用的引用了。这下糟了,鲁迅先生引错了,毛主席也跟着错。咱们今天不说典故的由来,只强调小心引用。名人和伟人出错,那是趣谈,可能还给一个幽默的解释,那是上帝打了个盹。如果我们普通人出错就没那么幸运了,就是失误,或者更严重些,授人以柄,被人取笑。我在这里说引用典故不能出错,就是常识的东西也不要掉以轻心,越是常识的越容易出错。我在这里举个例子,月亮的不同形状都有怎样的称谓,出现在一天或者一个月的什么时间?【新月、残月、上弦月、下弦月、左弦月、又弦月、半轮月、满月】。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遗憾的。当然,十全十美的事情不多,我们普通人的失误不少,名人的失误也不是没有。比如大文学家苏东坡改诗: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家人说王安石刚刚出去,让苏东坡先坐坐。就在苏东坡等候王安石的时间里,苏东坡发现书案上有一首没有写完的诗。诗是这样写的:昨日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当王安石写到这里时闷住了,不知道下面怎么写了,就去后花园散步了。苏东坡一看乐了,这话说的不对呀,他提笔在后面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续完也没等王安石回来就走了。苏东坡走了,王安石就回来了,阴差阳错,这里有什么猫腻呢?苏东坡向来与王安石政见不同,有没有文人相轻的原因别管。王安石一看续诗,知道是苏东坡来了,轻轻一笑也没说什么,以后见面也没做解释。后来苏东坡摊了官司,就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秋天的一个下午苏东坡出去闲逛,发现地上散落好多野菊花瓣,突然想起来多年在王安石家改诗的事,原来自己是误会王安石了。王安石也出过错,也是改诗。他看到一首诗里有这样的句子: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一看这叫什么话,明月怎么会叫,黄犬又怎么能卧到花心呢。他提笔改了两个字,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王安石改完了也没当回事,后来在一次到南方出行的时候听说了明月是一种飞鸟,黄犬是个小虫子,想想自己改诗的事后悔不跌。这就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没有仔细靠究。
  
  四、多修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经验,也是真理。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经过多次推敲后定下来的,用过来字,用过到字,用过回字,都觉得不妥,后来用了绿字。黄庭坚在一个秋天游览南禅寺时,触景生情,引起了对好友裴仲谋的怀念,就作了一首七言诗。那首诗的三四句写到:“归燕略无三月事,残蝉犹占一枝鸣。”这第四句最初他写的是“高蝉正抱一枝鸣”。写后觉得“抱”字不好,换成“占”字,但仍觉得不妥,又换成“在”字、“带”字等等,还是觉得不合适,又换成“用”字。并且把句中的“高”字改为“残”字,“正”字改为“犹”字。可是当他经过反复吟诵,却又觉得“用”字反倒不如开始的“占”字,又把“占”字改回来,这样全句才写为“残蝉犹占一枝春”。说到推敲二字,这里还有个典故,就是【贾岛推敲】,这个典故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也不必细说。但是这样的事例很多,萨都剌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一次他写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诗句很美,不胫而走,人人传诵。不料被一个老先生看到后摇头晃脑地说:“完美乎?不然也。”这话很快传到萨都剌的耳朵,他便风尘仆仆的去找这位老先生求教。老先生也不客气,对他说:“闻就是听,听也是闻,同一联中用这两个字,岂不是重复吗?”萨都剌听了有道理就诚恳地问:“依您看,怎么改呢?”老先生慢腾腾地说:“闻改成看。”萨都剌问:“您把闻改成看,有什么根据吗?”老先生呵呵一笑说:“唐诗不是有句林下老僧来看雨吗?”改“闻”为“看”,倒不一定非要前人写过才算数,创作重在创,不必模仿前人。但从这一诗句来说,看确比闻好些。因为“看天竺雨”写的是形状,“听景阳钟”写的是声音。如果用“闻天竺雨”写的也是声音,不但字面和下句的“听”重复,内容也重复。何况雨要能听出声音,雨就是大雨了,不用看就知道下雨了。要看才知下雨,说明雨不是很大。萨都剌觉得老先生这个字改得好,立刻尊他为一字师。
  
  我们写出的文章不要急于发表,放它几天再拿出来看看,你一定会看出不理想的地方。如果写完了就发出去,不但自己会有遗憾,别人看了也不会认可。比如推敲的来历,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我们常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其实这绝不是因为他喝了多少多少酒的结果。据说,李白读【文选】,读后就模仿【文选】中的作品一篇篇的拟作。作完之后觉得很不满意,就把草稿都烧了。李白对【文选】先后拟了三次烧了三次,只留下了【恨赋】和【别赋】两篇。后来【别赋】也丢失了。今天,我们在【李太白全集】中,只能看到一篇【拟恨赋】。这篇赋的文学价值没有他的诗的文学价值高,但确是一代名家呕心沥血的见证。类似李白焚稿的事例很多,如:晋朝初年的一天,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夏侯湛突然把他多年辛苦写的【魏书】初稿毁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西晋开国以来,陈寿夏侯湛等人都在分头撰写前朝的历史。在夏侯湛写出【魏书】初稿后,得知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赶紧找来【三国志】读了,发现确比自己的【魏书】写得好,于是他把未问世的【魏书】毁了,并放弃了继续写【魏书】的打算。从李白的烧稿,到夏侯湛的毁稿我们应该得到哪些启示呢?我不在这里多说。大家都明白的事,我再啰啰嗦唆的重复也没多大意思,讲个故事轻松一下吧。大家都知道王勃,诗歌、散文都写的很好。特别是他的【滕王阁序】更是流传千古,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人称做佳句,王勃本人也十分欣赏。我在出去散步的时候常常触景生情就想到了【滕王阁序】,不自觉地默默的背出声来。可是这么一个旷世奇才却死的很早,相传他只活了27岁。他死后阴魂不散,常常在晚上出没在赣江水面并高声吟诵他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十分恐怖。当地人,特别是打鱼的和过往的客人既同情他又害怕他。有一次,一个旅客坐船经过此处,正遇王勃的阴魂在吟诵。这位旅客走出船仓高声喊到:“写的什么狗屁文章,你念的这句更差,啰嗦,如果把这两句中的与和共删掉,就简洁多了。”这位旅客的话音落了,阴魂的声音也没了,王勃的鬼魂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但是人们为什么要这么编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滕王阁序】过于华丽,用典太多,对仗太多,显得重复。比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这其实是指一个地方;另外,“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既言九月,又说三秋重复了。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把两个连词去掉,不仅自然,而且全句显得干净利落。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文不厌改,鲁迅先生就说过“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的话,王勃那两句名句中的“与”和“共”应该删去。就像【滕王阁序】这样的名篇都有可删之处,我们的文章不是更应该认真修改的吗?但是在此声明一点,我还是比较欣赏王勃的原创,我觉得有那两个连词更顺一些,再说了,那位旅客的话不见得就是鸡蛋里挑骨头,说王勃的文章不好,只是提示他不要过分溺爱推崇自己。可是不管那位旅客当时出于什么目的,这个故事传开来,也出现了副作用。我们都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可就是有人心血来潮了,非要由诗改为词。改后的词是这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说多修改,多数指的是我们自己的作品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但对别人的作品,一般的来说,约定俗成的,特别是千古流传的名篇名句就不要浪费我们的精力了。我们干嘛要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呢?有时间在自己的文章上多下点功夫岂不是更好吗?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3)
60%
待提高
(2)
4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