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世俗闲话 > 闲话“同志”称谓

闲话“同志”称谓

散文
时间:2011-07-27 15:37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孙厚举点击:
        

【导读】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同志”称谓一度在较长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在称谓系统中,不同的称谓形式都应有各自相应的位置,不可能某个单一的称谓形式永远占据主导地位。

  我听到“同志”这个词已是6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上小学,每天早晨举行升旗仪式,同学们得背诵“总理遗嘱”,其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不过那时我对“同志”一词的含义不甚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方知“同志”是“志同道合”之意,“党内称‘同志’,党外称‘先生’。”
  
  解放后,不论男女老少、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称“同志”;“同志”是一个非常亲切的称呼,一声“同志”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那时,全国人民都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理所当然大家互称“同志”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理想和信念起了变化,在这个利益分化、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多样化,已经很难用“志同道合”来形容,更不用说“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奋斗”了。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很难用“同志”来表达,于是在公共场合而以“先生”、“女士”、“小姐”、“太太”、“老板”等称呼取代“同志”,而“同志”称呼也从日常生活中淡出。
  
  在《辞源》中,“同志”的第一个义项是“志同道合”,第二个义项是同一志向的人称“同志”。不过,作为称谓却很少使用,直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许多革命团体内部成员之间才互称“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经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后来在《总理遗嘱》中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同志”一词才开始多用于称谓。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受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革命战争年代,唤一声“同志”,表达无上的尊重、敬爱与信任,给人以神圣的革命归宿感。解放以后,“同志”成为最普通的称谓,在新中国的大江南北盛行一时,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个社交统称。
  
  在党内提倡互称“同志”,不称职衔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早在1959年就提出:大家互称同志,改变以职务相称的旧习惯。为此,党中央于1965年2月专门就这个问题发出了通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一次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主张,要求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称职衔。因为党内所有党员都是党的普通一员,党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只有上下级组织,没有上下级党员。在党内互称同志,有利于增强党内民主观念,促进党内团结,有利于克服封建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改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所以,时至今日,在国内主流媒体、正式会议中,仍然使用“同志”一词。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同志”这一称谓其政治色彩人为地加以强化,而且走向极端。于是“同志”成了人民内部的一种称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划分敌我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使用“同志”称呼时需要格外小心,生怕用错了被人说成“敌我不分”。
  
  改革开放以来,“同志”称谓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往往出现在一些比较正式的会议或者某些特定机构中,而“经理”、“老板”、“先生”、“小姐”、“老师”、“师傅”等具有丰富内涵的称谓重返舞台,而官员的官衔,成为人们口头称呼的宠儿。
  
  无论是“女士”、“先生”还是“老师傅”、“小朋友”,这些称呼或可表明对方的性别,或可表明对方的年龄,而“同志”则不分男女老少皆可,在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前者显然比后者更让人乐于接受。
  
  当然,“同志”这个称呼虽然淡出了社会生活,却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政治生活中它仍然是一个主流称呼。只是希望,我们的官员彼此口头上称呼“同志”时,内心真的抱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据报载,北京市公交集团近日印发“规范文明用语”,“同志”这个曾经在公交服务用语中一统天下的称呼将淡出公交车厢,仅在对年长乘客的称呼中保留一席之地。今后司售人员称呼乘客时,对年长乘客统称“老师傅”、“老先生”、“老同志”;对年轻乘客统称“女士”、“先生”;对年少乘客统称“同学”、“学生”;对年幼乘客统称“小朋友”。
  
  正当“同志”称谓淡出大众语汇时,万万没有想到,如今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同性恋的代名词。这一语义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于香港,90年代中后期经广东传入中国内地。1989年,香港人林奕华将自己筹划的首届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就是这层意义的开端。从此,在中国内地之外的中文地区,如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同志”一词逐渐演变成对同性恋者的另一个称呼。用的时候并不是像“某某同志”这样的称谓,而是“某某是一个同志”、“某某参加了一个同志团体”。这种用法开始时在同性恋群体中使用,后来影响逐渐扩大,上述地区的社会各界都采纳了这个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认识同志手册2001年版》中写道:“市长爱同志。”林奕华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来取代同性恋的“同志”一词是由孙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联想而来,一方面希望指出仍然需要努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将讨论的焦点从性取向转移到性别议题。此后许多关注各种不同性别议题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词联结、包含、代表更多人。目前“同志”一词不仅限于同性恋者,已扩大到国际上通用的GLBT四大族群,也就是男同性恋者(Gay)、女同性恋者(Lesbian)、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由于大陆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同志”这个称谓,这使得同性恋这层含义反而后来居上。尽管这一层新的含义在大陆地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并使用,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和文件对这一外延含义基本不予采纳。
  
  称谓语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变经历着漫长的变迁,除了语言词汇本身的自然更替以外,时代的烙印清晰可见:封建社会君臣之间须“名正”才能“言顺”,君主自称“朕”,臣子称君主“陛下”,自称“臣”、“卑职”甚至“奴才”。进入到现代汉语时期,依然可以看出称谓的时代变迁。例如:20世纪70年代,如果一位青年男士向一位青年女售货员说“小姐,我要件40号衬衫”,女售货员肯定不高兴,甚至会把他当作调戏妇女的流氓。在当时的意识形态环境里,称呼语“小姐”、“女士”、“太太”甚至“先生”都被认为具有资产阶级情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与西方世界的交往增多,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这些称呼逐渐失去了贬义,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尽管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同志”称谓一度在较长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在称谓系统中,不同的称谓形式都应有各自相应的位置,不可能某个单一的称谓形式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伴随着社会的变化,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流行及使用之后,“同志”淡出,而其他称谓复苏的现象成为必然。“同志”也确有其自身的不足。如与“先生”、“小姐”及亲属称谓相比,“同志”既无性别标示也无相对年龄标示,因而显得过于笼统,在某些非正式场合甚至显得有些冷漠和疏远。比如,称呼老人时根据自己的年龄选择“爷爷”、“奶奶”等往往要比称“同志”显得更加亲切。
  
  总之,汉语中“同志”称谓从无到有及其兴衰变化,是历史变革的产物、社会变化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出交际称谓所负载的文化信息。这种变化是历史变革的结果,也是社会语言的需求。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2)
66.7%
待提高
(1)
33.3%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