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世俗闲话 > 元宵花絮礼赞

元宵花絮礼赞

散文
时间:2014-02-13 06:41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孙厚举点击:
        

【一】古代的元宵节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元宵节。正如一首民谣所唱:“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

元宵佳节燃灯放烟火五彩缤纷;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热闹非凡;吃元宵合家团圆其乐融融;赏月观灯情人借机相会缔结美好姻缘……如此美丽、多彩、浪漫的节日谁不爱?故而经久不衰到如今,文人墨客赞不绝口。当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欢愉气氛中,又迎来了年后的第一个团圆节——元宵节,我乐不可支,也来凑个热闹,采集有关元宵节的几朵花絮,加以礼赞,以飨读者。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夜,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西汉开始就形成了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元宵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精巧玲珑的花灯,五彩缤纷的烟火,花样繁多的娱乐,更把春节的欢愉推向高潮。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元宵节吃元宵必不可少。据说吃元宵始于宋代,最早叫“浮元子”,还美其名曰“元宝”,有宋代周必大诗作《元宵煮浮圆子》:“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为证。又有宋代苏轼《茶词》“汤发云腴酽白,琖浮花乳轻圆”及朱淑真《圆子》“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把元宵描写得轻浮圆润、团团圆圆,令人馋涎欲滴。古人如此赞美元宵,难怪元宵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百吃不厌了!

元宵节热闹非凡,与玩分不开,猜灯谜是必不可少的。据《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谜语悬挂于灯笼上,供人猜射,然后取而答之;各地的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走百病、送孩儿灯等娱乐活动令人捧腹大笑,乐不可支;古代青年男女,情窦初开,在男女授受不亲、缺乏交往的时代,借元宵之夜赏灯,明眸相对,传递爱意,乃是大好时机。有欧阳修诗作为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之夜,皓月高悬,出门赏月,点花灯,放焰火,吃元宵,庆佳节,其乐融融。辛弃疾的《元夕》,道出了古代元宵节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看那夜空中的焰火,犹如繁星闪烁、百花盛开;街市上的各色彩灯,争奇斗艳、一片通明;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个个珠光宝气、莺声燕语,在人群中穿梭,寻觅心中情人。你听,乐声阵阵,欢歌笑语,忽然在灯火零落的僻静之处,找到了心上人,于是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窃窃私语,共赏明月。古代的元宵之夜美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二】童年的元宵节 

古代的元宵节是何等地热闹啊,令人向往。这时,我不由得想起童年的元宵节,时过数十年,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而且别有一番趣味。

解放前的农村,社会黑暗,生产落后,民不聊生,文化生活极其贫乏,但是到了元宵节,却是大年后最热闹、最欢快的一天。

白天,我和村里的孩子,穿上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粗布新衣,怀着喜悦的心情,结伴去村里观看大人们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

最令我难忘的是扭秧歌。只听街上有人敲着铜锣,边走边高声喊叫:“快来看噢,秧歌队来啦!”呼啦啦全村的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簇拥在道路两旁,翘首张望,有的小孩还爬到树上、房顶上观看。只见远远的一条摆动着的长龙游了过来。组成长龙的是清一色的壮小伙子,他们擦胭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每个人都是精神饱满、神气十足,左手拿着彩带,右手挥舞着扇子,和着锣鼓点、喇叭声,有节奏地扭着、摆着、跳着,还时而变换着花样。鼓乐手吹出乡下流行的曲调,吹到欢快处,竟手舞足蹈,扭秧歌的队员扭得更加带劲了,此时人群中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村子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秧歌队员们的造型,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娇羞的大姑娘、泼辣的小媳妇儿、抽长烟袋的老婆子、奸邪无比歪戴着乌纱帽的坏县官,还有挤眉弄眼调皮捣蛋呆头呆脑的“傻小子”,这些热爱秧歌的人们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情展现才华,致使扭秧歌者和观看的人群都过足了秧歌瘾。

到了晚上,各家各户的门前挂着纸糊的灯笼;屋里屋外,门前、灶旁、鸡窝,到处都点上蜡烛、自制的面灯,满院一片通明。那时,妇女、儿童提着灯笼,端着面灯,从家里出来,走上大街。大家一面嬉笑,一面用眼在对方的面灯上照一照,据大人说:“面灯照眼,可以明目,并且一年之内不会害眼疾。”

最吸引我的还是“土法放花”:一根木杆的上端系着一根铁链,铁链的另一头扎有铁笼,笼内装有木炭、自制的火药和碎铁片。点火后,一个壮小伙子手持木杆不停地摇动,铁笼急速旋转,随着转动的速度加快,渐渐地铁笼被烧得通红。这时火花四溅,围观的人群欢呼雀跃,这时小伙子摇动得更加卖力了。夜深了,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解放后,由于不断地破旧俗、树新风,元宵节在人们的心目中渐渐淡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大大提高,全国各地又开始欢度元宵佳节了。

不过,自从我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和工作,再也没有过过儿时热闹的元宵节了,童年元宵节的美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三】油城的元宵节 

我们学校的所在地“天津团泊洼”,远离城市和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每年的正月十五正值寒假,故而冷冷清清,没有元宵节的气氛。2009年的元宵节,我没有在团泊洼过,而是在油城任丘儿子家度过的。油城元宵节的美景,时至今日,难以忘怀。

记得元宵节那天,刚吃过晚饭,媳妇对我和老伴说:“爸,妈,今天晚上我们先参观油城的灯展,然后去观看元宵烟火晚会。”我听了心里乐开了花,高兴地说:“好吧,收拾收拾咱快走。”于是我们一家人,兴致勃勃地步行去参观油城灯展。

我们走出家门,放眼观看,只见节日的油城,面貌焕然一新,道路两旁的建筑物及树木上,全都披上了彩妆,繁花似锦,光彩夺目。我们走进会战大道,千姿百态、流光溢彩的花灯和道路两侧建筑物上的霓虹灯交相辉映,让这座油城散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形态各异的宫灯、走马灯、景观灯,令人目不暇接;孔雀开屏灯、二龙戏珠灯、鲤跃龙门灯,把油城装点得喜气洋洋;制作精美的白洋淀莲花鲤鱼灯、红彤彤的任丘大鼓灯、油地和谐发展灯,栩栩如生;独具匠心的一座座油井与采油树造型的花灯屹立在油城街头,华北油田炼油厂和苯乙烯装置微缩景观灯,展示了华北油田建设的突出成就,将油城的特色和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我一边观赏花灯,一边赞叹不已,流连忘返,不觉燃放烟火的时间快快到了。孙子督促着我们赶快去看烟火,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灯展。

我们一家人来到油田体育馆,这里的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体育馆内外,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突然,人声鼎沸,欢呼雀跃,原来放焰火的时间已到。伴随着倒计时特效烟花的升空,焰火晚会正式拉开序幕。随着一声声巨响,万道银光刺向蓝天,顿时银光闪闪,红粉满天,金星飘飘,体育馆的上空成了五彩缤纷的苍穹。这时的油城夜空,万紫千红,亮如白昼,一会儿大红宫灯凌空高挂,一会儿银色椰树竞相林立,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各色光环环环相扣,变幻无穷,美不胜收。据说,烟火晚会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以“漫天花雨庆元宵、科学发展构和谐、万众一心再铸辉煌、难忘今宵祝福明天”为主题,每部分各具特色。在皎洁月光辉映下,元宵夜景更加美。

油城瑰丽多姿的焰火,把我带进美丽的仙境,我如痴如醉,陶醉在欢乐之中,兴尽方归,心中感到无比的幸福。 

    【四】元宵节的由来 

说起元宵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据文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信佛,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命令皇宫和寺庙在这一天夜晚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张灯结彩。从此以后,这种佛教礼仪逐渐由宫廷传到民间,由中原传到全国,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

在汉文帝时,皇帝已下令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就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关于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即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而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燃灯放焰火,以乐天下。

元宵节的节期与习俗活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延长、扩展的。就节期的长短而言,汉代时是一天,唐代是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到了明代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才落灯,整整十天。由于元宵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尤其是精巧玲珑、多姿多彩的花灯,致使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达到高潮。及至到了清代,节期活动虽缩短为四到五天,却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活动的内容,故而更加喜庆热闹了。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年春节刚过,一位勇敢的猎人在追杀凶禽猛兽的时候,一只大雕凶神恶煞地向他扑过来,他拉弓射箭,大雕一个鹞子翻身,飞向云霄,疾驰的飞箭竟射中了一只色彩斑驳、酷似凤凰的野鸡。原来这是一只迷路的神鸟,它可是玉皇大帝的宠物啊!玉皇大帝得知神鸟已死,怒发冲冠,暴跳如雷,他把猎杀神鸟的罪过归结于人类,认为天下的人太可恶了,必须严厉惩罚。他立即派遣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所有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以解心头之恨。

玉皇大帝有个女儿,名叫七仙女,她曾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后被王母娘娘强行拆散。她来到天庭,孤苦伶仃,一直向往人间美满幸福的生活。她心地善良,体贴天下百姓的疾苦,当她听说父皇下令放火烧杀百姓,心如刀绞,泪流满面。她不忍心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驾着一朵祥云偷偷离开天庭来到人间,及时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董永的后人,希望他们迅速转告中原百姓,早做准备。

中原百姓听到这个爆炸性的消息之后,如雷贯耳,人心惶惶。这时,有一位足智多谋的长者,“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有一条妙计,照计而行,保管免除这场灾祸。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放鞭炮、燃烟火。这样一来,玉皇大帝看见灯光烟火,听到鞭炮响声,以为人间已被大火烧光了,无须再派天兵天将到人间纵火了,大家就会平安无事。”大家听了智者的话,大加赞扬,点头称是,于是纷纷开始行动。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皇大帝从天庭上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熊熊火焰,人畜、财产定会烧光,心中大喜,随即取消了派遣天兵天将的命令。于是百姓免遭劫难。人们为了感谢七仙女的救命之恩,纪念这次张灯结彩、燃放焰火行动的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点花灯,放鞭炮,燃烟火,久而久之正月十五就成了盛大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后手中。汉惠帝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大权,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以及刘氏宗室深感愤慨,却又惧怕吕后残暴,敢怒而不敢言。

吕后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吕氏家族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到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于是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兵权。“诸吕之乱”彻底平定,终于保住了刘氏江山。众臣拥立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之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五】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全国各族人民都过元宵节,各地习俗大同小异,各具特色。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元宵”作为食品,早在宋代就已流行,民间把这种新奇的食品叫“浮元子”,后称“元宵”,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食或油炸,寓意团团圆圆。
   
观 灯

早在东汉明帝时,宫廷在正月十五就有放灯的习俗,后来由宫廷流传到民间,每到元宵节,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到了唐玄宗时,长安的灯市规模宏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做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的规模和灯饰在奇幻精美方面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更具民族特色。以后历代王朝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蔚然壮观,而且灯节的时间越来越长。

到了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即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之意。

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传统社会中,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时则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是一个交谊的好机会,未婚男女借观赏花灯物色心上人。元宵灯 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大好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来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公”、“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古人诗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之夜情人相会的情景。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就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节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元宵节欢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元宵节更加热闹非凡。 

【六】东方朔与“元宵” 

元宵佳节吃元宵,必不可少。说起“元宵”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汉武帝时朝中有个奇人,名叫东方朔,他诙谐幽默,足智多谋,心地善良,人称“智圣”。

有一年的冬天,东方朔奉命到御花园给皇帝折梅花。他刚走进园门,突然发现一个宫女泪流满面,欲投井自尽。东方朔立即向前将她扶起,因为其故。宫女说:“我叫元宵,家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进宫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家人。每到过年,我更加思念亲人。觉得自己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真是生不如死,便想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后,深表同情,他告诉元宵说:“你不要难过,我一定设法让你和家人团聚。”

元宵听后,喜出望外,她千恩万谢东方朔的救命之恩,遂放弃了轻生的念头,等待与父母妹妹团圆之日。

有一天,东方朔独自出宫,他来到长安街,在闹区摆了个占卜摊。这时不少人前来占卜卦吉凶祸福。奇怪的是,每个人占卜的签语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

消息传开,人们议论纷纷,惶惶不可终日。大家陆续前来向东方朔求问解救办法。东方朔总是慢条斯理地告诉大家:“正月十三傍晚,火神爷将派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奉旨火烧长安城,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快去求皇帝想法解救。”

说完,东方朔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捡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太监立即禀报给皇上。

汉武帝接过红贴,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武帝看后大惊,急忙请东方朔解读红贴。

东方朔接过红贴,沉思良久,然后对皇上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日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户户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正月十五晚上挂灯,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还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立即传旨百姓按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循声寻找父母,终于和亲人团聚了。
   
人们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今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同时正月十五全城挂花灯,放烟火。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正月十五这天就叫做元宵节。
 

2014-2-12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50%
待提高
(1)
5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