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读后感 > 从“翰林四谏”说起

从“翰林四谏”说起

散文
时间:2013-12-09 11:39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山禾点击:
        

  从“翰林四谏”说起
  
  ----《明史》读书札记(十二)
  
  明成化三年元宵节前,翰林编修章懋与同官黄仲昭、检讨庄昶为元夕张灯事向宪宗朱见深疏谏,“帝以元夕张灯,祖宗故事,恶懋等妄言,并杖之阙下,左迁其官。”连同此前翰林修撰罗纶因谏言反对大学士李贤夺情视事遭贬,史称“翰林四谏”。
  
  以今天的眼光看待章懋们的谏章,实在算不得什么政治良言。内阁首辅家有丧事,因朝廷政务需要,夺情起复视事,本属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元宵节张灯结彩、焚放烟花是民族文化传统,流传至今尚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章懋等文人士大夫们以此二事上疏诤谏,对于国家政治的改良也罢,社会风俗的净化也罢,似乎都看不出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既然如此,后世修史者为何如此重视这一件本不值得写入正史的事情呢?
  
  依笔者之浅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从这件事中反映出在明朝中期,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已开始出现以名节自励,求名不务实的倾向。而这一倾向发展至明后期,逐渐成为以“东林党”为代表的士大夫清流区别于藩王、外戚和宦官们的主要标志,继而导致了种种的政治缠斗。
  
  明成化、弘治年间,以“翰林四谏”作为发端,相继出现了一批直言敢谏的所谓诤臣。《明史列传六十八》中集中对他们的生平及谏言作了介绍,现择其善与不善者分别节录如下:
  
  “毛弘,字士广,鄞人……成化三年夏,偕六科诸臣上言:“比塞上多事,正陛下宵衣旰食时。乃闻退朝之暇,颇事逸游。砲声数闻于外,非禁城所宜有。况灾变频仍,两畿水旱,川、广兵草之余,公私交困。愿省游戏宴饮之娱,停金豆、银豆之赏。日御经筵,讲求正学,庶几上解天怒,下慰人心。”……弘在垣中所论列最多,声震朝宁。帝颇厌苦之,尝曰:“昨日毛弘,今日毛弘。”前后所陈,或不见听,而弘慷慨论议无所屈。钦天监正谷滨受赇当除名,命输赎贬秩。正一真人张元吉有罪论死,诏系狱。弘等皆固争,终不听。三迁至都给事中。得疾,暴卒。”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别白贤奸,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此君臣情意所由隔也。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修史者在这一章篇末题赞:“御史为朝廷耳目,而给事中典章奏,得争是非于廷陛间,皆号称“言路”。天顺以后居其职者,振风裁而耻缄默。自天子、大臣、左右近习无不指斥极言。南北交章,连名列署。或遭谴谪,则大臣抗疏论救,以为美谈。顾其时门户未开,名节自励,未尝有承意指于政府,效搏噬于权珰,如末季所为者。故其言有当有不当,而其心则公。上者爱国,次亦爱名。然论国事而至于爱名,则将惟其名之可取,而事之得失有所不顾,于匡弼之道或者其未善乎。”
  
  若论及个人品行,终明一代,几乎无人能够同“翰林四谏”的四位当事者相提并论。以“枫山先生”章懋为例,他自从入仕以来五十多年间,吃俸当差的时间不过九年而已,淡泊名利,“难进易退,世皆高之。”这或许也是修史者青睐“翰林四谏”的一个原因吧。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