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读后感 > “独”具风流《前赤壁赋》

“独”具风流《前赤壁赋》

散文
时间:2017-04-01 14:01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药师点击:
        
    每次读苏轼的《前赤壁赋》,都会深深陶醉于大文豪优美的文笔、流畅的文脉、空灵明净的江上夜景、幽怨悲凉的洞箫、真诚贴心的对话之中。但真正令我高看一眼、百读不厌的,还是其中的“独”具风流。
  我不记得第一次阅读这篇赋具体是在什么时候。但我记得,读罢文章,唏嘘感叹不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许,每个人读这篇赋,收获都是不一样的。人不同,感受、体会不一样,也属正常。
  面对人生的无常,我更看重的是态度及对策。态度、对策的不同,人生境界的高下立刻可以区分清楚。一个“独”字,使苏轼成了苏轼;一个“独”字,使苏轼成了唯一,使其他人成不了苏轼。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这篇赋,对这个“独”的理解更为深刻,更使我不得不点赞它的风流:
  首先,“独”中有主动、有趋避。“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句子,折射出了作者对自己的深刻认知,并作出了“遗世”的能动选择。只有主动“遗世”,才能找到自己“独立”的空间,才能找到“羽化而登仙”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必受过多外界的约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过上神仙般的日子,好不快活!其实,神仙之所以是神仙,就是因为其少了凡人的羁绊,多了些自由自在,也就多了些凡人不具备的本领和快乐。我们知道,苏轼追求这样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因政见与主流集团的不合,明智的苏轼,先是主动选择了远离主流集团,远离权利中心;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劫后余生的苏轼,虽是被动的,但也暗合了他的主动。要是他还看不到头,硬要死磕地呆在已经不喜欢他的权利中心,以他的个性,迟早还会有无妄之灾,极有可能不得善终,就不会有以后的苏轼了。找准适合自己生活的圈子,这才是大智慧。想我人生几十年,喜欢独来独往,不营造、不加入那些无聊的利益圈子,力求人格的最大独立,只遵从自己的内心,踏实而自在的生活,虽不会获得圈子里的利益,但也不会因圈子致祸;虽过得很平凡,但我喜欢。因为喜欢,便无悔;
  其次,“独”中有坚持、有追求。苏轼的“独”,是和“立”紧密相连的,并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傻乎乎、无所追求、无所作为、行尸走肉般的“独”。苏轼有他的人生理想追求,他选择“独”,是因为通过利益集团实现不了他的理想追求,他又不愿放弃,同流合污,只得“遗世”,以求“独立”。苏轼的一生,虽大多数时间都是远离权利中心的,但他一直没有远离政治,没有泯灭他的为民情怀。因此,他的“独”,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独”,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独”,是能有大作为则施大作为、施不了大作为则施小作为的“独”。但他毕竟是要有所作为的。这种作为,前提是不放弃自己坚持的人生信念理想追求。“谁见幽人独往来?”,“拣尽寒枝不肯栖”,即使独往来,也不是“寒枝”都可以“栖”的,这就是执拗的坚持!我们再看其姊妹篇《后赤壁赋》,在“盖二客不能从焉”的情况下,即使独自一人,也要“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他比常人能坚持、比常人有见识、有行动,故可见常人所不可见、不能见,所得也比常人丰富、高远。我已工作了30年,无论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从事党务等工作,都能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有所作为,特别是近18年来,每年都会获得至少一种先进或优秀表彰,由此作为支撑,我已获得省人社厅颁发的17本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优秀等次”证书,现虽年过五十,还是常问自己“尚能饭否”?我想,这恐怕和无形中“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其三,“独”中有正确的取舍、有大智慧。“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芸芸众生,有多少人知道这几句话?又有多少人能够参透其中的玄机并用以矫正自己的取舍行为?取舍的标尺是什么?是属不属于自己所有!属于自己所有的,尽管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丝毫莫取。而怎样判断属不属于自己,却是需要大智慧的。许多人搞不清楚这些,该取的不取,不该取的疯狂攫取,以致遭到报应、抱憾终身。我们可以很清贫、平凡,但我们不可以将不属于自己的据为所有;我们可以做不到崇高,但不可以胡作非为。这是我一直坚守的人生信条。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我是苏轼的粉丝;
  其四,“独”中有无畏、有淡定。这可从全赋的字里行间感受得到。而在他作的《定风波.三月七日》一词中体现尤为明显。“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大家看来是不得了的事,但在苏轼那里,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简直就跟没事一样。这种定力,我想,应是他修“独”的必然结果。
  此外,“独”中还有对变与不变的真知灼见,都是令人大受裨益的。
  《前赤壁赋》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独”更是风流的,委实值得点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