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读后感 > 关于诗,关于平仄对韵

关于诗,关于平仄对韵

时间:2012-04-20 22:07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程庆昌点击:
        

  最近,在家园网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部分是古体诗,热心的网友,包括一些长着高贤,提了不少中肯的建议,说在平仄方面,还欠功夫,值得推敲,这对于往后的写作,肯定会受益匪浅,同时,也有些自己的感想,所以,写下面这些文字,阐述一下内心的感受,鉴于才薄力弱,多有不妥之处,还望大方之家,包涵一笑。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诗必韵,这也是区分诗歌与非诗歌的主要标准之一,无韵新诗就撇开不说,集中说说对古体诗的理解;当然,这些理解,源于每个人所受到的教育,所接受的文学观念,以及每个人对生活的切身感身感受和创作实践,绝对是因人而异,不会有丝毫的雷同,也自然会存在局限性片面性,更会涉及到每个人的笔力才思。
  
  诗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尚书:虞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所谓诗言志,如《毛诗序》所云:“诗者,志之所之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诗是内心的活动,借助文字表达的情感动态,也就是说,诗是一种情绪的综合产物,如诗经所说的“兴,观,群,怨”,是内心情绪的高度概括总结,是情感的孕育与终极释放。
  
  古体诗也是一路发展而来,从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再经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后,到唐代,登峰造极,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风光无限;但也是在唐中叶的巅峰过后,又渐渐走向衰落,这其间,有社会的原因,肯定也有诗歌发展本身的因素。
  
  诗到唐代,逐渐演变为与古体相对的近体诗,为格律体,分为五言七言两种,包括绝句和律诗两大类,尤其律诗,格律极严,平仄对仗韵脚,都有要求;当时不乏大家巨匠,在汉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著作;今人要写好近体诗,实属不易,然古文化的韵味悠长,节奏铿锵,又令多少人爱不释手,无论是工作之余还是于生活的闲暇,都会情不自禁,诗情澎湃,点缀生活的画卷。
  
  但是于现在的人们而言,古体诗变得门槛越来越高,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由于古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与日常的油盐酱醋,真正的关联不大;再就是个人的文化教育决定了古体诗的生命力与张力,没有必要的铺垫和积累,大有对面无缘的意味。即便是这样,仅仅在家园网上,依然活跃着不少行家里手,对音节,韵脚和平仄,都颇有研究,而且,流淌的诗情,真真一个“妙”字了得,让我这样的三脚猫羡慕不已;与这些方家相比,自知学浅才疏,自然不敢妄言,然“诗言志,发乎情”,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感喟,绝对也有自身的感慨,不管是否偏颇,起码能真实地显现内心的情感,和对古诗的理解,追崇。
  
  文学与语言是一对孪生兄弟,有一点毋庸置疑,古汉语演变到今天,音节声形都有了变化,在诗的韵脚和平仄上,都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化,若简单用现在的“平上去入”四声去界定诗歌的的平仄,总觉得有那么一点缺陷,而这种缺陷,根本没办法弥补;所以,窃以为,在过去与现代之间,留一点罅隙,放任文字在其间浮游,也未尝不可。近体诗繁荣于盛唐,又衰落于唐末,除了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等诸多因素外,自设藩篱恐怕也是不能回避的原因之一,既成定式,多有掣肘,又几能放开束缚?“推敲”一次,流连文牍,而“三年得两字”之穷酸,又岂能酣畅于案头的笔墨,如此,何不撇开羁绊,一吐胸臆,这不比穷发搔首要快意万倍!
  
  诗之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内容凝聚,万千变化,铸就了外在的张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张力,深入肺腑,才令一代又一代的人继承发扬;如果仅仅为了平仄,刻意追求诗的平整,就体格而言,自是无可挑剔,但就诗意而言,无疑会大受其扰,所以,今人作旧体诗,不能不在意平仄,也不能惟“平仄论”,无论何种体裁,无论什么时候,内容胜过形式!整首诗的张弛和谐,远比三五个字的平仄相对重要。古典文学的很多流派,包括诗,之所以辉煌过后,难以为继,就是因为形成体系以后,讲究太多,纯粹形式化了,就像一头扎进胡同里,回不了头,又悠然自得的在胡同里伸拳架腿,自得其趣。
  
  自知才浅,所作诗文,难登大雅之堂,仅仅自娱而已,所要求的平仄对仗,一是没去刻意的斟酌推敲,而是不想花太多的时间,纠缠在一两个文字上,能尽意就好了,形式固然重要,但没有内容的形式,就成了空架子,还是先锻造内容;文章百法,诗也一般,今人作古诗,既然欠缺对语言的研究,就不必追求一种既定的形式,来刻意规范诗歌的遣词用字,合乎情理,不违背句法,如能再注意些平仄音律,就算有些感触了。
  
  刚毕业的时候,族下的老书香跟我说了很多旧体诗的讲究,他说作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韵在句尾,当然这指的是七言,现在还牢记在心;真佩服老先生不拘泥旧体诗的拘束,活用了现时的语言元素;所以,还是那句话,古诗中的平仄对韵,个人的功力相当重要,如果存在欠缺,还不如以意取胜,不局限于一字一词,不拘泥于对仗和平仄,写出内在的情感就行,当然,在日积月累中,通过不懈的努力,能掌握到更多的技巧,那是最好不过,那证明个人的创作能力,日臻成熟。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2)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