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读后感 > “平”而有趣,“淡”而有味

“平”而有趣,“淡”而有味

散文
时间:2013-08-01 09:52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肖旭点击:
        

  平淡,人们往往与“单调”、“乏味”联系在一块儿。但梅圣俞云:“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葛立方《韵语阳秋》认为:“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又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平淡,应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应该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应该是“反朴归真”,“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
  
  清明,在古代是人们关心的一个节日。杜牧的《清明》是广泛传诵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看似寻常最奇崛”,乍看首两句,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人太没意思了,落了点小雨,就值得惆怅伤感(“断魂”)么?如果把首句的“纷纷”与次句的“断魂”联系起来,细细揣摩,就觉得不是没有缘由的。佳节行路的人,难免会有点心事(“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细雨又下个不停,冒雨趱路,自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纷纷”是形容春雨,也是形容这“行人”的情绪。第三句乍看颇平淡,如果和第四句联系起来,情趣就不同了。它仿佛使人看到:绵绵春雨中,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指远方:“瞧,那不就是杏花村嘛!”“行人”闻讯而喜,喜而赶路,以及他那急匆匆的样子,都浮现在人的眼前。可见,这首诗是“平淡”里面见“真淳”的。
  
  曾慥《乐府雅词录》有两组无名氏的【九张机】,其中两首是:
  
  “一张机,采花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
  
  “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忍轻吩咐。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
  
  先看第一首。暮春三月,莺啼柳绿,这位少女春衣初试,喜溢眉梢,到陌上采桑来了。可是,诗人既没有写她采桑,也没有直说她此时的心情,而是巧妙地从反面立意。他写了明媚的春光,热烘烘的太阳,盛开着的桃花;在桃花枝上蹦蹦跳跳、歌喉宛转、叫个不停的黄莺。从鸟的啼声里,她听到一种奇妙的语言:“不肯放人归”。无知的黄莺有知了,它要把人给留住哩。当然,不是黄莺留人,是这位少女自己不愿意走,所以在她听来,黄莺也解人意了。于此,我们才明白:这位少女为什么要“试春衣”;在“风晴日暖”的春天里,她为什么这样“慵无力”。
  
  再看第二首。它是第一首的续篇。少女的愿望实现了,期待着的人骑着马来了。他们讲了些什么话,神情怎样,作者没有写。在分手的时刻,她犹豫不定,恋恋不舍。她有心里话想跟他说,可又不好意思说。“深心未忍轻吩咐”句,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写出了这位少女踌躇迟疑的情态。要说的话儿到了嘴边上,还是没有说出来。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心里话了。于是,“回头一笑,花间归去”,躲进花丛中去了。“回头一笑”含意深刻。本来“花间归去”之后,这位少女的心已呈现出来,但诗人还要补足一句:“只恐被花知”,方才的事,也许被花儿听去了。至此,才可以了解到这位少女的心灵。这两首小词,表面看像是“平淡”,实际上它内涵丰富。没有这种生活实感的人,不会写得如此耐人寻味。
  
  梅尧臣(圣俞)的一些诗,平淡朴素。《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四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如《东溪》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山行》云:‘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春阴》云:‘鸠鸣桑叶叶,村暗杏花残。’《杜鹃》云:‘月树啼方急,山房人未眠。’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也。”这些诗和他同情人民疾苦的《田家》、《陶者》、《田家语》等,迥异其趣。它们表现的是一种闲适、幽寂的生活情境。如《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一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起联写山,次联点行,后二联写山行的具体景物:“幽径”,究竟“幽”到什么程度呢?“独行迷”,一个人走路,会有迷路的危险。这够“幽”了吧,但作者觉得还不够,又补足两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正幽绝至极,不禁发问“人家在何许”的时候,仍人影杏然,而一声鸡啼,却从云外遥遥传来。真是平淡自然,而又含有无限野趣。
  
  李清照的词,造语平淡,却情味无穷。“绿肥红瘦”,“宠柳娇花”,“清露晨流,新稠初引”,“红藕香残玉簟秋”,“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等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或说“天下称之”,“此语甚新”;或说“全句浑妙”,“浑成脱化,如出诸己”;或说“语意飘逸,令人省目”,“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说“皆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杨慎《词品》对李请照推崇备至,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对【声声慢】(“寻寻觅觅”)一阕,尤致赞扬。他认为“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而李清照的这些词,正是以“平淡入妙”的。
  
  在小诗中,看似平淡而饶有意味的颇不少。李端有两首写少女情态的小诗,一曰:“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拜新月》)一曰:“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听筝》)前一首说,开帘见月,下阶便拜。从古代妇女拜月、倾诉心曲这一古老风俗中,表现出少女质朴、纯真的感情。藏在内心深处的话儿,只能对月诉说,但又怕“人闻”,所以只能“细语”了。仅五个字便刻划出此刻她那颗激动不安的心。结句更妙,不写人的举态,而只说北风吹拂着她的裙带,岂北风知其隐衷耶?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一语倾诉心事,却使人完全感触到这少女的心灵了。后一首说,筝发出激越的声音,是少女在深闺中素手弹出。她时时故意弄错指法,为的是引起人家的注意。“曲有误,周郎顾”。她多么希望“周郎”来“顾曲”呀。同是写少女情态,一怕人知,一怕人不知,虽都字数寥寥,平淡浅白,但人的形神栩栩如见,正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
  
  “欲造平淡难”。但其所以难,难在必须先有生活上的“浓”,然后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淡”,如同先有生活上的“巧”,然后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拙”一样。这“浓”后之“淡”,“巧”后之“拙”,是要花费诗人更多心血的。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7)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