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读后感 > 我为什么要反复诵读《金钢经》

我为什么要反复诵读《金钢经》

散文
时间:2015-09-10 08:50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随顺若水点击: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几年来读诵尊经已不知有多少遍,但每次读诵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
  
  柴米油盐皆是禅机鸟语花香尽是佛语
  
  《金刚经》在第一品《法会因由分》中有一段经文:“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最初读到这段经文只是被人们尊称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的释迦牟尼佛的视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心所感动。“次第乞已”,即住平等法,不起分别,不分贫富贵贱。“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即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保持的那一份从容、那一份恬淡。
  
  什么是道?道不是在深山古寺伴一盏青灯,打坐参禅。而是如世尊那样有一颗平常心。“饥来吃饭倦时眠”,平常心就是道。只不过我们吃饭时总喜欢分别饭菜的好坏,走路、睡觉时各种妄念总是一个接一个的连绵不断。因此,在一遍又一遍的读诵中,终于发现在这看似普通,被自己当初忽略的一段经文里竟然深藏着如此重要的佛教大秘密。
  
  如鸟空中恁么飞无取无舍无罣碍
  
  《金刚经》在第十品《庄严净土分》中有一段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本是一个大字不识,靠砍柴为生的岭南樵夫,无意间听别人念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而刹那开悟。
  
  其实人总是在不停地追求,有的在求功名,有的求利禄,但总脱不了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大智度论》(第十七卷)中说:“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但问题是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出家,人要生存总是离不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情感寄托,人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对五欲的需求。因此,有人说佛教是消极遁世的宗教。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界上一切都是不常住,转眼成空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世俗的角度讲,我们不要执着于已经过去的,或者还没有来到的未来的事物,即使所谓的现在也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便成为了过去。我们在人世间对世俗的物也好,情也好,应该抱着这样的态度:得之固然好,失之也莫罣碍。“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说白了,等到我们对这世界告别的时候,你能带走什么?
  
  
  忍辱多力必为人尊
  
  《金刚经》在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中有一段经文:“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金刚经》在十六品《能净业障分》中也说:“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忍辱有多大功德?《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讲“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人总难免闻赞则喜,闻谤则怒。而忍辱可度瞋心,防止怒火烧掉我们的功德林;忍辱可以让我们心中清净,不起一丝毫烦恼的波浪;释迦牟尼佛在当忍辱仙人时,遭遇歌利王污辱,割截他的身体,但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丝毫不起嗔恨之心,故忍辱可生定,定可生智慧,可生大慈悲。
  忍辱不是遇到辱侮辱我们的人、事,强忍怒火而不发。而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如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那声音、影子都是虚无梦幻的东西,你能跟虚无梦幻的东西去较劲吗?岂不自寻无聊?
  佛法是心地法门,是求智慧的解脱的法门,是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的法门。《金刚经》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开始很难透彻地理解其缘起性空的真义。但那怕我们仅仅把它作为在世俗生活中的修身养性的目的来读诵,也会获得极大的功德利益。
  最后,我用《圆觉经》中的两段经文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3)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