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经典散文 > 散文鉴赏 > 中国散文(续8)

中国散文(续8)

散文
时间:2013-04-09 08:02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郝哥点击:
        

  第二章 晋 文
  
  
  第一节 余 文
  
  《陈情表》
  
  作者李密,字令伯,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少时师事谯周,以文学见称。在蜀汉做官,几次出使吴国,极有才辩。蜀汉灭亡,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他不就。祖母死后才到晋朝做官,最后做汉中太守,因为怀怨被免官,死于家中。
  李密的父亲早死,母亲改嫁,他年仅四岁,又体弱多病。祖母刘氏将他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十分孝顺。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下诏征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不肯应命,上表陈说自己的情况。至深至真的《陈情表》成为表中名篇。
  侍奉亲人,可以不去工作,可以不去当官,这在今天,近乎不可思议,而在古人则是常事。遭到父母的丧事,古称丁忧,一般要在家守孝三年。而李密奉养祖母,辞不应征,一方面是因为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远离,另一方面,他辞命不就并非有意矜尚名节,留恋旧朝。《陈情表》意在倾诉衷情,词意恳切,不加雕饰,极富感染力。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是广为流传的成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乌私情,愿乞终养”更是一气呵成,朗朗上口。
  李密对祖母至孝的真挚情感,祖孙两人更相为命的困难处境,及李密对晋武帝“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效忠保证,感动了晋武帝,认为他在当时的名望不是虚传的,就没有再勉强他。
  
  关键词:
  竹林七贤又称竹林名士,有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以行为怪癖,文章洒脱著称于世。
  
  《与山巨源绝交书》
  
  作者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做过中散大夫。崇尚老庄,长于四言诗及音乐。后为司马昭所杀。
  因为嵇康清高,他看不惯污浊的现实;因为嵇康愤世,他更趋于桀骜不驯和孤高自赏。这种风格表现在了他的散文中。其脍炙人口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正是他对自己整个人格的最好写真。
  魏末,司马氏阴谋篡权,嵇康夙有名望,司马昭想通过山涛,以做官为钓饵,把嵇康收为己用。当山涛写信给他时,他便写了这封绝交信。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今属河南)人。起初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隐居;后出仕入晋任吏部尚书等职。
  信中列陈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以嬉笑怒骂的笔墨,提出了“必不堪者七,甚不堪者二”的理由,都是环绕着自己傲世避俗的生活态度立论,拒绝出仕。写得明白剀切,也富于生动形象。《文心雕龙:才略》说:“嵇康师心以遣论。”鲁迅说他“思想新颖”“清峻”,即是指他敢于发表违反传统的卓见,具有力抗顽俗的勇气。
  这封书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拘礼法、狂放不羁的人物性格。
  
  《大人先生传》
  
  作者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因做过步兵校尉,亦被称为阮步兵。
  常以狂放醉酒作为避世的手段,又做清白眼——对礼俗之士给白眼,见志同道合的人现青眼,以示他的愤世嫉俗和爱憎分明。
  其著名的《大人先生传》,象他的诗一样,流露出倜傥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思想。
  他批判司马氏:
  
  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欺愚诳拙,藏智自神。
  假廉而成贪,内险而外仁。
  
  他讽刺那些礼法之士:
  
  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褌(裤子)中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
  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褌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
  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褌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褌中。
  
  这样的比喻生动巧妙,笔锋辛辣之至!鲁迅曾借用刘勰说的“使气”来概括阮籍的特色,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
  
  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正说明阮籍内心的痛苦。
  
  《酒德颂》
  
  作者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一带)人。竹林七贤之一。
  鲁迅说:正始名士吃药,竹林名士饮酒。刘伶也是这里面的一个。他们七人中差不多都是反抗旧礼教的。还说,他们除了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
  刘伶文章传世者,仅存一篇,即《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
  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盍提壶,惟酒是务,
  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
  陈说礼法,是非蜂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
  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附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
  蜾嬴之与螟蛉。
  
  名士风流,跃然纸上;酒醉未必胡言乱语。
  
  《思旧赋》
  
  作者向秀,字子期,怀县(今属河南)人。与嵇康是志趣相投的朋友,由于对当时的社会不满,他们都曾有意地摆脱政治生活。嵇康去打铁,向秀欣然为伴;向秀也与吕安一同灌园。嵇康与吕安遭司马昭杀害,向秀满怀深切的怀念与极大的愤慨,写下了有力发抒悼念旧友感情的《思旧赋》。
  这篇抒情短赋,由“经其旧庐”,触物兴叹,怀古伤今;“形神逝其焉如”,以悬想逝者何往的语气出之,情味深浓。
  李斯临刑“叹黄犬而长吟”,嵇康临刑“顾日影而弹琴”,皆有无限悔恨与对生活的留恋;透露出作者对屠杀者的怨愤。
  听见当前慷慨嘹亮的笛声,却又仿佛听到嵇康绝命时激昂凄怆的琴音。两相对映,悲恻之情毕现。
  情深而赋短,且含蓄。
  这是因为司马氏残酷地杀戮,形成了黑暗恐怖的现实。鲁迅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为了忘却的纪念》)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中国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誉。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卓、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热闹的雅事,留下三件后来难以估量的东西:与会人作的诗;王羲之为诗作的序;王羲之精书的《兰亭帖》。妙文美字,相互增辉,特别是遒媚劲健的《兰亭帖》,历经沧桑,价值连城。
  《兰亭集序》是宴游诗序中很著名的篇章,文字朴素自然,又诗意盎然,堪称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文章叙述了盛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与会的人有群贤少长之众;所会之地,有山水竹树之胜;有饮酒,有赋诗,并叙与会者的感受。良辰美景之乐,“足以极视听之娱”。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流觞曲水,列坐
  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胜,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
  风和畅。
  
  情景交融,更见盛会难得,显出与会者“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文章在记述游乐的同时,也流露出感慨的气氛:盛事不常,修短随化,同足慨叹;古人不能不为常情所囿,作者也仅能撰文以供后人“兴怀”,显见王羲之慷慨之深。
  
  《文赋》
  
  作者陆机,字士衡。东吴人,吴亡后到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
  他的《文赋》是一篇名作。
  这是陆机总结前人的写作经验又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其目的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的内容包括文学创作的过程与经验,如文学上的想象、感兴和文学语言的创造性等问题,并谈到了各类文体的特征,且比曹丕的《典论:论文》分析更加精密。
  它不但为文章家所欣赏,而且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答卢谌书》
  
  作者刘琨,字越石,西晋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少有诗名,由于他长期捍卫北方边疆,诗歌中洋溢着爱国思想。其《答卢谌书》更是抒发了作者在“国破家亡”的形势下,“哀愤两集”的思想感情。
  作者先叙述了自己接到卢谌赠诗及书信后反复阅读、难以释手、感慨良多的情怀。接着,作者回顾了自己一度追慕老庄、追求行事的放任旷达,认为人生境遇的哀乐、厚薄实际上都并不存在。而外族入侵,国破家亡,朋友短暂相聚,“举殇对膝,破涕为笑,排终身之积惨,求数刻之暂欢”为萧瑟惨淡的乱世人生平添了一份辛酸感触。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他发出了“然后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也”的喟叹。最后劝勉朋友珍惜时机、坦然赴任,又流露出自己期待伯乐、图展大志的愿望。作者在和朋友的对话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展现了一位爱国志士宽广博大的襟怀。
  “国破家亡,亲友凋残。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一个行坐难安,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跃然纸上。
  书信文笔沉郁,用语凝练含蓄,精用典故,字间传情。
  
  
  第二节 陶渊明文
  
  在中国所有的文人中,陶渊明算是一个特例。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很少有人不晓得陶渊明;或者,对陶渊明所知甚少,而绝少有人不知道他笔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平生做过几任小官,让人们记住的是彭泽令;更让人们记得的是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离职归隐。归隐生活并非象世人想象的那么闲适与浪漫,忧愤、饥寒、劳累陪伴折磨着他,直至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享年63岁。
  正是残酷现实的挤压,让他创造了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
  中国人历来对“桃”独有情衷,桃花的缤纷繁茂,桃实的鲜美可口,让人悦目爽心。特别是桃花的娇艳,更诱人想入非非,“人面桃花相映红”,多了些许期待。——中国人讳言色情,却祈望“桃花运”。
  而陶氏“桃花源”别开生面,虽然暗合了人们猎艳猎奇的心理,却独创了另番天地。
  《桃花源记》中,作者假借武陵渔人偶遇桃源胜境,来寄寓他的社会理想。故事本无奇异之处,却被作者的生花妙笔创造了“奇异”。武陵渔人缘溪捕鱼,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突现一异境,引起渔人好奇,探其究竟。桃林一直延展到溪水发源处,林与水俱尽之地,横面一山,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一奇处,渔人被吸引入口探胜。经过数十步狭路,却“豁然开朗”,现出桃源奇观: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寥寥数语,即描绘出一个世外天地。
  桃源中人是由于先代避秦之乱而来此,他们与人世隔绝,更有了不凡的性质。文章后部写桃源失不再得,也惝恍迷离。渔人从原路而还,处处志之,当郡守派人随他复往,却迷不得路。高士刘子骥想往寻,又未得往而病终。终再无问津者。点缀刘子骥,煞有介事一般,将奇境烘托得令人神往。
  全文不过300余字,而始末皆具,中间又无数曲折。它运用了丰富的诗的想象力和朴素自然洗炼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奇妙的境界。
  当然,陶渊明并不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创造了他的乌托邦,他对现实的鄙薄,融进了他的大量田园诗作中,只是在《桃花源记》中,更艺术更形象地反映出来。桃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中没有帝王,没有王朝的更迭,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问讯、款待和嘱告,皆见出桃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这就大胆地否定了君权,对现实做了彻底的批判。
  “世外桃源”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家园。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的自画像。它突出地刻画出一个脱尘拔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这位五柳先生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宅旁有五棵柳树,便以五柳为号。这挑战古人重地望重声名的流俗观念的几笔,使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
  “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下面讲读书适意,讲醉酒陶情,讲安贫乐道,讲著文娱志,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立了起来,活了起来。其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高贵”做了点睛之笔。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纯文学传记,有了更大的艺术创造活动余地。文章充满情态化、形象化、诗意化,且朴素质实,纯用白描,意足笔止,风神宛然。
  事实上,自传体裁出现于战国,历经两汉,以至魏晋,几百年来大都为史家所用。只有到了东晋陶渊明,这一体裁才发生了风格独异的变化,脱离了史学的圈囿而进入文学领域。
  《五柳先生传》正是一篇以史传形式写成的自传体散文,它不同于以往的实录性质的自传,而是更加突出自传体裁作为文学作品的鲜明特色。
  《五柳先生传》独立成篇,破旧立新,在中国自传文学史上起着里程碑的作用。
  
  宋代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陶渊明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出仕做了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因为不愿意束带迎接郡里派来的督邮,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解印绶去职,并且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
  “归去来”,《毛庆藩。古文学余》中有解释:“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
  《归去来辞》写出了作者脱离污浊的官场,欣然归隐的思想感情,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
  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有事,耕种,畴,田地。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棹,做“划”用。善,喜。行,将。休,完。
  蓝天白云,舒卷自如;山泉涧流,清澈率真。归去来,求得真趣。
  文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虽因为他当时还没有备尝饥寒的苦辛,情调显得比较悠闲,然而不愿同流合污的志趣却溢于言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具有很深的感染力。
  宋朝李格非早有评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陶渊明的田园诗文及其精神品格和高超的艺术创造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经历了一个过程。因为他与时背道而驰,又出身寒微,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到了唐朝,其作品才得到较高的评价。陶渊明的蔑视富贵,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给后世进步文人作出了榜样;而他的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消极思想同样影响了为数不少的人。而艺术上,唐代诗人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过陶氏的影响,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受其影响更深,而李白与杜甫也曾从中汲取过一些意境。宋代晏殊与梅圣俞论诗时,“宁从陶令野,不取孟郊新”;金代元好问在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时,同样力举陶渊明;清末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更是从陶氏的平素风格中得到的启发。
  陶渊明不朽。
  (待续)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