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经典散文 > 散文鉴赏 > 光照文坛 千古不朽

光照文坛 千古不朽

散文
时间:2013-06-27 08:46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肖旭点击:
        

  ——读《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宇宙人生见解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散文,有议论文,主要是政论和史论。《教战守策》就是苏轼早期的一篇政论文。还有记叙文如《石钟山记》,在很大程度上有应用文的性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还有一类是抒情文,代表作是两篇《赤壁赋》。这是真正带有自觉创作意识的文学性散文,具有很大的文学魅力,足以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苏轼的诗、词都负有盛名,但是用力最多的还是散文创作。他那些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散文,在欧阳修之后,为宋代散文开辟了新的天地,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最高的成就,使苏轼列名为“唐宋八大家”。
  
  元丰5年(1082)七月十六、十月十五苏轼两次泛游黄州赤壁,感而有作,写下了两篇《赤壁赋》,集中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和感情。为了区别第二篇《赤壁赋》,后人一般称前一篇为《前赤壁赋》。这是一篇文赋,虽写的是游赤壁的事情,却并不是一篇山水游记。以作者游赤壁时的感情变化(乐—悲—乐)为线索,先写乐,后写悲,再写乐,借人生须臾、业绩易逝的吊古而抒发自己不重得失、宽和处世的襟怀。通篇基调雄浑豁达、苍凉沉郁,但也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因素。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壬戌之秋——羽化而登仙。”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生乐,产生欢乐的情绪。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作者因客吹洞箫而生悲,产生了悲伤的情绪。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作者因精神得到解脱,而复喜,重新快乐。主要写主、客关于人生、宇宙态度的讨论。
  
  纵观全篇,从写景角度,从月出写到月落,使全文写得浑然一体。从抒情角度,从“饮酒乐甚”写到“托遗响于悲风”,再写到“客喜而笑”。人物的感情,经历了乐、悲、喜这样三个阶段和两次转变。第2段写悲,是对第1段乐的否定;第3段写喜,又是对第2段悲的否定。经过这样否定之否定,人物精神终于得到升华,内心矛盾也得到了解决。
  
  这篇文章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反映了苏轼出任黄州贬谪时期复杂的世界观。文章所写到的由乐而悲,又以喜作结的思想变化过程,简直可以看作他在这一时期思想感情演变过程的缩影。苏轼在这一时期陷入了出世还是入世的矛盾苦闷之中。
  
  他怎样来看待自己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呢?他对人生道路上挫折何以自处呢?面对着巨大的打击,他力图从悲观、颓丧的情绪里自拔、振作起来。这时给他精神以支撑的、熨平他心灵上创伤的,主要是佛家和道家的处世哲学。《前赤壁赋》里表现的“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这种思想,从本质上说,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机械相对论的观点。苏轼在另一篇文章《韩尉公醉白堂集》里明确说:“方其欲行倒于一醉也,其得失、祸福、贵贱、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意思是说,当我因酒醉倒的时候,那么政治的得失,人生的祸福,地位的贵贱,才智的聪明愚蠢,都是差不多的,我与万物同化,而与大自然同游。这种思想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他把得与失,祸与福,贵与贱,贤与愚这些相对立的东西,视为一体,免除了他们之间的界限,把人也等同于万物,让自己的精神和自然、宇宙相通。这段话可以作为《前赤壁赋》的注脚。苏轼也是在黄州时期开始信奉佛教的。他在《黄州安国寺记》里说,“间一、二日,则往文香卜坐,身自省查,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无自落,表里肃然,无所辅立。”意思是,他在黄州时每隔一、二天,就要到当地安国寺烧香敬坐,自我反省。这时他进入一种境界,物我两忘,身心皆空,头脑完全清净,而种种人世烦恼都会消除,从内心到外界,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境地。《前赤壁赋》里所表现的那种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思想,正是道家和佛家思想相互融合在苏轼思想而起作用的东西。平心而论,苏轼从超然达观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人生,虽身处逆境,仍就能够热爱生活,赋予人生以积极的意义,对此我们应给予肯定。但他在现实挫折面前表现了一种与世无争、听任自然的思想,这是他人生态度消极的一面,因为带有浓重的虚无主义色彩。佛家、道家思想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消极的。当然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也只能用这样一种哲学来应敷逆境,来求得自我解脱。
  
  《前赤壁赋》通过对赤壁之游的叙写来表达自己的宇宙人生见解。通过记述江山风月的清奇和对历史人物的感慨,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以后,那种精神苦闷和自我排遣,在旷达超脱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感伤。作品虽然流露了一些虚无的现象和消极的情绪,反映了他深刻的思想矛盾,但也曲折反映了他对社会不平的愤恨,表现了追求自我解放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篇文章写在苏轼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的第三年,当时他几乎丧失了人身自由,在这种极端困难、极端失意的情况下,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还是那么坦荡旷达,达观的处世,并能看到物我无尽的一面。因此《前赤壁赋》的确有积极意义。
  
  从艺术上看,《前赤壁赋》最可注意的有两点:
  
  一、本文做到了景、情、理三者的统一并融为一体。
  
  写景、抒情、说理在本文是有机统一的、密不可分的。这篇文章虽从记游写起,文章开头也一一交待了时间、地点、事由和人物,其实重点并不在记游,而是在辩论人生有什么意义。所以这篇文章有很强的哲理性。但我们读后会发现,苏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这种哲理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思辨来表现的,作者所采用的是因景而生情,借景而寓理的巧妙手法展开议论的。这就使形象性和哲理性统一了起来。
  
  文章第1段描绘秋景,写“清风徐来,微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画一般的优美景色是为了引出作者感情来的,因景而生乐。这是因景生情。这种清明、澄澈的美妙境界,成为一时独立超然之情的基础。这段写景的意义远不仅于此,正如前人评论所说,开头一段写到清风、明月、江水,这三者是一篇之张本。“张本”,复辟。作者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借景寓理,用风、月、水这自然景物来为议论、说理部分复辟。有了这个基础,
  
  在第2段里客人的议论就用“羡长江之无穷”来扣住第1段的“水”,用“抱明月而长终”来扣第1段的“月”,用“托遗响于悲风”来扣第1段的“风”。这样就把一种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现实的景物,形象的表现出来。
  
  再看第3段,苏轼反驳一开始就用“客亦知水与月乎?”来个针锋相对。随之就用水和月就近设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的道理。这样说理一点也不显得枯藻难懂。文章最后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知足长乐的人生态度。作者仍是信手拈来,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来代表大自然对受贬谪人的美好赐予。写来是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全文议论部分使自然景物具有了微妙的哲理和深厚的意蕴。写景部分使人生哲理呈现出生动可感的形象。这就是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统一。所以该文读起来,不仅有一种诗情画意之美,更有一种被大家所称道的理趣之美。
  
  二、作为一篇散文赋,在形式上有许多独到之处。
  
  “散文赋”,顾名思义,是散文化的赋。它属于赋的变体。它是在汉代大赋(偏重于形式)、魏晋时期抒情小赋(比较重视内容)、六朝的骈赋(讲究对仗工整)和唐代律赋(对仗韵律,更加严格)之后,在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唐代杜牧有《阿房宫赋》,到宋初有欧阳修的《秋声赋》。这类散文赋,既保留了赋的形式,又吸收了散文的气势和笔法,故称文赋。
  
  1、《前赤壁赋》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它创造性地运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本文在主、客之间,展开了关于人生意义的辩论,最终主说服了客,主客认识达到了一致。这是体现主客问答的一个方面。但这种理解还只是表面的。苏轼运用主客问答形式,实在有创新。本文中的“客”,不应把他实指为某某人。主、客双方不过是为展开议论的需要,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面形象,即作者内心两个对立方面。所以主、客所说的话,其实都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主、客辩论,即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过程,也是他自己思想冲突、挣扎、争脱的过程。
  
  最后主说服了客,就是抑客扬主。这当然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前面曾讲过的有人指实吹洞箫的客,是姓李的秀才,还是姓杨的道士,就大可不必了。
  
  2、除结构外,本文语言也很能体现散文赋的特点,即有骈,有散,骈散结合。
  
  “骈”,排偶;“散”,散文句式。作者不讲求形式格律整齐,而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全文虽保留了赋体句式整齐、对偶这样一种传统,运用了整齐的四、六句,还有不少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同时又穿插了散句单行的句式,使散、骈交错出现,既能韵味悠长,富于节奏,又灵活自如,变化莫测,最终体现了散文的神韵。
  
  3、作为一篇赋,还根据形式上的要求,做到了押韵,但不死板,它是随着文章感情的抑、扬、起、伏,而句子骈散错落,有时句句押韵,有时隔句押韵,有时三四句押韵,而且换韵很快,方式灵活。
  
  如第1段,开头是序,是散文。从“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开始,下面“间”、“天”、“然”、“仙”押韵;第2段从“其声呜然”开始,“慕”、“诉”、“缕”、“妇”押韵;第3段从“西望夏口”开始,“昌”、“苍”、“郎”押韵。接着马上换韵,“东”、“空”、“雄”押韵,接着换“鹿”、“属”、“粟”押韵,又换“穷”、“终”、“风”。第三段又多次换韵,“往”、“长”押韵,后换“瞬”、“尽”押韵,又换“主”、“取”押韵,再换“月”、“色”、“竭”、“适”押韵,再换“酌”、“藉”、“白”押韵,由于押韵造成文章具有一种声如珍玉,美如贯珠的韵味。注意有的韵脚并不全在句末,如句末尾是虚字的,往往在句前一字押韵,如“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末尾有两虚字“者乎”,所以这句的韵脚在“郎”上。“顺流而东也”,“固一世之雄也”。这样处理尽管文章押韵,但句子仍是散文句式,读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有和谐舒缓之妙,对文章的情感、语言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所以本文在结构上、语言上、音韵上,都体现了散文赋的形式特点。这是一篇以文为赋的优秀作品。该文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是诗与文的统一。
  
  把上述两点综合起来,我们会体会到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前赤壁赋》的理趣之美和自然之妙,是他的巨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像苏轼自己所说:“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我们说《前赤壁赋》代表了宋代散文赋的最高成就,这并不是过分的赞誉。
  
  

                         (散文编辑:散文在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2)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